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读经典》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
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
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
(100字左右)2.鼎湖中学802班的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
请你读完信后给张欣怡写一封信,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
论证合理。
(不超过150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综合题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分享令自己震撼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某同学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稿。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志容易奋斗难,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困境中得到突围;只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得以实现。
自强是苏轼在贬谪处境时的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魂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是在杜甫攀登高峰时的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坚定步伐。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
A不管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都要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理解含答案

《为什么不读经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1.阅读《为什么不读经典》,完成各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

浅析经典阅读的意义及方法1. 引言1.1 经典阅读的意义经典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思想修养和心灵升华的过程。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的沉淀,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大师们对话,与伟人们交流。
经典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精髓,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参透。
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味,还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们的思想火花,悟出人生的真谛,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
经典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每一个经典作品都是文化传统的精华和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人类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经典作品传承着传统的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承接这些宝贵遗产,传承文化的精神财富。
1.2 经典阅读的方法在进行经典阅读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经典作品的内涵。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经典阅读方法:1. 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作品:不同的经典作品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2. 深入阅读、思考和分析:经典作品往往含义深远,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3. 与他人分享和讨论:通过与他人分享和讨论,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听取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 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注重细节揣摩、跳读整体把握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经典作品。
5. 将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将经典作品中的智慧和启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体现经典作品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品味。
鲍鹏山:让孩子学习那些垃圾的语文课文,就是在浪费生命!

鲍鹏山:让孩子学习那些垃圾的语文课文,就是在浪费生命!读经典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读经典就一定好吗?真不一定。
孔乙己就是读经典的,他活得怎么样?太惨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10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犯了一个特大错误从鸦片战争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间有将近80年,跟英国打我们失败了,跟八国联军打我们失败了,跟英法联军打我们失败了,跟东洋日本甲午海战我们又失败了,而且败得特别惨。
我们打不过西洋,也打不过东洋,民族自信心确实是严重受挫。
这时候很多人在反思。
是我们没有坚船利炮吗?并不是。
甲午海战,当时中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却全军覆没……那可能是文化的问题,于是我们逐渐从技术上的反思转为文化上的反思。
我们认为我们在文化上完全失败了,这样的反思到了教育上就变成什么呢?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模式。
我们的课程里面有了物理、数学、化学、美术、体育......(我们的传统教育只有“四书五经”)。
这些肯定是好的,我们也的确完成了教育的现代化。
但是,在教育西化的过程里我们干了一件坏事,什么呢?就是把读经典废除了,然后有了特别古怪的一门课,就是“语文”。
全世界都没有这门课,只有中国有。
前年,我们在上海图书馆搞一次海峡两岸三地的语文教育论坛。
召开前十天,我的一个朋友从加拿大回来了,他原是中国某大学教授,后来移民加拿大。
我说,你来给我们讲讲加拿大的语文教育吧。
他在电话里马上就抗议“加拿大没有语文教育”,加拿大只有阅读课,就是一本一本读书——小学一年级一进教室,先给你发一本书,薄一点、内容简单一点,这本读完了再给你下一本;每个孩子的进度不同,过段时间给你做一个阅读水平的测试,你的水平可以达到哪一层,然后就提升,它有分级阅读的概念,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读完。
这种教学方式跟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很像的,中国以前也就是一本《论语》给你,读完了读《孟子》,《孟子》读完了读《大学》、《中庸》……一本一本读下去。
为什么说现代语文教育有问题呢?我经常去中小学学校做演讲,我就问校长和老师一个问题,我们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送到学校,到高三毕业,12年的时间,语文课花掉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请问你们让他们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吗?12年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因为所有语文教材都不是书,顶多叫“杂志”,每本教材里选几十篇课文,这几十篇课文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都是古里古怪的文章、古里古怪的知识大拼盘。
《为什么要读经典》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经典》读后感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它能反映社会的现实、人性的本真和人生的价值,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触动人们的灵魂,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对我们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以前的我压根不明白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
到了初中,高中也曾被网络上一些低俗小说,迷住眼睛,举步维艰,这其中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还是青少年的我根本很难辨别。
上了大学,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每个老师都教导我们,要我们都读经典。
这时的我们虽然明白经典的重要性,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没有系统的认识。
直到现在,我读了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他给出了十几个原因,直观中肯的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结束了这个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卡尔维诺在写给加洛的信中说:要想将零星、不相干的文章,比如说我的,集结起来的话,那就真得等到作者去世,或是至少年纪很大。
卡尔维诺此语足以证明他对这些文章的重视。
因为他希望这些文章能够真实、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卡尔维诺是为数不多的有着自己独特而又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家。
在这些解读中我们也很容易地看出,卡尔维诺一直在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经典,他没有跟着大师们跑。
他在解读的同时也在印证和阐释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在大师的作品中,卡尔维诺坚定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坚定来自他的博大和完整。
他有足够的格局可以和那一尊尊神平等对话。
论及海明威和博尔赫斯等人时,卡尔维诺毫不讳言从他们那里获得的营养。
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一种开放和慷慨的能力,一种对必须做的事情的实际承担,一种直接的审视,一种对自悔和自怜的拒绝,一种随时撷取生活经验也即撷取个人在剧变中总结的价值态度,或一种姿态。
但很快我们就开始看到他的局限、他的缺点;我在博尔赫斯那里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
这个理念,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应该说是背道而驰。
换句话说,二十世纪文学主流是在语言中、在所叙述的事件的肌理中、在对潜意识的探索中向我们提供与生存的混乱对等的东西。
吴伯凡:读书就要读经典能影响你一生的20本经典书籍清单!

吴伯凡:读书就要读经典能影响你⼀⽣的20本经典书籍清单!为什么读经典以及⼀些读经典的⽅法,让⾃⼰对经典有求知欲,加强对读经典的兴趣。
这是读经典特别重要的,千万不能作为⼀种苦差,⽽且也不知道其中的必要性和乐趣。
否则,你是很难读下去的。
下⾯,分享给⼤家经典书籍清单。
⼀、商业兴衰1. 《1929 年⼤崩盘》加尔布雷思著,1955 年出版。
这是本简明扼要但⼜富有见地的历史著作,初版以来⼀直在重印。
加尔布雷思本⼈在 1997 年写道: “每次它就要停印时,⼀场投机性泡沫……⼜会激起⼈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这是现代经济⼤起⼤落的重要案例。
”2. 《有趣的钱财》马克·⾟格著。
纯粹从消遣的⾓度说,任何其它书的好看程度都⽐不上⾟格讲述的俄克拉荷马州 Penn Square Bank 倒闭的故事。
⼆、企业3. 《门⼝的野蛮⼈》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利亚尔著,这本书讲述⼀起被奉为典故的交易─对RJR Nabisco 公司的 250 亿美元杠杆收购─的故事(作者之⼀是《财富》的⾼级撰稿⼈)。
好的商业新闻所必备的⼀切在书中应有尽有─诡计、⾹烟、从别⼈那⾥抢来的⽼婆,还有⾜以令华尔街覆灭的贪得⽆厌。
要想了解⼈性中可悲的贪婪,最好看的莫过于这本书了。
4. 《基业长青》吉姆·科林斯和杰瑞 I 波拉斯著。
该书以⼀个最简单的问题为开头: 伟⼤的公司何以伟⼤?然后,对此做了深⼊研究。
这是⼀个宏伟、艰巨⽽⼜⼤胆的⽬标。
哦,对了,这些词就是这本书当时⾸先使⽤的。
5. 《谁说⼤象不会跳舞?》郭⼠纳著。
郭⼠纳讲述了他 1993 年担任 IBM ⾸席执⾏官以后,是怎样扭转公司局⾯的。
对那些认为“企业⽂化”只是咨询师⼝中令⼈费解的概念的⼈来说,这本书包含了⼀些宝贵的经验之谈。
三、决策6. 《出类拔萃之辈》戴维·哈尔伯斯坦著。
作者精彩地说明,为什么使⽤原始的烛光─在本书中,就是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长─译注)⼿下的年轻⼲将试图把在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学到的知识运⽤到越南战场上─并⾮在⼀切时候都管⽤。
中华经典阅读演讲稿范文(精选5篇)

中华经典阅读演讲稿范文(精选5篇)中华经典阅读演讲稿1中华经典阅读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品位经典》。
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提出这样的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的读”的书。
而后他又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也许是因为太年轻吧,我实在无法理解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被称之为经典。
在我看来,那些能让我怦然心动、与之产生细微情感共鸣的书,就是我的经典。
每当我从厚厚的复习资料中翻出心爱的散文时,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总为那些温馨、朴素的文字而心动。
日日夜夜,我在书中寻溯着沉睡在心底的声音。
我与读书,其实是一种关系。
用心感受,是我读书的方式;思考生活,是我读书的结果。
在小学,我所读的书并不多,一些感恩的书籍是我贫乏读书世界的全部。
我可怜的在那些叙说母爱如何伟大的窄小感动中进退,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张晓风。
就像宝玉初见黛玉一样,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是神情恍惚地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又解释道:“虽没有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到像是远别重逢一般。
”张晓风的文字对于我就是这样。
她的文字,像冬日和熙的阳光,一直照到我内心的阴暗处。
在她的文章世界里,没有污秽,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从生活的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出发,引发对生活的点点思考。
在张晓风的文集里,我找到了自己最本真的愿望和快乐。
或许是处于叛逆时期的原因吧,最近一直不太愿意与家人沟通。
听着妈妈在紧锁的房门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叫我出去吃饭,我却更加心烦。
无意中看到了书桌上那本只露出小小的一个角、被一大摞作业压在最底层的张晓风文集。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抽出来。
被繁重的学习任务踩在脚下的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没再理会它了。
但那熟悉的文字却依然使我感到温暖。
那篇简短的《寻人启示》使我沉思了良久。
张晓风在《寻人启事》中说:孩子长大了,必须有所承受,有所承载,我所熟知的一度握在我手里的那双小手有如飞鸟,在翩飞中消失了。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而经典著作则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文学作品、哲学著作还是历史记载,经典著作都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阅读经典著作依然如此重要呢?一、开拓思维,提升见识首先,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见识。
经典著作往往包含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表达,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并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蕴含着许多思想宝藏,其对孝、仁、义等道德伦理的关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则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引发着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二、传承文化,感悟人生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传承文化,感悟人生。
经典著作不仅是作家和思想家的精神遗产,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
这些思想和观念的传承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培养宽容和理解力。
同时,经典著作中所反映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人生指引。
例如,《老人与海》通过描述一个老渔夫的坚持和毅力,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红楼梦》中对家族衰落和人性弱点的描写则给予我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三、磨练语言,提高修养阅读经典著作对于磨练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修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著作往往采用优美凝练的语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精确、生动、深刻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湛文学艺术也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和审美,并启迪我们对语言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西游记》中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总结起来,阅读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拓思维、传承文化、磨练语言,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3)犹( ) (4)因( ) 【答案】(1)开花 (2)到(或“往”)(3)还(4)于是
【解析】(1)“桃李始华”/ 华而不实.华:通”花” ,开花; 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 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 的人。 (2)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此 中“造”译文为:到,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
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 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 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 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 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 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 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 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 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 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
游大林寺
• 【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 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 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 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 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 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 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 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 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 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 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 出绝句一首:
•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 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案】1 3.(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 也如此!(2分)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1 1.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 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环:环绕,围绕,这应是一个得分 点,句意也是一分吧。清、苍、短、瘦用
组词法去组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区 别,瘦要注意翻译。
•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 踪。(2分) 【答案】12.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 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 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解析】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 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将此句翻译一 遍就可以了。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 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 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 出议论的话题。
② 运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 首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 西。(1分)
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 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 的本质;
《为什么不读经典》
•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 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分) 答:
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 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 膜。
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 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
最后, 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 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 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 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 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 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 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
•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 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 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 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 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用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 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 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 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 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看到花落, 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 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 后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近人路, 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名逐利而 无暇欣赏美景啊!读到此处,人们才知本文旨意。
•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答案】 B(2分) 【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
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 停顿。这里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应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