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同步课件:4-3群落的结构(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4.3群落的结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4.3群落的结构+(共38张PPT)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 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我国 南方
31
北方群落的变化?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常绿针叶林
32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 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 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 的选择造成的。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 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 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 于劣势,甚至灭亡。
数量坐标图
生 物 数 量
图a 生 物 数 量
图b
B A 时间
A B 时间
能量关系图
A C
B
特点
两种生物的生存能 力不同,图a为生存 能力悬殊;图b生存 能力相当。
2.捕食
数量
数量
19
数量
捕食 0 A 时间
竞争
0
B
时间
共生 0 C 时间
种内关系
• 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 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 思考:为什么田间的植物种植不能过密?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 (种群内) 种内斗争
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林冠 中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杜鹃等
中层
啄木鸟等
下层
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 画眉等
26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 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 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 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 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 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 的苔鲜和昆虫。

高中生物必修三同步课件4.3 群落的结构(共27张PPT)

高中生物必修三同步课件4.3 群落的结构(共27张PPT)

三、种间关系
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种间关系包 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叫做捕食。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叫做竞争。竞争的结果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叫做寄生。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叫做互利共生。
去森林里游玩,你会观察到不同高度的树上的鸟窝不同,也就是不同高度上 栖息的鸟类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由群落的分层结构形成的,动物的分层依赖于植物的分层结构。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 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 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 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 多、 较多、 较少、 少、 很少”等等。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 光的利用有关,其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 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 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多种原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 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PPT课件

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PPT课件

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概念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 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 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 活的现象。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 依存,彼此有利,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存活。
群落(community):是指同一时间内 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要点: 1、一定的区域,包含这里的各种生物。 2、区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如,一座城市,它 除了有人外,还有各种 绿化植物、还有菜地和 果园,有许多的家养动 物及老鼠苍蝇蟾蜍等野 生动物。这就构成了一 个城市生物群落。
捕食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 变化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 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A 生
A B 量
物 数
B 时间
竞争
C
生 物 数 量
A B
生 物 数 量
B
A B 时间
A
时间
★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竞争实力相当时
(牛与羊):
例如:蛔虫、绦虫、 血吸虫等寄生在其 它动物的体内;虱 和蚤寄生在其它动 物的体表;菟丝子 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菟丝子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 内部。 寄生的结果:
一方受益, 一方受害
特点: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 能立即杀死寄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寄 主会生活更好。
资料分析

2018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课堂必修3 专题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含解析001

2018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课堂必修3 专题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含解析001
一、群落水平上研
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优势种群
种群位置
研究池塘群落
群落的空间 结构此可以看出,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的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 数目的多少称之 为丰富度。
苔原
(2016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 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 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2.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的特点:常常呈现镶嵌分布。 ★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 多小群落。 ★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 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 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
(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方法点拨】
1.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 富度;
2.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 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优质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优质课件 (共37张PPT)

课前复习
1、种群的三要素
①同一区域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最基本)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 ⑤性别比例 (2)空间特征 ①均匀 ②随机 ③集群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 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 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 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一、群落
1、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特点:a一定的自然区域 b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c各种生物的总和
思考: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 蜗牛等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 虾及其它生物 5.一个菜市场里的蔬菜、水果、鱼虾和人 等全部生物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
+-
--
+-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种间关系辨析: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变 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环,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 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
思考: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是寄生还是互利共生?
寄生
蛔虫与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寄 生
B
A
蛔虫(B)与人(A)
生 物 数 量
生 物 数 量
蛔虫
人 时间 菟丝子 大豆 时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课件4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课件4共27张PPT

课堂小结
物种组成是群落的主要特征 物种组成
2 5
群 落 的 概 念 及 研 究 的 问 题
丰富度 竞争
种间关系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空间结构
课堂巩固
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C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各种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 切叶蚁与真菌
互利 共生
追踪问题4:
1、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2、若各图中的A死亡,对B有利的是图 ① ② 个 体 数 捕食 B A 1 个 体 数 3 时间 A B 个 体 数 2 竞争
2 1 。
A B B
时间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A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1)概念: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举例: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羊与牛、水稻与稗草 (3)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图:
生 物 数 量 生物B
1 0
生物A 时间
(4)特点
对位练习: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 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 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藻类 真菌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供给藻类
吸收水和无机盐
根瘤内有大量 根瘤菌 豆类植物的 根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根瘤菌
豆类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种间 关系 竞争 捕食 寄生
举例
羊与牛 水稻与稗草 大、小草履虫
数量 关系图
利益 关系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件(共24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件(共24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竞争
优势种
当竞争能力不同时
当竞争能力相同时
【资料2】
捕食
特点: 不同步增减 一般捕食者数量较少
被捕食者 捕食者
菟丝子与植物
蛔虫与人
寄生
生 物

(无固定曲线) 量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时间
地衣中藻类与真菌
互利共生
生 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生物A 生物B
时间
【判断】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竞争还是捕食?
三、种间关系 【阅读P72-73 资料1】
高斯实验中所用的大草
履虫、双小核草履虫是两 个 物,种容器中的全部大
草履虫、全部双小核草履 虫是两个 。种群
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种间关系中的 竞关争系。
导致大草履虫数量下降的
非生物因素是
生存等空,间、溶解氧
生物因素是
种间竞争与大草履虫、捕食与杆菌、种内竞争
1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 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略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
4.3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各__种_生__物__种__群__的 集合。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生物
1.下列实例属于群落的是(D) A.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 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 虾及其它生物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1)植物 分层的现象与
对光有的关利。用
(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和间 食,物所条以件,动物也有类似的 现象分。层

4.3群落的结构 课件-高中生物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 课件-高中生物必修三
捕食:数量相对稳定
竞争:你死我活
捕食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食草行为
也是捕食。


A

A
B

B
时间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
被捕食者(A):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B):后增加后减少者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 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
竞争
例:(高考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 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 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内,山坡a、森林b、海 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 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
的是 ( C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 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 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 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常绿针叶林
常绿常阔叶绿林阔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 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物种丰富度谁高?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苔原
落叶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丰富度
丰富度:在生态学上,用丰富来描述一个群落 中 种群数量 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 件,结局有三:一是 a、b两种群个体间形 成平衡,相互抑制; 二是a取代b;三是二 者在空间、食性、活 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 的分离
寄生
互利 共生
寄生种群a得利, 宿主种群b受害; 宿主b不可能全部 死亡
“同生共死”的同 步性变化
特别提醒 丰富度和优势种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不同,其规律为: ①热带→两极: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 ②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③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2)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 的是乔木,草原群落中则是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准备及 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实 施 观察和 ①诱虫器取样②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 计 分类 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划
采集小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 动物 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施 统计和

分析

实验结论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 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 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 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 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 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 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 少、少、很少”等
解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 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③;大、 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 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 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②;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 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曲线波 动变化在前(b),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为此消彼长, 对应曲线为①;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结果是噬菌体 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降,对应曲 线为④。(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竞争最终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 空间而全部死亡。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1)现象: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 (2)决定因素: ①植物分层: 光照强度 。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 食物 条件。
2.水平结构
(1)现象: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 镶嵌 分布。 (2)决定因素: 地形 变化、土壤 湿度 和 盐碱度 的差异、
光照强度 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 影响。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 丰富的研究
———————
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施计划与结论
步骤
实施
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 少?
制订计划
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 和分析
[思维激活2] 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 现 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 确? 提示 不正确。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 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畴为种群而非群落。
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 组成与种间关系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 同一时间 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中 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
演替 空间
物种
种间
范 围 边界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作用:是 区别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 ②衡量指标:丰富度 ,即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 ③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 积内的物种 越丰富。海拔高度越高,群落丰富度 越低 。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b种群死亡对a种群来说:①捕食关系的对a不利;②竞争关 系的对a有利;③互利共生关系的对a不利;④寄生关系的对a 有利。(5)狐死亡,即兔的天敌消失,有利于兔生长,但受食 物、空间等限制,种内斗争将加剧,兔数量又将下降,所以表 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衡的趋势。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种间竞争最终一种生物因缺乏 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 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4)②④ (5)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
度增大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 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 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 企鹅数量减少;-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 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2)种间关系 ①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如:草→兔。
相互抑制
资源和空间 优势
③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 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思维激活1] 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 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
能力展示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 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 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 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 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不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森 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c处藻类植 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 垂直结构。 答案 C
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 和盐碱度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Nhomakorabea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导 大多数群落生物呈集 致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 界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 象,它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 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 落,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 构,事实上,上述每一个群落,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垂 直结构,如下图所示。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例1】 (2011·海南,2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
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
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
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 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 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 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群落的种间关系
【例2】 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
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a、b、c
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
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解题时,要 弄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a、b、c三者 之间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a、b、c生活的区域不相 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 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 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 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 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种―间―关→系群落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类型 曲线图例 捕食
竞争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先增加者先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且 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 滞后于被捕食者
( )。
垂直带 Ⅰ





海拔 m
1 000 <1 000 ~
2 000
2 000~ 2 500
2 500 3 000

~ >3 500
3 000 3 500
植被 热带 常绿 常绿落叶 针阔 针叶 高寒灌 类型 季雨林 阔叶林 混交林 混交林 林 丛草甸
蝶类 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