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1.1 贞观之治的时期背景1.2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1.3 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与治理理念2.1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品质与形象2.2 李世民的治理理念与政治改革2.3 李世民的政策对贞观之治的影响第三章: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与农业发展3.1 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3.2 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3.3 贞观之治对商业与手工业的影响第四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与教育4.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特点4.2 教育制度与科举制的完善4.3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对外关系与军事政策5.1 贞观之治时期的对外关系5.2 军事政策的调整与军事改革5.3 贞观之治时期的战争与和平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与法律建设6.1 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特点6.2 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6.3 贞观之治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第七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名人7.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7.2 文学艺术成就与代表人物7.3 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第八章:贞观之治的衰落与评价8.1 贞观之治的衰落原因分析8.2 后世对贞观之治的评价与影响8.3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九章:贞观之治与唐朝的兴衰9.1 贞观之治与唐朝崛起的关系9.2 贞观之治对唐朝后续统治的影响9.3 贞观之治与唐朝衰落的历史教训第十章:贞观之治的现实意义与启示10.1 贞观之治对现代政治的启示10.2 贞观之治对现代经济的影响10.3 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解析: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了解其背景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贞观之治时期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其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与治理理念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贞观之治时期的杰出皇帝,他的个人品质和治理理念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贞观之治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7篇贞观之治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贞观之治》说课稿篇一《贞观之治》教学计划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篇一: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二、重点、难点1、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2、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新授课第2课贞观之治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627年李世民改国号为“贞观”二、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具体内容:1、轻徭薄赋(经济方面)(1)原因:①客观原因:唐初经济凋敝②主观原因:吸取隋亡教训(2)表现:①多次减免租税②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③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用人方面)(1)表现:①重视选官用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②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③重用魏征和李靖等3、加强中央权力(政治方面)(1)表现:①沿用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②合并州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③大力精简机构节省了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4、完善科举制度(教育思想方面)(1)表现:①唐朝科举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②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③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是做官的主要途径四、板书设计第2课贞观之治1、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久发动政变做了皇帝他就是我们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其年号为2、轻徭薄赋:唐太宗多次减免保证农民提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知人善用重视纳谏:唐太宗认为“”他非常重视选官用人又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任命和为相人称他还应用敢于直言的3、加强中央权力:唐朝沿用隋朝的针对当时“”的情况唐太宗大力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4、完善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是(1)和(2)其中(1)考试内容为;(2)考试内容为和是做官的主要途径5、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五、课堂小结篇二:《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教学重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电视机和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导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二、问题导入我先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的内容找出答案(1)隋朝是怎样灭亡的(2)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出示课文的第一个标题以及相关内容三、贞观之治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那么什么是“贞观之治”呢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发言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根据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搜集到的课外材料进行讨论各组代表竞相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总结:(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他重用富有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敢于直言的魏征(3)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4)贞观时期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唐太宗还重视文化教育四、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学们看过《大明宫词》吧在这部电视剧里武则天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印象中的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出示武则天主要功绩:(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破格重用有才干的人如:姚崇、宋璟(3)她还使唐朝盛世局面得以继续发展这种电视剧与历史教材的对比让学生能发现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等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片面认识五、扩展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秦汉的历史结合这学期我们学的隋唐历史大家动脑筋思考一下: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广泛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总结: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能帮助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处理复杂的历史内容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和观点六、课外拓展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篇三: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课题:第1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使用教材:XX人教版班级:七年级2班课时数: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方法:①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中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②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知识充分理解并掌握可以客观评价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板书设计:贞观之治一、唐朝建立⒈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⒉李世民继位唐太宗627年贞观二、贞观之治⒊贞观之治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大兴学校戒奢从简任人唯贤虚心纳谏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教学过程:。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初中贞观历史教案3篇贞观之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缘由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常常发生的缘由。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进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争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大事的学习,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公平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假设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江山”,右盘加上砝玛“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

我们常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富强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假如天平中心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摆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观赏哪一位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

:今日,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

→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阅历,从这些阅历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和影响。

2. 通过分析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中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政治措施、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中的具体案例,如唐太宗的纳谏、用人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2. 课件:贞观之治的相关图片、图表、视频等。

3. 讨论题:提前准备与贞观之治相关的话题,供课堂讨论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统治时期,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阐述唐太宗的纳谏、用人、改革制度等政治举措。

3. 分析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介绍唐朝的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商业发展等。

4. 探讨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讲解唐朝的文化繁荣、科技发展、教育制度等。

5. 讨论贞观之治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6. 总结贞观之治的地位和意义:强调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贞观之治与其他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2. 历史人物: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相关事迹,分析其治国理念和领导才能。

3. 时代背景: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背景,如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相关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贞观之治的背景1.1 唐朝的建立与发展1.2 李渊与李世民1.3 贞观之治的含义与意义1.4 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第二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2.1 贞观之治的政治体制2.2 科举制度的发展2.3 贞观之治时期的法制建设2.4 贞观之治时期的官职体系第三章: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3.1 土地制度的改革3.2 农业生产的提升3.3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3.4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制度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文化与教育4.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4.2 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发展4.3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考试与教育制度4.4 贞观之治时期的名人故事与成语典故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外交与军事5.1 贞观之治时期的外交关系5.2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5.3 贞观之治时期的军事制度5.4 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战役与军事成就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生活6.1 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结构6.2 家庭与婚姻制度6.3 饮食与服饰文化6.4 贞观之治时期的娱乐与节庆活动第七章: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7.1 文学与诗歌的繁荣7.2 书法、绘画与音乐艺术7.3 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7.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八章:贞观之治的科学技术8.1 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8.2 医学与药物发展8.3 天文与数学的研究8.4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技传播与影响第九章:贞观之治的宗教与社会思想9.1 佛教、道教与儒教的盛行9.2 宗教政策与民间信仰9.3 贞观之治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哲学流派9.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自信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第十章:贞观之治的遗产与评价10.1 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10.2 贞观之治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0.3 贞观之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0.4 贞观之治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第十一章: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11.1 唐太宗李世民11.2 贞观之治时期的贤臣良将11.3 贞观之治时期的女性人物11.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第十二章:贞观之治与后世的政治制度12.1 贞观之治对唐朝后期的影响12.2 贞观之治与五代十国的政治变迁12.3 贞观之治对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12.4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三章: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贸易13.1 贞观之治时期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储备13.2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13.3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与市场经济13.4 贞观之治时期的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第十四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影响14.1 贞观之治与唐代文化的传承14.2 贞观之治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14.3 贞观之治时期的宗教与文化交融14.4 贞观之治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第十五章:贞观之治的教育与学术研究15.1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教育与人才培养15.2 贞观之治时期的学术发展与学派林立15.3 贞观之治与现代历史研究的结合15.4 贞观之治教育的现代意义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贞观之治”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贞观之治的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与教育、外交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宗教与社会思想、遗产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析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探讨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形成过程。

2.贞观之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贞观之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什么时期吗?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组讨论: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三)课堂讲解1.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国家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2.讲解贞观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3.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重视法治,注重人才,发展经济。

4.讲解唐太宗的具体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治制度。

b.选拔贤能,重视人才。

c.发展经济,提高民生。

d.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

(四)案例分析1.分析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具体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在贞观之治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语速过快、内容过多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时期的政绩和贡献。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到贞观之治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唐太宗的政绩。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政绩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唐朝的建立、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

2. 贞观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安定。

3. 唐太宗的政绩:改革制度、选拔贤能、重视教育、注重民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出贞观之治。

2. 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资料,详细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点。

3. 分析唐太宗的政绩:以案例形式,讲解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探讨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课后作业1. 复习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唐太宗的政绩。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唐太宗的政绩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启示的思考深度。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资料。

2. 教材:关于贞观之治的章节。

3. 网络资源:相关贞观之治的论文、文章。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文物。

2. 开展贞观之治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深入探讨贞观之治的启示。

3.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贞观之治的书籍,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讨论: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意义和影响。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研究贞观之治时期的文献或图片,讨论其特点和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贞观之治”
比耳学校周永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含嘉仓能长期储存粮食的史实说明了什么?(隋朝粮食储存很多, 经济十分繁荣)设文过渡:繁盛的隋朝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指导学生阅读第6页“唐朝的建立”联系“导入框”内容加以理解: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是隋朝灭
亡的主要原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唐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6-7页正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

(618年、长安、唐高祖)
教师解释:“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标记自己统治时期的专有名词。

比如唐太宗
是626年即位的,当年仍用父亲李渊的年号“武德” ,627年才改为“贞观”。

所以,626年可记为武德九年,627年则记为贞观元年。

唐太宗的统治,历 史上称作“贞观之治”。

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


2、第7页“文献资料”的意思是什么?(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
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 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实行什么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 4、根据第7页“动脑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
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提倡节俭,以身作则等。


2、 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

(李世民、贞观)
3、
5、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
6、什么样的历史现象称作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的统治政策开
明,使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比较清明,国力逐步加强,所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阅读第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昭陵六骏”的由来怎样?(纪念唐太
宗的战功)
3、根据第9页“活动与探究1 ”制表:(括号部分可留待第5课学完后补充)
学生阅读8—9页有关的“阅读文字” ,思考回答:
1、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武则天)
2、 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1、
2、 完成“填充图册” 3―― 4页第2课的习题。

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4、谈谈你对武则天的看法。

5、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开元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