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 相交线平行线配套 课时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带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带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带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A.B.C.D.【答案】C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小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B.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C.两角之和为180°则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D.—个角的邻补角可能是锐角、钝角或直角【答案】D【解析】A.大小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错误;B.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错误;C.两角之和为180°则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错误;D.—个角的邻补角可能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正确.故选D.3.如图直线AB CD相交于点O所形成的∠1、∠2、∠3和∠4中一定相等的角有A.0对B.1对C.2对D.4对【答案】C4.如图直线AB CD相交于点O若∠1+80°=∠BOC则∠BOC等于A.130°B.140°C.150°D.160°【答案】A【解析】因为∠1+∠BOC=180°∠1+80°=∠BOC所以∠1+∠1+80°=180°解得:∠1=50°所以∠BOC=130°.故选A.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5.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1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答案】∠2和∠4;∠3【解析】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解答注意两直线相交一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但邻补角有两个.由图形可知∠1的对顶角是∠3∠1的邻补角是∠2和∠4.6.如图是一把剪刀其中∠1=40°则∠2=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答案】40°对顶角相等【解析】因为对顶角相等所以∠2=∠1=40°.故答案为:40°对顶角相等.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7.如图所示AB CD EF交于点O∠1=20°∠2=60°求∠BOC的度数.【解析】因为∠BOF=∠2=60°所以∠BOC=∠1+∠BOF=20°+60°=80°.8.如图直线AB CD相交于点O∠EOC=70°OA平分∠EOC求∠BOD的度数.9.探究题:(1)三条直线相交最少有_________个交点;最多有_________个交点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2)四条直线相交最少有_________个交点;最多有_________个交点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3)依次类推n条直线相交最少有_________个交点;最多有_________个交点对顶角有_________对邻补角有_________对.【解析】当直线同交于一点时只有一个交点;当直线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时交点个数最多;根据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定义找出即可.(1)三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3个交点如图:对顶角:6对邻补角:12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附答案(人教版)一、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二、余角与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1)∠1+∠2=900(1800),∠1+∠3=900(1800),则∠2=∠3 【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2)∠1+∠2=900(1800),∠3+∠4=900(1800),且∠1=∠4则∠2=∠3 【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对顶角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

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四、垂线及其性质1、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2、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含答案(综合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含答案(综合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点E在BC上,AB//DE,∠B=80°,,则的度数为()A.40°B.60°C.50°D.80°2、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32°,那么∠2的度数是()A.32°B.68°C.60°D.58°3、下列图形中,线段PQ的长表示点P到直线MN的距离是()A. B.C. D.4、如图,AB与⊙O相切于点B,OA=2,∠OAB=30°,弦BC∥OA,则劣弧的长是()A. B. C. D.5、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同位角是()A.∠1和∠2B.∠1和∠3C.∠1和∠4D.∠2和∠36、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D=DC=CB,AC⊥BC,那么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C=2CDB.DB⊥ADC.∠ABC=60°D.∠DAC=∠CAB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同位角相等;②若∠A+∠B+∠C=180°,则∠A、∠B、∠C互补;③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若a∥b,c与a相交,则c与b相交;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平行或垂直;⑤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A.1个B.2个C.3个D.4个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两条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相等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垂线段最短9、如图,AB//CD,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EP⊥EF,且∠BEP=50°,则∠EFD=()A.30°B.40°C.50°D.90°10、如图,AB∥DE,∠1=50°,则∠CDE的度数是( )A.40°B.50°C.130°D.150°11、直线a、b被c、d所截.若∠1=80°,∠2=100°,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bB.∠3+∠4=180°C.∠3=∠4D.∠5=80°12、如图,将“笑脸”图标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A.(﹣1,2)B.(﹣9,6)C.(﹣1,6)D.(﹣9,2)13、如图,AB∥EF∥CD,∠ABC=46°,∠BCE=20°,则∠CEF=()A.144°B.154°C.164°D.160°14、如图,AB∥CD,直线l分别与AB,CD相交,若∠1=130°,则∠2=()A.40°B.50°C.130°D.140°15、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在同一平面内,若,,则;③同旁内角互补;④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练习(附答案)

小专题(一)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 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n,则∠A1+∠A2+∠A3+…+∠An=度.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 ) A.52° B.54° C.64° D.69°2.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 的度数是( )A.20° B.25° C.30° D.35°3.如图,AB∥CD,CB∥DE,∠B=50°,则∠D=.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如图,将直尺与30°角的三角尺叠放在一起.若∠1=40°,则∠2的大小是( )A.40° B.60° C.70° D.80°6.如图,一块直角三角板的两锐角的顶点刚好落在平行线l1,l2上,已知∠C是直角,则∠1+∠2的度数等于( )A.75° B.90° C.105° D.120°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8°,一束光线(与水平线OB平行)从点C射入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落在OB上的点E处,已知∠ADC=∠ODE.则∠DEB的度数是度.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梯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小专题(三)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教材P37T13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37T13):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点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BC,CA,AB上的点,DE∥BA,DF ∥CA.求证:∠FDE=∠A.证明:∵DE∥BA,∴∠FDE=.∵DF∥CA,∴∠A=.∴∠FDE=∠A.(2)如图2,AB和CD相交于点O,∠C=∠COA,∠D=∠BOD.求证AC∥BD.证明:∵∠C=∠COA,∠D=∠BOD,又∠COA=∠BOD( ),∴∠C=.∴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五种:①平行线的定义;②平行公理的推论;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判定两直线平行时,定义一般不常用,其他四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推理时要注意书写格式.(3)由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解题时应结合图形先确认所成的角是不是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同时要学会简单的几何说理,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1.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B.下面是不完整的说理过程,请你将横线上的过程和括号里的理由补充完整.解:因为AD⊥BC,EF⊥BC(已知),①所以∠ADB=∠EFB= (垂直的定义).②所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所以∠1+∠2=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又因为∠2+∠3=180°( ),⑤所以∠1=∠3( ).⑥所以AB∥DG( ).⑦所以∠GDC=∠B( ).2.如图,点G在射线BC上,射线DE与AB,AG分别交于点H,M.若DF∥AB,∠B=75°,∠D=105°,求证:∠AME=∠AGC.3.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点F,∠CFE=∠E.求证:AD ∥BC.4.如图,∠E=∠1,∠3+∠ABC=180°,BE是∠ABC的平分线.你能判断DF 与AB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5.如图,AB⊥BD于点B,点E是BD上的点,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求证:CD⊥BD.6.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若∠EFG=55°,求∠1,∠2的度数.7.如图,已知BC∥GE,∠AFG=∠1=50°.(1)求证:AF∥DE;(2)若AQ平分∠FAC,交BC于点Q,且∠Q=15°,求∠ACQ的度数.参考答案:小专题(一)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 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解答】∠BED=∠B+∠D.理由:过点E作EF∥AB,则EF∥CD.∴∠B=∠BEF,∠D=∠DEF.∴∠BED=∠BEF+∠DEF=∠B+∠D.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B=∠BED+∠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EF=∠B,∠D=∠DEF.∵∠BEF=∠BED+∠DEF,∴∠B=∠BED+∠D.(2)∠CDE=∠B+∠BE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BEF=180°,∠CDE+∠DEF=180°.又∵∠DEF=∠BEF-∠BED,∴∠CDE+∠BEF-∠BED=∠B+∠BEF,即∠CDE=∠B+∠BED.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EF+∠FGD=∠B+∠EFG+∠D.理由:过点E,F,G分别作EM∥AB,FN∥AB,GH∥AB,由AB∥CD,得AB∥EM∥FN∥GH∥CD.∴∠BEM=∠B,∠MEF=∠EFN,∠NFG=∠FGH,∠HGD=∠D.∴∠BEF+∠FGD=∠BEM+∠MEF+∠FGH+∠HGD=∠B+∠EFN+∠NFG+∠D=∠B+∠EFG+∠D.(2)在图2中,有∠E1+∠E2+∠E3+…+∠En=∠B+∠F1+∠F2+…+∠Fn-1+∠D.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解答】∠B+∠BED+∠D=360°.理由: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BEF=180°,∠D+∠DEF=180°. ∴∠B+∠BEF+∠D+∠DEF=360°,即∠B+∠BED+∠D=360°.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180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360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540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720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n,则∠A1+∠A2+∠A3+…+∠An=180(n-1)度.解:每增加一个角,度数增加180°.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 C ) A.52° B.54° C.64° D.69°2.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 的度数是( D )A.20° B.25° C.30°D.35°3.如图,AB∥CD,CB∥DE,∠B=50°,则∠D=130°.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解:∵EF∥AD,∴∠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1=∠3(等量代换).∴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C=80°,∴∠AGD=100°.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如图,将直尺与30°角的三角尺叠放在一起.若∠1=40°,则∠2的大小是( D )A.40° B.60° C.70° D.80°6.如图,一块直角三角板的两锐角的顶点刚好落在平行线l1,l2上,已知∠C是直角,则∠1+∠2的度数等于( B )A.75° B.90° C.105° D.120°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128°.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65°.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8°,一束光线(与水平线OB平行)从点C射入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落在OB上的点E处,已知∠ADC=∠ODE.则∠DEB的度数是76度.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梯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90°.小专题(三)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教材P37T13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37T13):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点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BC,CA,AB上的点,DE∥BA,DF ∥CA.求证:∠FDE=∠A.证明:∵DE∥BA,∴∠FDE=∠BF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F∥CA,∴∠A=∠BF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FDE=∠A.(2)如图2,AB和CD相交于点O,∠C=∠COA,∠D=∠BOD.求证AC∥BD.证明:∵∠C=∠COA,∠D=∠BOD,又∠COA=∠BOD(对顶角相等),∴∠C=∠D.∴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五种:①平行线的定义;②平行公理的推论;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判定两直线平行时,定义一般不常用,其他四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推理时要注意书写格式.(3)由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解题时应结合图形先确认所成的角是不是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同时要学会简单的几何说理,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1.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B.下面是不完整的说理过程,请你将横线上的过程和括号里的理由补充完整.解:因为AD⊥BC,EF⊥BC(已知),①所以∠ADB=∠EFB=90°(垂直的定义).②所以A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所以∠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又因为∠2+∠3=180°(已知),⑤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⑥所以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⑦所以∠G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如图,点G在射线BC上,射线DE与AB,AG分别交于点H,M.若DF∥AB,∠B=75°,∠D=105°,求证:∠AME=∠AGC.证明:∵DF∥AB(已知),∴∠D=∠BHM(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75°,∠D=105°(已知),∴∠B+∠BHM=75°+105°=180°.∴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ME=∠AG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点F,∠CFE=∠E.求证:AD ∥BC.证明:∵AE平分∠BAD(已知),∴∠1=∠2(角平分线的定义).∵AB∥CD(已知),∴∠1=∠CF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已证),∠CFE=∠E(已知),∴∠2=∠E(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图,∠E=∠1,∠3+∠ABC=180°,BE是∠ABC的平分线.你能判断DF 与AB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解:DF∥AB.理由:∵BE是∠ABC的平分线,∴∠1=∠2(角平分线的定义).∵∠E=∠1(已知),∴∠E=∠2(等量代换).∴A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ABC=180°(已知),∴∠A=∠3(等量代换).∴DF∥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图,AB⊥BD于点B,点E是BD上的点,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求证:CD⊥BD.证明:∵AE平分∠BAC,CE平分∠ACD(已知),∴∠BAC=2∠1,∠ACD=2∠2(角平分线的性质).∴∠BAC+∠ACD=2∠1+2∠2=2(∠1+∠2).∵∠1+∠2=90°(已知),∴∠BAC+∠ACD=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180°-∠B(等式的性质).∵AB⊥BD(已知),∴∠B=90°(垂直的定义).∴∠D=90°,即CD⊥BD.6.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若∠EFG=55°,求∠1,∠2的度数.解:∵AD∥BC,∠EFG=55°,∴∠2=∠GED,∠DEF=∠EFG=5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由折叠,知∠GEF=∠DEF=55°.∴∠GED=110°.∴∠2=110°.∴∠1=180°-∠2=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7.如图,已知BC∥GE,∠AFG=∠1=50°.(1)求证:AF∥DE;(2)若AQ平分∠FAC,交BC于点Q,且∠Q=15°,求∠ACQ的度数.解:(1)证明:∵BC∥GE,∴∠E=∠1=50°.∵∠AFG=∠1=50°,∴∠E=∠AFG=50°.∴AF∥DE.(2)过点A作AP∥GE,∵BC∥GE,∴AP∥GE∥BC.∴∠FAP=∠AFG=50°,∠PAQ=∠Q=15°.∴∠FAQ=∠FAP+∠PAQ=65°.∵AQ平分∠FAC,∴∠CAQ=∠FAQ=65°.∴∠CAP=80°.∴∠ACQ=180°-∠CAP=100°.。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B.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平行C.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答案】C2.如图所示,若∠1与∠2互补,∠2与∠4互补,则A.l3∥l4B.l2∥l5C.l1∥l5D.l1∥l2【答案】D【解析】因为∠1与∠2互补,∠2与∠4互补,可知∠1+∠2=180°,∠2+∠4=180°,所以∠1=∠4,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l1∥l2,故选D.3.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A.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B.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右拐140°C.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D.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答案】D4.如图,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的原理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答案】A【解析】三角板的∠CAB,沿着FE进行平移后角的大小没变,而平移前后的两个角是同位角,所以画图原理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图,给出下面的推理:①∵∠B=∠BEF,∴AB∥EF;②∵∠B=∠CDE,∴AB∥CD;③∵∠B+∠BEC=180°,∴AB∥EF;④∵AB∥CD,CD∥EF,∴AB∥EF.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6.在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已知:a∥d,b∥c,b∥d,则a和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答案】a∥c【解析】∵a∥d,b∥c,b∥d,∴a∥c.故答案为:a∥c.7.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要a∥b,需增加条件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答案】答案不唯一,如∠1=∠3.【解析】∵∠1=∠3,∴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1=∠3.8.如图所示,若∠1=70°,∠2=50°,∠3=60°,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DE;AC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9.如图,已知∠1=∠3,AC平分∠DAB,你能推断出哪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解析】可以推断出DC∥AB,理由如下:∵AC平分∠DAB,∴∠1=∠2(角平分线的定义),又∵∠1=∠3,∴∠2=∠3(等量代换),∴DC∥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如图,若∠1与∠B互为补角,∠B=∠E,那么直线AB与直线DE平行吗?直线BC与直线EF平行吗?为什么?【解析】BC∥EF,理由如下:∵∠1+∠B=180°,∴AB∥DE,∵∠1+∠B=180°,∠B=∠E.∴∠1+∠E=180°,又∠1=∠2,∴∠2+∠E=180°,∴BC∥EF.11.如图,已知∠A+∠ACD+∠D=360°,试说明:AB∥DE.12.如图,∠1=65°,∠2=65°,∠3=115°.试说明:DE∥BC,DF∥AB.根据图形,完成下面的推理:因为∠1=65°,∠2=65°,所以∠1=∠2.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AB与DE相交,所以∠1=∠4(__________),所以∠4=65°.又因为∠3=115°,所以∠3+∠4=180°.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目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目练习(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___ _________.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_ .10. 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命题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那么”后接的部分是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定理都是真命题.12.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_______.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完全______.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熟悉以下各题:13. 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14. 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a)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b)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c)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15. 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16. 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7. 如图,AB ∥DE ,试问∠B 、∠E 、∠BCE 有什么关系.解:∠B +∠E =∠BCE过点C 作CF ∥AB ,则B ∠=∠____( )又∵AB ∥DE ,AB ∥CF ,∴____________( )∴∠E =∠____( )∴∠B +∠E =∠1+∠2即∠B +∠E =∠BCE .18. ⑴如图,已知∠1=∠2 求证:a ∥b .⑵直线//a b ,求证:12∠=∠.19. 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如图,已知AB ∥CD ,∠1=∠2,试说明EP ∥FQ .证明:∵AB ∥CD ,∴∠MEB =∠MFD ( )又∵∠1=∠2,∴∠MEB -∠1=∠MFD -∠2,即 ∠MEP =∠______∴EP ∥_____.( )20. 已知DB ∥FG ∥EC ,A 是FG 上一点,∠ABD =60°,∠ACE =36°,AP 平分∠BAC ,求:⑴∠BAC 的大小;⑵∠P AG 的大小.21. 如图,已知ABC ∆,AD BC ⊥于D ,E 为AB 上一点,EF BC ⊥于F ,//DG BA交CA 于G .求证12∠=∠.22. 已知:如图∠1=∠2,∠C =∠D ,问∠A 与∠F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邻补角2. 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垂直 有且只有 垂线段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5.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6.平行 相交 平行7.平行 这两直线互相平行8.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9.平行 10.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11.命题 题设 结论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题设 结论 真命题 假命题 12.平移 相同 平行且相等 13.6cm 8cm 10cm 4.8cm. 14.平行 平行 垂直 15. 28° 118° 59° 16. OD ⊥OE 理由略 17.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E ∥CF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8.⑴∵∠1=∠2 ,又∵∠2=∠3(对顶角相等),∴∠1=∠3∴a ∥b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⑵∵a ∥b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 ∴∠1=∠2. 19.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MFQ FQ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0. 96°,12°.21.,AD BC FE BC ⊥⊥Q 90EFB ADB ∴∠=∠=o//EF AD ∴23∴∠=∠ //,31DG BA ∴∠=∠Q 1 2.∴∠=∠ 22. ∠A =∠F .∵∠1=∠DGF (对顶角相等)又∠1=∠2 ∴∠DGF =∠2 ∴DB ∥E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BA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C =∠D ∴∠DBA =∠D ∴DF ∥A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 =∠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和∠2是内错角B.∠2和∠3是同位角C.∠1和∠3是内错角D.∠2和∠4是同旁内角【答案】C【解析】观察图形可得,∠1和∠2是同位角、∠2和∠3是对顶角、∠1和∠3是内错角、∠2和∠4是邻补角,所以正确的答案为C,故选C.2.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与∠EDC是同位角B.∠A与∠ABF是内错角C.∠A与∠ADC是同旁内角D.∠A与∠C是同旁内角【答案】D3.如图所示,∠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A.B.C.D.【答案】B【解析】A中,∠1与∠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在被截线的同一方,是同位角,不符合题意;B中,∠1与∠2的两条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同位角,符合题意;C中,∠1与∠2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在被截线的同一方,是同位角,不符合题意;D中,∠1与∠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在被截线的同一方,是同位角,不符合题意.故选B.4.如图,属于内错角的是A.∠1和∠2 B.∠2和∠3C.∠1和∠4 D.∠3和∠4【答案】D5.∠1与∠2是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得的同位角,∠1与∠2的大小关系是A.∠1=∠2 B.∠1>∠2C.∠1<∠2 D.无法确定【答案】D【解析】因为不知道直线a、b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1与∠2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故选D.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6.如图,如果∠2=100°,那么∠1的同位角等于__________,∠1的内错角等于__________,∠1的同旁内角等于__________.【答案】80°,80°,100°7.如图,∠ABC 与__________是同位角;∠ADB 与__________是内错角;∠ABC 与__________是同旁内角.【答案】∠EAD ,∠DBC 和∠EAD ,∠DAB 和∠BCD 【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进行判断, (1)ABC ∠与EAD ∠是同位角;(2)ADB ∠与DBC EAD ∠∠,是内错角; (3)ABC ∠与DAB BCD ∠∠,是同旁内角.故答案为:∠EAD ,∠DBC 和∠EAD ,∠DAB 和∠BCD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8.如图,∠A 与哪个角是内错角,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解析】根据内错角的边构成“Z ”形,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 ”形进行分析即可.A ∠与ACD ∠是内错角,它是直线AB ,DE 被直线AC 所截形成的; A ∠与ACB ∠是同旁内角,它是直线AB ,BC 被直线AC 所截形成的; A ∠与ACE ∠是同旁内角,它是直线AB ,CD 被直线AC 所截形成的;A∠是同旁内角,它是直线BC,AC被直线AB所截形成的.∠与B9.如图:(1)找出直线DC,AC被直线BE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2)指出∠DEF与∠CFE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3)试找出图中与∠DAC是同位角的所有角.10.如图所示,如果内错角∠1与∠5相等,那么与∠1相等的角还有吗?与∠1互补的角有吗?如果有,请写出来,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1=∠2,与∠1互补的角有∠3和∠4.理由:因为∠1=∠5,∠5=∠2,所以∠1=∠2.因为∠1=∠5,且∠5与∠3和∠4互补,所以与∠1互补的角有∠3和∠4.。

新人教数学七下:第5章相交线平行线配套课时练习答案

新人教数学七下:第5章相交线平行线配套课时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与提示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1课时相交线1 (1) 34° 146 ° 90° (2)互为余角,互为对顶角,互为邻补角,互为余角2. 110 °3. 110 ° 70°4. 70°, 40°5. 140 °第2课时垂线(1)1 . (1) DB , AC;(2) AD、AC , AD、DB , DB、CD , CD、AD ; (3) DB、AC , B ; (4) 一4. 略5 •/ 2= 60 ° Z COF= 120 ° Z 4= 60 ° / 5 = 90 °6•分两种情况,/ BOD= 50 或130 °第3课时垂线(2)1 . C 2. AB 3•>, 3, 2,垂线段4•略5•略6•略第4课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 B2. D 3 .对顶,同位,内错,同位,同旁内角4・(1 )同位角,AB、CE , AC ; (2)内错角,AB、CE,AC ; ( 3)同旁内角,AB、AC,BC;( 4)同位角,AB、AC,BD ; ( 5)同旁内角,AB、CE,BC 5. Z ABD 与Z CDB,Z ADB 与Z CBD 6. Z EBH、Z FCH、Z GDF、Z GEF 第5课时平行线1. B 2 .相交或平行3 .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平行公理5. 11丄12 6.Z ADE =Z ABC,Z AED =Z ACB 11.略7. 0、1、2、3第6课时平行线的判定(1)1 . A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 II 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 1) AF //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Z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Z 1= Z 2,Z 2= Z 3,AB // 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 1)因为AB丄EF,CD丄EF,所以Z ABE =Z CDE=90°.所以AB //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因为Z ABE =Z MBE + Z仁90 °,Z CDE =Z NDE+ Z 2=90°,Z 1 = Z 2,所以Z MBE =Z NDE .所以BM // DN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略第7课时平行线的判定(2)1 . C 2.( 1)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 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Z 2+ Z 3=180° ,AB // 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略5. Z FAE= Z B 或Z DAB = Z B 或Z EAC = Z C 或Z DAC+ Z C=180°或Z EAB + Z B=180°第8课时平行线的性质1 . C2 . C 3. C 4 4. 34°5. 85°6. 40 7. 50,40 8.略第9课时命题、定理1 . C 2. B 3 .题设,结论 4 .两个角是直角,它们都相等5.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6.两个角都是锐角,它们的和大于钝角,假7.题设,结论9. 150° 10 (1)如果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的补角大于它的余角;(2)如果有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那么它们平行;(3)如果一个角是平角的一半,那么这个角是直角;(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它们一定相交11 .略第10课时平移1 . D 2. C 3. B 4. 50,60,60 5. BB1,CC1,DD1 6.略7.略第11课时相交线平行线复习1 . C 2. B 3. C 4. C 5 . C 6 . B 7 . C 8 . A 9 . 10 10.I 11.I 12 . DC、EC,AB,同位角13 . 56 14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15 . ( 2)( 6) 16 . 3cm,平行,平行17 . Z BG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Z 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Z F,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8 .略19 .略20 .平行21 . Z D =45 ° Z C = 45 ° Z B = 135 ° 22 . 125 °23 .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1课时相交线
1(1)34°,146°,90°;(2)互为余角,互为对顶角,互为邻补角,互为余角2.110° 3.110°70°4.70°,40°5.140°
第2课时垂线(1)
1.(1)DB,AC;(2)AD、AC,AD、DB,DB、CD,CD、AD;(3)DB、AC,B;(4)一4.略5.∠2=60°,∠COF=120°,∠4=60°,∠5=90°6.分两种情况,∠BOD=50°或130°
第3课时垂线(2)
1.C 2.AB3.>,3,2,垂线段4.略5.略6.略
第4课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B 2.D 3.对顶,同位,内错,同位,同旁内角4.(1)同位角,AB、CE,AC;(2)内错角,AB、CE,AC;(3)同旁内角,AB、AC,BC;(4)同位角,AB、AC,BD;(5)同旁内角,AB、CE,BC5.∠ABD与∠CDB,∠ADB与∠CBD6.∠EBH、∠FCH、∠GDF、∠GEF 第5课时平行线
1.B 2 .相交或平行3.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平行公理5.l1⊥l2 6.∠ADE=∠ABC,∠AED=∠ACB11.略7.0、1、2、3
第6课时平行线的判定(1)
1.A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1)AF∥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1=∠2,∠2=∠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1)因为AB⊥EF,CD⊥EF,所以∠ABE=∠CDE=90°.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因为∠ABE=∠MBE+∠1=90°,∠CDE=∠NDE+∠2=90°,∠1=∠2,所以∠MBE=∠NDE.所以BM∥DN(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略第7课时平行线的判定(2)
1.C 2.(1)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2+∠3=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略5.∠FAE=∠B 或∠DAB=∠B或∠EAC=∠C或∠DAC+∠C=180°或∠EAB+∠B=180°
第8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1.C 2 .C 3.C 4 4.34°5.85°6.40 7.50,40 8.略
第9课时命题、定理
1.C 2.B 3.题设,结论4.两个角是直角,它们都相等
5.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6.两个角都是锐角,它们的和大于钝角,假7.题设,结论9.150°10(1)如果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的补角大于它的余角;(2)如果有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那么它们平行;(3)如果一个角是平角的一半,那么这个角是直角;(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它们一定相交11 .略
第10课时平移
1.D 2.C 3.B 4.50,60,60 5.BB1,CC1,DD16.略7.略
第11课时相交线平行线复习
1.C 2.B 3.C 4.C 5.C 6.B 7.C 8.A 9.10 10.∥11.∥12.DC、EC,AB,同位角13.56 14.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15.(2)(6)16.3cm,平行,平行17.∠BG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F,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8.略19.略20.平行21.∠D=45°,∠C=45°,∠B=135°22.125°23.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