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郑海军延边大学摘要:近代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学形式见证了它们成为文学主流的过程。
两国文学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新题材和新事物,是一段井喷式的小说创作时期。
这部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汉语和韩语的新小说。
这就是新中韩小说的改变,中韩小说的历史以及中韩小说思想概念和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新小说连接了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过渡纽带。
对中国新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中国晚清小说史应该被看作是阿英先生的《晚清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应运而生;韩国新小说始于安州,他创造了“韩国文学史”。
韩国新小说从强调外国文学的角色到以民族文学为中心的内在传承。
结合这种背景发展,本文对中韩近代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一、中韩近代新小说的思想改变从现代学派的建立和运作开始,随着中韩两国新教育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西方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和韩国,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文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突出,小说的潜在读者也大大增加。
韩国在近代救国的理念与中国基本一致。
在近代,两国不得不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对外开放。
在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中,西方小说在朝鲜文学中的记录仅仅是几个字,在两国改革前后,小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改造社会的工具。
翻译小说的重点最初放在政治小说上。
在引进当地语言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和小说家的翻译存在着一些误解。
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意识形态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一个接一个地翻译出来。
读者和文化氛围在这两个国家的小说中创造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语言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一)以时事进入小说它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小说的主题被仔细分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近代中国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20世纪初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历史,并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小说研究。
他们致力于整理、研究和评价中国古代小说,为后来的近代小说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说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声音,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尝试用小说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胡风、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的面貌,并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小说研究逐渐脱离封建旧制,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小说的影响,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二、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批评研究等。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分析,学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和社会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找到其共同的创作特点和风格;通过批评研究,可以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小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三、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既有研究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又有研究小说与社会现象、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在小说的思想内涵方面,研究者们揭示了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思想观点和主题。
例如,鲁迅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对封建礼教、民族压迫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沈从文的小说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1.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2.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5.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小河》、《西山小品》6.冰心:《繁星》、《春水》、《超人》、《寂寞》、《分》7.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8.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9.王统照:《沉思》10.丁西林:《一只马蜂》11.田汉:《名优之死》12.洪深:《五奎桥》13.鲁迅:《坟》、《热风》、《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14.台静农:《烛焰》、《拜堂》、《天二哥》15.徐钦文:《鼻涕阿二》16.鲁彦:《柚子》、《一个危险的人物》17.蹇先艾:《水葬》18.许杰:《改嫁》、《赌徒吉顺》19.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20.郭沫若:《女神》、《星空》、《瓶》、《三个叛逆的女性》21.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22.冯沅君:《隔绝》、《旅行》、《隔绝以后》23.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一个情妇的日记》24.凌淑华:《绣枕》、《酒后》25.苏青:《结婚十年》2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27.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28.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连环套》29.闻一多:《死水》、《诗的格律》30.朱湘:《采莲曲》、《摇篮歌》31.戴望舒:《雨巷》、《狱中题壁》32.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33.刘半农:《相隔一层纸》34.沈尹默:《人力车夫》35.蒋光慈:《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36.殷夫:《别了,哥哥》、《血字》37.叶紫:《丰收》38.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子夜》39.巴金:《家》、《寒夜》40.老舍:《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骆驼祥子》4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42.沈从文:《边城》、《丈夫》、《萧萧》、《柏子》、《八骏图》43.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街景》44.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流》45.施蛰存:《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46.徐訏:《鬼恋》、《吉卜赛的诱惑》、《丈夫》、《赌窟里的花魂》47.吴组缃:《菉竹山房》48.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49.艾芜:《山峡中》50.张恨水:《啼笑因缘》51.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52.陆蠡:《囚绿记》53.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54.吴祖光:《风雪夜归人》55.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土地》56.张天翼:《皮带》、《包氏父子》、《砥柱》、《华威先生》57.陈白尘:《升官图》58.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围城》59.牛汉:《爱》60.绿原:《小时候》61.鲁藜:《泥土》62.阿垅:《孤岛》63.杜运燮:《闪电》、《山》64.梅娘:《蚌》、《蟹》、《侏儒》6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66.孙犁:《荷花淀》、《嘱咐》67.茅盾原著、夏衍改编:《春蚕》68.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69.袁牧之:《桃李劫》70.夏衍:《上海24小时》、《上海屋檐下》(话剧)71.《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武子胥·战樊城》72.《经典京剧剧本全编·失街亭》。
近代文学史参考书

杨 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 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 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1月初版。
阿 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杨世骥:《文苑谈往》第1集,中华书局,1945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 编著《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任访秋:《中国新文学的渊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任访秋 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关爱和:《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夏晓虹:《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杨 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近代文学史参考书
一、参考资料:
文学史论著作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况,包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重点。
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接着,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最后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结论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以及其在文学界和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方法, 发展, 成果, 现状, 问题, 新思路, 比较, 意义,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内容。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艺术精华,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学研究以其开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与评介、文学理论研究等内容,其中文学史研究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分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学的演变脉络和特点,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认可和赞誉。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况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又名钱德富,安徽芜湖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家和藏书家。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
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
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同盟常委。
抗战期间,留在上海,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了重要资料,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并设法出版。
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1941年全家转移至苏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
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文革”受追害。
1977年患癌症逝世。
其代表作品有《碧血花》、《李闯王》、《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阿英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百科全书式作家。
他不但在革命文学批评、历史剧、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其革命古典主义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左翼文艺的理论闯将;而且,他还是一位广有影响的近代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史家,对档案学建设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说起阿英,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近代文学史家,而知道他在我国藏书和目录事业上的贡献的人并不多。
阿英是中国现代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为藏书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巨大的财力。
阿英的散文《海上买书记》、《西门买书记》、《城煌庙的书市》、《浙东访小说记》、《苏常买书记》等,生动地记叙了他寻书、买书的酸甜苦辣。
阿英只要手里有钱,就要到书市去,大大小小的书店,他没有不熟悉的,他说起书店来也如数家珍。
苏浙一带的书价低,罕见的书也多,阿英便常常前去访书,有时一两天,有时七八日。
沿途每到一地必先访书,一次他到达苏州时,书商们已收了市,有的人家连灯也都熄灭了,他便挨户敲门,看了几家,时间太晚了,连门也敲不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
关于《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英是继胡适和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近代文学。
阿英是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
赢得了近代文学研究界极大的尊敬。
一
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二是编写书目;三是研究论著。
下面依此顺序略加叙述。
(一)编辑与出版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近代文学的下限距离今天还不足一个世纪,但由于学界对这段文学研究的忽视,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已成为研究中最大
的困难。
近代文学研究资料有三大特点:量大、分散,且多未整理,这点和古代文学资料的固有基础和生存状态不同。
古代文学由于研究历史长,关注的人多,资料积累比较丰富,总集、全集、别集都有出版,也较容易找到。
近代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许多作家的文集从未出版过,即使已经刊刻的,有些今天也已很难看到,而大量的小说、戏曲、诗歌、翻译文学的文本又散布在数百种报刊杂志上,查找、搜集、整理的难度是很大的。
为解决此困难,阿英先后编辑了《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两套丛书。
前者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和已整理未刊行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补编》,后者包括小说戏曲研究卷、说唱文学卷、小说四卷、传奇杂剧卷、域外文学译文卷、俄罗斯文学译文卷,此外尚有已编好未出版的文学论卷、诗词卷、散文与杂文卷,全部《丛钞》共12卷,500多万字。
加上《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阿英编辑近代文学作品约800万字。
(二)编写近代文学书目。
阿英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
他编写的书目,很大一部分是据自己的藏书完成的。
这样编出的书目和一般的参考、综合前人的书目或著作而编的书目大不相同。
这样的书目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因材料大多有实物目验,保证了书目的可靠与准确;二是有藏书参照,在甄别、分类和记载版本情况方面会避免很多想当然
的错误。
比如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正式出版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是研究近代小说和戏曲的必备参考书。
该书收晚清戏剧161种,晚清小说1070种(创作小说462种、翻译小说608种),1957年又出增补本,收创作小说478种,翻译小说629种,计1107种,较前增补37种。
这个书目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一般近代文学研究者具有引路人的作用,许多研究近代小说和戏剧的人都是据此书来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的,其历史贡献不可抹煞。
当然,从今天看,这个书目有很大的局限。
第一,书目标明“晚清”,作者所搜集文学作品的时限是光绪元年(1875)至辛亥革命(1911)。
这就无法涵盖整个近代(1840-1919),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过去学界有个错觉,以为近代小说的繁荣主要是在晚清时期,民国之后无成绩可言。
从现有能搜集到的材料看,这是不正确的。
1912年后,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较之1911年前均成上升趋势,其数量明显增多。
1907年,1908年是晚清小说数量最多的两年,而1915年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均是以上两年的六倍和两倍,据日本樽本照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统计,1907年、1908年创作小说分别是191、251种,翻译小说分别是197、151种,而1915年创作小说为1549种,翻译小说344种。
第二,《晚清戏曲小说目》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樽本照雄编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比较,前者漏收的作品很多。
不说后者总收入量较前者多了近10倍,《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共10011种;即使就二者对应的
晚清部分来说,后书所收也接近前书的三倍。
第三,阿英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在搜集作品时,对发表在近代报刊上的小说有所忽略,这并不是说阿英不知道近代报刊上载有大量的小说(包括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近代小说的主要传媒是报刊这一新的理念。
在评论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时,我指出《晚清戏曲小说目》的几点局限,旨在说明学术的发展对前贤的超越,决无苛责该书目之意。
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