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剃头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合集下载

苗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学探讨

苗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学探讨

苗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学探讨作者:杨珂吴小花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文化传承与教育学所探讨的实为同一话题。

以往对苗族社会中传承问题的研究大多注重其表面特征,而对这种特征的形成过程缺少追索。

本文以盖赖苗寨的传承现状和当下的传承特点及传承人的亲身体验为案例,追问这种特点的形成根源。

在探究中发现,苗族传承机制是苗族社会各要素的有机联接,且在联接中呈现出传承智慧,对当下的学校教育具有深刻启示。

关键词:文化传承;教育人类学;盖赖苗族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039-06DOI:10.15958/ki.jywhlt.2020.04.006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edagogy are actually the same topic. In the past, most research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Miao society focused on its 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lacking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ses of current status of inheritance of Gailai Miao Village as well as the current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heritors,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is characteristic. In the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ao inheritance mechanism is an organic connec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Miao society, and the inheritance wisdom is presented in the connection, which has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Key words: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iao ethnic groups in Gailai功能学派认为,无文字社会是通过口头传承来教育民众[1],这就说明无文字社会中的口头传承与当下教育所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两者所探讨的就是同一话题。

《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剪发辫》史料集锦

《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剪发辫》史料集锦

《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剪发辫》史料集锦资源1:明代汉族男子一般是满头留发,中间的头发挽起成髻,俗称“束发”。

满族男子习惯将脑袋的前半部剃光,后半部只剃底边的一点点,剩下的头发留长后梳为大辫子,名为“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

汉满男子的不同点在于,前者留发和挽髫,后者剃发和梳辫。

——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资源2:满族男子剃发留辫,实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

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

投降或归附满族者要剃去四周头发,扎成辫子。

后金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进入广宁,传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因为壮丁当兵,要求较严。

此时辫发还未完全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至多是满族对于投降或归附者发式服饰同一的要求。

此后,皇太极继位,采取了某些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措施,但是却要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剃发。

清军每到一处,便要当地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

随着对明战争的日益扩大,剃发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剃发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制度。

在满族贵族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就会弃明忠清。

而明官和汉人则把不剃发作为保持民族大义的表现。

许多被迫剃了发的汉人在从辽西逃至关内的诠中,被明军妄杀。

有没有剃发,成为区别满汉的首要身体依据。

随着满族与明朝之间战争的加剧,“剃发”也开始逐渐上升到有关民族、文化层面的问题。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资源3:顺治元年(1644)春天,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发布“剃发令”,明确声明:“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抗而不遵者,“杀无赦”。

由此遭到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不得不暂停。

1655年,清军攻下南京,大半个国土归其所有,气势甚旺,于是又发布上谕,强令汉人剃发。

凡不从者,杀头;官员执行不力者,严惩。

时人记称:“剃发改装是清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论坡岗布依族报笨习俗的文化价值

论坡岗布依族报笨习俗的文化价值

2009年6月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une2009第2期Jonm al of S out}1w es t G ui zh伽T e ac her8’C oue ge f or N a t i佣al i t i e s N o.2论坡岗布依族“报笨”习俗的文化价值陈明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兴义市郑屯镇坡岗地区,自古以来是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里的布依族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的“报笨”习俗。

这种习俗承载了布依族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活”的栽体,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是布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其表现形式也展示了该民族的卓越智慧与艺术才能。

关键词:坡岗;布依族;报笨;文化价值文章编号:1009_—0673(2009)02—0035—05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隶属于兴义市郑屯镇的坡岗地区,是一个主要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

坡岗面积108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4058’一105006’,北纬24057’—250117之间。

东南与安龙县接壤,西南隔马别河与兴义桔山、则戎相望,西与顶效开发区相连,北接兴义市鲁屯镇。

坡岗属于万峰林东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别区,峰林集中、连片、雄奇、挺拔,粗犷豪放,气势磅礴。

由于纬度低海拔高,形成了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受地形影响,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仅三白(三家寨至白毡帽)乡村公路纵贯全境。

坡岗片区有五个行政村,即上坡岗的绒泥村、民族村、中坡岗的岩峰村、大箐村、下坡岗的绒窝村。

人口八千九百多人。

“坡岗”二字在布依族语中意为“荒蛮”之意,基本概括了这里的贫瘠状况。

在文化研究中,我们几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越是自然条件险恶、经济落后的地方,其文化传统保存得越好,传承得更为牢固,反之,则不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本文概述《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现象的文章。

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变迁的过程、动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布依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分布、人口数量、历史沿革等,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政策导向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为推动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希望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全面研究,增进人们对这一民族群体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布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二、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社会文化变迁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布依族自身的发展,也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布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布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社会文化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阶段,布依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部落间的竞争和合作。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布依族进入了农业社会阶段。

农耕文化的普及使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家族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布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农耕的重视,以及家族间的互助和团结。

浅谈黔西南册亨布依族独特的拜生习俗

浅谈黔西南册亨布依族独特的拜生习俗

浅谈黔西南册亨布依族独特的拜生习俗浅谈黔西南册亨布依族独特的拜生习俗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布依族也不例外。

册亨县布依族的“拜生”还鲜为人知,尤以者楼河流域和秧坝、弼佑一带的“拜生”最为突出,很有特点。

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黔西南册亨布依族独特“拜生”习俗“拜生”就是“哭死者拜生者”的意思,就是在奠祭死者的同时对健在的长辈们的慰问与安抚。

不同地域的“拜生”方法不尽相同,而者楼河流域一带和秧坝、弼佑一带的“拜生”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册亨县布依族,很注重丧葬礼仪,至亲过世了,奠祭的排场非常壮观,抬猪挑鸡的,吹吹打打的,花花绿绿的,一拨唢呐几十人,浩浩荡荡,“拜生”仪式就是奠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者楼河流域一带的“拜生”,女婿必须准备一荤一素两桌,荤的一桌一般是鸡鸭鱼肉,素的一桌是糖果糕饼之类,两桌都用红毯或红布垫着盘子。

举行仪式的时候,邀请所有亲属与死者同辈的长辈们,不论男女,一律就坐,多的多请,少的少请,甚至一两个也要摆荤素两桌,而非亲属的即便是死者的至亲也不能在此之列,长辈们就坐后,女婿女儿就跪在桌前,由一个能说会道的长者一边给长辈们斟酒夹菜一边说一些女婿女儿报答不了长辈的恩情,仅仅是聊表寸心而已之类的话,长辈们也说一些答谢女婿生养死孝的话,这时的唢呐手为了保证人们听见主客对答的话语,暂时不吹唢呐,改吹笛子用特有的调子恭请长辈们慢慢品尝并祝贺长辈们健康长寿,整个仪式要持续一个多小时。

长辈们一般是哭哭啼啼的吃不下,仪式结束后就把荤的素的按人头平均包起来,分别送到各家各户。

秧坝、弼佑一带的“拜生”又是另一种方式。

没有荤菜,只准备糖果糕饼。

事先就数好应拜的人头,包括死者同族的长辈和同辈等,多的几十个,少的也有十几个。

“拜生”时,用红毯或红布铺在桌子上,碗碟装着糖果,一般一桌不低于八个碗碟,由两个年轻人抬着桌子跟在女婿女儿的`后面,唢呐乐队也跟着边走边吹,从长者开始,满寨子转一家一户地拜。

每到一家,长辈坐上首(比死者年龄小的一般不坐,只站在桌前),女婿女儿面朝长辈而跪,的也和者楼河流域的风俗一样。

探析布依族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探析布依族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文 化 视 野139探析布依族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作用胡礼芬(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孟关幼儿园 贵州 贵阳 550000)作者简介:胡礼芬,1993,女,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人,民族:汉,职称:三级教师,(专业:学前教育),学历:大专㊂ʌ摘要ɔ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㊁源远流长,是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㊂布依族文化作文中华文化的分支也是具有浓重民族特色的文化㊂经过长期的发展受到了广大群众喜爱㊂幼儿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处在教育系统的首要阶段,该阶段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㊂会为以后吸收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㊂因此,本文论述的是布依族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作用,分别从三个小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一是布依族特色文化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二是布依族特色文化能够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三是布依族特色文化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品质㊂ʌ关键词ɔ 布依族文化;幼儿成长;促进作用 ʌ中图分类号ɔG 612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003-9619(2019)21-0139-01一㊁绪论布依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的分支之一,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㊂布依族是一个依山傍水㊁能歌善舞㊁人民和蔼可亲的一个民族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几个省份,其中以贵州㊁四川㊁云南省居多,且超过90%的人口都聚集在贵州省省内㊂布依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由布依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㊂因此,布依族文化对幼儿的成长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将布依族文化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区,让幼儿在学龄前就能够对布依族文化具有接触和了解,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归属感与民族情感,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孩子们在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对民族文化也能够拥有很深的了解㊂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每个人所学习到的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活动收获的,因此,将布依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二㊁布依族文化对幼儿成长的作用布依族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布依族文化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布依族文化能够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最后是布依族文化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㊂让布依族文化与幼儿教育能够相辅相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㊂(一)学习布依族文化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㊂在将布依族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中的第一阶段我们可以选择较为直观的方式,例如布依族的特色音乐㊁民族服装㊁民族食物等,这些都属于布依族文化的所属范围㊂幼儿园可以每日播放布依族特色音乐,让幼儿穿布依族民族服装,品尝布依族民族食物,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布依族民族特色的事物,引导主动孩子去思考㊁学习布依族文化㊂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之后,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布依族特色代表性的事物融入到幼儿课程中去,组织一些小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㊂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可以布依族文化有所传播,也可以让孩子们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到民族知识㊂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如果采用比较刻板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如果能够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孩子们能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育,肯定是会去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㊂对于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采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外出,让孩子们能够亲身走入到带有布依族特色的地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与好奇心,也有利于他们学习新的知识,让布依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㊂(二)学习布依族文化能够促进幼儿智能发展㊂将布依族文化融合到幼儿教育中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㊂在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是老师传送知识的过程,也有幼儿自身的思考在其中,能够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与低温,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㊂例如 打夯包 游戏就是具有布依族文化特色的典型内容之一,在这项游戏中幼儿们需要充当表演者㊁裁判和观众三个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孩子们能够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够引发自身的思考能力㊁交流能力㊁合作能力等㊂能够发挥出孩子们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智能发展㊂还有一些制作布依族特色手工品的环节,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能够在动脑的同时动起手来,实现手与脑的配合㊂因此,学习布依族文化不仅能够传播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儿童的智能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㊂(三)学习布依族文化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品质㊂幼儿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先驱和基础,也是孩子们形成良好品质的开始,因此,幼儿阶段对于孩子的品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㊂布依族文化不仅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个性品质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㊂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基础教育,如果基础教育阶段能够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好基础,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呈现上升趋势㊂布依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财富,例如一下‘阙母教子“的励志故事,可以告诉孩子们遇到苦难不要畏缩,要勇敢地直面困难㊂‘孝子木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㊁善㊁美是人应该具有的重要美德㊂在布依族文化中选取一些适合儿童教育的故事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孩子们能够用心去感受布依族文化的优秀品势,今儿对自身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㊂儿童对布依族文化的了解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也能够对自身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起到积极作用㊂三㊁结语将布依族文化艺术的内容创新引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还可以培养幼儿们的兴趣爱好㊂利用本土的资源对幼儿们进行教育,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㊂布依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使幼儿们在现代文化氛围中吸收了一些民间文化的精髓,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的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㊂参考文献[1] 龙琴.黔南州布依族刷把舞对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教育价值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6-17.[2] 田恬,黄胜.农村幼儿教师绘本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析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乡镇幼儿园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5):129-130.[3] 龙琴,陈晓雪.黔南州布依族刷把舞对幼儿合作水平的影响分析[J ].文教资料,2018(06):176-177.[4] 欧阳敏.黔西南盘江移民布依族幼儿双语教学不容忽视[N ].贵州民族报,2013-11-11(A 03).[5] 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6.。

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

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

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摘要:一、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背景与意义1.童年时期的理发仪式2.理发仪式的象征意义二、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过程与习俗1.理发前的准备工作2.理发仪式的具体流程3.理发工具与材料三、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寓意与传承1.寓意吉祥与平安2.传统文化的传承四、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与创新1.现代理发仪式的变化2.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正文: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顾与传承。

童年时期的理发仪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它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富有象征意义,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背景与意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理发仪式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理发是在满月时进行的,意味着孩子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寓意着平安、吉祥。

此后,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阶段,如周岁、三岁、六岁等,都会举行相应的理发仪式,象征着孩子不断成长、平安顺利。

二、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过程与习俗1.理发前的准备工作:在举行理发仪式前,家长需要为孩子挑选一个吉日,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

同时,还要准备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如红鸡蛋、花生、糖果等,分发给参加仪式的亲友,以求祝福与庇佑。

2.理发仪式的具体流程:仪式开始后,家长将孩子抱到理发师的面前,由理发师为孩子理发。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为孩子讲述一些寓意吉祥的故事,以祈求孩子平安、聪慧。

3.理发工具与材料:传统的理发工具通常包括剃刀、剪刀、梳子等,材料则多为铁、木、竹等自然材质。

这些工具和材料不仅实用,还寓意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三、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的寓意与传承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不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寓意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仪式,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德行、有能力的人。

四、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撒欢的童年理发仪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汇总--

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汇总--

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汇总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文章中包括:文章结构、文章写作技巧、文章主旨、主要内容、难点知识、作者简介、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

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

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

作者由此娓娓谈来。

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

视野开阔,语言诙谐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

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三)结尾(8自然段)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

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

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

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教育 2。

19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布依族剃头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宋慧-震内容摘要:“剃头”是布依族聚居地一种祈福性的仪式,目的是为孩童祛除人生中的关煞、消除灾难,使其健 康成长。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剃头仪式”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考察仪式中的教育者、受教育 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并探讨布依族生命成长过程里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与伦理道德的传承及其相关的文化 体现。

关键词:布依族剃头仪式教育功能“仪式是较为集体和公开地予以‘陈述’的事件,因而较具有 经验的直观性” ®,“刺头仪式”正 是把众多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以特定的仪式活动展现出来,共 同为孩子消灾祈福。

作为一个“局 外人”,通过对布依族各种仪式的 参与和观察,能够体会和理解布 依族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

而布 依族的“剃头仪式”是孩子生命成 长过程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其展 现了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待,蕴含了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 了社区的团结。

本文以布依族的 “剃头仪式”为个案,在描述民族 志的基础上,从教育人类学的角 度进行文化解析,探讨其教育意 义和价值。

—剃头仪式"的民族志描述本文的考察点是黔西南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大田乡L村。

该村去省城贵阳约202公里,距县 城晴隆50公里,位于黔西南州、安 顺地区及六盘水地区的交界处,为北盘江流域范围。

寨子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是布依族的典型居住地。

L村全是布依族,村内以卢姓为主,曾被称为卢家村,现分为三个自然村寨:大寨、翁老、三家寨。

田野考察在大寨进行。

“剃头”,又称为“周岁”或“打保福”,是为未满十二周岁(一般为3岁、6岁、9岁、12岁)的孩子平安度过生命历程中的“关煞”而举行的仪式。

测“八字”是剃头仪式的一个源起,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主动的去请布摩先生测“八字”,以便看孩子命中是否犯了什么。

假如触犯了“关煞”,则会使犯“关煞”之人遇事不顺、多灾多病,甚至威胁到生命。

因此,家人为了给孩子消灾除疫、破除“关煞”,以期健康成长而请布摩先生到家里举行的一系列仪式。

与此同时,主人家也会邀请街坊四邻和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酒。

田野点L村的“剌头”仪式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仪式前的准备工作;仪式中的请神安位、造茅一宗、番解、回熟一宗、敬拜“乜王”、送星神、剃头和抓阄。

在仪式前的准备阶段,主家会邀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商量具体事宜,包括买菜、肉、酒等物品以及仪式所需供品;另布摩也会将仪式所需用到的疏文、法器、剪纸等用品进行归置,在此过程中,需主人家的亲戚从旁协助。

前期精心的准备工作,是“剃头仪式”顺利且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院落内鞭炮声的响起,意味着“请神”的启动,也标志着“剃头”仪式正式开始。

以时间为序,共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请神安位。

即迎请各方神仙和历代祖师来到神龛前。

布摩一边敲锣,一边念唱:“德香道乡,灵宝真香,上香一柱,紫云透天。

中烧二柱,黄云盖地。

再烧三柱,遍满十方。

再运真香,虔诚奉请。

请前传后教,师祖师公,阴传阴教,阳传阳教,不传自教。

心传口教,传度师、杨昌 茂、寅卯上请,阳谓阳魂师傅,唐 法符祖本二师,在寅卯头上,受祭 公德……”,以请各位神灵能够前 来。

(2)疏文保状。

在奉请各路神 仙、祖师来到神龛后,布摩向各位 神仙、祖师禀告此次因何事请他 们前来。

唱词中含有当事人的具 体信息、十三太保人及具体缘由,表达了邀请众神、祖师及德高望 重的长辈前来的殷切愿望。

此时 要拿一只公鸡,把鸡冠血滴于疏 文保状上,口中念唱道:“此鸡不 是非凡鸡,头带朱砂冠,身穿五色 衣,日在昆仑山上叫,夜在昆仑山 下啼,昆仑山上叫一声,伏羲姊妹 晓天明。

昆仑山下叫一声,天下人 民侧耳听,五更能报晓,惊醒世人 知,圣真有用法,救得众生宁。

”根 据布摩的说法,只有点过鸡血的 文书才能寄送给各位神仙、祖师,否则神仙、祖师是收不到文书的,这场仪式也是不能起到效果的。

® 点好后,将公鸡杀死去毛煮熟放 置八仙桌上,以备供奉各位神仙 和祖师。

(3)造茅一宗。

布摩把茅 人请来,孩子的苦难、灾祸都由茅 人来承担,同时,寨子里五位德高 望重的老人陪同茅官吃酒以表感 谢。

具体做法是,布摩及五位老人 先在堂屋正门口把茅官请进屋里 来,再把茅官请到孩子睡觉的房 间门口,最后将茅官请回八仙桌 前。

关于茅人来替病消灾,有个传 说,原来张孝、张李是堂兄弟,张 孝的母亲生病了,他母亲讲,要得 凤凰来治,刚好张孝不在家,张李 就给打来,拿来送给张孝的母亲 吃,于是病好了。

可是山神说:“不 允许打凤凰鸟,谁打了就要杀头。

”张孝、张李必定要拿一个来杀,张孝、张李争着说,凤凰是自己打的,案情就不好办,两个人争着死,山神不知杀哪一个,怕犯错误,于是,拿个茅人来替命。

®(4)番解。

犯了关煞的孩子,都有三十六种冤孽,要请菩萨解冤,雄鸡扫冤,茅人替冤。

布摩念唱道:“凡人在世多不知,造下罪业自痴迷。

自从当神解散后,一切罪业永别离。

三十六解解得清,解结菩萨解出门。

岩崩树打不甘心,谁知打落枉死城。

阎王殿前不取你,放你做个替代人。

今有LCY人撞遇你,忧忧疾疾到如今,百般鬼怪解出去,凶星恶煞解出门,万寿无疆。

”此时,一张长凳放于堂屋中间,孩子坐在凳子上,一条红色的布系于孩子胳膊上,布摩先打一个结,念到一个冤孽解一次,如此循环三十六次方可。

(5)回熟一宗。

回熟是为了“酬谢满堂神”,即犒劳各路神仙,请他们领受酒、肉等供品。

布摩先在八仙桌前,请求各路神仙保佑孩子祛除灾难、病魔,后转到堂屋正门口前,面对屋外用一个鸡蛋给孩子叫魂,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关煞。

这时堂屋外的杀猪正在进行之中,割下公猪的头用于放在神龛下面,以备祖先和各位神灵饷用。

(6)敬拜“乜王”。

“乜”是母亲的意思。

布依族的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一个神的母亲,一直保护他们成长到十二岁。

逢年过节或若遇孩子经常哭闹、身体不适,都要在孩子的卧室门前供“母神”,即“也王”。

该环节由布摩念唱经文来表达对“母神”的敬重,以及祈求它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同样,需要杀一只母鸡来供奉“母神”,以示诚意。

(7)送星神。

即将各位神明送走前唱的赞颂歌。

最后阶段,需要把所有疏文保状、香、纸钱在门外烧了,以感谢众神辛劳,最终达到“天神归天,地神归地,各归方位,后方有情”。

(8)抓阄和剃头。

抓阄就是放一些衣物、学习用具、零食、钱等,由孩子自己选一个,以此来探察和预估孩子未来的发展。

剃头是外公仪式性的给孩子剃三下,一剃无灾无病,二剃健康快乐,三剃长命百岁。

到此整个仪式结束。

二刹头仪式”的教育人类学阐释教育人类学着重于考察在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之下,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它关注一个族群内部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如何产生以及发生作用的,它不同于“用教育来迎合政治时事的需要”,®对于L村的布依族人来讲,自小就在“剃头仪式”的濡染下成长和生活,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性教育,促进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和道德伦理的传承。

(一)仪式中的教育要素“刺头”仪式,内容丰富繁杂,现从微观的角度,来解读“剃头”仪式过程中的教育要素,下面分别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第一,“布摩”作为教育者。

在“剃头仪式”中,当地仪式专家布摩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布依族人,若要获得“老摩”这一称号,必须对记载各种神鬼知识的科仪书本熟知,是寨子里为数不多可以识文断字___________2019.02文学敎育089M I M的人士之一。

人们遇到什么灾祸, 都会请布摩到家里作法。

仅就“剃 头仪式”而言,面对不同的人,对 日期的选择、佩戴的首饰等都有 不同的规定和要求,这些都需要 布摩对生辰八字、天干地支、遇到 什么关怎么解等知识了如指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布摩不仅精 通祭祀仪式的专业知识,传播民 族文化,是寨子里重要的教育者 之一,而且又能将神的庇护带来 人间,实现神与人之间的沟通与 交流,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安 抚与慰藉。

第二,仪式中的孩子、亲属、 友人等作为受教育者。

在番解、剃 头、抓阄等几个环节,孩子作为主 要的接受教育者必须到场。

孩子 的参与,是对民族文化耳濡目染 的过程,“重大的公共事件在直接 参与者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 记,特别是在他们还处于成年身 份形成的早期阶段,在他们还是年 轻人的时候” ®。

在剌头仪式情境 中,孩子或是当事人或是在一旁 观看,都能够感受浓郁的民族文 化气息,进而使孩子自然而然的 融人仪式中,既满足了孩子的好 奇心,也加深了孩子对仪式的记 忆和认知。

这些都是孩子身体力 行、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具体表 现。

此外,孩子的父母、亲友以及 邻居往往会前往仪式现场,料理 相关事务,在主动帮忙的过程中, 回想起自己当年经历的“剃头”仪 式,心理上对仪式的认同感油然 而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出生 后,父母都会自觉的去请布摩给 孩子测八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 种习惯,而这些都来自于仪式对 090&学教育2。

19〇2人们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

第三,摩经文本作为教育内 容。

赋予仪式以道德教化含义是 宗教的惯用做法,®在学校的课堂 上,教育内容是以书本的形式呈 现的。

而在“剃头”仪式中,主要的 教育内容是通过“布摩”在仪式上 所念唱的文本来体现。

这些文本 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尊师重道。

仪 式开始便是请神安位,布摩通过 念唱:“上来请圣,以沐来临,堂前 殿座,具有斟酒,礼行开壶上献, 酒斟二献。

三献圆满,礼不重斟。

所有雄鸡、刀头、押往神前,当案 叩请,尊神受祭……”。

加之实际 行动,即上香、烧纸钱、奉酒把祖 师神灵迎请进来,以示真心和诚 意。

_■.深深感谢。

在造茅一■宗这一■ 环节,茅人替孩子承担了所有不 顺与灾祸,布摩念唱到:“这杯酒 来满满斟,不敬茅人敬何人;送茅 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也不多。

” 同时,布摩领着五位老人陪茅哥 吃酒并且唱歌送茅人,都表达了 人要有回报感恩之心。

第四,多种教育方式并存。

在 “刹头仪式”上,教育内容通过一 定的教育方法作用于那些接受教 育的人,主要通过教育者(“布摩”) 和受教育者(仪式中的孩子、亲属 与邻里)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具体 的教育方式有三大类:(1)讲授 法。

在仪式进行中,布摩向当事儿 童及其父母、亲友、邻居念唱大量 摩经内容,正是一种讲授式的知 识传授过程。

(2)直观法。

布摩是 仪式的主持者,需通过一系列肢 体动作,如敲锣、敬酒、打卦等完 成仪式表演,是直观教学法的体 现。

(3)体验法。

在“剌头”仪式中,孩子不仅要亲临教育现场,耳濡 目染教育之氛围。

同时,也要参与 到仪式的某些主要环节中去,亲 身体验仪式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