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辛弃疾;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作特点;解读《长亭送别》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诗句分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领会诗词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长亭送别》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阐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

2.2 课文解析:分析《长亭送别》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辛弃疾的词风;难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会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长亭送别》的主题;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特点。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鉴赏练习。

3.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4.2 知识掌握: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句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4.3 技能运用: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或鉴赏中的运用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王实甫及其作品《西厢记》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分析《长亭送别》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

o鉴赏剧本中的戏曲语言、修辞手法与情感氛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珍视情感、理解离别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长亭送别》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理解剧本所反映的情感主题。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戏曲语言与修辞手法,理解王实甫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亭送别》剧本、王实甫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长亭送别》剧本,了解王实甫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王实甫的戏曲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曲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曲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实甫的经典作品《西厢记》中的选段《长亭送别》。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王实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西厢记》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王实甫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曲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长亭送别》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情感氛围。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长亭送别》1.人物性格与情感分析o学生分析崔莺莺、张生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崔莺莺与张生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他们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2.戏曲语言与修辞手法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曲语言,如唱词、念白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朗读、表演等方法,体会角色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离别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长亭送别》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名篇。

2. 教学难点:(1)词语的理解与翻译;(2)诗句的赏析;(3)角色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实甫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角色情感。

3. 合作探讨:4. 课堂展示:请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讲解与示范: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默写名句名篇;四、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4. 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表现;5. 学生的心得体会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长亭的图片和相关古诗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送别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表演训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体会角色情感。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2)领略诗词中的自然风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3)体会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作者、背景及诗词的艺术特色;2. 诗词中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含蓄的情感表达;2. 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长亭送别》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介绍等;2. 准备相关资料,如古代诗词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3. 准备角色扮演道具,如长亭、马鞭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离别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词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诗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准备表演;(2)表演《长亭送别》,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悟;(2)引导学生珍惜眼前人,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6. 知识拓展(1)对比学习其他古代送别诗词;(2)了解送别诗词的演变历程。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和家国情怀。

8. 作业布置(1)背诵《长亭送别》;(2)写一篇关于送别主题的短文。

9. 板书设计长亭送别作者:王之涣背景:唐代艺术特色:离别之情、自然风光、家国情怀10.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感受诗词中的离别之情、自然风光和家国情怀。

《长亭送别》 教案

《长亭送别》  教案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把握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人物情感,体会友情、别离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内涵。

2.2 诗词原文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意境,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3 诗词主题探讨讨论诗词中的友情、别离等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长亭送别》的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图片,播放诗词朗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5.2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诗词鉴赏作业,评价学生对《长亭送别》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以一幅长亭送别的古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长亭送别》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6.2 诗词朗读与解析让学生齐声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6.4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

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诗句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长亭送别》原文、注释、译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 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及其文学地位。

3. 讲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如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

4.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长亭、秋水、寒蝉等。

5.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等。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亭送别》的诗意及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2.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

2. 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长亭送别》原文、注释、译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逐句解析《长亭送别》,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与意境。

3. 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等。

4. 讲解诗词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如长亭的意义、送别的礼仪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感受《长亭送别》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词中的情感。

2. 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情感的深入体验。

2. 情感表达的技巧。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长亭送别》原文、注释、译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与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实践活动,如朗诵、表演等。

4. 分析情感表达的技巧,如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参考文本)《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

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

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

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

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

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

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

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

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