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

鱼我所欲也得读后感

时间行如流水,如离眩的箭,令人迷蒙,令人费解,使我们无法明确怎样利用他,怎样利用好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也总是把今天的事交给明去做,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地浪费掉宝贵时间,“少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努力,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个地步。现在的勤奋,定能促使我们在成功的顶峰上欢呼雀跃!让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脚下自甘堕落吧!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生命划过每一条美丽的弧线时,是时间的点滴拼凑而成的!宝贵的时间得来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面临种种选择,种种挑战,你们是否考虑到时间的差距呢?时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务正业的荒废了他,那就是从人间白走一遭了!

雷锋同志说过:“时间是靠挤的,靠钻的!”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常说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只要挤,总是还有的。如果我们把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那是戳戳有余的。

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给你一个大概的思路:

在这篇文章中,亚圣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这一高尚情操,现在社会还适用吗?

屈原,邱少云已成往事,现在人大多把追名逐利奉为第一原则....(你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三鹿奶粉)以致这个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揪心的现象屡屡发生。

我们不能说他们都错了,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对待黑暗,过去的智者也曾选择归隐山林。正如渔父所说: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你选一句,不用全选)但是我选择,我就要负责!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舍生取义,是对追求光明的一种执着,是对自己选择无悔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也有为光明奋战的英雄...(举例)

藏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对于我们来说,舍生取义或许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爱读《孟子》,因为它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我能不知不觉的领悟书中深意。 众所周知,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战火连绵的乱世,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盛世。孟子便是生于这乱世,成于这盛世的一代大儒,而《孟子》就是这位大儒遗传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孟子》大体上属于政治哲学,但又不限于此。孟子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一步论及了经济、哲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具体的说,就是对我们大学生有用的道理。当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以下是我的管锥之见。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学习中难免还

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学习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 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学习,记住每一天,既是在学习,也是在生活,这样,即是是学习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学习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孟子》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他认为一时的兴亡是不足为怀的观点,认为只要尽力便可以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要太刻意地去记较。因为这时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尽力去做了。在失败后一定不要抱怨,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次一定要把这个错误改正。而我们现在有的考生,考上了后欢天喜地,考不上的一些人便几天不吃饭,不睡觉,一直在抱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有可能还会生病,看过孟子后才知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错在哪,并加以改正不犯同样的错。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对我们的启迪作用不可小视。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课下注释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孟子》: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辟:同“避”。

(4)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 (9)丧:丧失 (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1)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 (14)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何,什么。益,好处。(15)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6)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7)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 (18)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行为。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1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做,称为。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

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读《鱼我所欲也》有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 鱼我所欲也得读后感 时间行如流水,如离眩的箭,令人迷蒙,令人费解,使我们无法明确怎样利用他,怎样利用好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也总是把今天的事交给明去做,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地浪费掉宝贵时间,“少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努力,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个地步。现在的勤奋,定能促使我们在成功的顶峰上欢呼雀跃!让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脚下自甘堕落吧!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生命划过每一条美丽的弧线时,是时间的点滴拼凑而成的!宝贵的时间得来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面临种种选择,种种挑战,你们是否考虑到时间的差距呢?时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务正业的荒废了他,那就是从人间白走一遭了! 雷锋同志说过:“时间是靠挤的,靠钻的!”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常说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只要挤,总是还有的。如果我们把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那是戳戳有余的。 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46篇] 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刿论战》5诸亮《出师表》6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8禹锡《陋室铭》9仲淹《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15《诗经·蒹葭》16操《观沧海》 17潜《饮酒》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21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24杜甫《春望》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30贺《雁门太守行》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淮》33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34商隐《无题》 35煜《相见欢》36仲淹《渔家傲》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39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0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村》42辛弃疾《破阵子》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5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6龚自珍《己亥杂诗》(以上诗词曲33首) 1.《论语》十则《论语》(七年级上第2单元第10课P4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rǔ,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下册, 语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假如让 你们自身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需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澎湃,感情充分,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依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 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资源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小学教学资源!/viewthread.php?tid=38256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鱼我所欲也原文与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想要也两种东西同时得到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选取表判断语气词 (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两种东西 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胜过,超过比 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以做苟且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厌恶 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胜过,超过比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然而)我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假使没有超过那么能够用来 假如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通“避”躲避做 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去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这种方法手段就可是就可以可是 用呢?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避祸,然后而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 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人们)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这样本性都贤者之心不丢失罢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菜古代一种木制发乘食物的器具不吃没有礼貌地吆喝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它就要死亡。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着给他不用脚踢给乞人 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 (如果)你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 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 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 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 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 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 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 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 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鱼我所欲也作者或出处:《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或注释: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注释 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5.患:灾难。 6. 辟:通假字,同“避”,躲避。 7. 如使:假如 8. 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9.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只是 12.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

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精选

关于读孟子有感优秀范文精选 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接下来小编给你整理了读孟子有感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读孟子有感范文篇一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得兼:同时做某件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故:所以苟得: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使:如果,假使者:指代办法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桩不可以干呢?使: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 由(*2):通过是(*2):某种办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是故: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是:这样心:想法(舍生取义)丧: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但)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尔(*2):助词蹴(cù):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指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

18《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选择,明辨是非,舍生取义。 二、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一年,刘胡兰16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决不屈服于敌人。她选择了铡刀,就是选择大义。我们在生活中会提到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三维目标 (二)作家作品 1、孟子生平和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

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⒉预习检测 (1)所恶莫甚于死者( )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2)“拯救正义” 学生两人上台完成游戏PK 3.课文朗读 学生听录音,划节奏。 4。疏通文意 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讨论)火车形式回答。 5.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小游戏 学生上台选择“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事情。 6.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7.板书设计 8.拓展延申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