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7和细胞粘附分子-1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白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白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意义

asca d wt crn ta f rl i J . a i ac R s s i e i hoi a i b lt n[ ] C r o s e, o t h c r i i ao l dv
2 0 ,2 1 : 2 . 0 l5 ( ) 26
ct [ ]Cr R s 19 ,0 4 :7 . ye J . i e ,9 7 8 ( )5 2 s e [ ] Ha Z ag L N t lS e a Poe i f oas m 5 n W, hn , ae ,t 1 rp ̄e o pt i t . s su
Si n fc n e o ntr e i 一 1 d t g i a c fi e luk n i an umo e r ss f c o l a d t ci n n c o c o s r tv l o a y 7 r n c o i a t r aph e e to i hr n b t uci e pu m n r i
法测定痰 中 I l T F—o水平 , L~ 7和 N t 散射 比浊法测定血清 hC P sR 。结果 : O D急性发作期 I 1 、N 和 hC P水平分别 CP L一 7 T F— sR
为(4 . -52 gm 、 1. 4 3 gL和(2 . 2 . )m / , 1844 . )p/ l(4 5± . )n/ 1 165± 4 5 gL 与稳定期 及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 有统计学 意义 ( P<0O ) .1 。
庄 志 ( 苏 省 镇 江 市 第 一人 民 医院 老 年科 , 苏 江 江 镇江 2 20 ) 102
[ 摘
要] 目的: 探讨 白介素 一l (L—l) 肿瘤坏死因子 一 tT F— 及高敏 c反应蛋 白( s R ) 7I 7 、 o( N ) hC P 在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

白介素17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荚琳琳季必华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8期【摘要】IL-17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其来源及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深受人们关注。

它是IL-23、RORγt等细胞因子作用Th17后产生。

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等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参与了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慢性感染过程,与疾病活动性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IL-17;细胞因子;皮肤病白介素17(IL-17)最早是由Rouvier等人于1993年在激活的噬齿类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的[1]。

近年来它逐步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尤其是在发现它参与人体固有免疫之后。

它和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相关性疾病[2]和慢性感染过程[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多种皮肤科疾病。

1 IL-17的来源和作用IL-17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分泌[4],Th17在白介素23(IL-23)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IL-17[5],同时巨噬细胞、NK细胞[6]以及树突状细胞[7]都够能产生。

它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8]。

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有大量IL-17 分泌型的树突样表皮 T 细胞(γδT细胞)浸润。

而且γδT细胞在IL-23和IL-1β联合刺激下可产生大量的IL-17。

实验发现真皮中的γδT细胞都是表达CCR6的细胞,不表达 CD27,不分泌γ干扰素,是只分泌IL-17的T细胞;在体外实验中IL-23可以刺激真皮γδT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IL-17;但脾脏中的γδT细胞在IL-23的作用下却无明显的增生反应[9]。

IL-17细胞因子家族包括6个成员,分别是IL-17A~F,它们通过白介素17受体(IL-17R)复合物参与炎症反应,通常所指的IL-17即IL-17A[10]。

IL-17可以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白介素6(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CXCL1、CXCL2、CCL20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马宏境;刘彬【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在我国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临床对于COPD的研究有很多,包括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于COPD的认知.但是,目前对于COPD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公认的主要为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这三种学说,但是近几年来,研究者在这三种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研究,也发现了新的可能的发病机制,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为COPD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9(032)010【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系统;发病机制【作者】马宏境;刘彬【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呼吸科,天津 300450;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较严重的疾病。

据统计,全球约有2.1亿COPD患者,在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9%,是全世界呼吸系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预计到2020年它将成为第3大死亡原因和第5大致残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3大疾病[1]。

为了更好地治疗COPD患者,研究人员对COPD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发病的诱因、发病的机制、疾病的诊治以及预防等[2]。

其发病机制目前所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气道和肺部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近年随着对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发病机制,本文将对COPD的发病机制进行论述。

1 炎症机制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重复和进行性激活是这种慢性炎症的发病的原因之一[3]。

sVCAM-1在COPD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sVCAM-1在COPD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sVCAM-1在COPD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且持续增加的肺部疾病,其特点是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和气体交换受限。

sVCAM-1是血浆中存在的细胞黏附分子,该分子已被证明参与了炎症反应、免疫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过程。

最近的研究表明,sVCAM-1的升高与COPD的发病和进展有关。

因此,测量sVCAM-1的浓度可能是识别COPD患者的有用指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VCAM-1在COPD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关于sVCAM-1与COPD相关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我们还将收集COPD患者的血样,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VCAM-1的浓度,比较不同程度COPD 患者的sVCAM-1浓度是否存在差异。

预期结果:我们预计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sVCAM-1在COPD患者中的重要作用,并确定其浓度与COP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最终,我们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为COPD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变化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变化及意义
1 ~9月 , 研 究 观 察 了慢 性 阻 塞性 肺 疾 病 ( O D) 本 CP 患 者 血 清 I . 、 L2 L1 I -3表 达 变 化 , 探 讨 二 者 在 7 并 CP O D发病 中的作用 , 现报告 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秒用 力 呼气容积 占预计值 百分 比( E ) F V% 。 13 统计 学方 法 . 采 用 SS 1. P S30统计 软件 。计 量 资料 用 ±s表 示 , 组 问 均 数 比较 采 用 O eWa 多 n. y
4 0例做对照( 对照组 ) 。采用 E IA法检测各组血清 I一7 I - , LS L1 、 2 并测定 三组外周 血中性粒 细胞百分 比( E ) L 3 N% 、 C 反应蛋 白( R ) - C P 水平及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 积 占预计值 的百分 比( E ) F V % 。结 果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3 0期
慢 性 阻塞性 肺 疾 病 患 者 血 清 I一7 L1 、 I 一3水平 变 化 及 意 义 L2
赵 宁宁 , 朱述 阳 , 陈 碧 , 元芹 , 平莉 李 刘 ( 州医学 院附属 医院 , 苏徐 州 2 10 ) 徐 江 202
摘要 : 目的 作用。方法
观察慢性 阻塞性 肺疾病 ( O D) C P 患者血清 I.7 I一3水平变化 , L 1 、L2 并探讨二 者在 C P O D发病 中的
CP O 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 8 O例( 急性期组 ) 缓解期 患者 4 , 0例 ( 缓解 期组 ) 另选 同期健康 体检者 , 急性期组 血清 I-7 L1 、
关 ( 分别 为 0 3 2 06 5 一 .8 r . 8 、 .2 、 05 4和 0 35 0 3 3 一0 35, .5 、. 1 、 .4 P均 <00 ) .5 。结论 平 升高 , 二者可能 与 C P O D的发病及疾病严重程 度有 关。 关键词 : 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 ; 白细胞介素 ; - C 反应蛋 白 中图分 类号 : 5 3 3 1 6 . 1 文献标 志码 : 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细胞间粘附分子1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细胞间粘附分子1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53 54 55 56
icam-1 histonedeacetylasesirt6 e-钙粘蛋白 e-选择素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细胞间粘附分子-1 2 炎性衰老 2 淫羊藿苷 2 小鼠 2 高血压 1 高碳酸血症 1 颈动脉斑块 1 野芭蕉 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1 调控 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1 胰腺移植 1 肿瘤转移 1 肠道病毒71型 1 耐受 1 缺血再灌注损伤 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1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细胞信息转导 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6 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1rt6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 粘附 1 疗效机制 1 生物活性 1 瑞舒伐他汀 1 环氧合酶-2抑制剂 1 炎症细胞闲子 1 炎症细胞因子 1 炎症反应 1 机械通气肺损伤 1 密蒙花方 1 妊娠 1 基因多态性 1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1 单克隆抗体 1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物模型 1 免疫调节 1 p选择素 1 p38mapk 1 nf—kb信号通路 1 nf-κ b信号通路 1 nf-kb signaling pathway 1 mouse 1 microrna 1 inflammatory cytokine 1 inflamm-aging 1 icarrin 1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序号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2 1 细胞因子 2 2 白介素-8 2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4 急性加重期 2 5 内皮素-1 2 6 预后 1 7 非小细胞肺癌 1 8 脂多糖 1 9 胞间粘附分子1 1 10 肿瘤转移 1 11 肿瘤坏死因子-α 1 12 肿瘤坏死因子-a 1 13 肺/药物作用 1 14 肺/损伤 1 15 老龄 1 16 细胞骨架 1 17 细胞间粘附分子-1 1 18 细胞问粘附分子-1 1 19 细胞粘附分子 1 20 细胞粘附 1 21 痰热壅肺证 1 22 痰湿壅肺证 1 23 波形蛋白 1 24 急性肺损伤 1 25 心脏破裂 1 26 心肌梗死 1 心室重构 1 多态性 1 基因 1 原发性高血压 1 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粘附分子-1,大鼠 1 一氧化碳/治疗应用 1 nf-κ b信号通路 1 nf-κ b 1 mmp-9 1 icam-1 1

白介素-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白介素-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白介素-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廖谷清【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0(023)002【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2例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痰液及血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8水平.结果:COPD组在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血清IL-1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D急性发作期痰IL-18水平与对照组和COPD稳定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在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血清IL-18水平与痰IL-1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D急性期及稳定期血中IL-18水平与FEV1.0占预计值%、FEV1.0/FVC 均呈负相关;COPD 急性期痰中 IL-18水平与FEV1.0占预计值%、FEV1.0/FVC 均呈负相关.结论:COPD患者诱导痰及血清中IL-18的水平与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有关.【总页数】3页(P131-132,138)【作者】廖谷清【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ICU,湖南省衡阳市,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相关文献】1.白介素-17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 邵亚娟;高金明;林耀广2.白介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J], 褚新颖;李立宇3.PI3K信号通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及系统性炎症中的作用 [J], 陈忠仁;欧宗兴;王蕾;沈彬;梁海梅;杨绪莉;黄实仁4.FeNO阶梯式护理干预在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J], 陈珊珊;杨林霞;周静;刘志强;李芳;蔡慧5.E-选择素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J], 罗曼;陈平;蔡珊;张程;邓建华;刘绍坤;陈剑波;吴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介素17在实验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化生和黏液分泌中的作用

白介素17在实验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化生和黏液分泌中的作用
垦匿堕堡盘查!!!!生!旦星;!鲞笙!塑!坐』垦!!已!!!垒P堕!!!!!!121:!!:婪旦:!
.论著.
白介素17在实验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化生 和黏液分泌中的作用
魏然 刘剑波
【摘要】 目的观察经鼻滴入白介素17(interleukin一17,IL-17)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 状细胞表达Muc5ac黏蛋白的影响.探讨lL一17与哮喘黏液分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 正常对照组、哮喘组,IL一17组及抗lL_17组肺组织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应用A昏PAS染色观察支气管 壁杯状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Muc5ac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均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与 哮喘组相比,II,17组黏蛋白Muc5ac表达量明显增加(P<O.01),抗IL-17组表达显著减少(P<o.01)。 A融PAS染色结果同上。结论 IL一17具有增强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
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抗II,一17组肺部病理变化较哮 喘组明显减轻,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Muc5ac蛋白表达增 加,1L一17组蛋白表达增加更为显著,三者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IL-17处理后,肺组织 Muc5ac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少于哮喘组和IL一17组 (P值均<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IL-17可 明显增加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IL一17增加 Muc5ac黏蛋白的表达的可能原因可能是通过局部 II,一6的分泌,研究表明IL—17能通过多种细胞导致 IL一6的分泌,如激活核因子KB诱导小鼠成纤维细 胞产生IL一6、刺激人肺成纤维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 胞释放IL一6,而后者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使 得Muc5ac黏蛋白的表达增加[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AM一 含 量进 行 测 定 , 同步 测 定 外周 血 中性 粒 细胞 计 数 及 动 脉 血 氧 分 压 。 结 果 ( ) O D 急 性 加 C 1 并 1C P
重 期 组 和缓 解期 组 血 清 I 一7水 平 均 高 于 健 康 对 照 组 , 急 性 加 重 期 组 血 清 I一7水 平 高 于 缓 解 期 L1 且 L1

0 6 6 ~0 36 P 均 < 0 0 ) .7 , .6 , . 5 。结 论 ( )I 1 1I, -7和 IAM一 c 1可 能参 与 了 c D 发 病 过 程 且 与 疾 病 分 OP
期 及 缺 氧 严 重 程 度 相 关 。( )I 1 2 I 一7可 能促 进 I AM一 c 1的 表 达 , 者 均 与 C P 二 O D全 身 炎症 相 关 。 () 3 吸
( 5 0 2 . 2 De a t n f s r tr e iie, 5 0 0 ) . p rme t o Repia o y M d cn
g i x ,Jig e h n3 3 l n d z e 3 3 6,Ch n . ia
eS c n s ia f Jig e h n i a — e o d Ho p t lo n d z e n Jin
贵州医药 2 1 0 0年 8月 第 3 4卷第 8 期

69 ・ 5
白介 素一7和 细 胞 粘 附 分 子一 1 1与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相关 性 的研 究
吴 灯 香△ 张 湘 燕 张 程 刘 维佳
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o。) 许 梅 李 敏 7 自芬 贵阳 0 ) -
Ab ta t Obe t e Tosu yt ec a g so tre kn I 一 7a dI tr l lr d einmoe src jci v t d h h n e fn e lu i (L)1 n n eCel a h so l- i u a
c e ( CAM ) 1 i e um fpa int t hr cobs r tv ul I 一 ns r o te s wih c oni t uc ie pul o r s a e ( m na y die s CO PD ) durng b h i ot
组 ( 均 < O 0 ) ( ) OP 急 性加 重期 和缓 解 期 组 血 清 I A 1水 平 均 高 于健 康 对 照 组 , 急性 加 P . 5 。 2C D C 且 重期 组血 清 I AM c 1水 平 高 于 缓 解 期 组 ( 均 < 0 0 ) ( ) 性 加 重 期 吸 烟 组 患 者 血 清 I 一 7 P .5。 3 急 L1 、 I AM— 水 平 高 于 非 吸 烟 组 ( < 0 0 ) 4 C D 急性 加 重 期 组 和 缓 解 期 组 血 清 I 1 C l P . 5 。( ) OP 7与 I AM一 水 c 1 平 均 呈 正相 关 ( 值 分 别 为 0 5 8 0 5 7 P 均 < 0 0 ) 且 在 急 性 加 重 期 这 两 个 因子 与 外 周 血 中性 粒 r . 1 、.0 , .5, 细胞 计 数 均 呈 正 相 关 ( r值 分 别 为 0 6 4 0 3 7 P 均 < 0 0 ) 与 P 02呈 负 相 关 ( . 3 ,. 6 , .5, a r值 分 别 为
症性 疾病 以及 重要 器 官 功 能 衰竭 ) 0例 , 中 吸 烟 者 2 4 其 O例 , 吸 烟 者 2 非 O例 , 解 期 患 者 4 缓 O例 , 同期
健康 体检 对 象 4 人 , 吸 烟 史 。采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 l A) 各 组 C P 患 者 的 血 清 I _7和 0 无 E L S 对 O D L1
dsaeW“ De g in i s e n x a g ~,Zh n a gy n a g Xin a , Z a g C e g h n h n ,LJ Weja U ii , XMM e ,LjM i , i n ” n . 1 De a t n f Rep r tr e iie, Gu z o o i ca Pe pl s H opi l . p rme to s iao y M d cn ih u Pr vn il o e’ s t a
摘 要 目的 探 讨 白介 素一7 I一7 和 细胞 粘 附 分子一( A 1 在 慢 性 阻塞 性 肺疾 病 1 (L1) 1 I M一) C
( O D) 病 中 的作 用及 二 者 的相 互 关 系 。方 法 观 察 对 象 为 C P 急 性 加 重 期 住 院 患者 ( 其 它 炎 C P 发 O D 无
a u ee a eb t n a d sa l sa ea d terr lt n hp wih e c te .M eh d 2 u jcswee c t x c ra i n tbe tg n h i eai s i t a h o h r o o to s1 0 s be t r
烟 是 促 进 COP 患 者 I 一 7和 I D I1 CAM一 1表 达 的 重要 因素 。
关 键 词 慢性 阻塞性肺 疾病

白介素 1 7
细胞 粘附分子一 1
St d n h h g s o L- 7 a d CAM - i e u f pa i nt t hr n c o s r c i e pu m o r u y o t e c an e f I 1 n I 1 n s r m o te s wih c o i b t u tv l na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