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讲课提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食品营养学》介绍食物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重点阐述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明晰营养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通过较系统的现代营养知识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食品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指导人们进行合理营养,做到膳食平衡,并合理规划和安排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等各个环节。
并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了解现代食品营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投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2所示: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使用百分制评定,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
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课程思政实践(占5%)、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文献阅读报告等等。
期末考核为期末考试环节(闭卷)。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等,试题侧重于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理解应用。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七、教学资源课程文档无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基础学科,本学科旨在通过系统和全面地介绍食品的成分、功能、作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食品与营养的认识和研究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以期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食品的基本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内容;2. 理解食品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3. 了解不同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会选择合理的膳食;4. 能够应用食品营养知识进行膳食评估和营养干预;5.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成分概述1.1 主要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1.2 其他成分:纤维素、抗氧化物质等。
2. 食品消化与吸收2.1 食品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2.2 营养素在肠道的吸收和代谢;2.3 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3. 食品与健康3.1 各类食品对人体的营养需求;3.2 合理膳食的设计和搭配;3.3 食品中的营养素缺乏和过量对健康的影响;3.4 食品安全与风险。
4. 膳食评估与营养干预4.1 膳食调查与分析方法;4.2 营养评估指标及其应用;4.3 营养干预的原则和方法。
5. 实验教学5.1 食品成分分析实验;5.2 食品消化与吸收模拟实验;5.3 营养评估实验;5.4 膳食设计与评价实验。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 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食品营养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学期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报告,体现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 毕业论文:对学生独立进行的食品营养学研究进行评估。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理解食品的加工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饮食调理能力和健康意识教学内容1. 食物营养学基本理论- 营养的概念与分类- 营养素的种类和功能- 膳食指南和食物金字塔2.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结构与作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与作用- 水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性3. 食品加工与营养- 不同加工方法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食物储存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安全4. 饮食调理与健康- 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平衡膳食的原则和方法- 常见疾病与饮食调理5. 食品营养学实践- 食物营养评价方法- 食物营养标签的解读- 膳食计划的制定与评估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例演示:展示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其作用-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加工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制定膳食计划和营养评价-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解读食物营养标签和制定膳食调理方案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作业与考试:设计问题测试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制定的膳食计划和营养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参考教材- 食品营养学教程(第三版),作者:XXX- 食物营养学(第四版),作者:XXX- 营养学引论,作者:XXX以上为《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理解与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2104英文名称:Food Nutri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必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课程目的(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对能量和营养素的正常需要;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生理状况下和特殊环境下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以及在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对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结果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在发展我国食品工业上不断地提供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新型食品,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人民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服务。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40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孙远明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参考书目:(1)《食品营养学》(第二版). 王光慈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2)《食品营养学》. 孙远明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2)非网络自主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
(3)课堂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学习相结合。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有:出勤、课堂提问;(2)考试成绩占70 %,形式有:期末笔试。
9. 课外自学要求(1)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并适当多读些相关课外读物;(2)利用《食品营养学》网络课程进行自学,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基本内容:(1)营养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2)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3)我国人民目前的营养状况(4)营养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5)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中的几个概念基本要求:(1)掌握食品营养的基本概念(2)了解食品营养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食品营养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9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学习目标:掌握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理解储藏加工烹调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熟悉不同食品营养价值的异同点。
知 识 点:谷类、薯类、豆类和坚果、蔬菜及水果、肉、乳、蛋类食品的营养特点
所需讲授时间:4 学时
第10章不同人群的营养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人群的生理状况及营养需求特点
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
所需讲授时间:4学时
(2)《食品营养学》课程实验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实验)
学时
8学时
适用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物工程等专业
考核方式及方法
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综合评定,占课程总成绩10%
实验内容
1、验证性实验
烹调前后食物中总抗坏血酸的含量检测(2,4-二硝基苯肼法)
2、综合性实验
知 识 点: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方式、人体消化系统组成、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吸收。
所需讲授时间:2 学时
第3章能量
学习目标:掌握营养学中能量的基本概念,人体的能量需要、加工食品中的能量变化、能量来源与供给量。
知 识 点:能量、决定人体能量需要的主要因素、加工食品中的能量、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所需讲授时间:2 学时
2.在掌握扎实营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验、调查等实践性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利用营养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合理膳食促进身体健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及在加工储存过程中的变化、各类人群的营养特点
教学难点:营养素体内代谢过程、社区营养、营养与疾病
三、讲授方式
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包括理论部分教学大纲和实验部分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Food Nutrition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选定教材:课程概述: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的科学,通过学习食品中基本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及现代营养学观点上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特点与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人体对各种营养需要量。
熟悉不同人群的能量代谢状况以及特殊生理条件下如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等各种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了解由于营养摄入失衡而造成的相关疾病。
在此基础上将营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民生活实践,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合理营养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社会措施等社区营养,并对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阐述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明晰营养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做到膳食平衡,并从食品保健角度开发新食品。
本大纲适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或掌握营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2)掌握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术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3)普及营养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食物搭配和摄取;(4)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与解决生活过程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5)使学生初步具备营养膳食平衡的宣传的能力;(6)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使受教育人群能正确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和营养与健康关系于饮食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膳食模式,使多种膳食危险因素下降,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7)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民营养卫生健康状况的了解;(9)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关营养学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1)部分内容通过出思考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并把这部分内容纳入成绩考查范围,以提高学生自学主动性;(2)通过课堂理论教学,重点讲解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力求通过举例等理论联系实际方式讲清、讲透背景内容;(3)凡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堂前或后进行复习,课堂上不再进行讲解,但作为成绩考查范围;(4)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时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5)提问教学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7)每章布置思考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食品营养学讲义

食品营养学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1.食品:根据我国l982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试行)》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营养:指人体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3.营养素: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包括脂荣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等。
4.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人体营养规律:包括人类在一般生活条件下和特殊生理条件下,或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营养规律。
改善措施:包括生物科学的措施和社会性措施。
既包括措施的根据也包括措施的效果评估。
5.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
营养价值: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6.营养密度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三营养素的浓度。
7.营养标签:指各种加工食品描述其人热能和营养素含量的标志。
8.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9.膳食营养素供给量:也称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建议,在我国称为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各国普遍称为RDA。
RDA是由各国行政当局或营养权威机构,根据营养科学的发展,结合若干实际问题,对社会各人群一日膳食中应含有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种类、数量的建议。
10.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RIs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1)和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
1)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2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ology)课程编号:5501015学分:2.0学分学时:总学时40讲授学时32实践学时8开设学期:第6学期授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级别:必修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食品营养学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培养适应于食品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其在食品加工和保藏领域中较好地从事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介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
还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了介绍和探讨,如平衡膳食宝塔、最新的中国居民DRIs、保健食品、强化食品、食品营养与疾病等。
教学方法以PPT和多媒体课件授课为主,结合观看录像、进行食谱编制等,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介绍:营养学的概念、养生与保健等。
自学:食品营养学发展史、食品营养学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人体能量需要(2学时)本章重点介绍: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人体能量需要量的计算。
学习要求: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以及如何计算,了解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第三章宏量营养素(2学时)本章重点介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学习要求:掌握必须氨基酸、限制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了解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适宜摄入量及食物来源,掌握氮平衡的概念以及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微量营养素(4学时)本章重点介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生理功能、缺乏症、食物来源及适宜摄入量。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VA、VD、VE、VB1、VB2、烟酸、VB6、叶酸、VB12、VC、Ca、Fe、Zn、I2、Se 等的生理功能、缺乏症、食物来源及适宜摄入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营养学讲课提纲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32学时
执笔人:化学和生命科学学院齐凯琴
编写时间:2006年6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食品营养学是合理膳食的指南,涉及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加工,与人体生长、发育、健康和长寿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完成如下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
2.熟悉各类营养素的功能、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降低食品营养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了解其来源和供给量。
3.熟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4.了解不同生理状况的营养。
5.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6.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要求,了解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本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与基础医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密切相关。
食品营养学在学习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
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营养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加工贮藏对食品中营养素的影响,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为培养从事有关食品工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品营养学的基础学科是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并与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一起作为专业课。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食品营养学简介(包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4.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建议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食品营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熟悉食品、营养素及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
(4)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食物在体内的过程(2学时)(简介消化、吸收、代谢)
第三章基础营养
第一节蛋白质(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组成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包括必需氨基酸及氨基酸模式)
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包括限制氨基酸、•蛋白质质量评价指标和蛋白质互补作用)
5.蛋白质的需要量及供给量 (包括氮平衡内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消化吸收过程
(2)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必需氨基酸的概念,•了解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模式
(3)掌握食物蛋白质的分类及各类蛋白质的主要限制氨基酸
(4)了解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评价指标
(5)熟悉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及应用
(6)了解膳食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脂类(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脂类的一般组成
2.脂类的生理功能
3.脂类的消化吸收
4.脂类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脂类的分类
(2)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
(3)掌握必需脂肪酸及营养特性
(4)了解脂类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1学时)
一、教学内容
1.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2.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3.膳食纤维的作用
4.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2)熟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3)掌握膳食纤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4)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四节热能(1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热能的生理意义
2.热能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3.热能过剩与不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热能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热能对人体的意义
(2)熟悉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
(3)了解热能过剩与不足对健康的影响
(4)了解能量的供给量标准与食物来源
第五节维生素(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维生素概述:维生素的共同特征
1.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1、B2、PP、B6、泛酸、叶酸、B12、生物素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
(注:每节中包括各种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过多症、•供给量与膳食来源等内容。
)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维生素的共同特征
(2)熟悉维生素C、B1、B2、PP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主要膳食来源。
(3)熟悉维生素A、D、E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缺乏症和主要膳食来源。
第六节矿物元素(2学时)
一、教学内容
概述:矿物元素的共同特征和营养特点
1. 钙
2. 铁
3. 锌
4. 碘
5. 硒
6.磷
7.铜
8.锰
9.钴
10.钼
11.铬
12.镍
(注:每节中包括各种矿物元素的生理功能、吸收特点及影响因素、•缺乏症与中毒症、供给量与膳食来源等内容。
)
二、教学要求
(1)熟悉矿物元素的共同特征和营养特点
(2)掌握Ca、Fe、Zn、I元素的功能、吸收利用和膳食来源,了解Se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矿物质元素的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第四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1)谷粒的构造
(2)谷类的营养价值
(3)贮藏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2.豆类及硬果类的营养价值
(1)豆类和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2)硬果类的营养价值
(3)贮藏加工对豆类和硬果营养价值的影响 3.蔬菜及水果的营养价值
(1)蔬菜的营养价值
(2)水果的营养价值
(3)贮藏加工对蔬菜和水果营养价值的影响
4.肉类及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1)肉类食品
(2)鱼类及其它水产品
(3)贮藏加工对肉类和水产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5.乳类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1)乳类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2)贮藏加工对乳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6.蛋类
(1)蛋类的营养价值
(2)贮藏加工对蛋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1)熟悉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2)熟悉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3)熟悉蔬菜及水果的营养价值
(4)熟悉肉类食品及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5)熟悉乳类的营养价值
(6)熟悉蛋类的营养价值
第五章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孕妇的营养
(1)孕妇营养的特殊性
(2)孕妇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孕妇的膳食调配
2.乳母的营养
(1)乳母营养的特殊性
(2)乳母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乳母的膳食调配
3.婴幼儿的营养
(1)婴儿营养的特殊性
(2)婴儿的营养需要
(3)婴儿食品
(4)幼儿的营养
4.青少年和营养
(1)青少年营养的特殊性
(2)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5.中老年人的营养
(1)中老年人的营养特点
(2)中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3)中老年人的膳食调配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孕妇的营养需要
(2)熟悉乳母的营养需要
(3)掌握婴儿的营养需要
(4)熟悉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5)了解中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六章社区营养(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2.平衡膳食
3.膳食类型
4.我国膳食营养指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2)熟悉平衡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合理构成
(3)了解世界上的主要膳食类型及我国膳食结构改进的目标
(4)掌握平衡膳食的调配方法
第七章营养与疾病(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2.膳食、营养与
3.膳食、营养与肥胖
4.膳食、营养与骨质疏松
5.营养与免疫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饮食原则
(2)掌握控制糖尿病饮食原则
(3)掌握控制肥胖饮食原则
(4)掌握控制骨质疏松动饮食原则
(5)了解骨质疏松、肿瘤发病的机制
第八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2、细菌性食物中毒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性食品中毒的防治措施
(2)了解食物中毒的类型
(3)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4)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类型
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自学、作业、考核。
理论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理论教学应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本着“必须”、“够用”和“少而精”的原则,讲解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强化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是师生相互接触、消化重难点、解疑答难的有效途径,它与网上辅导教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完成作业是学生接受、熟悉、应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