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唐朝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了南移,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宋代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来自于()A.朝鲜B.日本C.越南D.印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北宋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得到推广。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出现。
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便谓之交子,后来慢慢发展,交子真正成为了纸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说课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说课教案同学们,我们明白,我国在经济进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
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这是现在的情形。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我国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刻是北方的进展水平高。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
南方是如何样进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什么缘故会显现南移?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讲授新课一、经济中心的南移(板书)1、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差不多进程:(板书)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稳,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连续进展。
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条件。
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连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
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靠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预备了物质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进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固地势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南方经济进展的缘故(板书)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进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依旧得到长足进展,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南方经济的进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从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等因素一一剖析。
○1政治上,从三国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同学们能够看一下本科课的导入框,期中讲到了钱鏐射潮的神话(副板书),钱塘江海塘堤坝的修建,是钱塘江一带变成富庶的农业区);○2军事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固,为江南经济进展制造了稳固的环境。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下历史LS-07-10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导学案中学年级编写人: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重点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法指导】学习南方农业的发展要了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状况,学习南方手工业发展需要比较宋代和前代比有哪些发展,学习南方商业的繁荣要知道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已经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链接】右图是一幅冰裂纹瓷器图片,它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这件作品是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北宋把艺术美、自然美、和谐而形象地融为一体,开创了制瓷美学的新境界,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都为人们所倾倒。
你知道我国哪个地方的瓷器最著名?它兴起于哪个朝代?冰裂纹瓷器的制作过程如何?【学习过程】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
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A级(1)材料中那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B级(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说的是什么现象?C级(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C级(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说明了什么?探究二A级1、阅读教材“南方商业的繁荣”,请回答:①你知道宋代的商业都市有哪些吗?②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又有哪些?③政府又是如何管理对外贸易的?B级2、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A B C D【归纳小结】(知识小结、学习规律、方法小结)【当堂检测】1、中国历史严正声明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环节
感 情 先 行 , 明 确 目 标
补充介绍经济南移的原因、过程。
讨论、记录
过程
教师活动 学习指导二:认真自学课文 49-50 页《农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知 识 为 例 , 探 寻 方 法
独立阅读课 本内容,完成 学习指导二。 业和手工业》模块。自学后完成学案上的 独立阅读课 问题。 本内容,完成 学习指导三。 学习指导三:认真自学课文 50-51 页《商 业海外贸易》模块。自学后完成学案上的 问题。 1.背诵知识 点; 2.画出思维导 图。
教学过程 设计 意图 1.导入。同学们: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 1.认真做好上 明确教学 课准备,准备 目标,发挥 况是北方好还是南方好?那你知道吗?在 好教科书和 教学目标 的导学、导 上古时代,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远高于 相关图册。 教和导测 南方的。那么,什么时候经济重心由北方 功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转移到南方了呢?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经济重心会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呢? 转移到南方后又有什么表现呢?带着这些 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2.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2.明确本节课 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 同时个别指导, 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 研读教材, 发挥教材 内容案例 功能的作 用。
理解 1.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记忆, 2.根据本节所学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小结 巩固 形成知识结构。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练习。
实现知识 的转移;形 成历史思 维方法。 当堂检测, 强化效率 意识,减轻 学生课后 作业负担。
1.完成学案练 习。 当堂 2.知者加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 2. 完成历史填 检测, 图册 16 页《宋代经济分布图》 ,17 页《宋 充图册练习。 独立 运用 代海外贸易路线图》 ,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的 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 七下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
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技术层面 北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 动力;——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 南移的过程 唐代中后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农业发展
最大的是开封(东京)和杭州 (临安)。 杭州改为南宋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 过北宋开封
你说我说:
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对比材料: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 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 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 下统一关门歇业。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 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看了这段材料,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食 住行的方便这个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居住 在唐都长安还是南宋临安呢?理由何在?
货币:
海外贸易: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当时世界 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南方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货币: 海外贸易: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当时世界上从 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海外贸易的范围更广; 设置市舶司; 南宋的外贸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南方农业的发展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南方商业的繁荣
白如玉,穿黄袍, 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 生在山上,卖到山下, 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不是桃树却结桃,
桃子里面长白毛,
到了秋天桃熟了,
只见白毛不见桃。
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稻 品种增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棉花 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茶树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期的商业繁荣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教学资源:搜集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期的商业繁荣等历史事实。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1出现城镇、集市,商品增多。
2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
1重要港口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重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3贸易范围广
教学反思
①开始:魏晋南北朝
②发展:两宋时期
③完成:南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
↓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两宋经济发展
部门
表现
农业
1秧马
2占城稻
3水稻成为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位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属冶炼质量和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制瓷业发达,五大名窑,瓷之国
A.黄河流域B.珠江三角洲C.江流域D、太湖流域
(4)宋代开采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A.银B.煤C.铜D.铁
五、板书设计:
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稳定;
2人口南迁促使南方人口增长,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过程:
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单元章节
第二单元
课题
第10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时间:第周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教师提出“通过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对两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将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抽签部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刚才的图片,对所抽到的部门表现思考和讨论,并派出一位魅力的代表来作一个发言和总结。”学生分组和选出组长,进行抽签并讨论内容,最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播放幻灯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表现,提醒学生记录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海外贸易兴盛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
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
导入新课
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作业设计
列表概括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源自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备课组长:
周次
8
星期
一
日期
2011.4.18
主备人
教学内容
课 题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个性修改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