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2、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4、科举制的创立p17 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 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评价大运河的诗作: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x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着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节日是春节.10、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1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00年.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12、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①戚继光抗倭:P96明朝时,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组成“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边疆,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话:“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②郑成功收复台湾:P104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攻打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扞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的内在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军队两次围攻雅克萨,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P10613、郑和下西洋:P94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过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以丝绸、瓷器换回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注意:郑和下西洋和九年级所学的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1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x藏:P110①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佛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1727年清朝设驻藏大臣.后来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事务.③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x疆:P111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②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③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x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15、“闭关锁国”P118清朝统治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经营海外贸易.“闭关锁国”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6、北京城与明长城:P121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图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122图17、古代书法和绘画唐朝颜真卿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并称“颜筋柳骨”,见P39上图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朝画家张择端潍坊人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景和繁华景象.元代画家赵孟頫,当时人们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P80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朝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颜真卿骨赵赵孟頫姿”之美. P129明末画家徐渭善用泼墨墨葡萄图。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公元627年-649年)实施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唐朝国家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
在政治方面,贞观之治注重选拔人才,推行科举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有才干、有道德的官员。
李世民还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采纳各种建议,并对官员进行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廉洁度。
在军事方面,贞观之治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得唐朝的军队变得强大且有纪律。
太宗设立了诸侯将军,实行定期的军事演习和巡逻,加强边疆防御,巩固国家的统一。
在经济方面,贞观之治注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商业发展,例如开设市场、修建运河、改善交通等,推动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贞观之治推行了文教兴国的政策,充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宗建立了国子监和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还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宫殿、庙宇、墓地等,推动了艺术和建筑的发展。
总体来说,贞观之治是一个强调道德、以人为本、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治国理念。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唐太宗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为唐朝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概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治绩及影响贞观之治的治绩(合而概说)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是北周的一段政治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经典的典故:“贞观十年,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宗教改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贞观之治中,政治秩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五霸分过后的混乱局面,重新整合完毕,以李渊统一中国,全国实行统一管理,“授官制”规范政治秩序,政府组织也从此朝正式定型。
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实行家族论公务制度,将各个郡县的政治力量分别设置在统治团体的指导下,布置到各地官员中来,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其中以释迦如来佛教最为重要,它的宗旨就是弘扬道义、促进和平,使宗教影响融入政治体制,加强政治管理。
同时,贞观时期还发展了大量的文化,如诗歌、建筑、舞蹈等,其中,诗歌最为著名,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于此时,如苏轼的《贞观十年》等,这些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最后,贞观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深化,实行统一外交策略,在与西域多个国家开展外交时,则以和平稳定、友好相处为主旨。
这种外交政策开拓了中外交易,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带来的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重新分配、宗教改
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与文明。
关于贞观之治的论述

关于贞观之治的论述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政治制度的完善。
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建立了比较稳定、完善的政治体制,掌握了政治形势的主动权。
二、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时期,唐帝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业得到了迅速扩张,农业生产大幅提高,货币经济趋于成熟,贸易水平极为繁荣。
三、文化繁荣。
贞观之治时期,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涌现出无数的作家、诗人、学者和思想家,唐诗的创作达到了极为高峰的水平。
四、治安稳定。
贞观时期,唐帝国统治区域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治安得到极大保障,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城市得以迅速发展。
总之,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杰出的时期,它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治安稳定等成就,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整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整合【知识点整合】一、唐朝的建立1.背景: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贵族李渊,率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建立: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主要原因:(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贞观之治”主要内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重视纳谏。
如重用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敢于直言的谏官魏征,大将李靖、李勣。
②加强中央集权: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大兴学校。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玄奘等加强中外交流。
4.“贞观之治”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2)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3)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4)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
唐朝贞观之治的特点与影响

唐朝贞观之治的特点与影响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时期便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所展现的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稳定和繁荣之象征。
这段时期犹如一颗明星闪耀于中国大地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的明智和睿智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特点之一。
李世民明白一个稳定的国家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维护边疆安全。
他首先发起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唐朝获得了一支强大而统一的军队。
同时,他还重用了一批出色的将领,如李靖、李勣和魏征等,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唐朝贞观之治在政治上表现出高度的集中和统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体制上的改革。
他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官员。
这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此外,他还注重听取各级官员的建言,并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使国家能够快速而有序地应对各种挑战。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注重整顿财政与经济,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他实行了节俭政策,削减了贵族的奢侈消费和官僚机构的腐败行为,使财政得以恢复和稳定。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税减赋、免费发放农具以及实行新的土地分配制度。
这一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在文化上,唐朝贞观之治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李世民推崇儒家文化,重视教育,修建了大量的学校和图书馆,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还组织编纂了《贞观政要》和《贞观政烈故事》等重要文献,以弘扬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这对于唐朝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之后几个世纪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唐朝贞观之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提供了范例,也为后来的历史剧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例如,明朝借鉴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有益经验,实行了类似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使明朝达到了繁荣和权力的巅峰。
贞观之治总结

贞观之治总结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成功在于李世民的明智决策和卓越才能,以及他的广泛咨询和听取各方面的建议。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贞观之治出现了一系列的创举。
首先,李世民实行了明君之治,提倡以德治国。
他注重儒家思想的普及和推广,重用贤能之士,聚贤纳谏,形成了一个以李世民为核心、集天下贤能于一身的治理体系。
其次,李世民注重法治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他注重选拔和培养官员,改革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能够更好地负责和履行职责。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边防防务,加强了边疆的防守能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贞观之治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李世民实行了平均地权制度,通过减轻地方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赋税和徭役,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李世民实行了宽泛的商业政策,鼓励商人的活动,并降低了商业征税,从而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发展工业,通过建设灌溉渠道、兴修水利,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在社会方面,贞观之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李世民实行了修文政策,提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鼓励士人的学习和读书,提倡文人的活动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李世民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加强民生保障,改善了社会的福利和收入分配状况,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宗教和信仰的管理,提倡宽容和包容,使得各个宗教在唐朝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成功在于李世民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
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
1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 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 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B
课堂探讨
如何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 史作用。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大唐盛世的奠基。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及世界文明发展产 生了很大影响。 用人与纳谏成国封建君主的典范。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 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 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 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为君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 以至国危君亡。
广开言路,克己纳谏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唐太宗
魏征
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
1、历史背景 2、唐太宗“战后而和”的开明民族政策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 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 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 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 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 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3、作用(效果) 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
促民族团与发展
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 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 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 展。
开放的对外政策
1、对外国人来往友好 2、对外来宗教尊重 3、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4、积极的对外影响
对外开放
①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 频繁。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 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 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 赋。 (3)慎用刑法,仁义为本; (4)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5)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课堂练习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 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 乎 ? ” 反 映 了 唐 太 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D
课堂练习
3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 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B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④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 的大都会。 ⑤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 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 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 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 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