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万世流芳——论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实践

合集下载

《唐太宗传》千古一帝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体会读后感

《唐太宗传》千古一帝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体会读后感

《唐太宗传》千古一帝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开创了唐朝盛世,是我国历朝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古人曾经用“千古一帝”这个词,来高度评价他的丰功伟业。

那么,唐太宗究竟有怎样的传奇经历,立下了哪些丰功伟业,可以为他赢来这么高的赞誉呢?听完这本书,你就会得到答案。

登基前的李世民出身有两大特点:1. 他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

所谓关陇贵族,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身份标签,它指的是当时陕西和甘肃一带最有势力的一些大家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很强的实力;2.从血缘关系来看,李世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汉族人。

他的母亲窦氏,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血统,而他的曾祖母,也有可能是少数民族。

戎马生涯:1.随父起兵,有“首义之功”,协助攻克长安,建立唐朝; 2.统一中原,连续击败和消灭薛举和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与窦建德联军等;其中,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成为历史中的一场经典战役,李世民亲自率领3500精锐骑兵,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

毛泽东说,古人当中最会打仗的,第一就是李世民,第二才是朱元璋。

玄武门之变事件脉络:1.李世民功高,导致产生争位野心,同时也引发太子李建成猜忌;2.兄弟反目,各树党羽;3.李渊企图平衡双方,既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又封李世民为拥有大量实权的“天策上将”,最终和稀泥失败;4.李建成企图调走李世民的亲信将领,李世民感觉形势危急,决定抢先发动政变。

亲手弑兄:事发当日,李世民率领10名亲信部下,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并亲手将他一箭射死。

随后,李世民取得了长安城的实际控制权,李渊只好改立他为太子,过了没多久,就把皇位传给了他。

贞观之治1.休生养息、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又赎回了约两百万战乱时被外族掠夺的人口,解决劳动力问题;规范农业税收,大量兴修水利;甚至亲自下田劳动以表示重视。

2. 选拔人才,从谏如流:1.重用魏征;2.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3.发展科举制度;4.善待功臣。

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_余七子

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_余七子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盛行当代西方世界。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人文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一、立法司法上确立了“明德慎罚”的基本原则1、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的法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以:“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确立了以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制定约法12条。

贞观元年,唐太守李世民总结前朝统治的经验,即提出“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度;任法御人者,虽救于一时,败亡亦促。

”[1]然后立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仁义为治、减少死罪、减轻刑罚的原则,修改律令。

将五十条的绞刑罪改为断右趾,不久认为断右趾仍为严酷,使受刑人难以忍受,因此废除断右趾,改为流刑。

此外,对于反、逆罪在汉至隋都实行父子、兄弟缘坐处刑的制度,唐太宗对此提出议异并说:如此重刑实不能体现重人命、恤刑罚的精神,同时强调反逆罪本身也有轻重之分,一概处死刑,实在不合情理。

于是下诏将反、逆区别不同情节改连坐刑或流刑。

经过唐初以减少死刑为直接目的的修律活动,死刑罪的数量减少至一半。

“太宗贞观元年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

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今作何法,得使平允?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2]为减轻刑罚,他不仅用加役流取代了部分死刑,还缩小了缘坐(株连)处死的范围。

他反对“连作俱死,子孙配没”的做法,主张“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

体现了李世民对犯罪的人道主义精神,珍惜人的生命、尊重犯罪人的支体完整的人文主义情怀。

2、在刑罚上贯彻“慎刑”、“恤民”的法律思想在刑罚上,以“恤民”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主张在“用法上务在宽简”、“依律论罪”,严禁法外用刑,滥施刑罚,颇有近代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意味。

千古一帝,万世流芳

千古一帝,万世流芳

千古一帝,万世流芳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的个人作用举足轻重,明主开创治世造福百姓;昏君则断送江山祸及黎民。

唐太宗李世民以政治家的谋略和思想家的睿智开创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太平盛世的典范,而其施政的核心就是“存百姓”思想,正是这一治国理念,成就了一个卓越的、声名远播的大唐,也成就了唐太宗“千古一帝”的美名。

唐太宗参加了灭隋的斗争,亲历大隋由胜到衰,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待他踏着隋朝的废墟走上皇帝的宝座时,便及时吸取隋亡教训,告诫臣子“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为实现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维护唐王朝长治久安,他确定“存百姓”的治国方针,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正是这一思想指引着唐的开国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贞观治世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存百姓”即儒家倡导的以民为本,在实践中,唐太宗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造福百姓的措施为后世称道。

1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隋炀帝穷兵黩武、徭役繁重形成鲜明对比,唐太宗实行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政策,他指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落实在政策上他重视农业、推广均田制、兴修水利,积极恢复和发展自耕农经济,刺激农业生产发展,以求民富。

贞观二年,太宗偶见蝗虫,痛斥其食农谷,捉而吞食,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其悯农惜农之心可见一斑。

他还调整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则体现了不夺农时)。

唐初规定:“田百亩租二石,庸调绢六丈……”赋役很轻而且没有额外随意征收苛捐杂税现象。

唐太宗还实行过一次全国性赋役减免、十二次地域性租调减免政策,让利于民。

贞观初,关内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百姓卖儿鬻女以求生存,太宗除了减免赋税,还“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既安抚了民心又保存了劳动力,继而大赦天下为民祈福:“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宁愿自身受难而求百姓安康,此举更是赢得万民称颂。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

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

《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

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中国历史的皇帝,尽管啥德行的都有,但有一个本性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个个都有私欲。

这一点,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概莫能外。

比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金绣珠玉、宫室台謝、犬马鹰隼、四方行游,样样都喜欢,吃喝玩乐一样也没少干。

不过,和隋炀帝之类的某些皇帝有所区别的是,唐太宗有私欲是有私欲,但他很清醒地把握了住了私欲的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整过头儿。

贞观初年,刚坐上龙椅的时候,唐太宗对身边人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①(《贞观政要·君道第一》)你看,认识的多深刻,比喻的更是形象,意思是说:当皇帝要想当长远了,必须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如果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喂肚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然而,唐太宗的这番话,言外之意所强调的,显然不是不要私欲,而是不要竭泽而渔,说白了,就是剥削必须要有限度。

否则,就会“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把老百姓逼急眼了,影响到江山社稷的稳定。

那么,怎样做才能二者得兼——既能“纵逸”,又不至于“妨政事”、“扰生民”呢?经过一年多的执政思考,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一条政治主张,那就是治国必须“以人为本”。

他是这样表述的: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②(《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应该说,民本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渊源久远。

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如此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在封建君主里头,唐太宗似乎是第一人,这确实是一种进步。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面对隋末唐初百废待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心存忧患,治不忘乱,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分析探讨其执政思想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执政思想;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和政治家,为维护和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闪耀着不少执政思想的光辉。

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太宗的研究比较多,从某个具体方面探讨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从整体上研究唐太宗执政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拟从以民为本、选贤任能、重农护农、礼法兼治、民族和谐等几方面对唐太宗执政思想做些分析探讨。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民心向背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其一,务清静以安百姓。

隋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当时国家不富强,而是因为“征求不已”使百姓不堪重负导致天下大乱。

唐太宗深知安静百姓才能治国理民的道理,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唐太宗为了安静百姓,“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并为此采取了“节力役”、“息边争”、“薄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其二,兴产业以富民生。

唐太宗非常了解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富民的目的,他大力提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田;通过兴修水利,改善了发展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劝课农桑,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还修正完善了武德年间制定的租庸调法。

唐太宗在位期间,由于他的严格督责,官吏基本上能够照章办事,使租庸调制得到了普遍实施,成为唐代租庸调制实施最好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官吏对老百姓的恣意盘剥和聚敛。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范雪萍/甘肃省甘南州委党校摘 要:在璀璨深厚的华夏文明中,民本思想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何吸收、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正确看待民众,是关系政局稳定、朝代延绵、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基于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体现,积极探索对当代发展的启示,希望能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唐朝 民本思想 体现 启示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将民众作为核心,将民生放在首要位置的政治哲学理念,凸显民众在整个国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民本思想历时弥久,精彩纷呈,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经由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民本思想逐渐成形,并渗透到儒家思想和君主治国理念之中。

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民本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党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唐朝时期,华夏统一,声明远播,繁盛至极,与君主所践行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执政君主都强调民贵君轻,并围绕这一思想施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中华民族犹如一颗明星,闪耀在东海之滨。

本文基于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体现,积极探索对当代发展的启示,希望能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一)畏民民本的思想来自于畏民,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唐朝统治者一直坚持以史为鉴,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多次将其在朝堂之上进行讨论,时刻反思和警惕。

为了维持政治清明,满足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唐朝统治者广开言路,海纳百川,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重视百姓的陈情。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柬臣,名叫魏征,在位时不畏强权,敢于指出唐太宗的不足之处,在他死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并亲自为其写下碑文,足见唐太宗对真言的重视和提倡。

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 、连坐之法骇 人听 闻;炮烙 、凌迟之
刑 更 是 惨 不 忍 睹 。 太 宗 治 国 ,礼 法 融
人作用举足轻重 ,明主开创 治世造福 百 姓 ;昏君则断送江 山祸及 黎 民。唐太 宗
( 庸 则 体 现 了不 夺 农 时 ) 。唐 初 规 定 :
合 ,德 主刑 辅 ;太 宗 用法 ,恩威 并 施 , 慎狱恤行 。 贞 观元 年 ,全国核准死刑 的仅二 十
者 ,悯之 ,纵使 归 家 ” ,恩 准三 百 九 十 名死 囚回家 与家人 团聚过 年 , “ 期 以来 秋就死 ” ,到了第二年秋相约返狱 之期 , 释放 的死 囚 “ 无人 督 帅 ,皆 自诣朝 堂 , 无一人逃 匿” ,全 都 自动返 狱 ,太宗 深
自啖 其 肉,肉尽 而毙 ,何 其 愚也 ! ” 正
生 ,百姓卖儿鬻 女以求生存 到 衰 ,见证 了人 民群 众 的力量 , 深谙 “ 水 能 载 舟 亦 能 覆 舟 ” 的道 理 , 待他 踏着 隋 朝 的废 墟 走 上 皇 帝 的宝 座
减免赋税 ,还 “ 诏 出御 府金 帛为赎 之 ,
九 人 ;贞 观 二 年 ,他 修 改 律 条 ,删 减 死
李世 民以政治家 的谋 略和思想家 的睿 智
开创 的 “ 贞观 之 治 ” 是 封建 时 代 太 平
盛 世 的典 范 ,而 其 施 政 的核 心 就 是 “ 存
“ 田百 亩租二石 ,庸 调 绢六 丈 ……” 赋
役很轻而且没有额外 随意征收苛 捐杂税
现 象 。唐 太 宗 还 实 行 过 一 次 全 国性 赋 役
百姓 ”思想 ,正是这一治 国理念 ,成 就 了一个卓越 的 、声 名远播的大唐 ,也成 就 了唐太 宗 “ 千古 一帝 ” 的美 名。
减免 、十二次地域性 租调减免政 策 ,让
利 于 民 。贞 观 初 ,关 内 自然 灾 害 民 不 聊
系列行 之有效 、造福百姓 的措施 为后 1 . 劝课 农桑 。轻徭薄赋 与隋炀帝穷兵黩武 、徭役 繁重形成
帝 王能站在这样的高度精辟 阐述个人物 欲与国家兴亡 的关系实属难 能可贵 。在
实践 中,他在 当政 的大部分 时间里生 活
超越 他的时代和 阶级局 限性 ,后期 也没
世称 道。
会进步 和发展 ,给后世 留下 一笔宝贵 的
食 ,以不失 时 为本 ” ,落 实在 政 策上 他
重视农业 、推广 均田制 、兴修 水利 ,积
皇后统领后 宫仁孝简 素 ,死 后薄葬 ,恐
能避免所有 专制 雄 主 晚年 的 昏聩 之 弊 。
但 他 在 位 二 十 三 年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行 之
简朴 ,少修宫殿 ,就连 洛阳宫殿 的修 复
也一再推迟 ;力拒众 臣所 请 ,终身 不封
有效 的经济 、政 治 、军事 、选 官制度 的 改革 ,锐意开拓 ,富 民兴邦 ,开创 了千
鲜明对 比,唐太宗实行劝课农 桑 、轻 徭
薄赋政 策 ,他指 出: “ 凡事 皆须 务本 ,
国以人 为本 ,人 以衣 食 为 本 ,凡 营 衣
禅 ,节制 浪 费 ;重 赏谏 动 土 木 的 张 玄
素 、魏征等人 。唐 太宗 的皇后—— 长孙
秋伟业 , 成就 了盛世大唐 。其 推动 了社
此举 更是赢得万 民称颂 。 2 . 廉 洁 自律 ,戒奢 以俭

命关天慎之又慎 。太宗 每年最后 一个月 都要到大理寺 的监狱巡 囚,以示 皇恩浩
荡 ,也给 犯 人 最 后一 次 喊冤 申诉 的机
会 。贞 观 六 年 , 太 宗 巡 狱 , 见 “ 应 死
“ 民可近 ,不 可下 ,民 为邦 本 ,本 固邦
归其父母 ”,既安抚 了民心又保 存 了 劳 动力 ,继 而大赦天下 为 民祈 福 : “ 若使 年谷 丰稔 ,天下又安 ,移灾 朕身 ,以存
冤狱 ,这充分体现 了对 生命 的重视 ,人
时 ,便及 时 吸取 隋 亡教 训 ,告 诫 臣子
万国” ,宁愿 自身受 难 而 求 百 姓 安 康 ,
保持着 清醒 头脑 ,居安 思危 戒 奢 以俭 , 他警示 臣下 :“ 靡丽珍奇 ,固人之所 欲 ,
若纵 之不 已,则危 亡立 至 。 ”作 为封建
受感 动 ,赦免 了他们 ,成为 千古 美谈 。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 ,唐 太宗 只不过
是 沧 海 一 粟 ,作 为 封 建 帝 王 ,他 不 可 能
刑种类 ,废 肉刑 ;贞观三年 ,他 创立 九
卿议刑 制度 ,犯大辟罪 皆令 中书 、门下 四品以上及尚书议之 ,使刑 无枉滥 ;贞 观五年 ,下令对 “ 决死者 ,二 日中五复 奏 ( 京城 中两 天 内复 奏 五次 )下 诸 州
三复奏” ;完 善 死 刑 审 批 制 度 , 以避 免
千 古 一 帝 ,万 世 流 芳
论唐 太宗 “ 民本 ” 思想 的实践
巩 晓 云
( 河北省丰 宁满族 自治县职业高级 中学 ,河北 承德 0 6 8 3 5 0 )
在 皇 权 至 上 的封 建 社 会 ,皇 帝 的 个
农惜农之心可见一斑 。 他 还 调 整 赋 税 制 度 ,实 行 租 庸 调 制
是这一思想指 引着 唐的开 国和建设 沿着
经盛极一 时 ,但最 终难 逃覆亡 厄运 。前
事不忘 ,后事 之师。唐太宗在物 欲面前
正确 的方 向前 进 ,为贞观治世 的出现奠 定 了思想 基础。 “ 存 百姓 ” 即儒家 倡导
的 以 民 为 本 ,在 实 践 中 ,唐 太 宗 采 取 的

宁” 。
为实现社会经济全 面恢 复发展 ,维 护唐王朝长治 久安 ,他确 定 “ 存 百姓 ” 的治 国方针 ,强调为君之道 必须 先 “ 存 百姓 ” ,若损 百姓 以奉其 身 “ 譬 如馋 人
商纣建露 台、施酷刑 、骄奢淫逸 置 民于水火 ;秦始皇修 阿房 、掘骊 山 、大 兴土木祸 国殃 民 ;隋炀帝 游江南 、伐 高 丽 、好大喜功滥用 民力 。这 些王朝 也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