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麦灌浆期咋管理这些做法,直接决定产量高低
小麦灌浆期如何管理?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

小麦灌浆期如何管理?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小麦粒形成的时期。
处于灌浆期的小麦,会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
因而,做好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是实现小麦经济价值的关键。
那么,小麦灌浆期如何管理?现将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一、叶面喷肥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加快灌浆速度,可亩用0.3%的磷酸二氢钾加1-2%尿素混合液,或加其它生态活性肥进行叶面喷施。
扬花后5天左右喷第一次,间隔7天复喷一次,提高千粒重,优化改善籽粒品质。
二、“一喷综防”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
此期主要防治对象有麦蚜和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及叶枯病等。
防治小麦病虫病时应视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具体防治方法为对麦蚜可选用10%吡虫啉或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需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时,在防治蚜虫的药液中加入禾果利或50%多菌灵8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
注意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公斤,要喷匀打透,使小麦各个部位全部着药,特别是下部叶片要着药,且忌惜水不惜药。
混配用药要随配随用,不要存放。
三、拔除杂草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发生的麦田,要结合其它农事活动及时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四、倒伏小麦补救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倒伏,由于“头轻”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
灌浆后期发生的倒伏,由于“头重”不易完全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对提高穗粒数和粒重意义重大。
因风雨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雨水珠,减轻压力帮其抬头,但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捆把。
喷洒磷酸二氢钾,每亩150―200克,以促进生长和灌浆。
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有哪些?近期,小麦主产区气温总体平稳,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下,预计冬小麦收获推迟5~7天,小麦灌浆期与常年基本相当。
一、灌浆期是小麦管理的关键期当前,距离小麦收获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
据分析,小麦灌浆中后期如果遭遇“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形成极为不利。
一般轻级干热风可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1~3克,减产5%~10%。
重级干热风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4~5克,减产10%~20%。
同时,如果小麦中后期出现持续阴雨寡照,日灌浆速率将减少0.5~0.6克,千粒重将明显下降。
特别是遇到雨后猛晴和高温天气,容易造成小麦青枯早衰,灌浆提前结束,籽粒不饱满。
与此相反,如果后期光照充足,最高气温在26~30摄氏度,且昼夜温差大,日灌浆速率将提高0.3~0.4克,千粒重进一步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二、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措施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要突出做好小麦保根、保叶和防早衰、增粒重,力争夏收小麦获得较好收成。
1、落实“一喷三防”,养根护叶要特别注重“一喷三防”对防病、治虫、防干热风、增粒重的重要作用,把“一喷三防”作为当前小麦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华北、西北等地没有实施“一喷三防”的麦田,要抓紧落实。
要强化抵御干热风,养根护叶,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度,增强灌浆强度,提高千粒重。
2、防控病虫,虫口夺粮要以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为重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及时、科学、有效防治。
要搞好统防统治服务,确保防治到位。
3、适期收获,“龙口”抢粮小麦蜡熟末期,粒重最高,不易落粒,是人工收割的适宜时期,完熟初期易于机械脱粒,是机械收获的适宜时期。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小麦遭遇“烂场雨”的可能性增加,要突出抓好抢收,努力做到成熟一块收一块,抓紧晾晒,有效预防“烂场雨”,做到“龙口”抢粮,颗粒归仓。
4、抢种下茬,抓好秋粮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加之雨季将至,对下茬作物播种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要点崔秀寒(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阳谷 252300)摘 要 小麦是山东省阳谷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当地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灌浆期是增产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加强管理。
基于此,结合阳谷县的小麦生产实际,从施肥、浇水、病虫草害防治、倒伏补救、收获等方面提出了灌浆期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小麦;灌浆期;管理;阳谷县小麦是阳谷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高产稳产对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小麦生产中,灌浆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的小麦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以及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转移到种子中储存起来。
由此可知,该阶段的管理水平直接与当年小麦的产量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灌浆期的管理,以确保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1]。
加强小麦灌浆期的管理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管理上整体来说是做好保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工作,并加强对干旱、涝、风、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的预防,以免对后期的产量造成不利的影响[2]。
现结合阳谷县的小麦生产实践,对小麦生产中灌浆期的关键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1 补施氮肥,及时浇入灌浆水若4月初遇到大雨,可提高土壤的墒情,但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可导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根腐烂、早衰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保根、保叶管理,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为主。
可在降雨的同时施入氮肥,结合阳谷县的土壤肥力水平及小麦生产对养分的需求特点,趁墒施入22.5~37.5 kg/hm2尿素进行追肥,7 d后再补施1次。
此阶段适当补施氮肥,可以确保小麦在灌浆期时不发生早衰现象,增加长势,提高籽粒灌浆的速度,延长灌浆的时间,促使籽粒重量增加,且还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性水平。
此外,还要结合土壤的墒情以及天气情况、品种需求等适时做好灌浆水的浇灌工作,如果风雨即将到来,一定不能浇水,以防止小麦植株发生倒伏现象。
如果灌浆期出现1次有效降水(降水量超过20 mm),则不需要浇灌浆水;土壤肥力水平高的麦田可不需要浇灌浆水,对于肥力水平一般的麦田或者土壤类型为保水效果差的沙土,要及时浇足灌浆水。
小麦高产灌浆方法

小麦高产灌浆方法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高产灌浆方法是指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灌溉措施,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小麦高产灌浆方法。
一、萌芽期灌溉
小麦萌芽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应该采取适量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的生长。
一般来说,每亩地应该灌溉水量为1500-2000立方米。
二、拔节期灌溉
小麦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应该采取适量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的生长。
一般来说,每亩地应该灌溉水量为2000-2500立方米。
三、抽穗期灌溉
小麦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决定时期。
在这个时期,应该采取适量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的生长。
一般来说,每亩地应该灌溉水量为2500-3000立方米。
四、灌浆期灌溉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后时期。
在这个时期,应该采取适量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的生长。
一般来说,每亩地应该灌溉水量为3000-3500立方米。
小麦高产灌浆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灌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遂平县小麦灌浆期关键管理技术

河南农业2021年第1期(上)LIANGZHONG LIANGFA良种良法温低湿、雨后高温猛晴及干旱加风力较大的气候条件,是引发小麦干热风的主要因素。
小麦干热风只能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预防,尽量减轻其危害,如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等。
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为小麦叶片补充营养元素,如芸苔素配合磷钾水溶肥进行喷雾,也可以配合海藻肥等生物刺激素,均可起到有效预防的作用。
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
每667 m 2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间隔7 d 复喷1次,能起到加快灌浆速度、抗干热风、籽粒饱满、提高粒质量、优化品质、落黄好、提高产量的效果。
四、倒伏小麦补救措施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倒伏,由于“头轻”一般都由于“头喷洒0.2%的磷酸二氢钾667 m 2用15%的粉锈60~80 mL,30~50 g 兑水田间喷667 m 2用~50 g 或用50%的多菌667 m 2用25%的戊唑醇100 mL 4 h 后遇雨也不会蚜虫是小麦进入灌浆期后的主要害虫,这个时期麦蚜会大量吸食小麦的汁液,致使千粒质量下降,影响产量,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
有条件的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药剂防治可以每667 m 2用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 兑水30 kg 喷雾。
还可以用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比例为1:1:(300~500)〕的喷雾。
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则推荐施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 m 2用4~8 g 兑水30~45 kg 田间喷雾。
需要注意的是,喷药一定要在早晚麦田墒情好的情况下进行,且药液浓度不可过大,以免灼伤叶片造成减产。
收获前20 d 应禁止使用农药,以免污染小麦籽粒。
小麦扬花灌浆期的管理很重要.doc

小麦扬花灌浆期的管理很重要
当下正是小麦生长期的重要时刻,就是小麦扬花灌浆期,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对小麦进行水肥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扬花灌浆期的管理措施如下:
1.自进入5月10日,南高乡农户们纷纷开始浇起了小麦第二大水即扬花灌浆期水。
这一水是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键。
因为这几天天气较干旱,风力也较平稳,所以农户们浇水量很大、水很足,充分满足了小麦此生长期的需要。
为小麦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叶面施肥: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
农户们经过多年的技术培训和经验总结,明白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所以多数农户大都进行了叶面喷肥。
方法是每亩用尿素0.5―1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喷肥两遍以上。
第一遍结合“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第二遍5天后再喷施一遍(有的农户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3--4两,浇水时每亩冲施3公斤尿素或碳铵10--15公斤)。
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小麦氮肥、磷肥、钾肥的供应。
保证了小麦后期的千粒重及产量。
5月中旬,小麦重要生长期(即扬花灌浆期)的浇水施肥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管理是不能落下的,一定要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采取合理
的管理措施。
小麦灌浆管理要点

小麦灌浆管理要点内容提要: 小麦的灌浆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为关节的一环,那么小麦灌浆期该怎么管理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小麦灌... 小麦的灌浆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为关节的一环,那么小麦灌浆期该怎么管理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一起来看看吧。
1、适时适量灌水灌浆水灌得好,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如果灌水不当不仅不会增产,反而会导致减产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要根据麦苗长势和田间墒情适时适量灌水,尤其是土壤质地较轻的麦田,要防止麦苗受干旱影响而灌浆效果,灌水时还要注意避免大风天气以及小麦倒伏。
灌好麦黄水,促进子粒饱满,灌水时注意不宜在高温干旱天气中午进行,以免小麦提前灌浆结束而减产。
2、病害防治在小麦灌浆期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可以选择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喷施防治。
根据病情的程度喷施1-2次,每隔7-10天喷施一次,最多喷施2次,以免造成药害或药物残留,不利小麦生长和人体健康。
3、防干热风和早衰灌浆期小麦根系吸收力夏季,这时要提高叶片保持一份来维持生长,以免出现早衰现象,同时要降低干热风对其的影响,确保小麦正常灌浆,使得籽粒饱满。
可以在喷洒防病药剂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一同喷施,但是要注意喷药时间,一定要在早晚墒情好时进行,而且药液浓度不宜过多,以免灼伤叶片造成减产,在收获前20天应该停止使用任何的叶面肥和农药,确保小麦无污染。
4、及时收获当小麦95%进入到黄熟期时,这时即可收获,在收获是要防止雨淋,已满造成小麦品质下降,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复播麦田除了及时收获外,还有及时将麦秆拉出地外,给复播提供场地,以免延误播种时间。
以上是小麦灌浆期管理要点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小麦灌浆期田间主要管理措施

河南农业2021年第7期LIANGZHONG LIANGFA良种良法腐熟的农家肥,在堆沤的肥料中含有大量杂草种子,要充分腐熟,才能杀死杂草种子。
四、倒伏小麦补救小麦在灌浆期前发生倒伏主要是因为“头轻”。
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
灌浆后期发生倒伏是因为“头重”。
不易完全恢复直立,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
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增加粒数和粒质量有重要作用。
如果是因为风雨造成的倒伏,可在雨过天晴之后,用竹竿轻轻地挑落雨水珠,小麦在头部的压力减轻后会慢慢抬起头生长。
但是在挑落雨水珠时,用力要轻,不可乱打倒向,不可用手扶麦、捆把等。
每667 m 2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 g,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
气向我国华北流动开带偏弱、偏南,降水量一是浇足底墒水,在80%,应进行灌底墒杀虫剂、叶面肥、烯唑醇、氟环唑、小麦蚜虫怕高温,在小麦灌浆期,气温已升高,蚜虫往往会爬到穗上避光。
这时蚜虫会吸食小麦的汁液,使千粒质量下降,对小麦产量有影响,一般会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
若有条件可进行生物防治,如释放蚜茧蜂、瓢虫等。
每667 m 2蚜虫量在800头以上,每667 m 2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 兑水30 kg 进行防治,也可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667 m 2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12 g,兑水20~30 kg 喷雾。
注意,喷药时要选择在7:00—9:00或17:00—19:00喷药,土壤墒情好的条件下,药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对小麦的叶片灼伤而造成减产。
在收获前20 d 要禁止施用任何叶面肥和农药,保证小麦产品的质量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灌浆期咋管理?这些做法,直接决定产量高低
灌浆期是决定千粒重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的高低,所以一定要做好灌浆期管理,保证小麦稳产高产。
针对当前麦田状况,结合小麦后期生育特点,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一、补施氮肥,浇好灌浆水。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好灌浆水。
小麦扬花期过后10至15天,要追施氮肥,结合浇水,亩施尿素3—5公斤。
7天之后可以再追肥一次,这个时期补施氮肥,使小麦在灌浆期不早衰,生长旺势能提高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增加了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提高。
同时,补施氮肥能增强小麦对不利气候的抗性。
浇灌浆水时,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发生倒伏。
二、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在灌浆前期,这个时期气温开始升高、湿度加大,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1、以白粉病、锈病为主的病害防治
在灌浆期,温度比较高,也是病害最为活跃的时期,特别是白粉病、锈病。
小麦白粉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以危害小麦的叶片为主。
感染白粉病的小麦,无法再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小麦的抗旱性减弱,容易早衰、倒伏、致使麦粒秕瘦,产量降低。
病害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
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小麦锈病,是小麦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又叫“黄疸病”。
锈病,大多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叶鞘、茎杆和麦穗也有发生。
小麦锈病,仔细看过去像生锈一样;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
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药剂。
2、以小麦蚜虫为主的虫害防治
麦蚜虫怕高温,在小麦灌浆期,由于温度比较高,麦蚜虫会爬到穗上躲避强光,这个时期,麦蚜虫会大量吸食小麦的汁液,常使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左右。
应在百株有蚜虫500~800头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发生吸浆虫地块应在4月20日左右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
三、适时收获
蜡熟中后期及时收获,强筋小麦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