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5《遥感地质学》大纲

合集下载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遥感地球科学是一门利用卫星、飞机及其他载体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和研究的跨学科领域。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他们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遥感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遥感技术的常见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3. 熟悉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数据解译和分析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遥感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遥感概念及分类-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2.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 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3. 遥感在资源勘测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调查- 水资源勘探- 农业生产监测4.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扩展监测- 城市绿地规划- 交通网络规划5. 遥感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高温干旱监测- 极端天气事件监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

2. 实验实践:安排学生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群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遥感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材参考1. 《遥感地球科学导论》2.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3. 《遥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及论文撰写3. 期末考试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遥感概念及分类第3-4周:遥感技术原理第5-6周: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第7-8周:环境监测中的遥感应用第9-10周:资源调查中的遥感应用第11-12周:城市规划中的遥感应用第13-14周:气候变化中的遥感应用九、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遥感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学课程编码:0706222009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所属学科:地质学实验总学时:8学时实验课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土资源系2002年12月制定的《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遥感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技术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及地质环境灾害调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三大类岩石、各类构造形迹、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的遥感图像特征,掌握地质体、地质构造的遥感信息提取、遥感地质信息成因机理综合研究方法。

三、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学会航空像片立体像对的观察方法,了解主要类型遥感图像。

2.掌握主要类型地貌的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主要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4.掌握各类构造形迹的主要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5.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的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6.学习遥感地质信息提取、成因机理的综合研究方法。

四、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为8学时,占总学时的25%。

教学文件:校编《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

学生实验前复习该课讲授的有关地貌、岩石、构造和地质灾害环境等相关内容。

指导教师介绍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类型遥感图像,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地貌、主要类型岩石、构造形迹和地质灾害的典型遥感图像,学习地质体、地质构造遥感图像解译和遥感地质信息提取及综合分析方法。

五、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5%,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要点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2.遥感地质学的4个研究内容:(1)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

(2)研究地质体与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

(3)研究各种遥感资料信息提取方法.(4)研究遥感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

3o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识别的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

4o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5。

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6o高光谱遥感:又称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谙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7.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使大气在不同波段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8。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象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一山奔点和其相邻的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 9o遥感地层单位:在遥感图像上,按地质研究程度和地层在图像上的显示程度为原则划分出的影像单位。

10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遥感地质信息提取的种种手段,称地质解译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目视解译;(2)光学处理;(3)数字处理.11 .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方法:①资料收集分析②遥感图像数据处理③遥感解译④野外地质调查⑤综合分析整理⑥项目险收12 .影像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实验性质《遥感地质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注重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典型图像的解译实例的剖析和解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一般原则、方法及步骤,启发学生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展开解译思路,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2、实验的目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基本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和图像地质解译方法,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3、实验的任务通过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特点及效果,学会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深对《遥感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实验一航空摄影像片的注记及立体观察实验要求:1、了解航空摄影像片的种类,注记及意义;2、掌握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人文现象的影像特征。

实验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注记意义及多波段影像特征分析实验要求:1、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种类;2、熟悉陆地卫星MSS、TM图像注记特征及多波段图像的影像特征。

实验三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增强处理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方法。

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2、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实验五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各种地貌类型的影像特征;2、重点掌握流水地貌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方法。

实验六沉积岩和岩浆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沉积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岩性地层分析方法。

3、初步掌握侵入岩及火山岩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

实验七变质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变质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变质岩层影像的分析方法。

实验八褶皱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掌握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实验九断裂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2、运用各种标志解译断裂构造,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并进行力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更好地运用遥感技术手段为相应的专业服务。

遥感地学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服务于社会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

实习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遥感地学分析原理、适用范围与实现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各专项遥感地学分析的实现过程,以及遥感地学分析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植被光谱特征及生态参数估算、水环境质量和监测、土壤干旱和侵蚀、城市扩张等方面应用,进i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实习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遥感地学分析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实验课程以实习为主,与遥感地学分析理论课同时开设,不单独设课:以综合实验为主,实验之前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遥感和专项知识基础;3、实验一人-•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遥感地学分析实习。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以平时实习、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肱(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二、实验内容实验一: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与动态变化分析1、掌握对TM影像的预处理2、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分析3、掌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方法说明和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图像预处理的各项工作的理解和应用,熟悉常用的土地利用/覆盖提取方法,了解动态变化分析方法及步骤。

实验二:植被覆盖度提取及动态变化分析1、植被指数构建原理及应用2、NDV[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3、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说明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植被指数构建原理,了解NDVI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掌握动态变化分析方法,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

实验三:湖泊面积动态监测及分析1、湖泊面积提取方法和原理2、水体波谱特征分析3、水面积动态变化分析说明和要求:通过实验,掌握水体波谱特征及变化,了解水体面积提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动态变化分析方法,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湖泊面积提取及变化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学分析》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更好地运用遥感技术手段为相应的专业服务。

遥感地学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服务于社会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信息源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2)典型地物目标的反射光谱和辐射光谱特征;(3)植被光谱特征及生态参数估算基本原理与方法(4)土壤光谱特征及其土壤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水环境光谱特征及其水环境质量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6)地质环境光谱与纹理特征及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7)大气环境地理分析方法及其大气环境质量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与全球变化综合分析方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遥感地学分析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的难点多,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对比分析、野外实习与实验遥感相结合的教学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以教、研、讨为主要课堂组织形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宏观分异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关系的认识。

(2)目标地物信息的提取模型的理解与掌握。

(3)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平时考核占50%包括实验、综合练习、课堂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核为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方式,占5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 遥感概述2. 地物光谱特征3. 传感器与遥感平台说明和要求:(1) 回顾并熟悉遥感相关基础概念。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地质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遥感地质学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三、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刘允良邢立新遥感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出版社北京 1999五、学时学分:(1)课程总学时; 50,课时总学分:2 ,实验课总学时:18。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注:实验2由于目前实验室设备不具备,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只能演示,因此未开出。

实验9及其它各次实习也只是光学图像的目视解译,采用手工绘图,而缺少数字图像的解译以及计算机成图的过程。

以后应增加设备,否则本课程技能教育将落后于社会需求。

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察、水文工程、灾害地质及其它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化图像计算机处理和智能识别的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课程基础上进行。

学会常规遥感图像目视地质解译,初步了解数字图像地质识别方法,遥感地质工作方法程序及综合编制遥感解释地质图件。

八、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1、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类型和立体观察及多波段效应1)实验内容:遥感图像的种类和注记,立体观察和立体模型的建立。

多波段数字图像及多波段效应。

具体内容如下:①首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演示设备下演示各类遥感图像的观察内容,并作必要的讲解。

②利用北京幅或西安幅卫片,观察分析不同地物(植被、岩石、城镇、水体等)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波谱特征,深刻理解多波段效应的概念。

并认识各种注记。

③利用H86、H87(涪江地区)航片,识别航片的各种注记;利用H29、H28(祁连山某地冰川)航片,建立立体模型,观察立体效应;利用H-xian(西安南郊不同时期的航片)作对比观察,了解城市建设变化在航片上的反映,了解时间效应的概念。

第一章 遥感地质学绪论

第一章 遥感地质学绪论
动态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3 海洋: 渔业,海洋交通,海洋生态和环境,
4 土地资源,矿山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5 遥感在解决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 盐渍话,环境污染有独特的作用
6 灾害问题:冰情、洪水、火灾,地震等多种气象灾害,
7 农林: 农作物估产,农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评估,经 营管理 。
数据的处理、分析
数学,计算机科学。
数据的应用
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广泛的应用 到各类学科。 遥感是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 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三、遥感的特点
1
2
宏观性:探测范围大,可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观测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信息丰富。
3
4
周期性、时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变化情况
(简介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遥感的发展前景
1.遥感物理基础
地物波谱特性形成机制与遥感信息传输理论 研究,建立地物波谱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 以实现遥感影像分析解译的定量化和精确化。
2.遥感平台:
多样化,系列化,小型化,普遍化,有效载荷增多, 接受数据方便。 航空遥感业务化,航天平台系列化,出现宇航平台。 往返于空间与地面之间的航天飞机。 有以空间轨道卫星为主的航天平台,有地球同步, 太阳同步,低轨与高轨卫星,有大型卫星,专题目标明 确的小卫星群。 不同高度、不同用途的卫星构成了对地球和宇宙的 多角度、多周期观测。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 研究方法:地物波谱测试、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模 拟试验、及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等研究 分析方法。
第三节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过程、遥感的特点 及遥感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314 学时:56 学分:3编写单位或编写人:资源学院史继忠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06年6月16日《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遥感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异常活跃,发展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领域,是构筑“数字地球”不可或缺的强大核心技术,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在众多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自然资源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

在我国也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海洋勘察、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地质学》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地质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遥感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地学信息源,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特性和遥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具有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加强运用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与目视解译结合,进行人机交互计算机屏幕解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其它地质工作中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和地学分析。

3、课程的适用专业与年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三年级4、课程的总学时要求:56学时5、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地质学基础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二、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遥感技术、遥感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了解国内外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

重点和难点:遥感、遥感信息、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技术分类;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遥感二.遥感信息三.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平台2.遥感器3.遥感信息接收与预处理系统4.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四.遥感技术分类㈠.根据电磁辐射源(被动遥感、主动遥感)㈡.根据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㈢.根据遥感器工作波长(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五.遥感技术特点1.视域宽广2.直观可视3.客观真实4.定时定位观测5.资料的可处理性第二节遥感地质学一.定义二.研究对象与目的三.研究内容四.研究方法第三节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遥感技术发展轨迹及发展方向第二章遥感基本原理学习目的和要求:强调电磁波理论是遥感技术和遥感图像解译的理论基础。

了解遥感的主要电磁辐射源(太阳辐射、大地辐射)、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大气窗口、常用大气窗口与遥感波谱通道、地物反射波谱和发射波谱特性、色度学基本知识。

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太阳辐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特性,难点是色度学基本原理,需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及教具演示实验加强效果。

第一节电磁波的基本特征(课前复习)第二节遥感电磁辐射源一.物体的热辐射二.太阳辐射和大地辐射㈠.太阳辐射㈡.大地辐射第三节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一.大气基本组成二.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㈠.大气散射㈡.大气吸收㈢.大气反射三.大气窗口与遥感波谱通道1.大气窗口2.常用大气窗口与遥感波谱通道第四节地物波谱特性一.反射波谱二.发射波谱三.几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四.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第五节色度学基本知识一.色光二.色觉三.彩色三要素1.色别2.明度3.饱和度四.三原色光原理1.三原色光2.三原色光原理3.色光混合方法4.色光混合规则五.色度图六.色彩空间七.消色与彩色的转化实验一三原色光原理第三章遥感图像类型与特性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遥感图像(遥感信息)的获取过程,成像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如:遥感器等)、典型遥感图像及其特性,正确理解不同遥感图像的信息内涵,以在工作中能正确选择和使用遥感图像。

重点和难点:本章是本课程的核心,是遥感地学应用的基础。

重点是遥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不同摄影方式与扫描方式遥感器的成像机理,光学摄影像片、光机扫描图像、固体自扫描图像、成像雷达图像等的特性(空间特性、波谱特性、时间特性)。

第一节成像遥感技术系统一.遥感平台㈠.地面平台㈡.航空平台㈢.航天平台⒈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类型;⒉卫星运行姿态;3.常见地球资源遥感卫星简介二.遥感器㈠.遥感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⒈收集系统;⒉探测系统;⒊信号转换系统;⒋记录系统(信息载体感光材料、磁带、CD、DVD等)㈡.遥感器的特性参数⒈空间分辨率;⒉波谱分辨率;⒊辐射分辨率;⒋时间分辨率㈢.遥感器的类型及成像原理1. 摄影方式遥感器(帧幅式航空摄影机、多波段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2.扫描方式遥感器(多波段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固体自扫描仪、天线扫描仪)三.遥感地面接收站四.遥感信息的传输⒈直接回收;⒉视频数据传输五.遥感图像的种类六.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⒈波谱特性;⒉空间特性;⒊时间特性第二节光学摄影像片特性一.帧幅式摄影像片特性㈠.航空像片的种类㈡.航空像片的地面覆盖与影像重叠㈢.航空像片的空间特性1.投影性质及比例尺2.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与影像畸变3.空间分辨率4.立体观察㈣.航空像片的波谱特性㈤.航空像片的影像质量评定二. 全景式摄影像片特性㈠.全景像片的空间特性㈡.全景像片的波谱特性第三节光机扫描图像特性一.光机扫描图像的空间特性㈠.地面覆盖与影像重叠㈡.瞬时视场与图像像元1.瞬时视场、地面分辨率、比例尺2.像元的形成与影像数字化㈢.投影性质㈣.地球自转引起的影像歪斜畸变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波谱特性㈠.光机扫描影像(数据)的波谱意义㈡.MSS、TM影像的波谱分辨率与多波段效应㈢.热红外扫描影像的波谱特性1.热影像的色调特征2.热影像的热晕效应与热阴影3.热影像的波谱分辨率4.热影像的温度分辨率三.遥感影像的时间特性(多时相效应)第四节固体自扫描图像特性一.HRV成像特点㈠.垂直观察推扫成像㈡.倾斜观察推扫成像二.HRV图像特性㈠.HRV影像空间特性1.投影性质与比例尺2.地面分辨率㈡.HRV影像波谱特性第五节成像雷达图像特性一.成像雷达图像的空间特性㈠.近距离压缩㈡.透视收缩㈢.雷达叠掩㈣.雷达阴影二.成像雷达图像的波谱特性㈠.成像雷达的工作波长㈡.成像雷达的俯角㈢.成像雷达的极化方式㈣.地物表面粗糙度㈤.地物的复介电常数㈥.角反射器效应实习一光学摄影像片特性认识实习二扫描图像特性认识(资源卫星遥感图像多媒体演示)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是把由遥感器接收到的原始信息作适当的技术加工,制成有一定精度和质量的图像,以及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是遥感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对预处理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高其分辨效果或提取对特定专业有用的专题信息的分析解译处理技术。

对常用的光学图像处理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原理、实现技术、应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光学图像处理的概念,多波段遥感图像假彩色合成法。

数字图像的概念、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内容及特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组成及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基本处理功能。

常用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方法:反差增强、彩色增强、比值增强、卷积增强。

常用遥感数字图像分类处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

概述第一节遥感图像光学增强技术一. 光学图像处理二. 光学彩色合成第二节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一. 数字图像与图像数字化1.模拟图像2.数字图像二. 数字图像处理㈠. 数字图像处理通用方法1.点处理2.邻域处理㈡.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内容1.恢复处理--预处理2.增强处理⑴.波谱信息增强⑵.空间信息增强3.融合处理--多源信息复合数据融合图像融合4.分类处理⑴数字图像常用统计量及其意义⑵图像分类的依据⑶图像分类处理的实质⑷图像分类处理的步骤⑸图像分类处理的方法⑹图像分类技术(程序)三.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系统㈠.硬件构成㈡.外围设备㈢.软件--主要功能实验二遥感图像光学处理实习三遥感图像数字处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基本功能操作)第五章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地学分析方法学习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是进行岩性、构造、矿产、地貌及其它地质解译的依据。

了解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方法及原则,了解基本的遥感图像地学分析方法。

重点和难点: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及解译标志的概念、地质解译标志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方法及原则。

充分理解解译标志的可变性和局现性。

第一节概述图像工程――图像获取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图像理解1.解译2.遥感图像解译3.影像特征4.解译标志5.地质解译标志6.遥感图像地质解译7.地质解译的目的和要求第二节地质解译标志1.地物的几何形态形状和大小2.色调与色彩3.阴影4.影像结构5.纹形图案6.地貌7.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8.植被9.水文10.土壤11.人工活动遗迹第三节解译标志的可变性和局限性第四节遥感图像的地学解译方法和原则一.地质解译方法㈠.思想方法(直判法、对比法、逻辑推理法……)㈡.技术方法(目视解译法、光学增强解译法、数字处理解译法;GIS、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与目视解译结合,人机交互计算机屏幕解译)二.地质解译原则㈠.综合解译、综合分析㈡.总体观察指导细部解译㈢.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第五节遥感图像地学分析简介实习四地质解译标志认识与地形地物解译(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第六章遥感图像岩性解译、地层分析与编图学习目的和要求: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与岩浆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特征,熟悉变质岩和地层接触关系的解译标志。

了解影像地层单位与地质填图中的地层单位的关系,建立相对地层层序的意义。

学会运用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编绘矢量数字解译地质图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三大岩类的波谱特性及典型影像特征。

影像地层单位与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意义。

地层接触关系的解译。

第一节三大岩类主要影像特征一.三大岩类波谱特性及色调特征㈠.岩浆岩㈡.沉积岩㈢.变质岩二.影响岩石波谱特性及色调特征的因素㈠.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㈡.岩石的理、化性质㈢.岩石所处自然地理条件三. 三大岩类的图形特征㈠.岩浆岩㈡.沉积岩㈢.变质岩第二节岩性识别方法与解译要领一.岩性解译要领㈠.目视解译是岩性解译的基本方法㈡.中、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是目视解译的基本资料㈢.充分利用对比提高解译能力㈣.正确选择岩性解译典型样区㈤.充分利用地物波谱资料㈥.利用多波段超多波段高波谱分辨率、多平台遥感资料识别岩性二.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㈠.利用多波段遥感资料㈡.利用岩石热惯量㈢.利用高波谱分辨率的超多波段成像波谱仪资料㈣.利用图像的水系、影纹和结构等解译标志㈤.利用多源地学信息资料第三节地层分析一. 遥感地层单位与地层划分二.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解译三.岩相变化的研究四.遥感地质图件的编制(运用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编绘矢量数字解译地质图)实习五沉积岩解译与遥感地层分析(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人机交互)实习六岩浆岩解译变质岩解译(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人机交互)第七章遥感图像构造解译与编图学习目的和要求:遥感图像构造解译是地质解译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