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佐治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旨在探究穴位敷贴对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探讨穴位敷贴在小儿慢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方法:实验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武汉市中医院2022年3月~2022年11月接受治疗的60名患有慢性腹泻的小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穴位敷贴疗法;对照组仅实施惯常的治疗措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中,穴位敷贴疗法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且其疗效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两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大便性状改善方面有明显差异。

结论: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中,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无需忍受任何痛苦,因此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穴位敷贴;治疗疗效引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及激素使用的增加,使肠道内细菌菌群发生改变,引起菌群失调,导致胃肠道疾病增多。

小儿患有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且容易引发佝偻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从而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慢性腹泻的防治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武汉市中医院在2022年3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慢性腹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微生态治疗为基础,并辅以穴位敷贴治疗,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研究中,选择了60名符合研究标准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占34例,女性患儿占26例,平均年龄为(2.6±1.5)岁,病程在2~10个月之间。

所有病例的排便频率均超过每日4次,呈现出黄稀便、水样便或粘液便的特征,而脓血便和豆腐渣样便则不被纳入研究范围。

所有病例均行粪便培养和病原学检验,以排除肠道致病菌感染。

对于粪便的常规检查结果,若发现存在脓液积聚及以上的情况,则不应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基层医院采用经皮给药结合辨证施护佐治小儿泄泻60例

基层医院采用经皮给药结合辨证施护佐治小儿泄泻60例
脘 。脾 虚 泻 取 穴 : 神厥 、 足 里 。 风 寒 泻 取 穴 : 神厥 、
关元 。
1 . 3 . 1 . 2 风 寒泻 ① 饮 食 宜温 热 , 选 食 清淡 、 易 消 化
素食 , 禁 食 油腻 、 生 冷瓜 果 。可给 生姜 红糖 茶饮 以温 阳 止泻、 止痛 。② 注意 保 暖 , 避 免受 凉 。腹部 用 热水 袋保 暖 。室 内 空 气 保 持 清 新 , 温度以 2 2~2 4 ℃, 湿 度 以 5 0 % ~ 6 0 % 为宜 。③ 腹痛 肠 鸣 、 大 便泡 沫 多者 用 中药 :
病毒药物。治疗组加用中药贴经皮给药治疗并实施辨证施护措施。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 体征改善程度上, 均优于对照组。两组
有显著差异, 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辨证施护配合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无痛苦, 值得在儿科推广应用。
关键词 : 小儿泄泻 ; 经皮给 药; 辨证护理
操作方法 : 取 电 极 贴 2片 , 去 掉 贴 片 正 面 的玻 璃
纸,பைடு நூலகம்放 人 腹 泻 贴 中药 药 垫 , 分 别粘 贴 在 所 选 穴 位 上 , 将
两个 电极 板 固定 好 ,以保 证 电极 与 帖 片 之 间 、 贴 片 与
木香 、 茴香 、 肉桂加 葱 白炒 热 熨 腹 部 。腹 痛 、 泄 泻 不 止 者配 合艾 条灸 脐 眼 。 1 . 3 . 1 . 3 脾虚泻 ① 注 重饮 食调 养 , 采用 热 食 、 软食 、
1 . 3 . 1 . 1 伤 食 泻 ① 严 格 控 制饮 食 。禁 食 8~l 2 h ,
腹 泻好 转 、 腹痛 腹胀减 轻 后进食 少量稀 饭 。禁食 油 腻 、
合《 中 医病 证诊 断疗 效 标 准》 中 小儿 泄 泻 诊 断标 准 , 年龄 5个 月 ~ 2岁。其 中伤食泻 1 8例 , 风寒泻 2 6人 , 脾

腹泻中医认识及贴敷治疗方案

腹泻中医认识及贴敷治疗方案

腹泻中医认识及贴敷治疗方案主题:腹泻中医认识及贴敷治疗方案主讲人:石大俊一、基本病因1、外因:风、寒、暑、湿等邪气侵袭2、内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劳倦内伤,久病体虚二、病型分为:1、风寒泻症状:泄泻清稀,甚则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兼有外感风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脉浮。

病机:外感风寒、脾失健运。

治则: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贴敷方案:良姜、吴茱萸贴中脘穴、神阙穴2、湿热泻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通。

成人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病机:清利湿热治则:黄连、黄芩贴中脘穴大黄、芒硝贴神阙穴3、脾虚泻症状:大便稀溏、多干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苔白,脉弱。

病机:脾虚湿盛治则:益气健脾、祛湿止泻治疗:党参黄芪白术贴神阙穴良姜芒硝贴中脘穴4、肾虚性腹泻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脘各,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苔白病机:肾阳不足,无以助脾证'治则:温肾健脾,助阻止泻治疗:附子肉桂贴中脘穴、神阙穴、命门穴等5、肝郁泻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腹泻,即发腹痛腹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即泻病机:肝郁气滞治则: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治疗:柴胡川芎中脘黄芪白术贴神阙穴6、伤食泻症状:腹胀、腹痛、口臭、不思饮食,大便秽臭,如蛋花样或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奶瓣,泻前哭闹、泻后痛减,舌白厚腻或微黄。

病机:饮食内停,运化失常治则:消食、导滞、化积治疗:山楂槟榔贴中脘穴若食积化热者用大黄芒硝枳实贴神阙穴。

温中止泻散贴敷神阙穴佐治小儿泄泻的效果观察

温中止泻散贴敷神阙穴佐治小儿泄泻的效果观察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 粪便稀薄 , 甚至泻出
如水样而言 。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 但 以夏秋 两季最为多见[ 1 ] 。小儿脾 胃虚弱 , 加之寒暖不能 自 调, 饮食不能 自节 , 凡外 感六淫 、 内伤饮食均可损
分, 而成泄泻[ 2 ] 。温中止泻散是本院名中医的经验 方, 适用于各证型泄泻患儿 。温 中止泻 散穴位贴 敷佐治s ] , J L 泄泻 , 使 中药性味功能与神 阙穴 的经 络作用有机结合 , 发挥 明显 的药理效应 。2 0 1 1 年 2 月至 2 0 1 2 年1 2 月, 本 院儿科 采用温 中止泻散贴
的护士创 造 晋 升 条 件 , 这 些 管 理 措 施 的应 用 提 高 了护理 团队凝 聚力 。
参考文献 :
[ 1 ] 简雪莲 , 李艾娥. 浅谈 指挥型急 救中心和谐急救 团队凝 聚力的
建设 _ J ] . 中 国急救 复苏 与灾 害 医学杂 志 , 2 0 1 1 , 6 ( 6 ) : 5 5 6 —
2 0 1 2 年1 2 月间, 无人向护理部提出换科换 岗的要 求, 科 内需 要 人 员 加 班 时均 会 主 动 向护 士 长 申请 加班 。工作 中与沙盘游戏 中的行为表现 , 起到 了 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 , 成员 间的相互 接纳与互动
协作 , 给 团队带来 活 力 的 同时 , 也 有 效 提 高 了护 理
浙江省护理科学研究项 目, 编号 : 2 0 1 1 -] 3 0 1 7
团 队的凝 聚力 。
注意与团队成员间沟通交流 , 改善团体成员关系 , 接 纳 团队 中 的 每 位 成 员 ; 根 据 沙 盘 游 戏 中护 士 展
现 的优 点在 安 排 工作 时扬 长 避 短 , 团 队成 员 相 互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

202丨年5月第30卷第2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MUC(Natural Sciences Edition)May, 2021Vol. 30 No.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杨秀娟、杨晓轶\李玉霞2,李灿3,海云翔1(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7300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兰州730020;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卫生院,盐城224000)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主要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现状及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治法方药、配伍、选穴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特点及优势,总结其临床应用成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腹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036(2021) 02-0073-04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发生变化,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健康的主要 疾病之一[1)。

西医治疗主要对症及抗感染为主,抗生素治疗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由于耐药性和造 成肠道菌群紊乱的风险,长期应用存在一定隐患[2]。

中药穴位贴敷是将中药与液体辅料调和后外敷于 体表的穴位,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或传递至经络及脏腑发挥作用,可通过中药药性与经络腧穴的双重 作用而使疗效倍增。

中药穴位贴敷作为祖国医学特有的外治疗法,因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副作用 小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

本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以小儿腹泻、中药穴位贴敷、临床应 用等为检索词检索了 2005年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整理和分析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 的应用研究。

1中药穴位贴敷概述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依据,将中药作用于腧穴,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活血行气、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而起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4]。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

[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

[主治]小儿肠炎。

[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5厘米),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

神阙穴穴位贴敷与艾灸治疗腹泻效果明显

神阙穴穴位贴敷与艾灸治疗腹泻效果明显

神阙穴穴位贴敷与艾灸治疗腹泻效果明显摘要:目的:研究神阙穴艾灸与位贴敷在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7年3月-6月收治的48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

结果:观察组慢性腹泻治疗显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阙穴艾灸与穴位贴敷在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腹泻;艾灸;穴位贴敷慢性腹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对人体有极大危害。

在对腹泻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治疗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患者的饮食习惯也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人五脏则嗔满闭塞,下为飨泄”。

《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

因此腹泻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居处冷暖适宜,起居有时,并注意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3月-6月收治的48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为24例患者。

实验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0.5+8.5)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45-74,平均年龄(62.5+9.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24例慢性腹泻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给于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心理安慰等。

实验组24例慢性腹泻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采用神阙穴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先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约5 cm,以微热不痛为度,时间约30 min,以皮肤潮红为度,艾灸可采用回旋灸、温和灸、雀啄灸这三种手法每日灸治2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艾灸后可用自制贴敷药物敷脐,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

穴位贴敷药物:党参,茯苓,陈皮等,将自制中药粉碎并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用无纺布覆盖。

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

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

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
郭梦凯
【期刊名称】《妇儿健康导刊》
【年(卷),期】2024(3)2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平邑县平邑卫生院收治的8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治疗的纳入对照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药敷贴辅助治疗的纳入观察组(42例)。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大便次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呕吐、腹泻、脱水、发热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

结论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轮状病毒肠炎可缓解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郭梦凯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平邑卫生院中药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相关文献】
1.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
2.中药敷贴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3.葡萄糖酸锌联合消旋卡多曲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4.中药灌肠辅助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5.消旋卡多曲联合甘草锌颗粒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临床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穴位贴敷佐治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的效果观察作者:钟兰芳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4期[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佐治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6例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

对照组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布拉酵母菌散剂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腹胀、呕吐、腹泻、腹痛持续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临床效果;小儿腹泻;中药穴位贴敷[中图分类号] R7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c)-0117-0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an adjuva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lientery. Methods 106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lienter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sachets,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sachets con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The courses of treatment lasted one week.The clinical effect and indexes including tim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vomiting,diarrhea and abdominal pain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86.8%,which was higher than 66.0%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Key words] Clinical effect;Children with diarrhea;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是儿科常见的胃肠综合征,多发生在1岁以下儿童[1]。

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呕吐、腹泻,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是胃肠道功能急性紊乱性病变,如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治,可引发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及质量。

有研究显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佐治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确切[2]。

本研究选取本院的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布拉酵母菌散剂联合中药穴位贴敷佐治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6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7.3±0.2)个月;病程10 d~1个月,平均(12.2±1.4) d。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制订的小儿腹泻诊断标准[3];经相关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

入选标准:患者无息肉或消化性溃疡;经乳糖检查、轮状病毒抗体检测、隐血检测、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无病毒或细菌感染;患儿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大便呈水样便或较稀。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

研究组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7.4±0.3)个月;平均病程(12.1±1.4) d;轻度脱水2例。

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6个月~1岁,平均(7.2±0.2)个月;平均病程(12.1±1.5) d;轻度脱水4例。

两组的平均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根据情况行饮食调节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布拉酵母菌散(法国百科达制药厂BIOCODEX,批号:S2*******)治疗,1岁患儿,1袋/次,2次/d。

搅拌在食物中吞服或与糖水混合服用。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自制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组成如下。

热泻散:木香2 g,苦参10 g,葛根6 g;寒泻散:制附片5 g,黑胡椒5 g,干姜6 g,五倍子4 g,木香3 g,肉桂6 g,吴茱萸6 g。

将中药研磨为细末,混匀加入植物油调和,制成直径3 cm的圆形药饼,贴敷脐中,应用医用胶带固定,换药1次/d。

两组均治疗1周,治疗后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腹胀、呕吐、腹泻、腹痛持续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

1.3 疗效判断标准[4]①显效: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消失或改善情况>50%;②有效: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改善情况为25%~50%;③无效: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2 结果2.1 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 两组体征、症状持续时间的比较研究组的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体征与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5-6]。

小儿慢性消化不良性腹泻是多种病原及病因引发的消化道综合征,以大便性状改变及大便次数增多为临床特征,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消化不良性腹泻致病因素包括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等三方面[7]。

小儿腹泻四季均有,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8]。

其发病高峰主要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次年1月。

西医认为夏季腹泻通常由细菌感染导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则多由轮状病毒引发,以稀糊便或稀水样便为主,但无腥臭味。

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一方面营养物质无法吸收,另一方面疾病造成机体不断消耗,长期慢性腹泻极易导致患儿体重降低,出现形容憔悴、头发枯黄、体重不足等症状,是引发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治疗得当则效果良好,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小儿生命[9]。

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重[10];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③婴儿免疫功能也欠完善[11]。

消化不良性腹泻多为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饮食的量和质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积滞于肠道上部,同时酸度下降,这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内产生的大量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强,进而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

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可进行饮食治疗、液体疗法、控制感染、对症治疗[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医认为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消化功能紊乱,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湿合污下行而致腹泻。

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的中医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小儿具有筋骨未坚、神气怯弱、腠理疏松、肾气未充、脾胃薄弱等特征,脾胃薄弱引发清浊不分,脾失健运,水走肠间,病机关键为湿胜脾虚。

热泻散中,木香缓解大肠气滞,苦参燥湿清热,葛根鼓舞脾胃清阳之气[14];寒泻散中,五倍子止泻涩肠,木香行气滞,黑胡椒、肉桂、干姜则散寒温中,制附片、吴茱萸止泻散寒温中[15];敷贴穴位为脐部,即神阙穴位,脐部位于任脉,内联四肢、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脐部皮肤薄弱,无脂肪组织,双侧有毛细血管网及腹壁下静脉及动脉,易于药物弥散、吸收、穿透,使药物直达病灶,机体气血流畅、经脉畅通,促进胃肠吸收消化,进而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临床效果较佳[15-17]。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佐治小儿消化不良型腹泻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赵保丽.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3):148-149.[2] 刘树刚,王红艳,马翔,等.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582.[3] 向群华.中药内服加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4):112-113.[4] 张慧,尚勇.三联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171-174.[5] 吴玄珠.中药内服加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71-73.[6] 陈天明,彭桂梅,周妮.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126-128.[7] 刘东泉.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86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3):1491-1492.[8] 朱艳屏.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13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64-166.[9] 刘慧敏,刘莉,刘强.小儿腹泻外敷散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187-188.[10] 方平,郭敏英,廖笑菊.中药贴脐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71-73.[11] 刘桂明.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9(12):1491-1492.[12] 琚爱菊,姜美青.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10):164-166.[13] 周晨,韩新民,孙轶秋.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48-149.[14] 熊妍妍.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6(13):582.[15] 张琴,宋京京.腹部激光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3,3(26):112-113.[16] 李润,王益平,黄明桂.中药穴位贴敷及艾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9):171-174.[17] 单秀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6):171-174.(收稿日期:2015-02-13 本文编辑:祁海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