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公元627年-649年)实施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唐朝国家强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
在政治方面,贞观之治注重选拔人才,推行科举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有才干、有道德的官员。
李世民还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采纳各种建议,并对官员进行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廉洁度。
在军事方面,贞观之治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得唐朝的军队变得强大且有纪律。
太宗设立了诸侯将军,实行定期的军事演习和巡逻,加强边疆防御,巩固国家的统一。
在经济方面,贞观之治注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商业发展,例如开设市场、修建运河、改善交通等,推动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贞观之治推行了文教兴国的政策,充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太宗建立了国子监和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还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宫殿、庙宇、墓地等,推动了艺术和建筑的发展。
总体来说,贞观之治是一个强调道德、以人为本、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治国理念。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唐太宗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为唐朝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原标题:贞观之治什么意思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
知人善用,开言路。
虚心纳谏。
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
减轻徭赋。
休养生息。
厉行节约。
完善科举制度[注: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等政策。
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注:开元之治-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
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因此他求贤若渴。
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
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
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
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可谓是[人才济济。
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
用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
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
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
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来后。
唐太宗以身作则。
带头守法。
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
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执法时铁面无私。
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
慎之又慎。
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
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
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
犯法的人少了。
被判死刑的更少。
据载贞观三年。
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
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注: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
简要概括贞观之治

简要概括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公元626年-649年)实行的一种治国理政方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治世之一。
在贞观之治下,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使得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并促进了国内外的繁荣与稳定。
本文将简要概括贞观之治,并提出对这一时期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贞观之治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措施,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大力推行法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并注重法律的公正和透明。
他注重选拔人才,重用贤能,使得国家内外的政务得到高效地处理。
此外,唐太宗还实行了开明的政策,尊重各地的习俗和文化,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贞观之治在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太宗积极开拓国内外的贸易,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他注重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唐太宗还积极推动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此外,贞观之治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太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文人和学者的才华和学识。
他建立了国子监和进士制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在这一时期,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总结而言,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治世。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度统一、繁荣昌盛的时期。
贞观之治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卓越的政策和广泛的改革而闻名于世。
在太宗的统治下,正道得以恢复,治国之道变得明晰,带来了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太宗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可见一斑。
他相信通过培养有才智的人才和保持文化的繁荣,国家才能够持续发展。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之治解析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之治解析原文与解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追求国家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编年体史书,对贞观之治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高治国理念。
他始终秉持着以德治国、以仁待人的原则,注重崇德修身、尚法宽仁。
在《资治通鉴》中,对于贞观之治的原文描述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绩以及对于百姓的关怀。
首先,唐太宗在政治上注重依法治国。
他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的多次修宪之举,以适应时局的变迁和发展。
而唐太宗本人也时刻谨言慎行,充分体现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其次,在经济上,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和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又积极推动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修筑大运河等重要水利工程,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和运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再次,在军事上,唐太宗实行军功爵制,鼓励将士勇敢战斗,同时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军队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和战斗力。
此外,唐太宗还非常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福利。
他推行均田制,通过平等的土地分配,减少了地主阶级的剥削,缓解了农民的困苦。
他还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浪费,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治国理念和政策的总称。
《资治通鉴》中对贞观之治的原文描述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绩以及对于百姓的关怀。
他通过法治、经济发展、军事改革以及关注民生等方面的举措,使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唐太宗的治理之道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经过对《资治通鉴》中关于贞观之治的原文解析,我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的意思
“贞观之治”是一个历史术语,用来描述中国唐朝初期(公元 627 年至 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局面。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治”指的是国家治理或社会秩序。
因此,“贞观之治”表示唐太宗在位时期国家治理良好、社会稳定繁荣的时期。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得唐朝实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如:-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 对外开疆拓土,征服了东突厥、高昌、龟兹等国家,扩大了唐朝的版图。
- 崇尚文化,鼓励学术研究,推行文化教育,使得唐朝的文化繁荣发展。
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是北周的一段政治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经典的典故:“贞观十年,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宗教改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贞观之治中,政治秩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五霸分过后的混乱局面,重新整合完毕,以李渊统一中国,全国实行统一管理,“授官制”规范政治秩序,政府组织也从此朝正式定型。
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实行家族论公务制度,将各个郡县的政治力量分别设置在统治团体的指导下,布置到各地官员中来,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其中以释迦如来佛教最为重要,它的宗旨就是弘扬道义、促进和平,使宗教影响融入政治体制,加强政治管理。
同时,贞观时期还发展了大量的文化,如诗歌、建筑、舞蹈等,其中,诗歌最为著名,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于此时,如苏轼的《贞观十年》等,这些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最后,贞观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深化,实行统一外交策略,在与西域多个国家开展外交时,则以和平稳定、友好相处为主旨。
这种外交政策开拓了中外交易,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带来的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重新分配、宗教改
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与文明。
贞观之治简介

贞观之治简介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总趋势。
贞观时期,李世民统治期间,中国大一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文化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强盛,军事上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文化大放异彩。
实行以恢弘安定的政治,按仁政理政,以促进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
政府大力推行循礼规矩,节制不节制,开展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探索经济文化发展,改革经济税收,减轻商贩的压力,严格的管理,加强权力监督,实行军政合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繁荣文化,发展教育,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立较完善的官僚式政府体系,协助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促使中国社会进入中原人文新时代。
名词解释贞观之治

名词解释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玄宗贞观元年(公元626年)至唐玄宗贞观九年(公元684年)之间,中国唐朝中央政府老练的政治管理手段。
其时期政治稳定,国家兴旺,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经国大同”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唐太宗在继承至唐高祖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传统基础上,凭借其极高的政治才智,重新构建了完善的封建政治体制,将中国政治管理规范化,历史称之贞观之治。
他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思想,在当时国际上都备受称赞。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以极强的统治力,坚持尊帝尊法、经法治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以官为根本、以百官为补充的刑法体系,组织起政教军六部,建立了以总督府为核心的行政机构,以节政仪礼制度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并加强了税收收缴机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科技,以及拓宽国际贸易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唐朝此时正值全盛时期,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国力大增,经济发展迅速。
统治者不断实施官制、兵制、刑法、税制等改革,使国家朝着发展好的方向前进。
科技和文化也在此期取得长足发展,文学繁荣,诗词、词曲、乐曲、戏曲、画像等艺术都在此时期蓬勃发展,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文人也足足前进,从朱熹的儒家学说,到柳宗元的道家思想,都为此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贞观之治的政治统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它的实施,使中国的政治稳定、国家强大,成就了一个“经国大同”的黄金时代,也为中国古代优良的政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太宗在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这种统治模式,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管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名词解释贞观之治》为题,详细介绍了贞观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唐太宗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并加强了税收收缴机制,从而使国家加强,实现了“经国大同”的目标,使社会繁荣发展,科技和文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唐朝此时正值全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探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消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重 视兴修水利 唐玄宗 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 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政治
经济
军事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 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 观”。
• • • • •
科举制的普及发展 迁都洛阳 劝农桑,薄赋役 巩固边疆 知人善任
科举制的普及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君临 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 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丰富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 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 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 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 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 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 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 已成风”。
23
乾陵
问题思考:你认识的武则天是一位 怎样的帝皇?
知人善用? 铁血君主?
开明皇帝?
历代评价
• 宋代欧阳修《新唐书》:“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 所谓幸免者也”。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汉之武帝、唐之武后, 不可谓不明”。 •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 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 州”。 •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 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 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 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唐太宗)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昭 陵 六 骏 之 飒 露 紫
李白
将进酒
西天取经图
玄奘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松赞干布
面向东方的文成公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活动与探究(P10)
•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有: • ①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发展科举; • ②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 • ③军事: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 ④思想文化: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 ⑤民族关系: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 2、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 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 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 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 “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
二、唐朝的建立
•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了 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 王朝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 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 渊就是唐高祖,年号“武德”。 • 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 是后来的唐太宗,年号“贞观”。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二课 贞观之治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
制作人:曾蔚
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 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概 论
• • • • • • 一、本章注意点 二、唐朝的建立 三、贞观之治 四、女皇武则天 五、历史人物评价 六、活动与探究
唐太宗李世民
温泉铭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以古为镜,兼听则明
唐书《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 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 岂是道理 …… 自今诏敕疑有不 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 惧,知而寝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朕今勤于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 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 治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 • “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 逸,一朝而亡,吾亦何得自骄也。”认为“末 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在于深好奢侈, 横征暴敛而已 ”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 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 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 得河南、河北。平萧铣、汪华。 武德五年,全国基本统一。
女帝落幕: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 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 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 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享年82岁。 留 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 合葬于乾陵墓。
历皇帝葬的乾 时帝高陵一陵 武宗。座, 年则李里两是 才天治面朝中 修,和埋帝国 建。中葬王乃 完建国着、至 成于历唐一世 。公史王对界 元上朝夫上 唯第妻独 一三皇一 年的位帝无 ,女皇合二 684
一、本章注意点
•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 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王朝,唐玄宗居安思危以 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 也是罕见的。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 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也为之后唐朝进入“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奠定基 础。
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政治中心?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 间,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年684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 705年唐中宗复辟,还都京师长安。她称帝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 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谈谈你对唐玄宗李世民的看法:
虚心纳谏?
勤政开明? 冷血帝皇?
其它方面?
知识延展: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 唐玄宗开明政治以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
• 1.隋唐更替,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 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 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 产生。
巩固边疆
•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 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 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乱并且和东北的契丹 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 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 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 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 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 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 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 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 咸得支给”。
张玄素谏修洛阳宫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 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 还不如亡国之君隋炀帝。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 “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 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玄宗听了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 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 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 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忠 臣。”唐太宗为什么能虚 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 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 样的局面呢?
1. 唐朝建立于( 618年 )。
2.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 3. 唐太宗年号( 贞观 ),( 张玄素)谏修 洛阳宫 。 4.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唐太宗 )所讲。 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讲著名谏臣 ( 魏征 )。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影响
1、政治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社会安定; 4、文化繁荣; 5、民族关系改善; 6、对外开放交流。
唐 温 大 雅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年至649年共23年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文治国,轻徭薄赋 明于知人,善于任使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生 产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 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 境比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 “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君臣论治
1、重视百姓疾苦
[贞观十八年,太宗]又谓曰:“汝知 舟乎?”对曰:“不知”。曰:“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知人善任
• 在用人上,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 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 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 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 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 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 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 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 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 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杜 如 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