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想法

合集下载

贞观政要译注

贞观政要译注

《贞观政要全译》读书报告班级:14政治1班学号:2014502111 姓名:任秀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皇帝李世民,在他最得力的诤臣魏征死后发出的感慨,这句话也被记录在《贞观政要》一书中。

事实上,《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一样,都是写给统治阶级看的,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长治久安。

和其他的史书一样,《贞观政要》也包涵神话、传说和作者想象的社会盛况,饱含着作者对政治清明社会的期盼。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由唐朝的吴兢编纂,是记录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

作者吴兢,唐汴州浚仪(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人。

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卒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

年轻时立志求学,博通经史。

武则天长安年间魏元忠、朱敬则位居辅相,推荐吴兢的史才。

吴因此得以进入史馆,修撰国史。

近三十年中,先后参与撰修《则天皇后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以及唐之《国史》多种。

他以唐前代相近的各朝历史以及当代史为主,一生尽力与史学,他的史学风格叙事简洁,秉笔直书。

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

但是,他的撰著多以不传,行世的只有《贞观政要》一书。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但是吴兢编撰《贞观政要》的具体时间不详,其《贞观政要序》也没有确切交待,只是说他是奉侍中安阳公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张嘉贞之命增订扩充该书。

而源乾曜任侍中、张嘉贞任中书令,均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可知此书增订稿是在开元八年以后完成的。

而吴兢利用任职史馆之便,“收集所闻,参详旧市”,对已存的第一稿进行了修改。

修订时的“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仍依前稿。

《贞观之治》观课报告

《贞观之治》观课报告

贞观之治观课报告一、引言贞观之治,是唐朝大历年间(627年至6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因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本次观课是一堂历史课,内容为唐朝贞观之治。

在本文中,将结合观课所学和个人理解,对贞观之治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贞观之治的背景唐朝开国初期,政治不稳定,内外交困,各地盗贼丛生,社会秩序混乱,使得当时的天下大乱。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来治理国家,这就是贞观之治。

三、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贞观之治在政治方面实行了“以德为先”的思想,推行宽政惠民的政策,加强监察制度,打击贪污腐败。

唐太宗下诏,对大小官员进行考核,不称职的官员会被撤职或降职,而优秀的官员会得到提拔。

同时,唐太宗也注重对藩镇地方的治理,坚持中央和地方官员互相制约,遏制了藩镇割据的势头。

2.经济方面贞观之治在经济方面着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增加税收。

唐太宗积极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农田水利事业,实行“均田制”,让土地被合理分配,达到流动的效果。

同时,唐太宗也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开拓了与中亚、波斯、印度的贸易往来。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库也变得丰裕。

3.文化方面贞观之治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唐太宗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实行科举制度,普及教育。

唐太宗还大力支持古典文化,注重文艺复兴,大力发展诗词歌赋、文学等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四、贞观之治的意义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既有成就,又有创新的时期。

贞观之治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

贞观之治的成功,对后来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通过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概述】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论家和艺术家。

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早年】唐太宗于598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

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

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

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

三月,隋炀帝被杀。

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质教案和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质教案和练习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知道武则天、“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师课件展示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体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太宗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重点知道“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难点理解并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

《女皇武则天》视频、《唐朝疆域图》图片、唐玄宗画像、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你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

你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

终于还是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并奖励了他。

自主探究:你知道“贞观之治”吗?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武则天为什么能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你想领略唐前期的盛世风采吗?●新课讲解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朝的发展繁荣而短暂,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走向了灭亡。

那么代隋建唐的是谁呢?都城建在哪里?1.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时间:618年;定都:长安2.李世民即位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626年。

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所以,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贞观之治”指导学生阅读“贞观之治”相关内容,讨论回答问题。

历史趣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历史趣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导语: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

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

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

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训,常常将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在心中,以史为鉴。

唐太宗登基称帝后,密切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减少苛捐杂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措施,就是不愿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在当初李世民和李渊一起南征北战的时候,深深地知道民众的一些疾苦,所以这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虽然隋炀帝刚愎自用,但他开凿大运河,施行科举制都是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对隋朝来说,这样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难承受,才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用于对人才的选拔,对有才能的人,也报以敬重的态度,从不问其出身和地位,因此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除了这些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上学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民族大团结、扩大唐朝的版图,将唐朝打造成一个世界文明的强国,一直都是唐太宗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些也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背景。

贞观之治的影响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影响其实有很多,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或多
生活常识分享。

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千古第一帝”

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千古第一帝”

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的先驱,其力量和智慧不可低估。

在其统治之下,中国大陆统一,义政繁荣,大有一统天下的地位,因此得到贞观之治的封建王朝Yes,被尊称为“千古第一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秦始皇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生于黄河流域,自幼游历六国。

他了解到当时各国的利益格局,又借助先人强大的军事机制,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

在他的领导下,晋西安、楚荆州、齐济邑、燕合苏、韩魏、赵开元等六国被征服,最终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统治格局,使中国迈入封建的新纪元。

二、秦始皇的政治治理。

秦始皇对政治治理思想想法十分重视,开创了著名的“以政治为先”治理思路,他把以全人类价值观为基本原则,以及全人类价值观和服务社会为目标的政治主张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政治治理理念,实施规范化的秩序,极大的改变和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氛围,使它在千古流芳。

三、秦始皇的法治思想。

秦始皇所制定的“三分法”确立了国家法治的根本性目的,在法治的推行中,把定罪原则和体制判断原则有机结合,并分别实施,解决了法律行政双重困境,极具统治能力。

同时,秦始皇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机结合,重视政教合一,弘扬了道德成就政治的影响,注重法治的原则性和可操作的灵活性,将其统治理念视为近代政治统治的共同财富,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

四、秦始皇的经济规划。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财政有序、经济繁荣,是当时全中国统一后最稳定的经济时期。

根据战国时期,他利用中央集权优势,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交通联系、仓储清点制度,严格管理财政、鼓励企业发展,使民间等财务资源得以重新活跃,市场经济大规模运作,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秦始皇的思想意识。

最后,秦始皇还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想意识规范,实施对高等教育的治理和提升,形成国家规范体系,发挥文化思想的统一和思想意识的协调作用,实现政治、法律、军事等多项规范体系和经济一体化管理,独揽大权,正确引领民众的行为准则,推进文明技术的发展,受到众多历史学家的普遍认可,令其被尊称为“千古第一帝”。

初中历史小短文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小短文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小短文答题技巧
1. 嘿,同学们,读初中历史小短文的时候要仔细呀!就像在寻宝一样,千万不能马虎!比如看关于秦始皇的短文,那就要抓住他统一六国那些厉害的事儿,可不能放过一个细节哦!
2. 哎呀呀,别着急答题呀!先认真读题几遍,这就好比要搭积木,得看清图纸再下手嘛!像遇到五四运动的短文,那就得清楚知道核心要点呀。

3. 嘿,一定要边读边思考呀!这就像跟短文里的人在聊天一样,要理解他们的想法。

比如看到贞观之治,你就得想想唐太宗咋治理国家的呀。

4. 哇塞,注意关键词很重要哦!这就如同找到了打开问题大门的钥匙呀!比如遇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就是超级关键的词呀!
5. 别死记硬背呀,得理解着来!就好像走路不能光看脚底下,得看远方呀!看到工业革命的短文,就得理解为啥能带来那么大变化。

6. 哎呀呀,要学会联想呀!这就像把一个个知识点串成漂亮的项链!看到新航路开辟,就想想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呢。

7. 哈哈,答题的时候要简洁明了呀!可别啰啰嗦嗦的,就跟说话一样,干脆点!像答某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就直击要点呀。

8. 注意行文逻辑呀!这就好比搭房子,得有结构呀!看到关于变法的短文,得顺着思路去理解呀。

9. 总之呢,初中历史小短文答题就是一场有趣的挑战呀!大家可要加油哦!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那都不是事儿!。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

Growing up is a game against yourself. Don’t worry that others will do better than you. You just need to do better every day than the day befor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由古至今,史上有过无数的帝王,但那些失败的定是那些昏庸无道的国君。

一、贞观之治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代千古流芳的明君,那便是大唐王朝的李世民。

记得在他登上帝位前,他发动了夺权之战"玄武门之变"与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在玄武门大战,他哥他弟全被他杀害。

国人后来都称其为明主,但明主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事情。

虽说他得到帝位有点不光彩但是他爱民的表现令人敬仰他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

从他身上,我知道了"没有一个没有一点污点的人",证明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这句古话。

二、宋金议和唐被灭了,宋上来了。

在北宋时,辽与北宋实力相当,但宋的皇帝不争气,致使北宋灭亡,“对于决定的人生高度,如你的对手是高手,你将会变高于或比高于差一点,若你的对于是草包,那么你将会变得比草包还差。

"没了对手迅速地变弱,长期受统治的女真族人起来反抗辽,不久金建立。

国王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从金的兴起以后,南宁也早已建立,但"兵败如山倒",南宁哪里是金的对于。

但不久金开始败了,原来早有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在打击金,爱权的皇帝不顾后果与奸臣秦栓害死了岳飞,并向金称臣宋金和议从此形成,宋每年进贡,过了几年金灭了南宋。

从金的壮大看出:不在苦难中爆发,就在苦难中灭亡。

验证了"一匹马的追赶,永远不会疾驰,"的古训。

三、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我最爱的历史人物,他叫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他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子孙创造了"蒙元帝国"疆域辽阔,他的威武、果断、谋略、胆识......都超过常人,所以他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贞观之治”的想法
贞观之治,中国封建史很著名的一个治世,也是四邦膜拜的一个时代,“天可汗”由此而来,唐人街流传到今,都说汉朝强盛,但那是凭借武力,而贞观年间不仅仅是武力强盛,在文治上也是让四方主动来拜服,归顺。

太宗,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玄武门事变杀兄灭弟(说是无奈,实为有备而去,生命受到威胁只是一个发兵的借口,只能说他心机深),后经由高祖退位禅让给了太宗,从此拉开了贞观的帷幕。

先说说太宗的恶行,登基之前,还是秦王之时,杀了弟弟之后,因长孙氏(秦王妃)与其弟妇杨氏关系甚好,多有来往,秦王看上了弟妇,在登基之后,就纳杨氏为嫔妃(乱伦之罪,女祸之始),后又看到隋后萧氏,又一次迷离了(明君亦有混乱之时),后来老年也是犯错最多的时候,沉迷鱼色,于是徐慧进宫(一个才女,且对太宗很好,是又一个长孙氏),还有后来的女皇武媚(晚年时,太宗知道将有人要乱唐江山且已经入宫,并且姓武,大肆猜疑,甚至杀了毫不相干的将军李君羡,却不杀枕边人武媚,明知道她有嫌疑,临死前还告诫儿子李治,却不忍杀死,不是贪念美色误国?)囯传二世既已因美人误国,唐朝怎能长存,只因忠臣不灭,故而昌盛未绝。

况太宗尚武,虽知不能“马上治天下”,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是却征战不断,几到穷兵黩武,不听他人劝告。

还有他放纵儿子,没有准绳。

对儿子的态度一边是应该放出京邦,以防玄武之祸再起,另一边却对皇子泰宠爱有加,
对太子承乾之事虽知却不加管教,不给太子之师足够的权利以教诲太子,在长孙氏活着尚有长孙加以管教,控制钱财使用,自死以后,不加管教,又因为喜爱不一,导致承乾造反,联合旧臣欲杀皇子泰,最终遭到告密事败,泰最终也因牟图太子之位而遭到贬谪(太宗还立下宗法:若有皇子认为太子之位可以谋取者,一律弃之不用,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才登上宝座?)另立皇子治,取其忠厚(殊不知那是软弱,后来怕妻那般,杀忠臣,灭旧勋,甚至灭了母舅一族,何其残忍)。

好吧,骂完之后,也该实实在在的夸奖一番。

太宗,的确是中国封建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文治武功皆属一流,有气魄胆识,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虽有些过誉,但相差无几,当然晚年还是未能守住)。

在其政二十三年,国民受益,国强民安,万朝膜拜,创一方盛世,功绩超绝,古来少有。

即使退之秦王时期,领兵征伐,讨逆贼,反隋朝,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确是少有的将才。

任人不惟亲,昔日魏征那是太子之人,多次进言要铲除秦王,后事败,不杀魏征,留作臣子,成就了魏征的千古良臣,成就了自己的一代明君。

其他的不想多说,我很想顺便说说长孙氏。

长孙氏,大家闺秀,绝对的一代贤后,娶妻如此则无憾。

跟从太宗打天下,得了病一直未愈,从无怨言,太宗问政,一言不发,“女子不参政”(要是都像长孙氏如此贤德,怎来后世之乱),但是却绝对的相夫教子,对太子承乾要求甚严,要是长孙氏不那么早死,或许唐
朝是另一种天下,承乾不会升起叛乱之心,一切就该改写了。

虽不参加朝政,但却劝太宗纳忠言,当魏征顶撞的时候,长孙皇后必劝诫太宗,不失为一国之母,对待宫女也是很好,后宫无一人有怨言,结善缘无数,若是男子,必是治国能臣,万载明君。

还深得大臣,民众之心。

如此贤后,却早逝,何其哀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