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19牧场之国》优秀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19 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情趣有很高的培养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描绘性文字有一定的感悟。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描绘性和诗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绘性和诗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涵,提高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牧场意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牧场景色,如草地、低地、运河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性和诗意,举例说明。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 students further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text.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感情和表达能力。
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9《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9《牧场之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场之国》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荷兰美丽的牧场风光和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够引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及课文的朗读和默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描绘美好事物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荷兰的文化和地理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文化铺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牧场、荷兰、风光”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荷兰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和宁静生活,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和课文的朗读。
3.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荷兰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文化铺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荷兰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对荷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的语气和表情,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默写,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优秀教学设计1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优秀教学设计12一. 教材分析《19 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以及那里的人们和动物们和谐共生的生活。
通过描绘牧场的宁静和美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可能存在兴趣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宁静”、“和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表达的理解,如“宁静”、“和谐”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的解释。
4.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对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课文中的荷兰牧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说荷兰牧场是‘牧场之国’?”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你认为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案(内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案(内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牧场之国》这篇课文的大意。
2.能够朗读《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
3.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4.能够表述自己对《牧场之国》的理解与感受。
5.能够模仿课文中描述牧场生活的情景,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2.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尊重与珍惜生命。
3.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发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对《牧场之国》这篇课文进行理解和朗读。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3.进行情景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
2.引导学生学会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重点内容。
3.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角色扮演,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堂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牧场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农田和牧场的兴趣。
2.新课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牧场之国》,让学生跟读,重点把握语音语调。
3.文本解析(20分钟)–导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小组讨论(10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5.合作表演(10分钟)–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片段,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1.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节课学习重点。
2.课文学习(15分钟)–教师讲解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入。
3.课文讲解(20分钟)–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句讲解,解析语言和情感表达。
4.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引导表达情感。
5.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讨论,提高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9 牧场之国》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主题思想;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较流利地朗读课文;3.导入丰富生动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团队合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讲解的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19 牧场之国》。
三、教学准备1.课堂PPT2.课堂互动道具:动物面具、小田园道具等3.录音设备四、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5分钟)–创设田园牧场氛围,播放动物声音,引发学生兴趣。
2.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逐句纠音。
3.课文解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反映的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4.小组合作(15分钟)–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和谐相处的小故事。
5.展示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设计的小故事。
6.课文理解(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对于课文背后主题的理解做简要概括。
7.延伸活动(10分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动物保护宣传海报。
8.课堂总结(5分钟)–结合当天学习内容,帮学生学会总结经验。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
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加入情景再现、实地体验等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19牧场之国(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19牧场之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牧场,课上通过对牧场景色、动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牧场的美丽景色。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讲解生字词,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描绘的牧场景色和动物。
(2)学生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5.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及时反馈。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采用关键词、图片、图表等形式进行板书。
七、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牧场的画。
3.写一篇关于牧场的短文,发挥想象,描述牧场的景色和动物。
八、课后反思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十九课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荷兰美丽的牧场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牧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充满诗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语句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荷兰文化和风光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荷兰的牧场风光;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牧场风光的理解和想象。
3.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音乐、视频等。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4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
理解课文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课文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这本书的第一组课文当中,我们领略了漓江之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之山的奇、秀、险;观赏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神奇;更饱览了七月天山的奇丽景色。
那么,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些优美风光,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生发言)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啊,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游玩,这是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在这个国家有很多的花,尤其是郁金香,多达200多个品种。
还有水仙、风信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这里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被人们称为“花之国”(课件出示)。
不仅如此,这里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课件出示)的雅称。
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荷兰)是啊,荷兰不仅是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的牧场更是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
(板书、读题)看到“牧场”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就赶紧牧场之国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吧。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提示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指名读)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要求自由读读课文,要注意(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生自由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牧场之国教材分析: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
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辽阔无垠、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异域之邦缺少直观了解,因此课前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以便使学生对荷兰有个整体的了解。
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阅读课文的能力。
本文的教学可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加强学生对于写作的积累。
本课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优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自觉摘抄。
还可以把搜集到的有关荷兰的内容整理到资料袋中。
教学建议: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课前准备课文的插图及荷兰的风景图片以及优美的音乐,以便教学时创设情境,辅助阅读。
3.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画面,感受异国的风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3.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文中描绘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的样子,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
3.感受荷兰的独特风光,初步感受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荷兰的独特风光。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
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几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或资料)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荷兰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4.今天,我们就去荷兰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课件出示本课新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带着生字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注意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完后,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填空。
白天,奶牛__________,骏马__________,家畜_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
2.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师: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3.现在请大家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再读一读,充分地体会一下。
第2~4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牲畜之多;第5自然段借助课外资料明白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五、抄写词语,积累语言1.抄写生字词。
2.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摘录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牧场之国⎩⎨⎧白天辽阔美丽傍晚马牛成群晚上悠远宁静第2课时课时目标:1.以朗读为重点,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
2.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激发其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3.比喻、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全班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教学第2~5自然段。
(1)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①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 A.牛会在思考着什么呢?B.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②教师小结: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③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2)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骏马。
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群群骏马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飞驰。
)②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这里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它们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3)第4自然段:主要写各种家畜、家禽。
①“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说明了什么?(小鸡和长毛山羊的数量多,也从侧面说明了收场的辽阔。
)②想象一下,猪群可能会发出怎样的赞许?(景色优美、生活安闭。
)③指名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4)第5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夜晚的收场。
①夜晚的牧场与白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更加宁静祥和)②从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什么?(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5)教师小结:无论是白天的牧场还是夜晚的牧场,这里都没有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自然、和谐。
二、品读课文,重点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
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
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4次)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不是真正的荷兰。
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美。
这份喜爱与赞美,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三、诵读体验,感悟写法1.交流(重点赏析这几句):①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范围广,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③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场面的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④“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理解“自由王国”,感受“主人和公爵”,体会主人在家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体会公爵在王国的尊贵地位、自由自在。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的和谐。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既是作者对荷兰特点的总结,又是作者对荷兰牧场呈现的不同的美发出的赞叹。
2.教师小结: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牛、马、猪、羊把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绿色的丝绒般的草原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王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如此怡然自得、惬意舒畅,怪不得作者会不断地发出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再次齐读这句)怪不得作者会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再次齐读课题)四、布置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的家乡。
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搜集荷兰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的由来。
板书设计:19、牧场之国⎭⎬⎫碧绿草原 黑白花牛成群骏马 膘肥体壮绵羊猪群 悠然自得晚霞满天 牛羊歇息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话,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