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回王府历史及恢复工程设计

合集下载

新疆区情文摘哈密王百年传奇故事

新疆区情文摘哈密王百年传奇故事

新疆区情文摘哈密王百年传奇故事
黄适远(著);王福(摘)
【期刊名称】《新疆社科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

回王共存9世,在新疆大名鼎鼎。

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

那时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

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

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终于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

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噶尔丹的儿子。

【总页数】1页(P31)
【作者】黄适远(著);王福(摘)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15
【相关文献】
1.新疆区情文摘:新疆兵团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现状研究--以兵团农八师石河子为例 [J], 孟红莉;张宏中(摘)
2.新疆区情文摘 [J], 无;
3.新疆区情文摘——新疆区情与语言规划 [J], 无;张梅;张华;
4.新疆区情文摘——2007年在新疆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372名[J], 阿斯亚.乌拉音(摘)
5.新疆区情文摘——新疆民族大学新生生活方式现状分析 [J], 洪爱华(著);刘文轩(著);张宏中(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密回王墓导游词

哈密回王墓导游词

哈密回王墓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哈密回王墓参观游览。

一、烧制瓷砖的小土窑这座一百多年前的土窑,是七世回王为节省维修和扩建陵园的成本而建造的,他专门从南疆请来绘画艺人,又从内地请来烧制瓷砖的工匠,就地取材、烧制,稍后我们就能从一些陵墓装饰上看到从这里烧制出去的融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特色的作品了。

二、站在广场介绍王陵概况这是哈密历代回王的陵园,占地20亩,民间俗称王爷坟,这里被维吾尔族人称为“阿勒屯勒珂”,翻译成汉语就是“黄金之地”。

这座陵园经过历代回王的经营,曾经宏伟壮观,虽然遭遇了农民起义的创伤,但大部分建筑还是基本留存了下来。

三、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每逢两个重大节日,库尔班节和肉孜节(相当于汉族的元旦和春节),这里便是集体做礼拜的场所。

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康熙年间,一世回王作为宗教首领,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统治。

他对修建清真寺和修建王府一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后经历代回王不断翻修和扩建,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规模。

它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是全疆最大的一座室内清真寺,可容纳五千人同时做礼拜,寺外的广场上还可容纳上万人。

大家知道,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在西方,所以做礼拜的方向也对着西方。

我们在清真寺里看不到任何人物和动物形象,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在装饰上主要用几何图形和花草图案,图案中间书写有阿拉伯文《古兰经》。

大家来看这些红漆雕花大柱,东西9行,南北12行,共108根。

为什么这些木结构建筑历经三百多年仍完好无损呢。

这里既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一定的科学原理。

首先,它的墙基深达两米,其中垫有一米多深的石子和煤渣增强了抗震能力和防腐蚀能力。

其次,这108根大柱和其他木构件,均选用天山北坡三百年以上树龄的针叶松加工制作,针叶松属亚寒带植物,生长缓慢,木质坚韧,木质散发的气味具有防蛀特性。

再加上哈密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土木建筑不易受潮湿天气侵蚀,所以至今十分完好。

关于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地区专家顾问团社会发展组根据年初确定的调研课题,对全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情况如下:一、全地区文物基本情况目前全地区的文物古迹情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哈密:白杨沟佛教遗址、焉不拉克古墓遗址;巴里坤大河唐城)、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哈密市:16处;巴里坤县:8处;伊吾县:4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哈密市:84处、巴里坤县:70处、伊吾县:9处)。

哈密回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后经历代回王不断改建、扩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再次扩建、翻修,已成为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房屋800多间,规模宏大、工艺精细的古建筑群。

后由于兵乱,此府毁于1931年农民暴动。

近年来,在广东援疆干部大力支持下,哈密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正式开工重建了哈密回王府,现已初具规模。

白杨沟古佛教遗址虽然人为破坏严重,但仍保存了许多人文价值很高、极为珍贵的佛教遗物。

部分残存的洞窟、壁画也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

近几年,自治区、全国乃至国际上许多考古专家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巴里坤县。

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考古专家前往该县的兰州湾子、石人子东黑沟遗址、大河唐城实地发掘考察,并有重大发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巴里坤定会爆出考古方面的惊闻。

从调研情况看,哈密文物古迹的存量、价值和前景十分乐观。

二、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一)与全国相比,哈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启动较晚。

1979年哈密地区组建文物管理所,隶属于地区文化局,主要负责哈密回王陵和盖斯墓的管理与收费。

1988年成立地区博物馆与文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002年7月,因工作需要,地区文管所与博物馆分设,文管所更名为地区文物局。

2004年5月,哈密行署批准将地区文物局管理的哈密回王陵和盖斯墓两处文物保护单位移交哈密市管理。

哈密市于2004年5月成立了文物局,隶属于市文体局,局长由文体局局长兼任,有专兼职工作人员5名,主要负责回王陵与盖斯墓管理及收费事宜。

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3-02-17T02:28:09.1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侯海侠南茜马荣婷[导读] 将地方性课程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侯海侠南茜马荣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一中学 839000摘要:将地方性课程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接地气,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落实核心素养。

本文从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实际出发,科学的分门别类,并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探索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在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字: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高中思政教学运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思政课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充分运用地方性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促进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此,本文以哈密市为例开展相关探究。

一、哈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原则和科学分类调研大量的文章发现【1,2,3】,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分类基本都沿用了按内容分类的形式,多为历史遗迹类、红色文化类、经济发展类等等。

这种分类的好处自不待言,但它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一是分类界限模糊,常常存在一个资源归属多个类别的情况;二是地区面积广大,高中学生难以熟知所有内容,违背了地方性课程资源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要求;三是没有与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未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为了解决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了地方性课程资源建设的四大原则:一是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二是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分类建设;三是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是综合开发应用,真正发挥地方性课程资源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旅游线路的形式,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回家路线为依托,设计了四条建设哈密市地方性课程资源的线路图。

1.哈密市区线路图:哈密河湿地公园→阿勒屯古街→回王陵、回王府→哈密市博物馆→哈密十二木卡姆非遗中心。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初探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初探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1992 至 2004 年是哈密产业空间扩张的关键时期,石油新城在这一时期陆续完成生产空
间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成为哈密市西北方向近郊的产城融合新城。哈密工业园区管委
会成立,广东工业加工园开工建设。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外部特征主要表现为吐哈石油
基地跳跃式扩张引领城区向西(八一北路、八一南路沿线)边缘扩张、西北方向有一定轴向
兰新铁路通车哈密以来,城市发展增速明显,但由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 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政策影响,城市建设呈现波动发展特征。1983 年以前城市发展 处于低速增长阶段,撤县并市是哈密城市发展的重要拐点。1959 至 1983 年,城市发展建设 经历了波动发展的坎坷历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对于城市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 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拖累了正常的城市发展节奏。但纵观这一时期,哈密的城市发展建设仍 然在挫折中前行。在这一时期,城市的整体面貌有了一定程度改善,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公服设施、工业化进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12 国道进行了多次改扩建,通行运输能 力逐渐增强。1959 年底兰新铁路通车哈密后,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沿着主要交通干
1 引言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 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 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 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1]。城市在外部轮廓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内部 同时发生着复杂的更新演替过程,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作用机制有助于探寻城市 形态演变的深层驱动因素,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哈密名胜古迹作文

哈密名胜古迹作文

哈密名胜古迹作文
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生活的地方哈密,那可是有着好多好多让人惊叹不已的名胜古迹呢!
就说那回王府吧,哇塞,简直太壮观啦!走进那大门,就好像走进了古代王爷的家。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忍不住想,古代的王爷们是不是就在这里商量着大事,是不是就在这里享受着荣华富贵呢?
还有那白杨沟佛寺遗址,站在那里,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大的地方,曾经得有多少僧人在这里修行啊?那些古老的佛像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庄严肃穆。

这就好比一本残缺的历史书,虽然不完整,却依然能让我们想象出曾经的辉煌,不是吗?
再说说哈密魔鬼城,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风一吹,呜呜作响,就好像有魔鬼在吼叫。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的时候,心里都有点害怕呢。

不过,当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城堡,有的像怪兽,我们又兴奋得不得了。

这难道不像一个巨大的天然雕塑馆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这些名胜古迹,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这些地方为什么能保存到现在呀?”爸爸笑着说:“这都是咱们祖先留下的宝贝,得好好保护。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来哈密看看这些神奇的名胜古迹吗?难道不想亲身感受一下历史的魅力吗?我觉得呀,这些名胜古迹就是哈密的宝藏,它们让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们的美!。

哈密旅游介绍

哈密旅游介绍

2、鸣沙山
巴里坤鸣沙山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四周被丰美碧绿的草场 所包围,犹如湛蓝大海中的一座金色小岛。它的魅力就在于会发声,当人 们从沙山顶往下滑时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的声音,犹如万马奔腾,海潮 汹涌,故名鸣沙山。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时, 有一营女兵与敌人遭遇,战斗激烈,因众寡悬殊,全部阵亡,樊梨花率师 赶到,大败敌兵,将女兵尸体全部葬在沙山上,阴魂不屈,常常从沙山底 传出厮杀呐喊声。人们根据这一传说,给这一景点取名“沙山藏营”。
2、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 3、是一座伊斯兰式的规模最大、 建筑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 一座宫廷建筑,是名副其实 的“西域小故宫”。如今的 回王府景区是以曾经的哈密 回王府为原型重建的仿古建 筑群,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曾 经哈密回王府的雄伟精致, 参观汉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结合的建筑风格,了解哈密 在回王统治时期的历史。
哈密旅游资源
1、天山风景名胜区
天山风景名胜区分为白石头、鸣沙山、松树塘、天山庙和寒气沟五个 景点。“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市区沿哈巴公路到天山风景 区的70多公里路程中,可以领略到绿洲、大漠戈壁、草原、森林和雪 峰五大自然景观,沿途的海市蜃楼、烽燧驿站、汉碑唐庙、牧场毡房、 鹿群,可谓融丝路风情于一线、集西域特色于一体。
3、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位于新疆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 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 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 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一处避暑旅游 的好地方。
4、回王陵
1、回王陵又称哈密王墓,陵墓位 于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 1.3公顷,四周有围墙。

地域文化特色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为例

地域文化特色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为例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当地的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生活,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精神能力和物质成就。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独特的生活环境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的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生活习俗、宗教、艺术、文化风格等方面的不同[2]。

由于建筑是一种艺术品,能表达出各地生活习俗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特点更直观地体会到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区别,包括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的建筑材料等,这些差异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城市风貌。

2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建筑在高耸的现代建筑群中渐渐丧失了地域气息,更多的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3]。

盲目地大拆大建使得建筑中的地域元素逐渐减少,导致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性。

正因如此,建筑师们开始以地域性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新的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摆脱外来文化的干扰,获得其精髓。

当今的建筑设计界中,如何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作品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3.1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相融合,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在建筑外观上设计的联系,还要注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

不能刻意运用各种符号和强加各种元素,避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筑数量和建筑设计团队数量的增加,给我国各城市的风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筑缺乏个性、脱离地域性等现象逐渐显现。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特色。

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丧失的问题,并总结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哈密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