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主讲人宋国瑛前言国际贸易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主要分成两个阶段:1、伟大的地理大发现;2、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瓜分世界。
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形成。
人类第一次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部落崩溃奴隶社会兴起之初的年代。
由于生产的进步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国家形成,使人们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集团之间的贸易,最终越出国界,发展成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初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从地中海的东岸腓尼基和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大西洋、太平洋。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个国家(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是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
1、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所起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因素。
2、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地理格局。
因为国际商品的流向和流量及结构的变化是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
二、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肯定的讲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边缘学科)。
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关系上即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的分支又是国际贸易的分支。
但国际贸易是以地理为基础。
第二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一、研究的内容(一)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诸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发展的素质、社会综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等。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进出口商品市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所以对商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地理研究是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际贸易地理(未完全版)

国际贸易地理(未完全版)第一章一、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资源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矿产资源、燃料资源等方面反映出来。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国家类型、人口民族、宗教风俗、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地理环境范畴,它们对国际贸易活动均有不同的影响。
(理解)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力量”,它的发展既能使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对传统产业和产品又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在国际间的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有日益增大趋势。
第三章在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形成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贸易中心,即位于比利时西南部的佛兰德尔、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地区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
地理大发现主要是指以下事件:一是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二是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到达印度。
这两次航行历史上人们称为“发现新航路”。
国际经贸地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学科是().国际贸易地理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内容由于吸收了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内容,因此它具有().综合性.差异性.地区性.广泛性.天津正处于京沪与京哈铁路的交汇点,这种位置的表示方法属于().经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经纬位置.北美五大湖中,多数为美加两国所共有,唯一属于美国的湖泊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欧洲内河运输最繁忙的国际河流是().伏尔加河.塞纳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古诗反映了().山上花期长.山下花期短.气候的垂直变化.气候的水平变化.海底石油主要储藏在().大陆架.大陆坡大陆棚.洋底.南、北美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乌拉尔山.欧美等国家市场销售最大的旺季是().春季开学季.夏季旅游季.秋季收获季.冬季圣诞季.日本销售渠道最大的特点是().销售渠道长.销售渠道短.销售渠道宽.销售渠道窄.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想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只能采取().提高关税.适度非关税壁垒.出口价格补贴.禁止进口.世界上完全自由港并不多,下属哪个是完全自由港().香港.新加坡.百慕大群岛.科隆.美国的“硅谷”位于().纽约附近.洛杉矶附近.圣弗朗西斯科附近.芝加哥附近.美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但最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当今美国第一大主导产业是().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信息产业.美国最大的煤田是().阿巴拉契亚煤田.中部煤田.西部煤田.落基山煤田.美国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五大湖周围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西部沿海地区.美国国内最大的铁路枢纽是().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美国太平洋最大的沿岸城市是().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休斯敦.当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内需主导型向出口主导型转变.由进口主导型向出口主导型转变.由出口主导型向进口主导型转变.日本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海沿岸地区.北海道地区.“三湾一海”地区.九州岛一带。
国际经贸地理

第二节 美国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美国中部低地,地势平坦,可耕地广阔,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 足,因 而成为世界上最富饶的大型机械化商品农业区。 二、人文环境特征 2008年美国人口约为3.045亿,居世界第三位。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种族 多样;美国居民宗教信仰极为普遍。种族多样化、民族宗教多元化及移 民的不断增加决定了美国消费层次的复杂,促使市场容量增大。 三、经济环境 (一)2006到2008年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 (二)产业结构:①高科技引领下的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 用事业组成。②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出口 能力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居于支配地位。③高科技占优势的服务业:美国 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并在高科技等新领域占优势,与农业、制造业 相比,无论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在继续上升。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比较
(一)从组织结构上看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形成的区域贸易组织。该 协定的自由贸易委员会由三个国家的部长级代表组成,监管协定的执 行和进一步完善,解决协定解释方面的争议。与具有正式组织机构和 章程的欧盟委员会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委员会不过是美、加、墨三国 高级贸易代表会谈的代名词,秘书处的活动也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当出现争端时,争端的解决方法是依赖三国委员会的政治代表,而欧 盟是依靠法院来解决争端的。 (二)从追求的目标上看 与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不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一个贸易协定, 寻求在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加速资本在三国之间的流动。北美 自由贸易协定强调的是协作,而不是欧盟或者货币和政治的一体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加拿大
• 一、自然环境特征
• 加拿大地处高纬,冬季寒冷漫长是主要的气候特征,领土东西走 向脚长,气候多样,区域差异较大。加拿大矿产丰富,石棉、镍 、锌、白银产量居世界之首;铜、石膏。钾碱、硫磺产量居世界 第二;钴、铬、钼、铂等矿物储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加拿大具有 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 二、人文环境特征 • 加拿大现有人口3331万,平均没平方千米仅3人。加拿大失忆个移 民国家,民族成分复杂。加拿大人喜欢深红色,喜爱枫叶,禁忌 白色百合花,加拿大还是一个推崇多元文化的国家。
国际贸易中的地理

国际贸易中的地理国际货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
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以下分而论之。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权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贸易”这一立国的基本国策。
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扬长避短,执行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政策。
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全国有1085个港口集中分布于三湾—海地区,其中有100多个是对外贸易港,它们往往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形成“临海型”的工业布局。
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导型”的经贸战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到60年代末,日本国民经济总值仅次于美、原苏联;到80年代初,超过原苏联仅次于美国,且保持至今。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事实,充分说明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
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
如横跨赤道的非洲大国扎伊尔和纬度偏高的亚洲内陆国家蒙古,虽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却长期落后。
原苏联解体后,经济原本较为发达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传统的交通联系被打乱。
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经北高加索到俄罗斯的铁路几乎中断,一部分勉强可使用的公路也无法保证运输安全。
中亚五国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因交通不畅,使经济难以发展。
国际经贸地理

市场 = 二、民族
世界上大大小小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亚洲:1000多个;欧洲:70多个;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别在200—300个之间。
按民族构成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一民族国家;两大民族并立
比如:蒙古、阿富汗等
原因:海运的重要性
二、地形
地形的种类
三、矿产资源
在当今世界上,约 95% 的能源、80% 的工业原材料和 70% 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人地关系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自然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
比如:波斯湾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条件好的矿产资源
第一章、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
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
1 、纬度位置
中纬度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丝绸之路
现代
2、海陆位置
世界上的内陆国家,除了欧洲的外,其余皆属低收入国家。
哪些国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
比如:澳大利亚
我国的情况:
储量大 品味低:86% 的铁矿、70% 的铜矿、磷矿和铝土矿,以及 50% 的锰矿储量为贫矿。
第二节 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更明显、更直接
多种因素:人口、民族、政治因素等
一、人口 பைடு நூலகம்
人口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1. 国际贸易地理是介于( 国际贸易学 )与( 地理学 )之间的边缘学科。
2. 地理环境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 )、( 人文地理环境 )与经济地理环境。
3. 国际贸易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反过来贸易发展也会影响一国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变化。
4.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是一门兼有( 国际贸易学 )和( 地理学 )性质的边缘科学。
【与书上不同,书上的是: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5. 2007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日本)、( 东盟 )、(中国香港 )、( 韩国 )、( 中国台湾 )、( 澳大利亚)、( 印度 )以及俄罗斯。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个不是2007年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 C )。
A. 欧盟B. 澳大利亚C. 新西兰D. 韩国2. ( D )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A. 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 B 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C. 定性与定量D.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 地理大发现是在( D )。
A. 12-13世纪B. 13-14世纪C. 14-15世纪D. 15-16世纪4. 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但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称为( C )。
A.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B. 综合分析法C. 对比法D. 案例分析与理论归纳相结合5. 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很多学科具有密切关系,以下哪个学科与国际贸易地理学科关系不紧密。
( D )A. 地理学B. 经济学C. 商品学D. 艺术学三、判断题1. 国际贸易侧重从经济角度去研究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和商品流通领域中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与国际贸易地理在许多方面互相渗透、互为作用,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 )2.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政治及风俗习惯。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PPT课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
部分
• 一、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
影响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 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 的基础条件。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 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 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国际贸易地理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 第三节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第三章 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 第一节 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政策、社会结构与贸易 习惯、历史基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状况等。
•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 • 进出口商品是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其结构特点反映了国际间
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也是各国家、各地区经济 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
• (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地区格局的研究 • 研究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全球格局是国际贸易地理的核心与
第二章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 【学习目标】 • 使学生明确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
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诸因素。重点掌 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 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国领下宣布独立。
从混乱和废墟上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不久就进入了混乱的军阀割据时代。
蒙古国的独立运动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当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中国各省开始为重新统一、建立“中华民国”而开展各种政治活动的时候,外蒙古脱离了这一进程,开始酝酿“独立建国”。
此时,外蒙古已经变成了沙俄的保护国。
民国统计:整个蒙古族共有近240旗,其中外蒙占108旗。
宣称自治中华民国的政权由孙中山转到袁世凯的手中后,开始了与沙俄的艰苦谈判。
沙俄做出让步,承认外蒙是中国的领土,条件是在外蒙古实行“自治”。
也就是说外蒙古在名义上仍属中华民国,实际上的内政与外交还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
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苏俄推翻。
这时的“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
苏俄红军不断向西伯利亚挺进,使“自治蒙古”感到危胁日益临近,坐卧不安。
于是他们开始与中国进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中国怀抱的谈判。
回归中国1919年,主掌中国政局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得力干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接替了当时正与外蒙古进行和平谈判的陈毅将军(当时和平谈判已近成功),立即用铁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弃自治,外蒙古重新回归中国。
但是,这种毫不留情的铁腕政策却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上层王公的人心,为蒙古后来的分离埋下了祸根。
到了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外蒙古也进入混乱状态。
被苏俄红军赶到外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联合外蒙古上层王公,向中国驻军发难。
中国驻军寡不敌众,被迫撤离库伦(今乌兰巴托),一部分返回内地,一部分转移到买卖城,准备再战。
俄国的十月革命,也传染到外蒙古大草原。
在苏俄的支持下,牧民出身的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组建了蒙古人民党。
1921年,蒙古人民党的军队在苏俄的大量武器装备援助下,开始向买卖城的中国军队进攻。
中国军队内外交困,无心恋战,节节战败,被迫撤出买卖城。
从此中国军队再没有进入外蒙古。
宣布独立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党领导的“蒙古临时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这与在库伦的蒙古上层王公和恩琴俄国“白匪”形成了对立,并展开战斗。
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蒙古人民党邀请苏联红军入蒙参战。
1921年5月,苏联红军进入外蒙古,在买卖城外打败了恩琴的军队,挽救了危在旦昔的蒙古人民军。
随即于7月占领了库伦。
7月10日,蒙古上层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共同组建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在俄国的怂恿下,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和建立“蒙古国”。
消息传到中国内地,一时间舆论大哗,国内各民间团体、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宣言,反对蒙古王公贵族分裂祖国的倒行逆施,谴责苏俄对中国外蒙古的武装占领。
北京政府的实权人物曹锟和吴佩孚,以中国政府名义发布措词严厉的声明,谴责外蒙古企图分裂中华民国的行径,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东北的张作霖也通电谴责俄国,对外蒙古的“独立”异常愤慨。
他不顾被其他军阀吞并危险,独自发兵外蒙,与外蒙和俄军作战,试图以武力解决外蒙纠纷。
然而,由于内战原因,张作霖害怕曹锟、吴佩孚借机出兵东北,夺回部分失地(这些失地至今还在中国辖区),就不敢再贸然行事。
而北京的曹、吴在北边要对付张作霖,南边要对付其它各省军阀,生怕出兵外蒙会丧失自己在北京政府中的实权,因此只有隔岸观火,除了口头谴责蒙独外,无可奈何。
自那时起,苏联红军就一直留在外蒙古。
这期间,那些在苏俄控制下、被剥夺了权力的蒙古上层王公开始醒悟,后悔分裂中国的行为,纷纷逃到中国要求发兵收回蒙古主权,赶走俄国人。
但是苏联不断增加驻蒙军队规模,阻挠中国收回外蒙古主权的行动。
1921年外蒙的苏赫巴托在俄国帮助下,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又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二三十年代一直到四十年代,中国除了内乱混战,便是抗日战争。
长期陷于内乱的中国,一次次地丧失了收回蒙古主权的机会,使蒙古独立的生米逐步变成熟饭。
苏联在列宁在世的时曾经说,要把沙皇掠夺的亚洲土地还给亚洲人民,他承诺,当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后,蒙古将自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但在列宁死后,斯大林完全背弃了列宁的诺言,他杀掉了曾经对列宁的讲话有过记载的一位国防部副部长,然后拒不承认列宁说过的话。
从此在苏联再也听不到要归还蒙古的声音。
苏联军队就这样还一直赖在外蒙古。
1945年2月关于结束二战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的重要议题就是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出卖中国利益,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现状,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这笔交易实际上是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
蒋介石得不到罗斯福的支持,面对斯大林的重压,在万般无奈之中,于1946年1月5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条约中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权公投独立。
这种巨大代价,终于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控苏案”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蒋介石在退到台湾后,对斯大林没有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慨,并以苏联违约为由,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这就是所谓的“控苏案”。
当时虽然大陆已经易手,但在联合国,中华民国仍然拥有中国的合法代表权,并且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中华民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从而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承认。
(2002年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建立非正式外交关系,并先后废除《管理喇嘛寺庙条例》、《蒙古盟部旗组织法》及《蒙古盟部旗组织法施行条例》等法律)中国共产党主掌中国政局后,由于当时与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在蒙古问题上,意识形态束缚了中国领导人的手脚。
斯大林强硬的立场,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国家统一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左右为难。
而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本打算与斯大林讨论黑龙江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问题,但遭到了苏俄的冷落。
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毛泽东开始与赫鲁晓夫交涉,试图解决包括蒙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归还了东北铁路的管理权。
但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苏联的拒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失去了收回外蒙古主权的机会。
中国的这次行动,很快传到了蒙古人的耳朵里。
他们立即行动,在苏联的监督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
随后,中国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1986年,邓小平与苏联谈判关系正常化时,提出了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苏联在蒙古国边界的驻军。
1991年苏联红军全部撤出蒙古国。
自然地理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属东亚,乃世界第二大内陆国(第一大为哈萨克斯坦),地处蒙古高原。
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
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或高原,平均海拔1600米。
西部为山地,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
位于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为全国最高峰。
其他蒙赫海尔汗山海拔4362米、埃恩赫塔伊万山海拔3905米、阿格拉山海拔3738米、尚德山海拔2825米、扎卢丘特山海拔2799米。
群山之间多盆地和谷地;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地;南部是占国土面积1/3的戈壁地区。
西部湖泊较多。
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科尔布多河、克鲁伦河、扎布汗河等。
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千米,最大淡水湖哈尔乌苏湖,还有吉尔吉斯湖、库苏古尔湖、阿奇特湖等。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蒙古国最大的湖泊,其水域总面积为276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
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有相近的起源。
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
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
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
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 毫米,70 %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1992年通过宪法规定,蒙古国实行有总统的议会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
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
国家大呼拉尔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并将以下问题置于自己特别权力之内予以解决: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的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的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颁布认为总统已经当选并承认其权力的法律;罢免总统职务;任在国防政策中优先运用政治-外交手段。
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为策·达希泽伯格中将(1998年8月起)。
实行义务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偿服役制。
1992年起服役期改为一年。
军力1997年总兵力共有2万人,武装力量基本建制改为旅级单位。
2008年总兵力共有2万人。
1997年开始对武装力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其编制体制由师-团制转入了旅-营制。
经济结构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年~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007年,蒙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宏观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2007年,蒙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
2008年,蒙古国GDP为49.91亿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为1980美元,列121位。
资源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
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
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2004年12月24日蒙古自然环境部公布)。
自然资源保护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采取措施拯救濒危野生动物。
截至1999年底,先后建立4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800多万公顷,其覆盖率为12%,其中面积最大的达530多万公顷,最小的有1600公顷。
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戈壁熊、野马和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稀有野生动物戈壁熊从20多只增加到30多只。
野马绝迹后又从国外引进,已繁殖到130多匹,成为世界上拥有野马最多的国家。
野骆驼的数量增加到600多峰。
被列入世界红皮书的野驴在蒙古已大量繁殖,在戈壁地区上千头野驴经常成群出没,仅哈坦布拉格县境内就有3万多头野驴。
蒙古野生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黄羊,全世界共有黄羊100多万只,而生存在蒙古的就达80多万只。
辽阔的蒙古草原已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野马原本产于蒙古高原,学名“普热瓦利斯基马”,是世界上唯一未经任何驯化的野马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