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原子结构)
4.3 原子的结构核式模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3节原子的结构核式模型教学设计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出一种射线。
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呢?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cathode ray)。
对这种射线本质(一)阴极射线的本质19世纪,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像X射线一样是电磁辐射代表人物赫兹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代表人物汤姆孙提问:如果是你,你将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探究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磁波还是带电粒子流?让阴极射线沿垂直场的方向通过电场或磁场,观察它是否偏转如果阴极射线发生了偏转,那么阴极射线就是在电场力或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偏转的,说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粒子流。
如果阴极射线没有发生偏转,表示阴极射线不带电,说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磁波(二)阴极射线实验J.J.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
自1890年起开始研究。
1.实验装置:真空玻璃管、阴极、阳极和感应圈.2.实验现象:感应圈产生的高电压加在两极之间,玻璃管壁上发出荧光。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4.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5.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m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证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从实验测到的比荷及e的数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的质量为:me=9.109 383 56 × 10 -31 kg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1836小试牛刀【例题】(多选)如图所示是J.J.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7300倍。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物理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原子结构认识的简单历程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理解卢瑟福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3、知道原子核的基本组成【教学重点】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卢瑟福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教学难点】理解关于微观空间物理规律的探索方法【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预习导读]1.这一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能等内容。
原子是微小的,无法直接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实验中研究原子的有效办法是利用高能粒子去碰撞原子,引起某些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从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在这一章中重点讲述了人类是在哪些实验基础上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组成的。
怎样在实验与理论的相互推动下,使认识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
这一章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缺少实验演示,定性说明多。
同学们学习本章时要发挥想象力,要重视概念和理论的实验基础,以及理论的产生过程。
要掌握有关的计算问题,学习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2.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组成的。
不过没有实验根据。
一百多前,人们从化学实验中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使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再分的。
3.电子的发现。
(1)介绍阴极射线: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抽出管内的空气(压强在10-2mmHg 以下)。
当两极间加高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在19世纪70年代已有人提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但实验证据不足。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的实验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的的粒子流。
(3)1897年汤姆生进一步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发现不同物质组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都有相同的e/m值。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 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的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人教版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罗田一中余金安授课班级:高二(13)班【知识与技能】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程,你将会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途径和建立模型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
2、通过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思想,你将会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并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理性认识原子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感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差异,你会建立基本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原子观。
2、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模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将会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思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建立物质观、微粒观、原子观;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并认识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新课引入]播放PPT两个和尚的对话,创设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化学情景。
[思考与交流]活动一1、聆听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中包含哪些观点?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投影]观看视频,了解西方从德国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活动二1、分小组活动:猜想原子的可能结构活动要求:以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猜想原子内部带正电荷的物质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用红点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用黑点表示电子。
在画板上画出你们心目中认为的原子结构图形。
[点评]对学生画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出点评,引导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子模型。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过程,并根据你的猜想推理可能的实验现象;[讲]讲解用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原理。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分析是否与你预想的结果一样?[讲]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原子模型[讨论归纳]原子结构的特点:(1)原子核在原子中央,电子在原子核外分散;(2)原子核体积小,聚集了原子主要的质量;(3)电子质量小,绕核作高速运动。
高中物理原子及其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及其结构教案
科目:物理
年级:高中
课题:原子及其结构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3.能够描述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的概念;
4.能够简单推导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概念;
2.原子的结构;
3.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4.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的概念;
5.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出原子的概念,并让学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的概念。
第三步: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解决问题,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实验(10分钟)
教师进行原子模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子及其结构的知识。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并推导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并为下节课做准备。
高中物理教案核能与原子的结构

高中物理教案核能与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轨道;2.了解核能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以及核能的利用与危害;3.了解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结构及其相关概念;2.核能的产生和应用。
教学难点:1.对核能产生原因和性质的深入理解;2.对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的深入探讨。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讨论一下原子的结构,询问他们对原子的了解。
2.引出问题:如何描述原子的结构?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轨道的概念讲解。
2.讲解原子的结构中的一些关键术语,如质子、中子、电子、轨道等。
三、核能的产生(25分钟)1.通过实例或多媒体展示核能的产生,如放射性衰变、核聚变和核裂变等。
2.讲解核能的性质,如高能密度、持续性释放和放射性。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核能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核能的利用与危害(30分钟)1.讲解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如核电站的建设和核燃料的使用等。
2.探讨核能的利用与危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
3.提出问题:核能的利用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何避免核能的危害?五、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20分钟)1.讲解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如核能电站、核潜艇等。
2.引导学生思考核能在未来能源开发中的潜力和挑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小结本节课的要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拓展延伸:1.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核能的产生和性质;2.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核能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了解核能的产生和性质,以及核能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和实例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但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进行核能的利用与危害的讨论中,要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做到客观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原子结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
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
卢瑟福用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设计思想】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α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α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3)实验的观察结果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α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
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1)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枣糕模型”,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对于问题1、2: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速度几乎不变。
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α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α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
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α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α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α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课本P53第3、4题【教学体会】本节课在未准备前,本人开始和大部分的老师一样,均认为该课很容易上,也没什么多少内容可教学,作为上公开课不合适;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汤姆孙的“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一节课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
传统的教学中只是“授人以鱼,并未授人以渔”,学生并不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学会卢瑟福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可以说。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通过动画展示了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本实验不够条件做,只能通过图片介绍的不足;使难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容易。
(2)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有关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
(3)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并掌握到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未知世界)的三种方法:模型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基本思想。
(4)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例如:根据原子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原子呈电中性──汤姆孙因此提出“枣糕模型”(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有其一定的正确性──但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进一步实验验证)──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在原有“枣糕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卢瑟福提出新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建立新的理论(新的猜想与假设)──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电子云教学之中要注意的地方和教学中的火花:在学习的回答三个问题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问到的问题,不要回避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是思想的火花,有的是学生理解中的误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而这些就更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更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质量,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提供现成的答案;例如:(1)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同时,α粒子能将电子打出,那么在屏上就能看到的是电子的亮点,这样打在屏上的亮点就不一定是散射后α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