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
统计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统计—总括地计算;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统计学概括地说统计就是用数字作为语言表述事实。
它有三层含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2统计资料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或科学技术内容的统计数字和相联系的文字分析报告。
3统计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宜的科学方法搜集、处理统计资料的一系列调查研究过程。
3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为什么?)。
P8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问题1.统计的作用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治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P42.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综合性)具体性3.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4、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对统计范围、统计指标、分类目录、资料搜集整理方法、分析要求及有关组织工作等方面所作出的整体规划。
5、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所确定的统计指标,把研究对象中各总体单位的某些必须了解的特征记录下来。
6、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将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编制统计表等科学加工处理的过程,以便清晰地反映研究总体的综合特征。
7、统计分析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根据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节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1、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简言之总体是同质个体所组成的整体。
统计学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二)实验方式
所谓实验方式,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试验 法,通过观测人为安排条件下试验产生的各种 结果并加以记录的方式来获取数据,或通过人 为安排条件下的试验来探求某个或某些因素对 所研究事物的数量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凭借 实验结果来揭示所考察因素与所研究事物之间 的数量因果关系。
1、实验的原则
运用实验方式需要遵循下列两个原则:均衡分散
1、普查
普查是根据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 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以收集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全 面资料(即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观测单位)。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建立专门的 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观测单位 直接进行登记。如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等。二是利 用观测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 由观测单位按要求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
重点调查的单位可以是一些企业、行业、 也可以是一些地区、城市。此种调查方式的优点是,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而又较快地搜集到统计 信息资料。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 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反映研究项目 和指标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在下列问题中为了得到数据,采用什么调查? • 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衣服的尺寸。 • 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 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五分之一的六个大型企 业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基本 情况。
观测性误差
数 据 收 集 误 差
也叫登记性误差或调查性误差,它 是在调查观测的各个环节因工作粗 心或被观测者不愿很好配合而造成 的所收集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 差,包括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 算错误、抄写错误、汇总错误、计 算机输入误差等工作误差,以及被 调查者不愿或难以提供真实情况的 误差,有时还存在调查人员弄虚作 假的误差和各种人为因素干扰的误 差。 这部分误差通常是人为造成的,通 过对统计调查资料的严密审核,是 可以发现并加以更正的。观测性误 差则可能存在于任何统计调查。 因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产生 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实数量特征 不符的误差。根据样本不能完全 代表总体的原因不同,代表性误 差又分为系统性代表性误差和偶 然性代表性误差两种。
统计数据显示

参考资料
统
• 1.曾五一、肖红叶,《统计学导论》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12。
• 2. 理查德.P.鲁尼恩等,王星译,《行为统计
计
学基础》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学 • 3.杰拉德.凯勒等,李君、冯丽君译,《统计
学: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版,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104
4
51
学
5
30
6
19
比率(%) (频率)
3.2 14.2 42.1 20.6 12.1 7.7
合计
247
100
3.统计表分类
–按主词的结构分类,根据主词是否分组和
统
分组的程度,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
–按宾词设计分类,可分为宾词简单排列、
计
分组平行排列和分组层叠排列等三种。
4.统计表设计
频率%
计
8 6
15 10
4
学
2
5
0
0
105--110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140
加工零件数
• 4.折线图
• 以线段的起伏表示数量分布的特征
统 • 可以用直方图的中点即组中值连接而成
• 也可以用EXCEL中图表命令画图
计
计 • 数值可以是绝对数如频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如
频率。
学 • 条形或柱形之间可以有空隙,也可以无空隙。
• 可以用EXCEL中图表命令画图
统 计 学
统 计 学
统
300
250
200
计 150
100
统计学1

一、名词解释1、定性数据是指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
(定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类别,由定类尺度计量而成。
定序数据是对事物按照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量而成。
)2、定量数据是指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距数据与定比数据两种。
(定距数据是一种不仅能反映事物所属的类别和顺序,还能反映事物类别或顺序之间数量差距的数据,由定距尺度计量而成。
定比数据是一种不仅能体现事物之间数量差距,还能通过对比运算,即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来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由定比尺度计量而成。
)3、长期趋势是指时间数列中指标值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普遍的、持续的、决定性的基本因素的作用,使发展水平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或持续不变的基本态势。
4、季节变动是指数列中各期指标值随着季节交替而出现周期性的、有规则的重复变动,这里的时间通常指一年。
5、循环变动是指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随着时间变动发生周期性的重复变化,但循环变动所需的时间更长,重复变动的规律性、变动周期和时间也不像季节变动来得稳定、可以预测。
6不规则变动是由未能得到解释的一些短期波动所组成的,常指时间数列由于受偶然因素或意外条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指短期内)呈现不规则的或自然不可预测的变动。
7、相关关系,也称统计相关,是指现象之间存在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
8、点估计也称定值估计,就是以样本观测数据为依据,对总体参数做出确定值的估计,也就是用一个样本的具体统计值去估计总体的未知参数。
9、区间估计,就是指用一个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参数,即对于未知的总体参数9,想办法找出两个数值Qi和他(B i v他),使B处于区间(0|, 9)内的概率为1- a,即n ( 9iv 9V 9)=1- a区间(9i, 9)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或置信区间,91为估计下限或置信下限,9为估计上限或置信上限。
统计表

设计
由于使用者的目的以及统计数据的特点不同,统计表的设计在形式和结构上会有较大差异,但设计的基本要 求是一致的。总体上来说,统计表的设计应符合科学、实用、简练、美观的要求。具体来说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比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的位置应安排合理。
按统计表所显示的数列性质分类:时间数列表、空间数列表、时空数列结合表。
内容
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主词――是说明总体的,它可以是各个总体单位的名称、总体各个分组名称。形式上表现为横行标题。 宾词――是说明总体的指标名称和数值的。形式上表现为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
制作规则
1、统计表一般为横长方形,上下两端封闭且为粗线,左右两端开口。 2、统计表栏目多时要编号,一般主 词部分按甲、乙、丙;宾词部分按(1)(2)等次序编号。 3、统计表总标题应简明扼要,符合表的内容。 4、主词 与宾词位置可互换。各栏排列次序应以时间先后、数量大小、空间位置等自然顺序编排。 5、计量单位一般写在 表的右上方或总栏标题下方。 6、表内资料需要说明解释部分,如:注解、资料来源等,写在表的下方。7、填 写数字资料不留空格,即在空格处划上斜线。统计表经审核后,制表人和填报科全书》介绍,统计表是用原始数据制成的一种表格。为了实际需要,人们常常要把 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工作中所得到的相互关联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归类,并按照一定的 顺序把数据排列起来,制成表格,这种表格叫做统计表。在《统计学原理》上,统计表是集中而有序地表现统计 资料的表格。
种类
按统计表的作用分类:在统计中用于搜集和登记原始统计资料的调查表;在统计资料整理过程中使用的汇总 表或整理表;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对统计整理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的分析表。
1.3统计学的重要概念

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主要有: 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主要有: 总体和总体单位 标志和变量 指标和指标体系 统计数据 ……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一 总体与总体单位
是由客观存在的、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 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为总体。 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为总体。 例如,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例如,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则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 则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它包括 许多个别工业企业, 许多个别工业企业,每个工业企业都是客 观存在的、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个别事物。 观存在的、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个别事物。
统计数据
定序尺度(概念要点) 定序尺度(概念要点)
对事物分类的同时给出各类别的顺序 比定类尺度精确 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 数据表现为“类别” 数据表现为“类别”,但有序 具有>或 的数学特性 具有 或<的数学特性
统计数据
定距尺度(概念要点) 定距尺度(概念要点)
1. 2. 3. 4. 5. 对事物的准确测度 比定序尺度精确 数据表现为“数值” 数据表现为“数值” 没有绝对零点 具有 + 或 - 的数学特性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
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 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说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是说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 是说明现象总规模 对数表示; 对数表示;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 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 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平均指标是表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平均指标是表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平均数表 是表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示。
(完整版)应用统计学练习题(含答案)

应用统计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__统计实践____和___统计理论__的关系。
2.总体是由许多具有_共同性质_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__总体_的组成单位。
3.统计单体具有3个基本特征,即__同质性_、__变异性_、和__大量性__。
4.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情况,总体是_企业全部产品__,个体是__每一件产品__。
5.样本是从__总体__中抽出来的,作为代表_这一总体_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6.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__数量标志_和_品质标志_两种。
7.8.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__总量指标__、__相对指标_和__平均指标__。
9.指标与标志的主要区别在于:(1)指标是说明__总体__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__总体单位__特征的。
(2)标志有不能用__数量__表示的_品质标志_与能用_数量_表示的_数量标志_,而指标都是能用_数量_表示的。
10.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以划分为_统计设计_、_统计调查_、_统计整理_和__统计分析__4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A)。
A.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B.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C.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D.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2.设某地区有800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D)。
A.全部工业企业B.80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800家工业企业的全部工业产品3.有200家公司每位职工的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200家公司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A)。
A.200家公司的全部职工B.200家公司C.200家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D.200家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4.一个统计总体( D)。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5.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的质量,则该产品等级是(C)。
统计实务

第一章综述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指标、分类标准和调查方法,有组织地向调查对象搜集原始资料的过程,它的任务是取得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加工,形成规范的统计数据。
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通过对统计资料和有关情况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从数量方面来说明社会现象的变化,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预测未来发展。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统计监督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
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1统计表。
2 统计报告。
3电讯、磁介质形式。
4出版物形式。
统计的基本方法: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全面定期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普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以搞清重要的国情、国力。
我国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三项:即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
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年份,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6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的年份实施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在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双重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其他非全面调查:1重点调查2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
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at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选择对比基数 2 确保可比性 3 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运用 4 多种相对数综合运用
stat
Ⅲ、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概述
统计分组的局限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它是将一个同质总体 各单位之间量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指标来代表总 体各单位的一般水平,是对总体分布集中趋势或中 心位置的度量。
N
6
6
stat
3543 3594 98.6
出口额
99年 6950
99年是98年 的(%)
101.8
5405 99.6
4175 107.6
2684 98.4
2990 97.9
2386 111.3
2308 95.3
201
101.5
1949 106.0
1748 100.0
进口额
99年 10599
99年是98年 的(%)
112.5
4726 100.4
3096 110.4
3207 101.7
2860 98.8
2202 105.8
2160 100.1
1890 112.9
1658 118.2
1795 97.2
stat
(六)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数:是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 的两个现象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用来 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例如 人口密度、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人均 绿地面积等均为强度相对数。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 状况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的数值只能间断计数, 不能累计相加计算,其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没 有直接关系。
区分关键: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加总后是否有 实际意义。
stat
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指标还是时点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银行存款余额 居民住房总面积 总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
文盲及半文盲 总计
人数(万人)
613.85 961.90 1728.37 7260.38 26338.49 42020.53 20485.48 99408.99
比重(%)
0.62 0.97 1.74 7.30 26.50 42.27 20.61 100.00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stat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
▪ 总量指标 ▪ 相对指标 ▪ 平均指标 ▪ 变异指标
stat
Ⅰ、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
1、反映总体内容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2 、时间状态不同: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stat
1、按反映总体的特征分 总体总量——由总体单位数直接加总而
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26651.9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从业人员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第一 第二 产业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底 从业 人员 (万人)
stat
从业人员构成(%)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21.8 43.9 34.3 65554 58.8 21.7 19.8
34560.5
73142.7
19.1 50.0 30.9 69600 49.9 23.7 26.4
76967.1
18.6 49.3 32.1 69957 49.8 23.5 26.7
80729.8
17.3 48.7 32.9 70586 50.1 23.0 26.9
stat
结构相对指标的特点
子项指标数值包含在母项指标数值中 同一总体中,各部分(组)结构相对指
最高5城市 (元)
最低5城市(元)
两者之比(倍)
绝对差额(元)
9 064
4 461 2.03 4 603
6 403
3 159 2.03
3 244
1 992
1 214 1.64 777
86年
1 163 755 1.54 408
stat
(四)比较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同类 现象数值的对比,用以比较不同国家、不同 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100
%
例3、某企业计划明年把单位成本降低3%, 实际降低2%。该企业是否完成了单位成本降 低计划?
1 2% 101.03% 1 3%
问:是否完成任务? 该企业未完成降低单位成本的计划
stat
2、判断完成计划与否的标准
正指标: 计划任务按最低限额规定——以达到和高
于100%为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产量、产值、利润等)
逆指标: 计划任务按最高限额规定——以达到或低
于100%为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 (成本、原材料消耗等)
stat
关于长期计划完成程度的考核
检查中长期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 的性质不同,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水平法是以计划期期末水平为考核对象,适用于反映生产 能力的经济指标。 计算公式:
来的,是反映总体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 标志总量——是用来反映总体单位某一
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
例: 1992年我国有工业企业861.21万个,
工业净产值7287.63亿元。
stat
2、按反映的时间状况分
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 过程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可以连续计 数,累计相加,其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有直接 关系;
例8、某市人口数158000人,有零售商店790个, 计算该市的零售商业网点密度
stat
不同时期 比 较 不同现象 比较
同一时期比较 同类现象比较
动态 相对数
不同总体 比较
强度
同一总体中
部分与部分 部分与总体 实际与计划
相对数 比 较 比 较 比 较 比 较
比例 相对数
结 构 计划完成
相对数 相对数 相对数
stat
例6:某地基本建设投资第八个五年计划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合计
计划投资额
200 240 260 300 360 1360
Hale Waihona Puke 实际完成投资额 208 250 290 420 510 1678
累计完成投资额 208 458 748 1168 1678 -
例: 平均工资=工资总额/职工人数 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
stat
2、简单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
x x1 x2 xn x
n
n
stat
例9: 6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分别为: 79、82、87、60、95、91,他们的平均成 绩是多少?
N
x i1 xi 79+82+87+60+95+91 494 82.33(分)
强度相对数
某一现象的数值 另一有联系现象的数值
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工业产量指标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布
糖
(米/人) (公斤/人)
16.6
5.1
15.8
5.6
15.9
7.0
19.6
6.5
17.7
5.0
21.6
4.6
17.2
比较相对数
甲空间某类现象的数值 乙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
100%
该指标一般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分子与 分母可以互换。
stat
1997年中美小学、中学、高等院校生师比
小学
中学
高等院校
美国
18.3
14.2
15.6
中国
24.2
16.8
9.8
二者之比 (倍或%)
0.756(倍) 0 . 8 4 5 ( 倍 ) 1 . 5 9 2 ( 倍 )
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水平 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期规定的期末水平
在计划期内连续12个月内(可跨年度)达到计划 规定的期末水平就算完成任务。
stat
例4:某企业五年计划中规定:产量在最后一 年达到50万吨。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第 第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一二上下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年年半半季季季季季季季季
年年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进出口总额
99年 17549
98年 16250
99年是98年 的(%)
108.0
10131 10135 100.0
7271 6684 108.8
5891 5881 100.2
5850 5948 98.4
4588 4225 108.6
4468 4581 97.5
3931 3684 106.7
3607 3240 111.3
5.2
20.2
5.7
19.4
6.6
19.9
6.9
钢 原煤 原油 (公斤/人) (吨/人) (公斤/人)
58.4 1.0 122 61.7 0.9 123 69.5 1.0 122 76.0 1.0 123 77.7 1.0 123 79.2 1.1 125 82.3 1.2 129 88.6 1.1 131 93.1 1.0 130 99.1 0.8 128
(75.6%)
(84.5%)
(159.2%)
stat
(五)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数:是总体不同时间的同一指标 对比的比值,可以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 (即发展速度)。
动态相对数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100%
stat
世界主要地区进出口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