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寻古探幽》教学设计0
寻古探幽 教案.doc

寻古探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马畅初中刘小民教学目标:1、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探寻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去欣赏、感悟、交流、讨论、评述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资料以及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谜进行大胆设想和推测。
在评论作品中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2、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阳刻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局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1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2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教学难点:(1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2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准备古汉墓录像)、多媒电脑、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泥巴、颜料、刻刀或小竹片。
教学方法:欣赏、感悟、交流、讨论、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欣赏评述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并做好记录,带到美术课堂备用。
收集方式:上网查找资料、到博物馆参观了解、寻访民间收藏家等。
查找的主要内容:1.画像石画像砖的概念及主要的制作方法2.汉画像石画像砖兴盛的原因3.汉画像石画像砖主要分布的地区及艺术表现特征4.汉画像石画像砖题材及其表现内容5.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查找其内容解释,并收集有关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以准备的五个问题,供学生选择和研究,然后指导学生分成五组,各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自己小组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在下一节美术课中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发言。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导学案

《园林•探幽》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
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可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教学中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是课程的重心,建筑技巧和造园手法则是支撑园林精髓的基石。
2. 课时本课课时为3 课时,第一课时以江南园林中的审美节点展开,探求以点及面地层层深入。
以江南园林中的一个点进入,如漏窗、假山、回廊等,以点及面展现园林中的“精、细、巧、雅”。
第二课时从江南园林中的中国绘画的审美再造谈起,将造园中的布局、营造和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情境相对应,建立对江南园林中审美元素的认知。
第三课时从造园者和居住者的角度进入,探寻江南园林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验江南园林中的“意和美”。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探索与查阅查阅和了解江南私家园林中著名园林的艺术特色,比较皇家园林,了解江南园林中的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重要造园元素的特点。
了解不同时期江南园林造园时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体验这些因素对江南园林的影响。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
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
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
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
同时启示如何关注人物的动态、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比例,各种使用工具的处理,还有表现时如何对比协调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材还启示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教学,让画笔传达情意。
以全班同学肖像画册为切入口,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反映每个同学的喜、怒、哀、乐。
在表现他们外部特征的同时,特别重视内在的性格。
其次再将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对同学的了解,倾注于画笔之中。
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体现了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
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
2.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3,教学难点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4.课时建议:2课时一、组织教学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介绍肖像画的由来以及早期肖像画的作用,还欣赏了摄影术发明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迥异的肖像画。
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人物的五官,以及体会了通过五官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精神世界。
寻古探幽-孟凡香

授课人:赣榆县初级中学孟凡香
真真假假:
猜一猜哪幅是我们要学习的汉画像石?
画 像 石 《 家 宴 图 》
画像石的定义:画像石 盛行于两汉,以石或砖 为媒介,以刀代笔的绘 画形式。 主要刻画在墓室或祠堂 的墙壁上。
画像石产生的条件: 第一 第二 经济富庶 文化发达
第三 石料丰富
播放
步骤:
1、用铅笔直尺画出边框装饰纹
2、起 稿
3、用铅笔照图稿画出纹样,直线可 用直尺画。 要紧处可以连点成线-阴 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完成作品
4、 进 一 步 完 善, 加 入 点 进 行 装 饰。
作 业 指 导
河伯出行图
秦皇泗水取鼎图
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
天上
人间
画像石的艺术价值
1、内容:丰富多彩 2、艺术形式: 构图饱满 造型概括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阴刻
阳刻
看一看:下面的作品哪些是阴刻?哪些是阳刻?
“画像”的制作步骤:
1、切泥板
2、起 稿
3、雕 刻
4、拓 印
5、完成作品
作
业:
用塑料泡沫仿制画 像石,有条件的同学可 以把雕刻好的作品拓印 下来。亲手感受一下制 作的乐趣。
以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江苏、安徽居多
埃及金字塔
合 浦 汉 墓 群
朱 雀
玄 武
白 虎
青 龙
农 业 生 产
牛耕图
交 通
车马图
出 游
教
育
相传孟子小时候曾经放松学习,孟母用刀割断正在织的绸 布,来教育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文化娱乐
百 戏 图 ( 山 东 )
初中美术园林探幽教案(精选5篇)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诗文立意,以画境布局,是由文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以及建筑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因其精妙独特、妙合自然的构景造园而著称于世。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园林探幽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1教学目标:1.了解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画纸。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园林探幽的兴趣,并简单介绍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
Step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经典作品,向学生介绍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利用遮挡、透视等手法来营造深远感和神秘感。
Step3:观察和分析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园林探幽的画作,并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遮挡的位置、透视的运用等。
Step4:实践练习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园林探幽的场景,使用所学的构图和表现方法进行绘画。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园林探幽的理解和想象。
Step5: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Step6: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园林探幽对美术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Step7: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感受真实的园林探幽场景,并进行素描或拍照记录。
Step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绘制一幅园林探幽的作品,并写一篇关于园林探幽的心得体会。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园林探幽的概念、特点以及构图和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并提高了美术绘画技巧。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2,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3,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4,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拓展过程中,尝试进行中外肖像艺术比较研究,或传统肖像表现和流行动漫肖像造型比较研究.结合欣赏学习,运用肖像画创作形式,法则也来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教学重点: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课时分配:1—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教材,欣赏挂图,资料或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等.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己所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纸笔等美术课用具.《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
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
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
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课程名称:初中美术课程类型:专题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包括园林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艺术特点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 通过对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3. 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园林艺术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园林的认知和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
2. 分析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作用,如厅堂、楼阁、亭台轩馆等建筑形式,假山、池沼、花木等山水元素。
三、案例欣赏(15分钟)1. 教师展示经典园林案例,如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等,引导学生从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欣赏和分析园林的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实地考察(课后自主进行)1.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园林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记录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组合方式。
2. 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考察报告(10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园林的基本知识和元素。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考察报告,分享考察心得。
二、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设计一个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
2. 学生动手创作,发挥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完成自己的园林作品。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根底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觉察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拟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拟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表达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古探幽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苏教版中学美术15册“综合、探索”单元,《寻古探幽》。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寻古探幽》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学习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学生自己动手,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以下3方面设计本节课总教学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与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在评论中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名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实践与创造:通过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的能力。
3、拓展与体验: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梅兰芳史料纪念馆、泰州古旧民居,与古老文明对话,对历史大胆猜测,增强他们对家乡古老文明的研究兴趣,以及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紫砂泥画像砖的制作方法,过程。
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正确认识其艺术及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范例演示等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对画像石、画像砖的欣赏,引起情感共鸣,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尊崇,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
在学法上,主要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教学难点,在体会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业类别:欣赏、手工制作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凸显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
教学用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寻古探幽》、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生——紫沙泥块、颜料、刻刀或小竹片(也可准备长铁钉)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分为以下六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