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对联结构

合集下载

楹联构思十法,干货分享~

楹联构思十法,干货分享~

楹联构思十法,干货分享~楹联构思十法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

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

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在主题、身份都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构思就是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了。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1.【点题法】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有单点、双点之分。

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一年欣有首;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

又如九月婚联:喜望金菊放;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

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

(扇店)纵谈中外事;洞彻古今情。

(报社)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点题还有明点、暗点之分。

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

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观书千载近;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2.【虚字法】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何须蛋白寻营养;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至大至刚,三天两地;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

3.【数字法】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

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数字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对联对仗口诀大全

对联对仗口诀大全

对联对仗口诀大全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由两个意义相对应、形式相对称的句子组成。

对仗口诀则是指对联中句子的字数、字形、韵律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对仗关系。

下面是一些对联对仗口诀的大全,供大家参考和欣赏。

1. 句分三句七字韵,字相对仗意相对。

这句对联的句子分为三句,每句七字,句子之间形成明显的对仗关系,字形相对称,意义相对应。

2. 一仄一平句平仄,两仄一平句平平。

这句对联的韵律是一仄一平、两仄一平,句子之间的平仄关系呈现出对称的结构。

3. 简单明了两仄平,五言绝句典范成。

这句对联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句子中有两个仄声与一个平声,体现了平仄关系的对称性。

并且使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达到了典范的效果。

4. 七言绝句高山水,句句平仄字字对。

这句对联使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描绘了高山水的景色。

每句的平仄关系形成了对称,每个字之间呈现出对仗的关系。

5. 十字口诀字字对,平仄相生仄平生。

这句对联的口诀表达了对联的特点,每个字都呈现出对仗的关系,平仄关系相生,形成了平仄对称的结构。

6. 一对对联双倍美,平仄对仗字字清。

这句对联表达了对联的美感,两个句子相互呼应,平仄对仗的关系清晰明了,给人以双倍的美感。

对联对仗口诀大全中的这些例子展示了对联的形式美和艺术韵味。

每个字、每个句子之间的对仗关系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对称的审美观念。

通过欣赏和学习对联对仗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上下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上下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第一种,并列关系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就是说上下联说的是一种内涵:幽静,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第二种:转折关系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一般好的对联不是流水对,以我的关点,我最欣赏这一种。

这种对法能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呵呵但也不是所有的对联都适合转折关系,第三种: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更上黄河一道桥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

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对第四,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对联格式及范本

对联格式及范本

对联格式及范本
对联的格式及范本如下:
一、对联格式
1. 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仗。

例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上句与下句在结构上对仗工整。

2. 韵律和谐:对联的声调、韵律要和谐。

上联末尾一个字应为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尾一个字应为平声(一二声)。

3. 意义深刻:对联应表达深刻的意义,不仅限于祝贺、赞美等表面的情感,更应展现出一种哲理或深刻的人生感悟。

4.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应优美、精炼,用词精确,避免过于直白或过于晦涩。

二、对联范本
1. 通用春联:
上联:春风拂面桃花开
下联:秋月映水桂香来
横批:春满人间
2. 婚庆对联:
上联:喜结良缘两心知
下联:永结同心百年约
横批:百年好合
3. 乔迁新居对联:
上联:新居焕彩祥云聚
下联:旧舍呈辉紫气来
横批:吉庆乔迁
4. 节令对联:
上联:梅开寒枝映雪红
下联:竹破霜皮依旧青
横批:冬日春意
5. 挽联:
上联:英名垂千古,丹心照汗青下联: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横批:永志哀思。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2、以格律论对,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

(1)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奏对拍,再加上平仄对立,没有不规则重字,就可以认定为工对。

成都青羊宫八挂亭联:西出函关佛子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该联是写老子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为周柱下史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词性、结构、节奏都是一致的,平仄又合乎联律要求(只有“佛”字为古入声,但处在非音步位置,不论),又没有出现不规则重字,堪称工对。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

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完全一致,平仄无一字不对(“出”字古入声),属工对。

(2)宽对: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工对,在某方面有宽松之处,就是宽对。

请看李渔题武汉老子祠联: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此联的词性,只有一处有问题,就是上联“吾”为代词,下联“自”为介词。

平仄的问题较多:“峰”、“吾”失替;“上”、“话”、“说”失替;“知”、“千”失替,“论”、“自”失替;“下”、“上”失对;“占”、“说”失对;“留”、“知”失对。

特别是下联第一分句,七字全部为仄声(“佛”、“说”古入声),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此联虽然是出自大家之手的名联,只能算宽对。

淮安周恩来故居联:擎马列旗帜,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碧河。

联意自不必说,此联词性、结构、节奏均无问题。

平仄的问题较大。

从全联的用字看,属古声联。

上联“列”与“帜”失替,“命”与“业”失替;下联“柏”与“节”失替。

“列”与“水”失对,“命”与“柏”失对,“业”与“节”也失对。

只能算宽对。

工和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

既使今人视为工对的联,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是宽对,这里的关键是标准不同。

在名词的使用上,古人严,今人宽。

今人认为,只要是名词就可成对;而古人则将名词是分为三十个小门类,必须小门类的字词相对才算工。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_对联知识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_对联知识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有优美的声律结构。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曲赋骈文的句式和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文体。

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0”为平,“1”为仄,用“,”断句,用“/”区分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

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言。

同样是五言或七言,骈文的节奏与律诗不同。

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10-1-01-00/01-1-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100/1100011来衡量。

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

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见王力《诗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

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00-1-01/01-1-00,相当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纳”和“号”相当于虚字。

“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

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00011/11100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

例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

最佳楹联结构

最佳楹联结构

最佳楹联结构(作者:陆震纶来源:网络更新:2011年04月03日)最佳楹联结构——序———————————————————————————序中华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明珠,分两行以媲美。

汉字一音一义,天然对偶成双;法书多彩多姿,常伴楹联传世。

刘勰《文心雕龙》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骈文俪句,源远流长;翰藻沉思,珠联璧合。

对仗脱颖而出,联家应运自生。

余庆长春,孟蜀桃符之吉语;衔春挹月,宋儒哲学之玄机。

明月春风,孟頫挥毫泼墨。

是非生死,元璋投笔御书。

递代入清,于斯为盛。

登峰造极,布衣孙髯之长联;汇总集成,硕儒梁公之丛话。

远超唐宋,名列庙堂;近继元明,情同里巷。

采诗词曲赋之精华,形神兼美;含平仄虚实之变化,韵味俱佳。

昔人篆刻雕虫,实非小技;今日荧屏击鼠,应有大观。

惟所用之,不难学也。

二元成序,选结构之最佳;四句为模,循文章之所适。

称文本为解构,岂敢狂言;标风格于凝思,乃为精品。

弄潮网络,跻身于数字生存;换笔休闲,着眼在斯文享受。

时逢盛世,百废俱兴;情寄佳联,三生有幸。

抛砖引玉,无非一得之愚;点铁成金,尚待诸君之力。

庚辰小雪后两日太仓陆震纶识于北京西郊绿萝窗下。

癸未春日,甲申腊月,丙戌初秋,丁亥大雪四次修订,戊子暮春定稿于北极寺。

2008年4月26日于北京最佳楹联结构——第1章楹联文学———————————————————————————第1章楹联文学楹联之为文学,早有定论。

惟应用既广,制作易滥,鱼目混珠,在所难免。

本章略述楹联文学的范例、定义、历史与价值,作为研究最佳楹联结构的基础。

§1.1 汉字与楹联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

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对联大全】对联的格式形式

【对联大全】对联的格式形式

【关键字】对联大全对联的格式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工对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

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

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

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

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

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

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佳对联结构陆震纶§01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

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

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

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

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

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

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

鉴于人们对联律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提出了最佳对联结构的概念;为了研究对联结构,本文引进了二元序列的方法。

§02 二元序列与对联结构二元序列是“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上,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运算。

在电子学上,“0”和“1”代表两个状态,即“开”和“关”。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一切文字、图象、声音、数据信息,都化为“0”和“1”两个元素(或状态),进行运算、传输和储存。

信息社会依赖数字化生存,楹联亦不例外。

研究诗词格律,需要标明平仄。

传统的方法是直接注明“平”或“仄”,也有用其他符号代表平仄的。

本文用二元序列描述对联结构,“0”代表“平”,“1”代表“仄”。

这种“数字化”方式,国际通用,简单明了,便于键盘操作与计算机处理,也易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上所述,二元序列是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

我们用二元序列表示给定的对联结构: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1100,1100011)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0011,0011100)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

此联每边两句,第一句是四言,第二句是七言。

其结构由一个四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连接而成。

句式由规范化的平仄关系组成。

句式之间用“,”断开。

在对应位置上,上联句式和下联句式的平仄关系是互反的。

上联第一句“世事如棋”,逐字标平仄刚好符合句式(1100)。

第二句“一着争来千古业”,逐字标平仄也刚好符合句式(1100011)。

下联第一句“柔情似水”,句式(0011)与逐字标平仄完全相同。

第二句“几时流尽六朝春”,逐字标平仄应是(0001100),“流”字平声(0)。

但使用的句式是(0011100),所以用句式来表示。

请注意,本书在对联或对仗句后面或下面所标的平仄,都是规范化句式的平仄。

如遇到非规范句式的对联结构,就得酌情处理,并在括号后标“*”号。

句式中个别不规范的平仄,也用“*”号标出。

每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平仄,称为句脚。

此联句脚,上联为“0”“1”,下联为“1”,“0”,我们用(0,1/1,0)表示。

句式和句脚一旦确定,对联结构也随之唯一确定。

简言之,对联结构包括句内平仄关系和句脚平仄关系两个要素。

规范化的句内平仄关系就是句式;句脚平仄关系是否合理,取决于句式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最佳对联结构。

句脚平仄关系是由句式的连接方式决定的。

因此,(1100,1100011/0011,0011100)是“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一联的结构。

该联句脚为(0,1/1,0)。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因此,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

请注意,下面用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都是规范化句式。

§03 律诗句式七言律诗共8句,56字,有以下四种结构:0011100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1100110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其中颔联(第三、第四句),和颈联(第五、第六句)要求对仗,因此对仗句只有句脚上仄下平的情况,例如:0011001 / 1100110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1100011 / 0011100 人似秋鸿来有信 / 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五言律诗共8句,40字,也有四种结构,只要把每个七言句去掉前两位就行:11100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00110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 / 11001 / 00110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00011 / 11100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杜甫)11001 / 00110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王勃)§04 骈文句式骈文不像律诗那样有固定的言数和句数,而且不需要押韵。

但有固定的句式,通常是四言句和六言句,也有增加一字成五言句或七言句的。

其对仗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仗),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对仗句在非节奏点上平仄不拘。

骈文对仗句的句脚,按行文需要,既有上仄下平,也有上平下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骈文句式按文意确定节奏,而且“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9页)。

因此骈文对仗句常出现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的情况。

本文以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结构,“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虚字或其他字用“-”标明。

为了便于说明,只举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为例:1100 / 0011 胜地不常 / 盛筵难再0011 / 1100 虹消雨霁 / 彩澈云衢00-1100 / 11-0011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0011,1100 / 1100,0011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1100,0011 / 0011,1100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 今晨捧魅,喜托龙门0011,00-1100 / 1100,11-001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1100-11,1100 / 0011-00,0011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5 对联句式的生成对联句式是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

律诗句式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但只有五、七言两种长度;对联句式应报含一言至七言七种长度。

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模拟对联句式的生成,然后确定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诗的句式研究可供借鉴。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四言诗的两句。

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

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

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2、律诗的句式可以从“平仄长竿”截取“我们知道,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都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一行如下: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22页)有了以上的原理和方法,稍加改进,就能证明:全部对联句式可由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生成。

其方法步骤如下:设{S}=1100110011001100……是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我们用“二元循环序列”代替“平仄长竿”)。

a、在{S}序列上,从第一位开始,分别按长度1,2,3,4,5,6,7截取,可获得(1),(11),(110),(1100),(11001),(110011),(1100110)七种序列。

b、将截得的序列平仄反向,又可获得(0),(00),(001),(0011),(00110),(001100),(0011001)七种反向序列,与上面七种序列的平仄刚好相反。

c、把正反两种序列配对,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就可获得七种句式:(1/0),(11/00),(001/110),(0011/1100),(11001/0011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

我们把这些直接从{L}序列上截得的句式,称为A型句式。

d、把三种奇数A型句式001/110,11001/00110,0011001/1100110的末尾三位,分别循环右移一位,使001/110 变成100/011,11001/00110 变成11100/00011, 0011001/1100110 变成0011100/1100011。

e、再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又可获得三种新句式:011/10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

我们把这些从A 型句式移位后得到的句式,称为B型句式。

f、将 7 种A型句式和 3 种B型句式合并,按顺序排列成全部 10 种句式:(1/0),(11/00),(001/110),(011/100),(00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

以上10 种句式是诗词曲赋骈文对联通用的句式体系。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A型和B型两种句式缺一不可。

但是在对联句式体系中,只需要五言、七言B型句式。

B型的优越性在于:1、就结构而言,五言、七言A型句式同B型句式有质的区别。

A型句式以单平单仄结尾;B型句式以双平双仄结尾。

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句式0011/ 1100和110011/ 001100,五言和七言句式理应采用B 型为佳。

五言和七言A型句式,结构与四言和六言相近,仅仅增加了一个单平或单仄句脚,声调没有多大有变化。

采用B型句式,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

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五言B型00011/ 11100与四言0011/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11001/ 00110的变换数是2;七言B型1100011/ 0011100与六言110011/ 00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011001/ 1100110的变换数是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