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
2020届高考地理考前拔高每日练 第四练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第4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A.①B.②C.③D.④2.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两个楼盘。
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甲、乙两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若福州楼盘每层2.8m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m。
图乙中①栋10层住户一年中正午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A.11个月B.9个月C.7个月D.2个月2.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图乙)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
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A.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C.扩大东西楼的楼间距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3、我国南方某市(纬度约21.5°N)的小黄家准备在某楼盘中间位置买房,楼高42米,楼层高3米,楼间距30米,楼后有一停车场。
据此完成1-2题。
1.小黄的爷爷不想买太高的楼层,又怕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那么小黄家最好买( )A.3楼B.5楼C.8楼D.10楼2.小黄的父亲想在停车场买一个停车位,现在只有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他怕夏天车被晒时间太长,最好选择( )A.甲车位B.乙车位C.丙车位D.丁车位4、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
完成1-2问题。
1.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 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图中L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2题。
高考地理一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步训练[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步训练[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a7da1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4.png)
高考一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以下列图为某地房屋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读图,完成1~2 题。
1.当阳光如图中③所示射入窗户时A .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B .北京正当昼永夜短C.北极圈出现极昼 D .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短2.当阳光如图中②所示射入窗户时,若北京时间为14 时,则该地的经度是A.90°E B. 160° E C. 105° E D. 150° E【解析】 1.D 2 .A 第 1 题,读图,该地在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都从南面照射进屋,所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依照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①是夏至日,②是二分日,③是冬至日。
此时恰好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
北京是冬半年,正当昼短夜长。
北极圈出现极夜,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短。
第 2 题,阳光如图中②所示射入窗户时,②是二分日,合球各地日出时辰相同。
当北京时间是14 时,该地地方时为正午,北京时间的经度是120° E,可以计算出该地是 90° E。
以下列图表示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0°N。
读图 ,回答 3~5 题。
3.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为 ()A.0 °B.10 °SC.10 °ND.20 °N4.乙地纬度为 ()A.20 °SB.20 °NC.40 °SD.40 °N5.若未来一周内 ,R 点高度逐渐降低 ,则()A.S 点高度降低B.Q 点向右搬动C.T 点向左搬动D.Q、 T 间距增大[ 解析 ] 3.C 4.A 5.D第 3 题 ,该日甲地 (30 ° 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依照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该日太阳直射10°N。
第 4 题 ,该日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太阳直射 10°N,可得乙地纬度为20°S或 40°N。
高考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天津宁河二模]维加内拉是意大利的小村庄,大致位于40°N,该村庄坐落于深谷底部,四周高山林立,每年约三个月得不到阳光的照射。
后来村民们安装了巨大的反射镜,并采用阳光同步技术,控制镜面随太阳的移动调整倾斜角度和水平角度,让阳光向下照射村庄。
下图示意维加内拉小村反射镜工作原理。
据此完成1~2题。
1.与11月相比,12月该村庄反射镜()A.启动时间更早,正午倾斜角度更大B.启动时间更晚,正午倾斜角度更大C.启动时间更早,正午倾斜角度更小D.启动时间更晚,正午倾斜角度更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北半球,12月份昼长小于11月份,日出时间更晚,则该镜面启动时间更晚,排除A、C;图中显示,倾斜角是镜面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该地位于北半球,11月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根据镜面反射光线原理,12月镜面更向垂直方向偏移,即倾斜角变小,排除B。
故选D。
2.该村庄将上述阳光同步技术用于光伏发电,春分日正午光伏面板倾斜角为() A.30° B.40°C.50° D.60°答案:C解析:该村庄将上述阳光同步技术用于光伏发电,为了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光伏面板应与正午太阳入射光线垂直,即光伏板倾斜角(光伏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40°-0°)=50°,光伏板倾斜角也为50°,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22·浙江6月]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
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A.甲至乙B.乙至丙C.丙至丁D.丁至戊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正确,A、B、C错误。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但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南偏移,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图1 日出、日落的方位例题甘肃省南部的某村,地处山高谷深的白龙江河谷,每年都有整日照不到阳光的现象。
2018年,该村于11月30日开始整日照不到阳光,据此完成1~2题。
1、该村所处的河谷走向及位置,最可能是()A.东西走向河谷南岸B.南北走向河谷东岸C.东西走向河谷北岸D.南北走向河谷西岸2、此次该村整日照不到阳光的时间约为()A.一个月B.—个半月C.两个月D.两个半月答案:A、B精讲精析:(1)分析河谷的走向。
①由题干可知,该地11月30日开始,会整日见不到阳光;②11月30日为冬季,此时该地东南日出、正午正南、西南日落,即太阳一直在该地的南侧移动(东南-正南-西南);③因此,河谷如果为东-西走向,并且该地位于河谷的南岸,则河谷会遮挡住南侧的太阳,导致该地终日见不到阳光,选项A正确。
(2)分析该村整日照不到阳光的时间。
①该地终日照不到太阳,表示该地即使在正午12:00(太阳高度最高),南侧山脉也会阻挡太阳光;②因此11月30日开始,南侧山脉开始阻挡住正午的太阳光,这表示11月30日开始,正午太阳高度变低(即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③从11月30日~12月22日(冬至)(共经过了22天),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该地位于北半球,因此太阳高度角继续减小,太阳高度继续降低,降至最低;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于冬至对称,则从冬至开始再经过22天,即12月22日(冬至)~1月13日左右,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高度逐渐增大,1月13日之后,太阳的高度已经足够大(和11月30日相似),正午时,太阳光可以越过山脉,照向村庄;⑤因此,前后共经过22+22=44天,即一个半月左右,选项B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每课必练题:第六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详解)

第六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一、选择题[2018·江苏南通、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调研三]图K5B-1为甲、乙两地连续三个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K5B-11.图中“连续三个月”可能指( )①1月至3月②4月至6月③7月至9月④10月至12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若图示时期甲地由昼夜平分至昼长夜短,则甲、乙两地( )①同属于南或北半球②该时段昼长差值增大③该时段正午日影朝向相同④该时段日出方位南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图K5B-2示意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0°N。
读图,回答3~5题。
图K5B-23.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为 ( )A.0°B.10°SC.10°ND.20°N4.乙地纬度为( )A.20°SB.20°NC.40°SD.40°N5.若未来一周内,R点高度逐渐降低,则( )A.S点高度降低B.Q点向右移动C.T点向左移动D.Q、T间距增大[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第一次大联考]图K5B-3中,图甲为某日某时刻等太阳高度线分布示意图,非阴影部分表示m日,阴影部分表示m+1日;图乙为该日a地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图K5B-36.此时,北京时间为( )A.m日4时B.m+1日8时C.m时16时D.m+1日20时7.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 )A.0°,0°B.23°26'N,180°C.0°,180°D.23°26'S,0°[2018·天津十二校联考二模]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座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日阳光才能照射进他家阳台。
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
高考一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步训练(解析版)

高考一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步训练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房屋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当阳光如图中③所示射入窗户时A. 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B. 北京正值昼长夜短C. 北极圈出现极昼D. 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2. 当阳光如图中②所示射入窗户时,若北京时间为14时,则该地的经度是A. 90°EB. 160°EC. 105°ED. 150°E【答案】1. D 2. A【解析】【1题详解】据图,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房屋南侧,可知该地在北半球,当阳光如图中③所示射入窗户时应该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A项应该为北半球夏季,B项应该为北半球夏半年,C项应该为夏至日,选D。
【2题详解】当阳光如图中②所示射入窗户时,表明此地为正午,地方时为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所以此地位于北京以西,并且距离北京两个时区,据此计算该地经度为120°-30°=90°E,选A。
下图示意某日两地太阳高度变化,甲地位于30°N。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为 ( )A. 0°B. 10°SC. 10°ND. 20°N4. 乙地纬度为 ( )A. 20°SB. 20°NC. 40°SD. 40°N5. 若未来一周内,R点高度逐渐降低,则 ( )A. S点高度降低B. Q点向右移动C. T点向左移动D. Q、T间距增大【答案】3. C 4. A 5. D【解析】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是直射点与甲地的纬度差。
根据图示日出日落时间,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位于北半球,乙地昼长小于12小时,应位于南半球。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长增长,Q点向左移动, T点向右移动。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计算典例分析某科研小组对我国某海岛(图甲)进行了考察,并观测绘制了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图乙)。
读图,回答(1)~(2)题。
甲乙(1)该地可能位于( )A.舟山群岛 B.台湾岛中部C.钓鱼岛 D.南沙群岛(2)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1)D (2)A [解析] 第(1)题,读图乙可知,该地一年中有1/4的时间正午太阳位于北面的天空,故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且离北回归线有一定距离,D 项符合。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一年中有1/4的时间即3个月正午太阳位于北面的天空。
命题突破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距太阳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日变化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没有变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地方时12时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试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附答案解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下面光照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A.60°W B.60°E C.30°W D.30°E2.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A.小于90° B.大于90° C.等于90° D.等于180°【答案】1.A2.B【解析】1.图中位于夜半球中间的经线时刻是0点,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可以计算出图中时刻为0点的经线度数是15°W。
结合图中的等份关系,一份是45°,则A地经度为60°W,A对。
2.结合前面分析,15°W时刻是0点,此时,赤道上与昏线的交点时间是18点,经度是105°W,与晨线的交点时间是6点,经度是75°E。
即从105°W向东到75°E是赤道上位于夜半球的范围。
东半球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
所以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范围是20°W向东到75°E,经度差约是95°,大于90°,B对。
3.下图为某地某日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光照图,该地的地理纬度为( )S 12° 6° NA.87°NB.81 °NC.78° SD.84°S【答案】A【解析】一天中太阳位于正南、正北时对应的地方时为0点或12点,0点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上,说明该地出现极昼现象;太阳位于正南时太阳高度为12°,位于正北时太阳高度为6°,正南时为正午太阳高度,该地应位于北半球;直射点纬度=1/2(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可求出直射点位于9°N ;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与所求地纬度差),可算出当地纬度为87°N ,A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某日,济南(36°40′N,117°00′E)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测得该日济南正午太阳高度为55°,还测得该日济南日落时间比昨日早4分钟。
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市
A.日出方位为东北方B.日落时间比北京晚
C.正午太阳高度比前一天大D.昼长夜短,但昼长在变长
2.该日济南日落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18:00 B.18:30 C.19:20 D.20:30【参考答案】1.A 2.B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
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
有极昼现象。
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
去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
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3)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
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
地区为46°52′。
4.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
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2018届天津河××区高三一模)下图为某男士度假时在当地正午前后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提示:一般成年人的身高是脚长的7倍)。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
A.30°B.45°C.60°D.90°2.该男士度假的地点可能位于
A.大洋洲北部地区B.北美洲的西海岸C.非洲中部刚果盆地D.亚洲较低纬度地区
某年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绘制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
据此完成3—5题。
3.对纬度介于甲、乙两地之间的人们来说
A.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
B.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
C.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D.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4.从正午太阳高度来看
A.丙地与甲地可能在某一日相等
B.丙地全年小于乙地
C.6月22日,甲、乙两地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6月22日,甲地以南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5.能反映该日北极点太阳高度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是
【答案】1.C 2.D
【答案】3.B 4.B 5.A
【解析】3.6月22日,甲地正午太阳在头顶,正午太阳高度约90°,乙地刚好出现极昼,说明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乙地位于北极圈。
题干中表明“纬度介于甲、乙两地之间”,即该地纬度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当地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故选B。
4.由图及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乙地位于北极圈;丙地出现极昼,且最小太阳高度大于乙地,则其位于北极圈以北,由此可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总比甲地小,A错误;乙、丙两地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且乙地纬度低于丙地,所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全年小于乙地,B正确;6月22日,甲、乙两地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C错误;6月22日,赤道和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D错误。
故选B。
5.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其太阳高度全天保持不变
且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23°26′N)的度数。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