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习题2015
5.1种群和群落 同步练习(含答案)

5.1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C.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因而它没有生产者D.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2.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随其生活环境的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B表示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CO2产生速率与O2浓度之间关系的曲线;C表示一片小树林中,一天内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D表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各图曲线表示不正确是( )A.B.C.D.3.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的是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4.三月下旬, 春暖花开, 油菜田里花儿盛开, 一片金黄, 蜜蜂在忙碌。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片田里的全部油菜可构成一个群落B.油菜花花冠鲜艳,花蜜鲜美,可吸引昆虫,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适应现象C.在这片田里,油菜是自养生物,是该农田发展方向的决定性生物D.照射在这片田里的全部太阳光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5.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毗邻有“杭州之肾”之称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植物群落,简称群落B.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湖中的水是它的全部非生物因素C.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D.西溪湿地之所以被称为“杭州之肾”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净化水质和空气6.某同学为了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把整个学校的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他研究的群体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自然环境7.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8.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指示,强调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2015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

.“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
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
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若B种群数量在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其中表示热带雨林.厌氧池中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生产者是氧化塘中的主要成分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缓解种间竞争,促进种间互助.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条食物链个营养级③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甲和戊中浓度最高⑤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⑥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3-2-2定时演练 Word版含解析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时间:30分钟)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种间关系及种群、群落内涵外延的界定1.(2013·合肥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解析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生率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增加,B项错误;种群之间会争夺食物、资源等,种群之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并不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D项错误。
答案 C2.(原创)下列能量流动模型关系图可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竞争、寄生、共生B.竞争、捕食、寄生、共生C.共生、寄生、捕食、竞争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解析图①表示互利共生关系;图②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图③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图④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答案 D3.(2013·安徽安庆二模)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答案 B考点二群落的结构特征(Ⅰ)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4.(原创与改编)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①B.①③C.②③D.①③④解析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③草原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
种群与群落综合测试题

种群与群落综合题一、选择题1.(2015·北京东城区)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 B.42只C.92只 D.160只4、(2013·课标全国理综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5、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6.(北京西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8.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9、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10.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B.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C.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D.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11.(天津市和平区2014年高三一模)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最新课后练习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3.(2015·湘潭)如图一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瓶,瓶中 装有水草、小鱼、田螺和河水、砂石等,图二是生态 瓶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
第13题图
(1)这个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__生__态__系__统____,瓶中 所有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太__阳__能_______。 (2)图二中A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A代表的 是生态瓶中的植_物__(_或__生__产__者__)____。 (3)图二中的C可以分解A、B体内的___有__机__物_____,转 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C是分解者。 (4)生态瓶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食__物__链__和__食__物__网___ 流动的。
15.(2015·怀化)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 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 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 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 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 之间的营养关系__B_→__D_→__C_→__A_____。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B____。 (3)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 的生物是___细__菌__、__真__菌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 分解成无机物。 (4)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太__阳______能。 (5)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 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 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小_鱼__体__内__的__有__毒__物__质__少_______。
同时环境又能影响生物的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
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
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
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③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④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2)计算公式N (种群总个体数)=M ·n 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逻辑斯谛增长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
②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
(完整版)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5.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时期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的全部时期C.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食物减少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增大 D.天敌增加7.按照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答案】D【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
2.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C【解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在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1/3,Aa=2/3,故A=2/3,a=1/3,随机交配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AA=4/9、Aa=4/9、aa=1/9,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2.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4.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5.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应是右图中的()年份197 73 1974 1975种群数量(只)50 80 - - - -捕捉标志数(只)- - 80 80 80 80第二次重捕数(只)- - 80 80 80 8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 - 16 8 10 136.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D.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8.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9.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
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A.a、b、c、dB.b、c、d、aC.c、d、a、bD.c、b、d、a10.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11.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1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1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小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14.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15.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 m2C.样本数量足够大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16.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那么统计结果就是不准确的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18.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19.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明显变小的是()20.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1.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A.20只B.15只C.75只D.45只22.如右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2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23.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24.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25.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26.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27.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9.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样地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有机肥田 1 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30.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3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利用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32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33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4.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35.分析图中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D.该曲线包括了细菌生长曲线中的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36.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先后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37.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二简答(共题)1.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
请回答:(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