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之《离娄章句上》有感

合集下载

孟子三则读后感

孟子三则读后感

孟子三则读后感《孟子三则》是孟子的三篇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离娄上》、《告子下》和《尽心上》。

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包括仁义和人性等方面。

在阅读完《孟子三则》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孟子对仁义的强调深深打动。

在《离娄上》中,孟子提出了“仁义”这一重要概念,认为人性本善,而仁义是人性的本质。

他强调了仁义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仁义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人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建立起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仁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次,孟子在《告子下》中提出了“天命”和“道义”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道义,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人的尊重。

孟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天命,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遵循道义,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尽心上》中,孟子提出了“尽心”和“尽性”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心尽性,做到心无私利,性无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养和境界。

孟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尽心尽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尽心尽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通过阅读《孟子三则》,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深深地被孟子的思想所打动,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遵循仁义、顺应天命、尽心尽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从孟子的思想中受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孟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其代表性著作《孟子》对中国思想史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离娄又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只因与孟子的友谊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在阅读《孟子》时,我不仅深受孟子的智慧和人格的感染,也更加了解何谓「离娄」,也体会到离娄这个人物对孟子及他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之道,饱含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书中提到的四个境界:“君子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采乎中庸’”,“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及“天下有道,丘疏而被服”,都是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其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最令我感到震撼。

古人说得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要失去了诚信就很难挽回,有很多人都是口是心非,为了利益不惜言不由衷,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是愚蠢的,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通过论述人性本善来表达自己对仁义之道的认知,他认为人本来是好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人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而逐渐失去了对仁爱和同情的感觉。

只有通过及时地矫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重新回到道德的高度,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离娄则是孟子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孟子》中多次提到了离娄,孟子也对他十分赞赏。

在孟子看来,离娄是一个懂得自强不息和坚持信仰的人。

尤其是在离娄父亲过世后,他没有因为生活变得困难而丧失信心,反而加倍努力,博得了桓公的器重。

孟子用这样的话来评价离娄,“君子亦有所保守焉,保一身。

离娄之方也。

”这一评价显示出离娄是一个有远见、有担当的人物,在生活和行事上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他秉承了孟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念,是真正的君子。

通过对《孟子》和离娄的了解,我也有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我了解到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这种人文关怀,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统一的社会关系,强化对人性的真正意义的认识。

其次,离娄懂得如何坚持信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孟子》之《离娄章句上》读后感_心得体会

《孟子》之《离娄章句上》读后感_心得体会

《孟子》之《离娄章句上》读后感读《孟子》有感之九(542)《离娄章句上》有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意即:“观察一个人,再没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也许,这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最早记录吧?自此之后一千多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说过这样的名言。

只不过,两人阐释的角度不一样,前者是从识的角度说明的,后者是从作画的角度解读的。

由此可知,眼睛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呢?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眼睛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通过眼睛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

眼睛之所以能传神,实际上是通过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视久暂来体现的。

人的思想情绪和瞳孔的变化关系密切。

令人厌恶的刺激能使人的瞳孔收缩;而令人欣快的刺激会使瞳孔扩大;恐慌或兴奋激动时,会使瞳孔扩大到平常的4倍,因此,瞳孔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

眼球的转动也可以显示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如两人交谈眼球比较稳定很少转动,说明他态度诚恳;如果目光游移闪烁、说明他暗藏打算。

眼皮的张合程度一般能反映出人的精神状态。

沮丧懊恼会使人耷拉眼皮,与人交谈半闭双眼是轻狂傲慢目中无人的表现。

眼睛所能运用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凝视。

凝视是作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

陌生人之间应尽量避免互相盯视。

对敌人怒目凝视体现的是威严;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凝视可使孩子不敢撒谎;朋友之间的凝视听表达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因此,会说话的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

孟子三章反思简短

孟子三章反思简短

孟子三章反思简短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著作《孟子》中,有三章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是《滕文公上》、《离娄下》和《尽心上》。

这三章内容丰富,包含了孟子的思想精髓,引人深思。

《滕文公上》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一章。

它以滕文公的经历为例,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个人私利为目的。

他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社会的公正和福祉。

《离娄下》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章。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孟子关于修养和自律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品德的提升,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

孟子提出了“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观点,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的提升,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心上》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三章。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主张以“爱”为基础的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涉及了政治、修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仁义、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孟子》离娄章句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离娄章句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孟⼦》离娄章句上:天作孽,犹可违;⾃作孽,不可活孟⼦⽈:“不仁者可与⾔哉?安其危⽽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可与⾔,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

’孔⼦⽈:‘⼩⼦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矣,⾃取之也。

’夫⼈必⾃侮,然后⼈侮之;家必⾃毁,⽽后⼈毁之;国必⾃伐,⽽后⼈伐之。

太甲⽈:‘天作孽,犹可违;⾃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说:“对那些不仁爱者难道可以讨论问题吗?他们把危险的局⾯当成安全,把灾难的发⽣当成捞取利益的机会,把导致国破家亡的事当成乐趣;这些不仁爱的⼈要是可以⽤⾔语劝说,那还会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发⽣呢?曾经有个⼉童歌唱说:‘清澈的沧浪⽔啊,能⽤来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啊,能⽤来洗我的双脚。

’孔⼦在⼀旁听了说:‘弟⼦们听着,清澈的⽔可以⽤来洗帽缨,浑浊的⽔可以⽤来洗双脚,这是⾃⼰决定的事。

’所以⼀个⼈⼀定是先侮辱⾃⼰,然后别⼈才侮辱他。

⼀个家庭必然是⾃⼰先毁坏,别⼈才来毁坏它。

⼀个国家必然是⾃⼰内部先互相征伐,别⼈才来讨伐它。

《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做坏事,就逃脱不了灭亡。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葘:(zai灾)甲⾻⽂字形,象⽕焚屋的形状。

⼩篆从川,表⽔,从⽕。

同灾。

《周礼·掌客》:“祸烖杀礼。

”《周礼·⼤祝》:“国有⼤故天烖。

”《国语·周语》:“天灾降戾。

”《荀⼦·⾂道》:“灾及其⾝。

”《说⽂》:“天⽕⽈烖,从⽕,哉声。

古⽂从才,籀⽂从⼮声。

”这⾥⽤为灾祸之意。

2.沧浪:⽔名。

有汉⽔、汉⽔之别流,汉⽔青苍⾊的⽔。

3.缨:《墨⼦·公孟》:“鲜冠组缨,绛⾐博袍。

”《庄⼦·让之下流、夏⽔诸说。

此处则是指青苍⾊的⽔系王》:“正冠⽽缨绝。

”《楚辞·渔⽗》:“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说⽂》:“缨,冠系也。

”这⾥⽤指为系在脖⼦上的帽带。

华杉详解菑,是灾。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通用5篇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通用5篇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通用5篇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篇1)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____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____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读孟子《离娄》篇 . 谈人生五味, 聪明要有规矩

读孟子《离娄》篇 . 谈人生五味, 聪明要有规矩

孟子在《离娄》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论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

”这段话提出了五个人,包括两个皇帝。

这些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假如一个人有离娄那样聪明,公输班那样灵巧,“如果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造一个东西,他画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圆也不一定是正圆,不标准;要绝对标准的话,必须依靠仪器,就是规矩这个东西。

联系到生活的实际,一个人特别聪明,只靠聪明而没有学问,没有了解传统的东西,没有学习世界上已经成就的知识,而想求新的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不绝对,但是非常冒险的。

同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这个音乐家师旷,虽然聪明不根据音乐的法则六律,就不能辨别五音,必须按照六律五音的道理,才能够做出好的音乐。

上面的两句话仅陪衬,下面的话才是重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古代所标榜的唐尧,虞舜两位圣人,如果他们的修养,作为不能达到仁政的标准,也是不能治理好天下的。

孟子告诉我们;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会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

纵观历史上乱世的每一个帝王都绝顶的聪明例如李后主,大家都喜欢他的诗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宋徽宗,大文学家大画家,绝顶的聪明,历史上的大奸臣,也都是绝顶的聪明。

但聪明没有经过道德的熏陶,学问的培养,没有用。

不按规矩做事,不遵守道德的规范,自己以为聪明就随心所欲,没有不栽跟头的。

《孟子》的这段话不但讲的是大的道理,但也顾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刚刚走上社会的的年轻人,大家个个自认聪明,没有人承认自己是笨蛋,但自认为的聪明就要小心。

宋朝有个大学问家苏东坡一生受到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太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做个大官,功名富贵都不少一个。

天下有样这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在用自己的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离娄章句上》的解释

《离娄章句上》的解释

《离娄章句上》的解释
《离娄章句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儒家经典《礼记·离娄上》的一部分。

该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修
身养性,塑造良好的人格。

《离娄章句上》内容丰富,包括人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夫妻、君臣、朝廷等各种关系。

文中强调了将孝敬父母放在至高无上的
位置,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服从父母的教诲。

对兄弟姐妹之间的
关系,文章提及了应该相互仁爱和互相尊重。

在朋友之间的关系上,《离娄章句上》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提倡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和亲密。

另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文中探讨
的重点之一。

文章提倡丈夫应该忠诚、体贴妻子,妻子则应该温柔贤良,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

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离娄章句上》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臣子做出表率。

臣子则应该忠诚以报答君主的关怀和恩德。

文章还
强调了朝廷的规范和仪式,重视政治礼仪以及各个官职的责任和义务。

总而言之,《离娄章句上》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倡以
仁义和礼仪为准则的道德观念。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孟子》之《离娄章句上》有感
《离娄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势不行也。

”即:“由于情势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观点之后,接着给出了原因。

他说: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无效,就会愤怒,愤怒就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情谊。

同时,子女就会说:“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会就是这样复杂,正的东西需要一点点引导,从而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大厦。

可是,众多因素又要求有所变通,因此,有时候很难都用正道来衡量从事。

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分歧,随之矛盾就会产生,情感就会出现裂痕。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易子而教。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间因求好而相互责备,从而使“爱之深,责之切”的“责”降到最低限度。

亲人之间,始终保持温婉规劝,真的很难很难。

不过,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

但是,相较而言,还是前者的成功几率要大。

所以,人们普遍赞成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