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B网络监控传输链路改造
CMMB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与改进

一
4 2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Bodatg racsn( i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的简称 。 它是 国内 自 主研发的第一套面 向手机 、 D , 3, P A MP MP 、 码相机 、 4数 笔记本电脑多种移 动终端 的系 统, 利用 s 波段卫 星信 号实现“ 天地 ” 一体覆盖 、 全 国漫游 ,支持 2 套 电视节 目和 3 套 广播节 5 O 目目 06 1 月 2 。20 年 0 4日, 国家广 电总局 正式颁 布 了中国移 动多媒体广播 ( 俗称手机 电视) 业 行 标准。 该标 准 的传输 方式使 用 了广科 院开发 的 Si i 术, TM 技 其主要实现方 式是节 目 供应 商将数 字多媒体 内容传输给卫星 D B广播 中心 , M 然后 广播 中心通过枷波段将内容上传至 D B 星 , M 卫 D B卫星 将 K 波段 转换成 s M u 波段并 放大 , 再 将 内容通 过 s 段 和枷波 段在 全 国范 围内广 波 播 。手机或车载终端等可以直接接收到 s 波段 的内容 , 而在有屏蔽的区域 , 由直放 站接收卫星 K 波段广播并转换成 s u 波段 , 给在屏蔽 区 转播
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技术中心传输机房信号监控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和监测系统技术需求书二、项目建设内容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技术中心传输机房承担着天津广电集团所有播出信号及部分中央台信号的传输分配任务,为保证传输机房的播出安全,需要对传输机房所有的播出信号、传输信号、编码复用及已调制信号、光传输设备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报警和记录。
目前传输机房的环境可以满足上述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要求。
为保障传输机房与中波机房广播信号传输通道安全可靠,建设一套数字微波传输通道,解决传输通道容量不足及数字信号传输问题。
监测机房肩负着对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质量监测、安全监测的任务,主要实现对终端接收信号进行监测。
为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全面有效地监测广播电视节目各环节播出情况,通过此次项目建设扩展监测系统功能,在原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新闻中心9层传输机房:22路 AES/EBU和11路模拟立体声广播节目信号源的监测、9路ASI信号和11路 SDI信号以及CMMB接收传输的广播和电视等节目源信号的监测,并通过对各接收终端信号的监测,实现传输及发射播出链路各监测点的信号情况比对功能,及时准确发现并判断故障点位置。
三、招标依据的标准和规范1、GB/T 17975.1-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2、GB/T 17975.2-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音频3、GB/T 17975.3-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3部分视频4、GB/T 16649-1996:《智能卡接口规范》5、GB/T14219-1993:《中文图文电视广播规范》6、GB/T17307-1998:《电视广播场消隐期插入行用途分配》7、GY/T106-1999:《有线广播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8、GY/T121-1995:《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测试方法》9、GY/T3659-1983:《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10、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11、GY/T 201-2004:《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12、GY/T 216-2006:《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和接口规范》13、GY/T 134-1998:《数字电视图象质量主观评价方法》14、GY/T 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5、GY/Z 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16、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线电视前端卫星接收安全监控设备功能需求和验证方法》17、广发技字[2002]397号:《关于印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安全暂行技术要求的通知》1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十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计划》19、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总体方案》20、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立全国有线电视监控系统技术方案》2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监测网监测前端及用户监测终端技术要求》2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监控设备通用技术要求》2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13 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24、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广播电视内容接收安全监控设备技术要求》25、DVB-S:卫星传输标准26、DVB-C:有线电视传输标准27、DVB-CI:条件接收及其它应用的DVB通用接口28、DVB-NIP:交互式业务网络独立协议标准29、DVB-DATA:多媒体数据广播的DVB技术标准30、DVB-IP:IP数据应用传输标准31、DVB-SIM:多种条件接收系统互操作32、DVB-SI:服务信息系统DVB-TXT图文数据传送范围33、DVB-Multichannel34、DVB 5+1、2+2多路效果音频35、ETSI TR 101 290 Measurement guidelines for DVB systems36、ETR 290 码流测试标准37、GY/T220.X-200X中相关的CMMB标准。
山区条件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单频网建设实践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引文缩写为:CM MB )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媒体形式,是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M M B 项目的大力推进,拓宽了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随时随地看电视听广播的问题。
河北省于2008年开始推进CM M B 项目,承德市作为第二批建设城市,从2009年开始,在两年的时间里,实施了市区范围单频网建设工程,先后完成了双桥区佟山站点、开发区大石站点、双滦区西平台站点和独立前端系统的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市区范围CMM B 信号的高质量覆盖。
1单频网设计1.1承德市区地形分析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56km ,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
全市共辖八县三区,市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0多万人。
承德市区地处河北省北部燕山腹地,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5毅54忆耀119毅15忆,北纬40毅12忆耀42毅40忆,坐落于武烈河西岸的盆地上,海拔320耀370m ,自然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3耀10%坡度,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东西间距较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理形势呈现出高低落差大、地貌复杂、山多平原少的特点。
承德市辖三个市辖区,分别为双桥区、双滦区、营子区。
营子区属矿山区,离市区较远。
市区主要包括双桥和双滦两区。
双桥区是承德市中心区,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
双滦区面积250平方千米,人口13万。
承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属双桥区地理规划范围,位于双桥区南部,离市中心9公里,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机关所在地,常住人口10万人。
由于承德市区特殊的地形特点,城市建设与规划受到了自然地形地貌的束缚。
城区建设和人口分布基本上集中在了三个区域,即:双桥区、双滦区和开发区,三个地区之间由山体自然隔开,地形上形成三个自然的独立区。
双桥区与开发区之间有九华山间隔,九华山平均海拔在500m 以上,双滦区和双桥区之间由广仁岭阻隔,平均海拔在600m 左右,开发区与双滦区之间有诸多山脉阻隔,平均海拔在480m 以上。
广电网络双向改造技术培训课件-cmts长环路agc

03
CMts长环路AGC技术特点
稳定性
自动增益控制负载均衡 NhomakorabeaCMts长环路AGC技术具备稳定的自动 增益控制功能,能够根据信号强弱自动 调整信号输出,确保信号质量的稳定。
通过负载均衡技术,该系统能够在多个 节点之间自动分配传输负载,避免单个 节点过载,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故障自愈
该技术具备故障自愈能力,当环路中某 个节点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 用路径,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效果评估
升级后企业内部网络性能得到大幅提 升,满足了企业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 提高了工作效率。
案例三:某智慧城市网络建设项目
项目背景
技术方案
某智慧城市为了实现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 ,计划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的城市骨干 网络。
采用CMts长环路AGC技术,构建覆盖全城 的高速光纤网络,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 数据传输服务。
的市场竞争力。
案例二:某大型企业网络升级项目
项目背景
某大型企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 传输需求,计划对内部网络进行升级。
技术方案
采用CMts长环路AGC技术,通过在 核心节点增加光放大器和光中继器,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实施过程
项目组与企业网络管理部门密切合作, 制定详细施工计划,确保升级过程中 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02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广电网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和机遇,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技 术,提高网络质量和竞争力。
培训目标
01
02
03
04
掌握广电网络双向改造 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熟悉广电网络双向改造 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流程;
了解广电网络双向改造 的市场前景和应用案例;
浅谈CMTS双向网络的升级改造

5<U,# 接口连接用户' 5&# 与 <U,#)&! 与 <U,! 须成组使用* #!$桥接器连接原理图如图 ! 所示*
图 !5/C%桥接器连接示意图 !323! 预留双向放大器的处理
##$ 不加桥接器的处理方法("加上双工滤波器' #回传通道的放大)衰减)均衡等位置短接导通'
#!$ 加桥接 器 的 处 理 方 法( " 按 照 单 向 放 大 器 的 处理方法增加桥接器'#取掉上行衰减插片* !32325双向放大器的处理
图 #5/C%局端内部及与外线连接示意图 ##$ 将原有线电视信号输入电缆连接 /C%局端侧 面输入接口' #!$ 相对应的 /C%局端输出接口连接用户&此时 输出信号为电视信号与数据信号之混合信号' #2$ 将 /:1" 模块输出电缆连接到对应的插入器 接口' #$$ 如需要一个 /:1" 模块同时为两个输出口提 供数据&则先使用分配器分配后再接入插入器* !325 放大器的处理 !323#5单向放大器需增加 /C%桥接器进行桥接 ##$ 桥接器上标识( 5'(为上级混合信号输入口' 5&接口连接原放大器输入接口' 5&# 接口连接原放大器输出接口'
##$ %:,\ ^双向 &=%网络模式对网络的要求比 较高&需要使用人员对 %:,\ # 线缆调制解调终端系 统$ 工作原理)数据交换原理)双向 &=%网络都比较熟 悉才能应用好* 维护人员必须保证施工规范&网络的 设计合理)调试方法正确&了解日常设备维护中设备接 头)上行增益对网络的影响*
浅谈CMTS双向网络的升级改造

( 前C beMo e 3 )目 a l d m只有一个端口 E C o 局端侧面输入接口:
b 相对应的E C 、 o 局端输出接口 连接用 户, 此时输出信号为电视信号与数据信号 c 将E 0 、 M9 模块输出电缆连接到对应 d 如需要一个E 0 、 M9 模块同时为两个 输出口提供数据 , 则先使用分配器分配后
2双向 H C网络的 E C改造 F o
随着E O + o 技术的发展, P N EC 很多地
( 放大器的处理 3)
单向放大器, 需增加E C o 桥接器进行
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缺陷, 已不能满 方都开始用E O + o 技术实现网络双向 桥接。 P N EC
足下一代广电网络的要求:
预 留双 向放大器 的处理 :
a 不加桥接器的处理方法如下: 力 、 ①. 口
用户可能会影 响一大 片用户。如果 要使 用 另外布光缆。 T ②. 放大、 衰减、 光 r 处需要找出机房对应 上双工滤波器; 回传通道的 J,  ̄ 好 ̄ s mt业务, 需要每个分前端机房配置一 的光纤跳 线 , 行光纤 熔 接、 进 进行O U N 安 均衡等位置短接导通; 台上行噪 声监 测仪器 , 一旦 出现 故 障时能 装 。
O T 接口连接用户: U1 H 与O T 、 2 U 2 1 U 1 H 与O T 须成组使用。 b 桥接器连接原理图: 、
见图1 。 避免
( 广电网络结构为树型结构, 2 ) 实际 了 加光节点的选址 和施 工困难 问题 。 增 在 使用中C T 都是多个光节点的汇聚, Ms 一个 现有的1个光节点处光纤都 为4 , 2 芯 不需要
化改造。 考虑到这几个小区的房子都已经
a 桥接器上标识 、 l为上级混合信号输入口: N H 连接原放大器输入接口; 接口
浅谈CMMB技术和发展

浅谈CMMB技术和开展CMMB是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播送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的简称。
国家广电总局于06年10月公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播送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电视接收标准STiMi,该标准将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
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主要面向、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多种小屏幕手持式终端设备的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播送节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电技术的开展,人们对信息消费的多元化需求日趋明显,人们不再满足于电视画面的固定接收,而模拟电视由于频道少、抗干扰能力较弱、不能漫游等缺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
作为播送电视的补充和延伸,新兴的中国移动多媒体播送〔CMMB〕通过卫星及地面覆盖相结合,为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和信息效劳,大有替代传统无线播送的趋势。
1 CMMB开展及现状2002年11月,看到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重大意义,广电总局决定组织专项研制一套自己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并专门成立泰美公司,与广科院一起分两个团队展开攻关。
可以说,广电总局着手研制自己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CMMB的前身〕,是广电部门自主创新的开始。
现在看来,6 年前的这个决定,一方面基于主管领导自身的远见,一方面也是广电领域科研土壤、自主创新气氛逐渐成熟的结果。
CMMB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CMMB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3年,广科院做出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原型机,也做出了可商用的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芯片,并参与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地面国标的征集工作。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广科院退出了地面国标的评审,下决心追加投资,在广电总局的支持下,着手研究面向手持终端的移动多媒体播送电视。
从地面转到手持,外表上看是从大屏幕移到了小屏幕,实际上那么是技术难度的大幅提高,这也是国际IT技术的难点。
CMMB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与改进

CMMB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与改进作者:王逸冰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3期摘要:本论文在阐述STiMi信道标准的基础上,对CMMB物理层传输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论文进一步对物理层传输数据的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其传输性能。
同时,本文使用国际电信联盟VA信道模型对室内、外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车速环境下的传输性能都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字:CMMB;物理层;视频传输;LDPC1 前言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
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 , MP3 , 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l]。
2006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行业标准。
该标准的传输方式使用了广科院开发的STiMi技术,其主要实现方式是节目供应商将数字多媒体内容传输给卫星DMB广播中心,然后广播中心通过枷波段将内容上传至DMB卫星,DMB卫星将Ku波段转换成S波段并放大,再将内容通过S波段和枷波段在全国范围内广播。
手机或车载终端等可以直接接收到S波段的内容,而在有屏蔽的区域,由直放站接收卫星Ku 波段广播并转换成S波段,转播给在屏蔽区的终端。
基于STiMi技术的CMMB实现方式如图l。
STiMi技术可良好应用于30MHz^}3000MHz之间的频率范围,同时,在知识产权方面,STiMi 在信道编码和解调方面有明显改善性能的自主专利,信源方面也采用了AVS和我国自行开发的DRA音频标准。
这使得该标准在国内推行相比其他类似标准有很大优势。
对比国外的类似标准,如韩国的DMB-S和欧洲的DVB-SH,采用国内的该标准,不但将大规模提升我国在数字多媒体通信广播方面的技术实力,还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