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寻找主题词 巧解主旨观点题

合集下载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题核心解题思想的表达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题核心解题思想的表达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题核心解题思想的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考试中的重中之重,只要言语做得好,行测整体就不会差。

但是眼下很多考生存在的问题是,言语备考时间长,但是成绩进步不明显,或者时高时低很不稳定。

其实,言语真的可以快速提高,尤其是在考场上,考生必须知道重点题型的核心解题思路。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分析。

一、逻辑填空:找准提示答案的呼应点考生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每道题的选择都是有明确依据的。

换言之,就是要找到提示答案的词语和句子,而这提示点就是呼应点。

正确答案往往会前后呼应。

当然了,很多考生也知道要找呼应点,但是总会找错,那么中公教育专家在此提示,如果真的不知谁是呼应点,那么可依据就近的原则寻找。

【示例】作为地球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南极________地会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臭氧层空洞和冰架崩解这样的影响因为视觉冲击力而广受关注,而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________的影响则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当其冲微乎其微B.自然而然愈演愈烈C.不出意料日积月累D.不可避免潜移默化【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D。

第一空,由“作为地球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可知,A项“首当其冲”是最不符合文意的,因为材料并未涉及“首先遭受冲击”之意。

第二空,由“而”可知前后两个分句在意思上构成反对关系,前者因为“视觉冲击力而广受关注”,后者则是因为“看不见的影响而被人忽视”。

B项“愈演愈烈”侧重越来越严重;C项“日积月累”侧重积累;D项“潜移默化”侧重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由此答案是D项。

由上题可知,正确答案总是在原文中有依据,所以一定要找准提示答案的呼应点。

二、片段阅读:找准材料的主旨句和主题词在片段阅读主旨观点题中,考生要找的不是关键词,关键词只是辅助找主旨句和主题词的;也不只是找主旨句或主题词,大部分题目或者说易错的题目,都是需要考生既要找到主旨句也要找准主题词。

【示例】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文化建设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抓住“主要”是关键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抓住“主要”是关键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抓住“主要”是关键对于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片段阅读这个题型来说,有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提分来说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带大家一起来讲一下片段阅读中最主要的一类题型——主旨观点题。

这一类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能否通过文段推测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意图,但是很多考生在读题的时候略微有些粗心,扫一眼看个大概就选择了内容“差不多”的答案,所以考官也很喜欢在这一类题目的选项中设置烟雾弹,其中偏离文段重点就是一种强干扰选项,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一类题目的面纱。

【例】所谓“环境资源商品化”就是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将环境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将环境转化成像其他商品那样也可以进行分析的产品。

只要在经济决策中赋予环境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这种观点认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资源环境没有被视为“商品”,没有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造成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自然和环境应被赋予经济的价值B.环境是当今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元素C.环境资源商品化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D.生态问题的出现与资源环境未被视为“商品”有关【答案】C。

【中公解析】文段第一句介绍了“环境资源商品化”的内涵,第二句进行了一个假设,说明了其对环境的正面影响,第三句从反面说明了没有环境资源商品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文段作者想要表明的是保护环境需要对环境资源商品化。

C项的含义最为贴合。

A项是第二句的内容,完全偏离主题“环境资源商品化”,知识文段第二句部分内容;B项表述为无中生有,排除。

D项即为我们容易选错的迷惑选项,题干部分讨论的主题核心的环境资源商品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主体应该为环境资源商品化,D选项看上去和题干主题相关,但实际上论述的主体是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虽然内容近似,但实际上完全偏离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以下是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尾数法在行测考试中,一般情况下第五部分是资料分析,特点是数据多且数据大,这一部分题目是需要我们通过给定材料进行分析查找关键词的数据列出式子,计算从而得出答案,在考试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多个数字的加减法计算,也正因为数字多、大且带小数点的特征,导致让很多学生认为计算量大,有一定的困难。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巧用主题词解主旨观点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巧用主题词解主旨观点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巧用主题词解主旨观点首先,还是要跟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主题词。

主题词是整个文段的重点阐述对象,对整个文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假如选项中没有主题词的就一定不是正确答案,直接就可以排除。

只要我们找准了主题词就能直接杀敌人于无形,怎么样,是不是很心动呢?(一)高频词简单来说,就是整个文段出现次数比拟多的词。

既然它出现频率高,就有可能是作者强调的重点,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

(二)重点句中的阐述对象有些文段可能根本就没有高频词,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转而去找文段的重点句,找到重点句之后,看这个句子主要阐述的对象是什么,就可以找到主题词啦!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通过一个题目来试炼一下!【例题】人类很早就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

蒙古人开场征战世界时,擅长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

但蒙古人擅长学习,很快账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到达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假设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

欧洲当时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场使用多种威力宏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

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活力改良,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的意在说明: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C.城墙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正确答案:B【解析】整个文段的高频词是“城墙”,整篇文章也一直围绕“城墙”来进展阐述,所以文段的主题词应该是“城墙”,从而排除没有主题词的AD两个选项。

之后我们会发现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是重点句,整个文段重点是在对城墙的弊端进展解释说明,主要说明了城墙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故而,正确答案为B.怎么样,是不是很实用啊,小伙伴们一起用起来吧!【例1】河的两岸风光旖旎。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涛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遨游。

借助小词语速解2020国考行测主旨题之主题词的妙用

借助小词语速解2020国考行测主旨题之主题词的妙用

对于公务员考试行测而言,言语题所占比例巨大,可以说是属于行测题目中的关键题型,需要我们多费一些心思来突破。

在言语题目中,有一类题目属于难题,那就是主旨观点题!如何解决主旨观点题呢,那就是借助一些小词语可以秒掉一些主旨题,这些小词语就是咱们大名鼎鼎的主题词啦~那如何借助主题词来做题呢,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来给大家说一说~一、何谓主题词主题词,即能够概括材料论述的中心、围绕的话题、表述的重点的词,是材料的主要论述对象。

小贴士①:主题词可是大有妙用,一般来说,正确选项是会含有主题词的,那自然不包含主题词的就属于错误选项啦。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主题词来排除错误选项。

小贴士②:一个文段可能不仅仅有一个主题词,是可以有多个主题词的哦,所以主题词要找全,不要漏掉关键性的词语~二、主题词筛选方法:(一)高频词高频词是指文段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若是文段中某个词语反复出现,那么就很有可能属于我们的主题词。

【例题1】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战争成为争夺资源的最重要的方式。

青年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青年人必须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各城邦青年组织起来进行训练。

作为全希腊的盟主,雅典城邦在全盛期有25万人口。

而同时期的科林斯有9万人口,有些城邦只有5000人甚至更少。

人口越多,青年的比重越高,城邦越是能够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这段文字强调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A.青年在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B.获取资源主要依靠战争方式C.人口多寡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指标D.竞争主要依赖人们的身体素质【答案】A。

中公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争夺资源主要靠战争,而要赢得战争主要靠青年。

末句进一步强调,人口越多,青年的比重越高,城邦越是能够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分析文段可以发现,整个文段围绕“青年”展开论述,那么,作为高频词的“青年”就是文段的主题词,选项B.C.D均不包含这个主题词,可以排除。

A选项包含“青年”,故本题选A。

2020国企招聘考试言语理解:速选主旨观点题

2020国企招聘考试言语理解:速选主旨观点题

2020国企招聘考试言语理解:速选主旨观点题一、主题词的含义及作用首先简单理解什么叫主题,主题就是整个片段阅读的中心思想,那么主题词就是能够体现整个文段的中心思想的词语。

而主旨观点题也是找整个文段的中心思想,则主旨观点题的正确选项中应该包含主题词。

二、如何找主题词1、高频词:题干中出现次数比较高的词语例1: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能力的有机元素。

这就是为什么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相继消亡,而中华文化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开创新继而创造新的文明奇迹的奥秘所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 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才能经久不衰B. 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C. 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源于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D. 中华民族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解析:B。

这道题目当中,每一个选项的主题词都各不相同,但是原文中几乎每句话都会提到“中华文化”,所以文段描述的主题词非常明显是“中华文化”,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选项直接排除,所以快速锁定我们的正确答案,就是B。

2、关键句的论述对象:题干中重点句子强调的对象例2:在西方,足球曾经是卑贱、粗野的代名词。

那时的足球活动没有什么规则,更谈不上什么礼仪,和打群架没有什么区别,弄出人命是常有的事。

但这种游戏特别血腥,特别刺激,特别有吸引力,虽屡屡遭禁,却每每“春风吹又生”。

为了使得这个人们又爱又恨的游戏益于身心,也为了改变“下贱的踢球人”的形象,人们创造了足球规则,增加了足球礼仪。

这段材料意在强调:A.规则和礼仪对足球运动很重要B.足球在西方一直颇受大众欢迎C.足球运动曾有遭人唾弃的历史D.足球运动面貌经历了巨大变化解析:A。

文段首先由“足球曾经是卑贱、粗野的代名词”引出足球规则、礼仪的话题,然后说明规则和礼仪对改变足球原有负面形象的作用。

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找准关键词

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找准关键词

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找准关键词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找准关键词在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其中主旨观点题又是重中之重。

对于主旨观点题,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花费了大量时间,最终却没能选出正确答案。

在此,本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快速阅读中找出关键句的技巧,从而帮助各位考生提高做题速度的同时,也能提高做题正确率。

关键句的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首尾句;2、表达作者观点倾向的句子(如句子中含有“应当”、“必须”“认为”“要”等词语);3、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句子(如反问句、设问句);4、条件句(如“只有…才…”、“如果没有…就没有…”等)。

下面将结合例题来为大家讲解做题思路。

【例1】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

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B、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C、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D、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答案】C。

参考解析:文段第一句说明民间外交的特点,第二句说明当前时代背景下公众更易影响舆论,第三句话得出观点“要因势利导…”,因此文段重点应在第三句的做法,对第三句进行同义转述,正确答案应为C。

【例2】一个重公德、讲卫生、有礼貌的文明社会或文明城市,并不是靠“五讲四美”的群众运动或制定诸如吐痰罚款等措施所能建立起来的。

倘使每个公民没有发自内心的需要,认为讲公德和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倘使没有这种公民意识的自觉,那么,无论依靠多么严厉的强制手段,也是无济于事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A、建设文明社会不能靠强制手段B、公民意识对建设文明社会至关重要C、公德与私利对于建设文明社会同等重要D、参与公共事务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答案】B。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点睛之主旨观点题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点睛之主旨观点题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点睛之主旨观点题行测主旨观点题当中行文脉络类型分为很多种,其中转折文段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主旨观点题的作答技巧。

例题:在原始社会,人们唱歌、跳舞,但是不写诗,因为那时候没文字。

同理,史前时代的人也演剧,而且有文多之后多数中国戏剧演员并不识字,戏剧演出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与传播的。

然而长时间以来、人们陷入了文字与文献崇拜的陷阱不能自拔,乃至文献考据一直成为文学史、戏剧史研究中最受推崇、最有效接近所史真实的研究方法。

如果戏剧史研究领域有“新材料”的话,那一不仅仅是文献。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A戏剧史研究要对接传统研究并突破局限B.戏剧史研究要更新理念并创新研究方法C戏剧史研究既要重文献又要重考证考据D.戏剧史研究应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中公解析】拿到一道片段阅读首先看提问方式确定题型,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表述是主旨观点题。

接着开始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原始社会的人们因为没有文字,唱歌、跳舞而不写诗,戏剧的传承与传播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接着“然而”一转折,在此条件下,人们在文学史、戏剧史研究中却陷入文字狱文献崇拜陷阱,文献考据成为了最受推崇的研究方法,最后以一种假设指出:如果戏剧领域有新材料,那不一定仅仅是文献。

文段已在说明的是戏剧研究应该不局限与文献传播者一种方式而也应注意前文提到的口传心授留下的戏剧。

因此选择B选项。

前文虽提到没有文字这一信息,但其只是戏剧无法用其传播的一个原因,文段论述的主体是戏剧史的研究,因此文段意在强调需要锁定文段最重要的部分,即转折词“然而”前后内容的对比。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与大家分享的关于主旨观点题的作答技巧,希望对大家上岸有帮助。

以下是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技巧:一招解决增长量在行测资料分析题目中,求增长量时都经常会用到这个公式:增长量=现期值÷(1+增长率)×增长率,可能有些同学一看到这么复杂的式子脑袋都疼了,那么这种题型用这个公式来怎样快速拿分是今天中公教育专家要跟大家分享的秘籍。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速解“问题”型主旨观点题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速解“问题”型主旨观点题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速解“问题”型主旨观点题言语理解一直是大家的难点,一是因为言语偏向主观,特别容易先入为主,容易自己想当然,进而忽略“尊重”作者的核心原则导致过度推断,但是有的题目的主旨由好像是从文章中引申而来。

那么,究竟该不该选择对策性选项?那么,中公教育专家带大家一起走进这类题目,了解何时该选对策。

一、主旨观点题的答案是对策吗主旨观点题侧重考察考生对于作者意图的理解,这一定是基于对整个文段的把握,是作者在某个话题上的看法,必须体现作者论述的重心。

因此,在主旨观点的选择上更多应该考虑的是文段本身的意图。

就像给你介绍一个事物形状特性和论述一个事物的优缺点会不同,可见,主旨观点文段的答案从来都不仅限于对策类选项。

二、到底什么时候选对策呢众所周知,片段阅读的文章来源多截取自议论性文章。

作者在分析问题,描述现状以后适当性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所以,对策当然是他想重点突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对策类的选项成为最受考生喜欢的题型。

但要明确不是出现对策就能选,在选择时更应考虑的是作者是否明确提出对策或者在暗示对策,而选项的对策是否切实有效地针对了问题,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例:目前,各城市的城管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一般分为城建监察大队、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委员会四种。

由于城管工作实际是各自为政,没有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法律来指导,各地方政府根据立法权限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条例,但差异很大,难以系统化,并由此导致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一些「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影响到社会安定。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当前我国城市多现管理之乱B.城管执法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C.城管纳入法制轨道是当务之急D.有必要制定全国性的城管法规【中公解析】答案D。

本题中,第一句通过“目前”介绍背景,引出“各城市城管机构不同”;第二句,介绍城管工作各自为政,有地方性条例但是不系统,导致城管暴力事件就是因为没有全国性法律指导。

所以,提出问题的题型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有问题,更多的是要呼吁的是解决问题,故A、B两项排除只是问题型描述,排除,C项,纳入法制化看上去对策不错,但是针对问题了吗?并没有,因为原文中特别提出“有地方性的法律”,只是缺乏全国性统一的条例,因此只有D项符合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寻找主题词巧解主旨观点题在备考行测片段阅读之主旨观点题这部分的内容时,大部分的考生反应时间紧张,自己的阅读速度慢,做题效率低。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考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技巧,选择了一种低效率的逐字阅读法,一字一句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时间较长,自然就没有时间做其他题目。

考试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利用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迅速抓取问题的重点信息。

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各位考生介绍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主题词筛选法。

一、含义
主题词指文段的主要论述对象,正确选项一定含有主题词,而不含有主题词的选项可以排除。

【示例】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的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

这段话主要的论述对象是“真诚的人”,因此正确选项中应该还有主题词“真诚的人”。

二、寻找主题词的方法
(一)文段中的高频词语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

”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

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

《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

“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中公解析】A。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考查主旨观点。

通过快速阅读文段,我们不难发现法国文学作品《茶花女》出现了很多次,作为整个文段的高频词,恰恰也是作者想强调的主题词,因此正确选项一定含有《茶花女》,对比选项,发现只有A选项中出现了主题词。

故选择A项。

(二)关键句中的主要成分
【例2】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时常被外行人士甚至临床心理从业者忽略。

人们很难意识到,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动。

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B.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C.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D.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中公解析】B。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考查主题观点题。

文段中的第一句话引出话题说明心理学具有偶然性,第二句话进一步说明心理学家不应该自诩能预测每一个案的行为。

最后一句话重点强调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的。

这三句话中,最后一句话是作者重点强调的关键句,其中主要的成分是“心理学的预测”,因此正确选项一定包含主题词——“心理学的预测”,对比选项,发现只有C项含有主题词。

故选择B项。

通过上面的两道经典例题,同学们应该对于如何寻找主题词以及如何进行主题词筛选的方法有所掌握,中公教育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种做题技巧提升阅读效率,提高自己的正确率。

以下是2020国考行测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
在国考行测言语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中,有这样的一类材料,考生愿意做这样的题,它是故事形式呈现的,问我们反映了什么道理或者寓意是什么,材料读起来比较轻松,让考生在高压情况下,能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这类题一般不难,但偶尔也会遇到难题,不能松懈。

那么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从故事呈现的形式来分类,带大家看看故事类的材料片段阅读解题时注意哪些。

误区一:对比型
【例题1】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案选A。

中公解析:题干问题为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而寓言是为了反映道理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寓言向我们传达什么道理。

材料中北风和南风形成了对比,北风和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

最终南风胜利了,我们要学习也要学那个达到目的的,它们一刚一柔,学习的应是胜利的南风所反映的柔,即柔可克刚。

所以答案为A。

这道题目,材料呈现的形式是对比式,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而反映道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可以看哪个达到了目的,我们就学谁。

误区二:因果型
【例题2】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一名家庭教师,于是前往应聘。

他在水田里找到了正在耕作的牛老大,双方商定了相关事宜。

第二天,猴子要去任教,临走时,他拱到水塘里把身子涂了一通污浊泥水。

母猴见了觉得奇怪,问他为何如此。

猴子说:“昨天我见牛老大就是
这模样,大概他们家就兴这个,我是入乡随俗,拉近关系。

”牛老大望见猴子脏兮兮的模样,满心不高兴,大声呵斥其离开。

猴子惊诧地问道:“你昨天不就是这样吗?”牛老大边关门边鄙夷地回了一句:“我那是在水田里劳作!”。

这则寓言故事给基层公务员的启示是:
A.努力工作才是群众最欢迎的
B.深入调查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C.拉近群众关系并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D.了解人民诉求才能解决人民疾苦
答案选B。

中公解析:题干问法是这则寓言故事给基层公务员的启示,材料是通过一个故事给基层人员传达一个道理。

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家庭教师,就去应聘,在水田里跟牛老大商量好事宜,第二天任教前,把身子涂了一通污泥,因为它觉得牛老大家大概兴这个,想入乡随俗,结果最后被赶出来了。

失败的原因在于它想拉近关系但并没有去调查一下或者问一下牛老大他家是不是这样,而是自己随意猜测的,还没猜准。

所以要告诉基层公务员想为牛老大为代表群众服务时,不应该猜测群众,而应该实地走访和调查。

B正确。

猴子也很努力,但是失败了,A侧重点有偏,C项否定了拉近群众关系,但拉进群众关系是需要做的,猴子这并没错。

D侧重的是了解人民诉求,这也是迷惑选项,猴子是了解牛老大诉求的,请教师就是诉求,但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地调查,凭空主观想象,选D的考生就是找错了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这道题是因果式的故事,最后结果是失败了,要反映道理,得找到结果发生的原因,从原因中提炼道理,上面的分析过程就是因果式小故事分析的过程,各位考生学会了吗?
误区三:故事套故事型
【例题3】《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

”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

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
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

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下列选项中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最为贴切的是:
A.口惠而实不至
B.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C.好钢用在刀刃上
D.远水解不了近渴
答案选A。

中公解析:庄子所讲的涸辙之鱼的故事中,快要渴死的鲫鱼向庄子求“斗升之水”,庄子答应给它“西江之水”,看似很大方,实际上鲫鱼并未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同理,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以“三百黄金”,看似大方,实际庄子也未得到急需的粮食。

庄子寓言中讲的故事讽刺那些嘴上说得好听,却不提供实质帮助的人。

“口惠而实不至”表示只在口头上许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符合寓言的意思。

考生容易选错的是D,远水解不了近渴,指的是慢办法就救不了急,题干中有个明显的对比,借粮并不是大事,但是却许诺给“三百黄金”,“斗升之水”也不多,但是却许诺给“西江之水”,并不是侧重慢办法,而是嘴上说的好,实际做不到。

故答案为A。

这道题中,题干是有两个小故事的,故事套故事,虽然题干问的是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是什么,但是大故事也能够帮我们理解,两个故事本质是一样的,传达的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进行分析,更能帮我们理解文段寓意。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专家对于言语片段阅读主旨观点题中材料是故事呈现形式的题目进行的分析和技巧总结,希望广大考生能在消化吸收本文基础上,在平时刷题中多注意运用,争取让言语为你的行测保驾护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