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录体模糊性探微

合集下载

《论语》中社会心理之微探

《论语》中社会心理之微探

《论语》中社会心理之微探《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传人所编纂,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言论及孔子弟子的对话。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心理的观点和思考,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下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社会心理之微。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角度来探讨社会心理。

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仁”德观念对于人际关系的塑造和维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不应该给别人带来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

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

而这种基于“仁”德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所体现的权力和地位角度来探讨社会心理。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重视君子的修养和风范,认为一个君子应该立志行仁德之事,做到有所不为,就是一种德行。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中的“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于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德和风范的重视,认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以德行来领导人民,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种关于权力和地位的观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也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权力和地位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所体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角度来探讨社会心理。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端正的心态,才能够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一个人应该自觉地摆脱器物的束缚,强调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社会心理的角度上,《论语》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征。

《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征。

《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征。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语录体散文的形式呈现,具有以下特征:简洁明了:《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简洁明了。

每个语录都是短小精悍的,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领悟。

对话交流:《论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通常是孔子与他的学生或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交流的方式使得思想更加生动活泼,读者可以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魅力。

强调实践:《论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语录中经常强调要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这种实践导向的特征使得《论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

强调人伦关系:《论语》关注人伦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

语录中经常涉及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强调要遵循道德准则,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强调修身养性:《论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语录中经常提到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修身养性的特征使得《论语》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征是简洁明了、对话交流、强调实践、强调人伦关系和强调修身养性。

这些特征使得《论语》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实用价值的经典著作。

《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 定稿

《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 定稿

《论语》纯语录体的文学性探索张宁(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

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

其文学性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

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

《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关键词:《论语》、纯语录体、褒扬、贬斥、文学性《论语》作为中国古代说理散文初始阶段的作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历来的研究中间,关于其文学性问题的探讨虽也颇有涉及,却总显得不够充分。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的条目进行统计,《论语》全书512条中,“子曰”共计231条,占全书比例45%。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常见的文学史著作都往往称《论语》为一部“语录体”著作。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径称《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①。

由此可见纯语录体在《论语》中的重要性。

《论语》纯语录体部分以“君子”开头的句子总共有29章,这些句子可以看作是夫子对君子人格的具体化解析,是夫子对从学者的希冀和要求,这一部分将另作论述。

纯语录体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这些句子所占比重最大,感染力最强,抒情特点最为突出。

我们根据夫子在这些句子中表现出的不同感情色彩分为褒扬和贬抑两类,分别具体论析其文学表现的特点。

一、褒扬性情感的表达在231章的以“子曰”起头的句子中,带有褒扬色彩的条目约占一半以上。

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上的和当世的人物的评价,二是夫子的自评。

这些评价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夫子所赞赏的历史人物,夫子所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还可以从中看到夫子对生活的态度。

夫子纯语录体部分从正面评价历史人物多达十八个,上起尧舜禹下至齐桓公晋文公,在这十八个人物中,夫子赞美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尧、舜、禹等人的赞美程度最高。

论《论语》中叠词的模糊性

论《论语》中叠词的模糊性

论《论语》中叠词的模糊性作者:葛舒菲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1965年提出了“fuzzy sets”(模糊集合)概念,这个概念一经产生便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运用模糊集合论研究模糊语言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而叠词在中国的文學作品中一直颇受青睐,本文拟从《论语》的文本入手,以模糊性的视角观照《论语》中出现的叠词,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一、叠词的词形划分叠词,是指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汉字重叠使用而构成的词。

《论语》一书中出现的叠词有28个凡37处,这一数据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论语词典》略有出入。

叠词的词形共分四种:1. AA型。

这一类型由两个单音节词素重叠而成。

在《论语》中共出现10次。

如:①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10.5)[蹜蹜,脚步紧凑的样子。

]②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6)[悾悾,无能的样子。

]2. AAB型。

这一类型是AA型加词尾B构成,在《论语》中出现最多,共23次。

如: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19)[巍巍乎,高大的样子;荡荡乎,博大的样子。

]②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6)[堂堂乎,过于唱高调,别出一格而不合群的样子。

]3. ABB型。

这一类型是构形重叠词BB对词素A的补充。

在《论语》中仅有一次。

即: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7)[坦荡荡,心地宽广而无所忧戚的样子。

]4. AABB型。

这一类型是AA型构形重叠词的扩展。

《论语》中出现3次。

如:①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3.28)[切切偲偲(2次),朋友间互相批评诚恳而严肃的样子。

]二、词性归属及其模糊性《论语》中出现的这四种类型37处叠词,大多是描摹人、事、物的状态的,它们或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动作,如:“蹜蹜”,脚步紧凑的样子;写人物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如:“堂堂乎”,过于唱高调,别出一格而不合群的样子;如“战战兢兢”,谨慎恐怕的样子。

为什么说《论语》是被误读最深,误解最久,误用最多的一部经典?

为什么说《论语》是被误读最深,误解最久,误用最多的一部经典?

为什么说《论语》是被误读最深,误解最久,误用最多的一部经典?我们现在有一个词特别流行,就是“干货思维”,我一直提醒大家要特别警惕干货思维,因为那些所谓的干货,在挤掉了水分的同时,也挤掉了这些干货的前提条件、隐含条件、适用条件等等这些关键信息,就像我们从某些大佬那里听来的一些“干货”,我们假设他们是出于真诚之心,而不是刻意的误导,这些干货咋听起来会让我们很兴奋,但是具体使用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因为这些干货隐含掉了他的思维境界和认识水平,也就是他驾驭这些干货、方法的思维,同样也隐含掉了他所拥有的可以支撑这些'干货’能够最终起作用的资源和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说,《论语》就是最干的干货。

我们都比较熟悉,现在通行本的《论语》一共20篇,500条左右的语录,绝大部分都隐藏掉了对话的背景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连对话的对象也隐藏掉了,这就极大的提高了读懂《论语》的难度,也极大的提高了造成误读的空间。

传统上,解读《论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论语》解《论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论语》当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好解读的时候,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引用《论语》当中,其他的和这个概念有关的语句进行强行的解释。

因为孔老夫子本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说同一个概念,他会因为对话的对象的性格、所处的地位等等,给出不同的回答,甚至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解读,几乎必然会导致误读。

我们先来说简单的说一下《论语》被误读、误解、误用的五个主要的阶段和各个阶段最为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阶段,孔老夫子去世之后,儒分为八,众弟子们因为他们记录下来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极大的争论,但是绝大部分还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偏差。

第二个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大量的儒家的典籍资料丢失,学术的传承也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也必然会导致出现一些误读、误解和无用。

孔子《论语》中语言观之探析

孔子《论语》中语言观之探析

) , 女, 山西阳泉人 , 西北大学文 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专业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
3 4・
的哲学命题 , 从 而探析其语 言观的鲜 明特 点 :
1 . 浓 烈 的 伦 理 政 治 色彩
关联 的 , 是 孔 子 塑造 完 美 人格 ——君 子—— 的 一 种 修
养, 是有“ 仁” 这个核心概念发源的、 在语言观上的体现。
第6 卷第 3 期
Vo 1 . 6, N o . 3




2 0 1 5年 6月
J u n e ., 2 0 1 5
Ch a n g a n Xu e K a n
孔 子《 论语 》 中语 言观 之探析
赵 振 芳
( 西北 大学文 学院 陕西西安 7 1 0 1 2 7 )
引富


语言意识 。世界各 国的语 言学家 中 , 大 多数 学者 基于 唯
物辩证 主义的立 场认 同 : 语 言 是一 种特 殊 的社 会 现象 ,
孔子作为 先秦 儒 家学 派创 始人 , 誉之“ 大乘 、 至圣 、
先师” , 其精深 的哲学造诣 和谦卑 的躬行迹 态 , 烛照 了中 华两千年 的文 明, 后世受其恩 泽而 伸延变 迁。孔 子作 为
的 认 识 。语 言 观 人 皆有 之 。
在孔子的众多文献中, ‘ 论语> 是一部最能代表孔子 思想的儒家经典。< 论语》 全书透露出一种简练晓畅、 雍
容 和顺 、 迂徐 含蓄 的风格 , 这 种 语言 风格 同其 内容 上 的
笔者综合各家论点、 结合本文需要, 提出内涵界定: 语言观就是语言传递中意识表达形成的价值倾 向, 是语

高考作文文化素养积淀:《论语》中有这么多被曲解的名言

高考作文文化素养积淀:《论语》中有这么多被曲解的名言

高考作文文化素养积淀:《论语》中有这么多被曲解的名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有关孔子的很多名言因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从“语”类文献视角看《论语》的语体特点

从“语”类文献视角看《论语》的语体特点

2019.6·学术刘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论语》作为“语”类文献代表,不同于其他“语”类文献,史官传统和君子立言传统并非其生成的主要因素。

《论语》的记言应是孔门弟子学习的过程性材料,从“语”的生成到述者、抄者的加工环节,教育目的始终存在于其中。

因孔子学问与德行的高度及师者的特殊身份,使孔子之“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形成《论语》的语体特点。

关键词:论语学问授受权威性语体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6-0078-03DOI:10.13525/ki.bclt.201906025作者简介:刘洁(1988—),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兰州城市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语”类文献视角看《论语》的语体特点◆古典品藻2019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Jun.,2019第1050卷第6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50No.6“语”类文献是先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或以片段形式存于文献中,或以集结方式呈现。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献形式,“语”类文献的产生背景、存在形式和自身特点都具有复杂性。

《论语》为“语”类文献的代表,其“语”的特点异于其他“语”类文献,有其特殊性。

随着研究深入,“语”逐渐显现出文体意义,用“语录体”的简单定义来概括《论语》的文体特点已不合时宜。

在此背景下,笔者不揣浅陋,对《论语》文体进行探析,还望求教于方家。

一、《论语》的产生背景先秦史官记言已成传统。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1](P.3193)《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2](P.1715)“乞言”亦为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 整 的论 述。 . 《 尚书 ・ 虞夏 书》 记载 “ 尧舜禅 让” 时言:
帝 日: “ 咨! 四岳 。 朕在 位七十 载, 汝 能庸命 , 巽朕 位? ” 岳 日: “ 否德 忝帝位 。” 曰: “ 明明, 扬侧 陋。” 师锡帝 曰: “ 有鳏在
下, 日虞 舜 。” 帝 日: “ 俞 !予闻 , 如何 ?” 岳 日: “ 瞽子 , 父顽 , 母嚣, 象傲 ; 克 谐 以孝 , 蒸蒸 义不 格 奸。 ” 帝 日: “ 我其 试哉 ! ”
语 的 记载 。由此 可见 , 儒家 经 典 的行 文方 式深 受 史官 文化
的影 响 。 因为 部分先 秦 散文 是史 官记 录帝王 的言行 文稿 , 所 以
这 类 散文 大多会 对 事件 发展 的起 因 、 经过 和结 果进 行 较 为
宋代 的陈骥在 《 文 则》 中尝 言 : “ 六 经之 道 , 既 曰同归 ; 六经 之
性灵 熔 匠 , 文章奥府 。渊哉铄 乎 ! 群 言之祖 。” 《 浏 勰 认为 , 后 世 文章不 论是 文体 、 文类还 是文 章 的体 性 、 体貌 等都 源 于儒 家经典 ,儒家 经典在 文章演 变发展 历程 上扮 演着极 其重 要
0 叭 的角色 。前人对 儒家经典 文体 的研 究大多集 中在“ 六经” 上.
¨


文体 的发 端。
女于 时 , 观厥 刑 于 二女 。厘 降 二女 于妫 油 , 嫔 于虞 。 帝 日: “ 钦 哉 !” ⑤ 此段 将尧 为何 将 帝位 禅 给舜 进行 了较为 完 整 的记 录 ,
《 论语》 作 为先 秦说 理 散 文 的开端 之一 , 其 独特 的 文体
点, 即“ 模 糊性 ” 。
《 论 语》 语
录 体

模 糊
性 探 微
王 祥 辰 柳 宏
( 扬州 大学 文学 院 , 江 苏 扬 州 2 2 5 0 0 1 )
摘 要 : 《 论语 》 是 语 录体 这一 文体 的开 端 。虽然 《 论 语》 是 先秦说 理 文 的初 级 形 态 , 但 其语 录 体的 文体 形 态依 然 影响 着后 世 论说 性和议 论性散 文 的发展 。 模糊 性作 为《 论 语》 语 录体 的一 个基 本特 点 , 在后 世 经典文 体研 究过程 中少有 系统 性的 论 述。通过 对 于《 论语 》 语 录体 的考 察可 以发现 , 《 论语 》 语 录体 的模糊 性 对《 论 语》 诠释 学发展 具有 一定 的影 响。《 论语 》 诠 释
形 态早 在 《 汉书・ 艺文志》 中就 曾有 记 载 : “ 《 论语》 者, 孑 L 子
应答 弟 子时 人及 弟子 相 与言 而接 闻 于夫 子 之语 也 。” 近人 蒋伯 潜 则在 《 诸 子 通考 》 中写 道 : “ 孑 L 子 为 诸子 之 开祖 ; 私家
包括尧 在位 时 间 , 舜 的品行如 何 , 尧通 过何 种方式 考察舜 等
的 文体 概 况 。相 较 于 《 尚 书》 的“ 佶 屈聱 牙 ” ; 《 春秋 》 的“ 谨 严” ; 《 易》 的“ 奇而法” , 《 论语 》 “ 趋简” ④的语 言 风格 是 其 一 大特 色 , 孔 子 门生 试 图通 过 记 录孑 L 子的“ 微言” 来 阐发 “ 大
义” 。由于 《 论 语》 语 录体 文体体 制相 对 短小 , 许 多 文本 思想
语》 为 六艺 之 附庸 , 不 如 以《 论 语》 为诸 子 之冠 冕云 云 。 ” ③ 对 《 论语》 文 体进 行研 究 , 有 助 于我 们 了解 整个 先 秦 时期散 文
展经 过 。由于《 论语 》 是孑 L 子 弟子 及其再 传弟 子对 孔子 言行
的记 录 . 且 每一章都 相对 独立 。 各 个章 句之 间缺乏 上下语 境
领域 常见 的扩 充性 诠释 、 诠释 中的悖论 都与《 论语 》 语 录体 的模 糊性 有着 密不可 分的 关 系。 关键词 : 《 论语 》 语 录体 模糊 性
“ 文本于经 ”是 中国古代 文学 理论 的一个 基本 观点 . 刘 勰在 《 文心雕 龙 ・ 宗经》 篇 中就 强 调 了经典 体 例对 文 章写 作
锑 《 礼》 。 ” ② 对《 论语 》 、 《 孟子 》 、 《 孝经》 等 其他 “ 十三经 ” 文体 的关 帅 捌

文, 容无 异体 。故 《 易》 文似《 诗》 , 《 诗》 文似《 书》 , 《 书》 文似
≥ ¨, O
注和 研究则相对 较少 , 而《 论语 》 、 《 孟子 》 、 《 孝经 》 这 三部儒 家 第 经 典则无 一例外 都是 语录体 散文 集 。《 论语 》 则 是语 录体 这
的重要性 : “ 赞 日: 三极彝道 , 训深稽古 。 致 化惟 一 , 分 教斯 五。
大量 使 用 “ 《 象》 日” 、 “ 《 彖》 日” 一类 的撰 文手 法 , 《 礼记》 之 中记 录他人 对 话 也 多是 用 某 人 “ 日” 的行 文 方 式 。这 种 以
“ 日” 字 为特 征 的记 言方 式 . 源 自 先 秦 时 期 史 官 对 帝 王 话
间的联 系 , 因此 《 论语》 中许多 章的思想 内容都较 为模 糊 。蒋
伯潜认为 : “ 其( 《 论 语》 ) 论道德 , 则以‘ 仁’ 为核心 。” ⑥ 《 论语 》
中部分章 句从 内容 上看 。 似乎与“ 仁” 并没有 太大 的关 系 。但
难 以完 全 阐 释清 晰 。如此 造 就 了 《 论语》 语 录 体 的一 大 特
重要 内容在《 尚书 ・ 虞夏 书》 都 有所论及 。 《 论语 》 的行 文 方式 虽 然 深 受 《 尚 书》 等 史 官文 献 的影 响, 但不 像 《 尚书》 一 般可 以较为 详 细地 交代 某 些事 情 的发

之 著述 , 始于孑 L 子 后学 记 纂孔 子 言行 之《 论语 》 ; 与其 以《 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