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日本 背景资料运用分析 10广电 于艳利
火眼金睛 垃圾分类 之 岩松看日本

《岩松看日本》体验日本全民环保这是在十几年前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具体视频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一映 - 像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有分类垃圾桶饮料瓶、杂志报纸、易拉罐玻璃瓶和其它垃圾。
视频播出十多年了,大家都认可这个非常好,为什么到现在中国的地铁,火车,高铁站台上没有类似细分的垃圾桶?怪。
二城市 - 规模千叶县的我孙子市,十几万人的小城市。
从电视里的画面看到大都是平房(两层建筑“别墅”群)。
和中国目前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有巨大的区别,人口高度集中,尤其是上海,有多少类似小“别墅”区?好像没有可比性吧。
三垃圾 - 起源我孙子市,2005年的废品的再利用率达到40%,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排名第一,1981年开始垃圾分类,二十多年才达到目前的效果!日本是一个自律很强的一个民族,也不过如此。
上海很多年前就实行过垃圾分类,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好像不是居民的原因哦。
四细分 - 17类日本一个普通家庭可以细分垃圾17类,因为是“小别墅”,家里有地方存放?垃圾临时存放点,好像有蛇皮袋分类存放。
中国家庭面积虽然要比以前的大,但是这十七种垃圾的存贮空间应该在哪里?还有垃圾的分类、整理、清洗等是要花费时间的。
每个垃圾袋累计起来,这个成本很可怕的!五倾倒 - 时间日本垃圾的倾倒是在每天早上8点半以前,但是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时间开始。
因为日本垃圾临时堆放点,是在马路边上,定时再很正常不过了!实际上这段视频中隐约提到,垃圾可以从前一天晚上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还有路边垃圾堆放处的“网”,一是为了怕风吹乱垃圾,更主要的是为了防止乌鸦找食,弄破垃圾袋!(从其他纪录片中获知)中国有相应的垃圾箱房,然而倾倒则是从几点到几点的死规定!为什么?不会是担心居民垃圾不分类?要有志愿者(提示或帮助),这个非常好!但为什么要装AI摄像头?实时监视?因为不信任或怀疑个别居民,故意不分垃圾而监视所有人?难道摄像头能穿透垃圾袋看到里面的垃圾?有点怪!如果是监控不按时倒垃圾,那和垃圾分类无关,想和玩谁啊???六难点 - 湿垃圾日本的湿垃圾也就是餐厨垃圾,采访的那家是采用的是堆肥,不进入垃圾回收的系统,没办法堆肥的情况是扎紧口袋。
读《岩松看日本》有感

读《岩松看日本》有感提及日本,我想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是恨比爱多,或是十分复杂的心理。
对于日本,我们看到了一些好的东西,但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流行、时尚、汽车、电子。
全面的了解,是岩松去日本的目的,也是我关注此书的目的。
通过此书了解到日本民众对待二战的态度:悲多于悔。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家人因战争遇难,没有想到别国更大的灾难,以及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心情沉重!同时也看到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垃圾处理。
总之,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日本的社会、文化、物质、精神。
对于了解邻居,很有帮助,值得推荐。
作为大国的国民,要有一种风范去记住历史,看到现在,想到未来!日本是个岛国,相较中国而言当然是个小国,但相比梵蒂冈而言则又是巨大的国家了。
所以不必看它的大小,单说它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堪比成吉思汗统领的大元时代了。
在世界所有文明的角落,都可以看到日本的企业品牌,随处可见在使用日本品牌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写的是“中国制造”,但品牌价值却是人家的,中国制造代表的只是中国拥有无比出色的廉价劳动力,却说明不了别的什么。
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至今仍在毒化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去参观靖国神社,而正视历史的和平博物馆却鲜有人问津。
而实际上,在日本,并不是人们自主的去逃避历史,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右翼分子的势力与日俱增,毒化范围日益扩张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会分类回收,但是这种分类却是在普通的民众家中就已经开始了,每一个日本人民都知道垃圾应该分类、应该回收,白老大采访的小区居民分类达到17类,而据说最多的分到了几十类。
想想似乎匪夷所思,而正是这样的日常行为造就了日本纯净的空气,绝不是海洋气候的独自功劳。
日本民众不习惯像中国人民那样过多的参与政治、文化等领域,他们只认为自己做好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就好,而中国人呢?大事是每个人的事,而小事却少有人做。
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不要总揪着人家的历史尾巴不放了,有一天,尾巴疼了,那些本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就会成为他们回头痛击我们的武器。
初二读后感作文:岩松看日本 有感_800字

岩松看日本有感_800字对于环境问题许多国家都很关心,近年日本做的很好,在CCTV―1的东方时空的中对于全民环保,我看到了日本的我孙子市的市民做的比较好,他们每一家都会把垃圾分类,然后到来收垃圾车的时候,他们会骑着自行车或步行来到垃圾收购站,他们虽然在家已经分好类,像:分了两大类:可在回收资源,和不可在回收资源。
来到垃圾收购站再仔细分类,这里的市民每一家一年都会有三次来主动为收购站清理,当记者采访一个女士:都做了几年了?那个女士回答:十多年了。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做一些环保的事,将来世界将会更美好。
这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以看出我孙子市的市民环保意识深深的在心理扎根。
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很重要,就是在商场卖的保鲜肉都是用保鲜膜和一次性槊料包装的,那个一次性槊料包装不能在次利用,日本市民提出回收,不论大型商场还是小型超市都为市民准备了6个不同在回收的垃圾箱,市民在买的一次性槊料包装的食品后,再次来到商场时会将上次买的一次性槊料包装食品盒再带来放在回收箱,这时记者看到一个女士正在放一次性槊料包装,记者又问了:您为什么要把一次性槊料包装都洗的很干净。
女士回答说:已经习惯了。
记者又问:那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女士回答说:我希望以后子孙会更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应该好好保护这个地球。
大家的心理一定会认为在二战之后日本是以牺牲环境而达到现在的强国,在那之后日本以二十年的速度建设国家,现在很美啊!现在日本对环境保护在小学四年级就在课本上提到了,日本可谓是从娃娃抓起呀~~在我国,知道去年沈阳正在对环境进行这类活动,在每个路口都安了监视器,只要有司机或乘客往地上扔东西或吐东西都会被处罚。
但我想这是一个强制性的活动,不会坚持的很久吧,但日本每一个市民对于环保以铭记于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日本的程度,。
现实关照与文化自省_从当下日本电影创作的集群式进发谈起

观之与<入殓师》几乎同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在内容和叙事手法上均展现出了他们蓬 勃的朝气和向上的生命力。这些影片题材多样,类型各异,如老导演山田洋次完成的新作<母亲>、<弟 弟》,新锐导演中岛哲也风格鲜明、节奏明快的<被松子嫌弃的一生》、《告白》,松冈锭司改编自同名 畅销小说的《东京塔>,黑泽清表现夫妻感情破裂、两代人冲突的《东京奏鸣曲》,新城毅彦表现校园爱 情的<属于你的我的初恋》,中村义洋根据荒木源同名原作改编的穿越剧《月代头布丁>等等,日本导演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集体力量,打造了一批反映日本当下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市民焦虑与不断反省的现实 主义精品力作。
关键词:日本电影现实主义中产阶级 人文关怀 文化自省
日本电影再次回归国际视野要从<入殓师>谈起,这部选材新颖而叙事传统的中小成本现实主义力作 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获得了世界影坛的青睐和嘉奖。可以肯定的是,<入殓师》的成功不是一件个案,因 为纵观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日本电影每一次在国际影坛的满载而归必然预示着一个集群式创作 群体的崛起,向前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今村昌平为代表的日本导演掀起了自50年代之后戛然而止40余 年的El本电影热,以1997年为始,今村昌平的《鳗鱼>摘得戛纳电影节大奖,河濑直美的<萌之朱雀>获 得导演新人奖,北野武的<花火:》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日本真正从心理上告别了大制片厂制实现了 “电影文艺复兴”,此后,岩井俊二、林海象、是枝裕和、青山真治、周防正行、押井守等一批导演如雨 后春笋般创作出了带有自我标签的作品,并在许多国家的发行方面取得了成功。
主流电影:大众化与多样化研讨会I会议论文集 1 73
现实关照与文化自省: 从当下日本电影创作的集群式迸发谈起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陈清洋 徐州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王魏
影视中的日本社会

影视中的日本社会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人普遍对给亚洲诸国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日本带来满目创痍的侵略战争充满了厌恶与憎恨,不少知识分子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性质,对这场不义的战争进行了批判。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后日本诞生了相当多反战题材的电影,掀开了日本电影史的新篇章。
黑泽明导演的《我对》和木下惠介导演的《二十四只眼睛》堪称两部优秀的反战影片。
《我对》公映于1946年,描写了一位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之女幸枝在1933~1946年期间的成长经历。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军国主义浪潮之中,也是日本社会最为暗黑的时代,反战人士动辄被扣上“非国民”的帽子,被捕入狱。
幸枝的先生由于从事阻止日本走向战争的秘密活动,以间谍罪被逮捕,惨死狱中。
幸枝在丈夫死后来到农村的公婆家和他们一起生活,忍受了在法西斯高压体制下作为“特务”和“间谍”家属所遭到的歧视和欺辱,最终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影片贯穿了黑泽明鲜明的反战和平思想。
另一部影片《二十四只眼睛》公映于1954年,通过一位美丽的乡村女教师的经历,反映了日本1928年到1945年的动荡岁月。
影片前半部抒情诗般地描绘了美丽的濑户内海小岛上一位女老师和班上12名出身贫寒的孩子建立起亲密感情,后半部描绘了战争的到来不仅打乱了岛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女老师和她学生们的命运。
战争结束后,当重返讲坛的女老师与心爱的学生们再度重逢时,原本12名学生只剩下了5人。
演员细腻的表演、忧伤的音乐、跌宕的人生际遇让这部电影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反战影片着力描绘了战争带给日本人的痛苦和不幸,充满了日本人对民族伤痛的悲悯,谴责这场不义的战争、呼唤和平是这类电影共同的主题,也是亲历过战争的日本民众共同的心声。
战败后的日本政府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第二章第九条明确写进了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这样的条款。
日本电影文旅融合路径与本土镜鉴之思

日本电影文旅融合路径与本土镜鉴之思作者:张勰君刘庆振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08期影视旅游是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典型业态,是对影视作品内容及与其相关联的故事、人物、场景等各个要素进行旅游化开发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是影视旅游化和旅游影视化的双向创新过程。
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的,是影视作品所传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在其观众群体投身旅游活动时的实在化、体验化和具身化。
影视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娱乐与文化产品,它与旅游产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其中蕴含的旅游文化色彩不但能够满足影视受众的寻梦心理与审美追求,还激发了以身临其境为主要目的的体验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而促进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融合。
文章对日本影视中的旅游要素及其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这种电影旅游模式给中国带来的相关启示。
一、日本影视中的旅游要素(一)影视旅游概念的界定影视旅游是一种以特定的影视作品及其中人物、场景、故事情节等要素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或带动与影视作品相关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行动的文化现象。
影视旅游现象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萌芽,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落成的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和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都是当时影视内容带动旅游文化的典型案例。
对于影视旅游的概念界定,早期国内外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电影引致旅游”(film-induced tourism)的理念表述,认为影视旅游主要是指那些旅游目的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之后而引致的游客造访该目的地及其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事实也的确如此,影视作品尤其是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影视和在市场上引起轰动效应的热门影视,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旅游引导价值。
在这方面,日本影视作品有着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唯美的画面构图方式和高超的情景交融方式,影片中的各类取景要素,大到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片山水片,小到一栋建筑、一个场景、一株植物,都随着观众在影视作品观看过程中的情感流动,而逐渐潜移默化地被打造成了其内心深处想要亲身体验的一个旅游目标。
岩松看日本·悟斋版

CCTV《新闻周刊》:岩松看日本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新闻周刊》。
我现在是在日本的东京湾,背后就是东京的彩虹桥,今天这儿的天气不错,但是略有一点凉意,后面东京湾的水面上也非常的平静。
但是说到来到日本之后采访的那种感触,内心却似乎很难平静。
我记着走之前的时候我就说,这是我继香港回归的报道之后,又感受到一次巨大的压力,因为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你很难找到一个拿捏的非常准确的分寸。
那么到达日本采访了好多天过去了,这种压力似乎也并没有减少。
我记得在我出发之前的时候,也有人跟我说,为什么要去看日本,我说第一个可能是因为日本不会搬家,他将永远是你的邻国,第二个,再过两年中国的GDP可能就会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而日本排名第二,也就是说在经济上,这也将是很长时间的两个邻居。
更何况从去年的10月份,安倍首相访华,以及4月份,温家宝总理将要访日,将使冰冻了五年的中日关系出现转暖的迹象,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真正走进日本才会感触的更多。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一下。
短篇一解说:本周二,日本的气象厅宣布,首都东京要提前8天进入樱花季节,和中国一样,2007年的日本也经历了一个罕见的“暖冬”,早来的春天使今年成为日本近40年来樱花开得最早的年份。
有人说,如今的中日关系似乎和天气一样,同样是一个暖冬。
字幕:2007年3月16日北京[同期] 现场温家宝: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解说:3月16日,在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时,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融冰之旅”,似乎也一下子为冥思苦想的各个媒体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形容当前中日政治关系的词汇,这段讲话也立即成了第二天日本各大报纸的头版,就连一向观点右倾、喜欢对中国指指点点的日本《产经新闻》,也用了两个版面来报道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
[同期] 白岩松:很多的日本媒体会去猜测究竟温家宝总理在访日期间会有几天的行程,是两天半还是三天,而等到后来日期一旦定下来的时候,日本这几家报纸都迅速的进行报道,而且对于温家宝总理在人大闭幕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的内容是格外格外的关注,好多报纸都登出了要点,尤其对温家宝总理谈到的他认为访日之旅将是融冰之旅,在好多报纸上都被当成了标题。
日本投资概况浅析

(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时期 ( 60年代中后期到70 年代末) 发达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生产越来 越带有在海外利用当地资源就地生产的特色 。 ( 三) 大规模扩张时期 ( 整个80年代) 进入80 年代以后 ,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有了更为迅猛 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 3 投资大国 ,其对外投资 上升最快的是上升最快的为金融 保险 运输 不动产 业。 ( 四) 规模逐渐缩小的时期 ( 90年代以来) 进入90年代后 ,由于种种原因 ,日本的对外直接 投概况
2009 2010 2011 2012
单位:亿日元
2013 2014第 一季度 134594 3 ~
日本当 年GDP 日本对 外投资
507371 3 130801
474924 0 163026
539742 5 119107
499036 7 179518
519251 1 181369
四、日本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 一) 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 ,是对外直接投 资的强大后盾 。日本的这种对外投资方式 , 要求 本国科技必须不断发展 ,赶超世界先进 技术 ,并要在某些领域 ,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日本 的 “科技立国” 战略和 “海外 投资立国” 战略是相伴而行的 ,科技的发展 使之产生一些相对处于 劣势的产业 , 然后进 行对外投资 , 因而可以说科技发展是对外直 接投资的源泉 。
三.日本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日本《促进 进口和对日投资法》对投资于被日本政府认定为特定对内投 资的制造业、批发业、零售流通业、服务业等151个行业, 出资比例超过1/3的外国投资者,日本政府提供优惠税率和 债务担保。外资企业成立5年内所欠税款可延长到7年缴纳; 2、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为外国投资者或外资企业在设厂、设 备投资、研究开发、企业并购等方面提供融资; 3、各地方 自治体(都道府县、市町村)制定地方性法规,减免外资企 业事业税、固定资产税、不动产取得税,并给予资金补贴, 帮助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筹备活动,对购置厂房建筑物、设备 投资、流动资金等提供融资的便利;4、日本中小企业与特 定外资企业有一定金额以上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时,经当地政 府确认,可获得信用保证协会的信用担保,获得2.35亿日元 以内的贷款额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
背景资料运用的分析
10广电于艳利
一、靖国神社:极端的二战史观
1、靖国神社资料:
靖国神社占地十余万平方米。
1869年明治天皇为了纪念那些帮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战死者创立了“东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为“靖国神社”。
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的秋季祭奠,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14名甲级战犯以及一千多名在二战结束后被处决的乙级和丙级战犯的所谓“英灵”被放进了靖国神社并供奉起来。
迄今为止已经有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被召为“英灵”供奉于此,其中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他们的名字在这里被精确到个人,这其中有中国人熟悉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等。
2、石灯笼纪念塔的下方16个浮雕:
上面描绘了历次战争的场面,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和中国有关:有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击破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之后攻占天津,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还有日军攻克长城在长城上面欢呼胜利的纪念性画面等。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为了掩饰其对军国主义的纪念,这两个纪念碑上的浮雕曾一度被涂上了水泥,但在6年之后,这些浮雕又
重新显露了出来。
3、靖国神社是右翼分子最经常去的地方:
我们来拍摄的这一天,没有见到右翼分子的身影。
但是在有的日子里,在这里会看到数十万的右翼分子聚集到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大肆进行军国主义等各种右翼宣传。
按照日本神道的说法,靖国神社里所有的灵魂都聚集在一把军刀上,因此,参拜者只要来到这里进行参拜,就等于参拜了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所有的灵魂。
4、游就馆:
纪录电影《靖国神社》导演李缨告诉我们,“游就馆”这个名字其实就来自中国典籍《荀子》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君子游必就士”,意思是你要出游的话,就要去学习一些有德行人的规范和品行。
它其实是一个战争博物馆,更是日本宣传所谓圣战的地方。
面对历史,靖国神社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罪人歌功颂德的地方。
这些资料,包含了日本的靖国神社、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背景原因,通过这些,来说明日本这样做对于二战中受难的邻国的象征意义,,充实了这一期《岩松看日本》节目的新闻主题:使“现今在日本仍然存在的极端的二战史观”这一新闻内容更具深度,说明在日本确实有不少人持有靖国史观,。
真实再现二战期间和如今现实中日本的恶劣行为,向观众解释清楚,增加了新闻信息量,消除他们内心的进而引起国民的愤恨和共鸣。
二、和平博物馆:理性的声音
1、立命馆大学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每年报考人数超过十万,在全日本的影响力仅次于早稻田大学。
而且在这里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六百多人,名列日本各所大学之冠。
二战期间,立命馆大学也曾经把数千名学生送上战场。
而战后,立命馆大学决意不再允许投笔从戎的行为,并把“和平与民主”定为教学理念。
1992年,立命馆大学开设了国际和平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由大学开办的和平博物馆。
在日本,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和平博物馆,但大学自己创办和平博物馆,只有立命馆大学一家。
立命馆大学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切的联系,“立命馆”三个字就是来源于孟子关于“修身”与“立命”的思想,一座孟子像就座落在立命馆大学的校园里。
这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送给立命馆大学的。
同时,日本第一座孔子学院也是开设在立命馆大学里。
立命馆大学在战争中也曾将众多学生送上了战场,致使他们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战后,大学决意不再允许弃笔持枪,把‘和平与民主’定为教学理念,所以建立了这座博物馆。
希望能够协助学生们了解有关战争的真实历史,并思考能为建设和平做出怎样的贡献。
”
记者不直接对新闻事件表示看法,只是和平立命馆的历史发展和立命之本的背景灵活穿插,与节目内容构成直接、间接的联系,与“靖国史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激起受众的联想,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行理性思考。
说明自古以来像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那样,能够客观而公正面对历史的人,
三、神风特工和平会馆:含混不清的感性追忆
却看不到对这种惨无人道战争的反思
1、鹿儿岛市:
那里被称为“离中国最近的日本”,距离中国的上海市只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中国与日本在历史上最早的通商船舶,就是以九州的长崎为目的地的。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是在这一地区登陆的。
2、招募特工队队员,组成神风特工队
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战争局势对日本愈加不利,特别是在太平洋海战的战场上,日军更是连连受挫节节败退。
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当年10月,日本组建了8个神风特攻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攻队队员。
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采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的自杀式攻击,用这种疯狂而绝望的战斗方式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
当时有数千名日军飞行员参与这种恐怖的战斗,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明知战败已成定局,还要逼迫士兵用这种方式去送死,这恐怕只有武士道国家的日本才做的出来!如今,在鹿儿岛建起了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
当前日本国内纷繁复杂的二战史观,在这里展现出了既不同于靖国神社,也不同于国际和平博物馆的另一张面孔。
神风特攻队的总部就设在知览这个小镇上,因为这里是日本本土
离美军太平洋船队最近的地方。
叙说鹿儿岛的地理位置,和鹿儿岛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加强人们对鹿儿岛的认识。
展示了战争的残酷,衬托了在日本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二战持有的含混不清的态度,像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他们愿意承认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却有意或无意的回避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罪恶。
各版块、各单元间新闻信息组合的有序组合,提高整体效应也大大增加了这期节目的新闻信息含量,增加了节目的纵深感和厚重感,将现实日本的二战史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