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政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五课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1 新人教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教学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五课第二框题。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五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以及途径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民族精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积极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学生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民族精神的意义。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3. 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族精神案例材料,用于讲解和分析。
2.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准备课程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弘扬培育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3.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公共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政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teaching pl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二、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内容标准三4. 6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远大报负同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能力方面:学会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内容。
(三)知识方面:掌握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理,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从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自觉落实到实践中去。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缺乏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去发扬民族精神。
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培育“四有”新人,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xx同志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课教学内容展开的生活基础和动力。
支撑本课时问题解决的内容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相关知识,学生参加文化建设活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在民族精神内涵作用理解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帮助学生认识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发扬民族精神的主心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汲取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精选6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使同学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进展(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力量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宏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力量。
使同学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同学擅长思索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学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进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学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进展需要同学的独立思索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 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进展力量,提高觉悟是学校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
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敏捷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老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屹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久……” 最重要的缘由是什么?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缘由就是我们的宏大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其次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把同学分成8小组,每组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依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争论,问题提示如下: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缘由是什么?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二、课堂争论,解答疑问(5分钟)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同学的自学效果。
(九年级政治教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政治教案
1、教材地位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学习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知道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
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
增强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感,使同学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____年7月21日-22日,北京遭遇入汛以来首场暴雨,暴雨时间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民族精神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和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分析民族精神的特点,包括时代性、传承性、区域性、多样性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民族精神内涵和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的意义,包括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凝聚力等。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社会的意义,包括促进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
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的方法,包括理论学习、情感教育、榜样示范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民族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探讨民族精神的特点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
2.2 教学内容分析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
探讨民族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如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2 教学内容探讨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如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的理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通过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定义与内涵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3. 我国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4. 青少年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 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与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 讲解: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3. 案例分享:介绍我国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探讨青少年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鼓励学生提出具体举措。
5. 总结:强调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精神的定义、原因、意义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享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总结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表现: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祖国等,评价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情况。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
2. 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环境整洁、庄重。
3. 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和相关话题。
七、教学资源: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national spirit teaching desig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2.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1.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2.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板书)活动一:中国的脊梁活动目的: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
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这段话。
思考:“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学生]略[教师]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教师小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目的: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过程:阅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略[教师]当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下,国共两党于1938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的人们纷纷投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
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狱。
在敌人的监狱中,中华儿女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
所有的抗争与斗争都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
这种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凝聚成无数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歌曲,凝聚成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教师小结: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三: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从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团结统一“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郑成功收复台湾爱好和平“和为贵”、“与人为善”……勤劳勇敢……愚公移山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略[教师]“爱好和平”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勤劳勇敢”对应的名言警句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活动四:飞夺泸定桥活动目的: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途中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体现在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70的“飞夺泸定桥”思考(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教师]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对,它就是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是一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xx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板书)活动五: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体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体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等,都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活动过程:看教材p71的情景,思考并回答问题。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略[教师]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活动六: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说: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思考:结合上述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略[教师]“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
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
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小结: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板书设计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第11页/ 总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