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第一讲: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冲击地压及其开采技术授课提纲

冲击地压及其开采技术授课提纲

“冲击地压及其开采技术”授课提纲华北科技学院副院长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段绪华教授2007年10月18日冲击地压及其开采技术一、概述:(一)、国内外冲击地压的发生情况冲击地压是矿山压力的一种特殊显现形式,可以定义为:矿山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的释放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简单地说,冲击地压就是煤(岩)体的突然破坏现象。

如同装在煤岩体中的大量炸药爆炸一样,煤或岩石突然被抛出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伤及人员,并伴有大量声响和岩体震动,最大震级可达3.8级以上,有时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都能感觉到,形成大量煤尘和强烈的空气波。

在瓦斯煤层,往往还伴有大量瓦斯涌出。

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宏观预兆,多数是由爆破引发的,发生时间短暂,震动冲击时间在几秒至几十秒之中。

发生在岩巷、金属矿和地下隧道中的冲击地压叫岩爆,表现为岩巷和隧道周边岩石成片状破裂,岩片向坑道内弹射,伴有声响,顶板掉块,底板拱起,洞壁严重破坏,甚至大量岩石崩落。

我国最早有记录的冲击地压发生于1933年抚顺矿务局的胜利矿。

之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增大,北京矿务局、开滦矿务局、阜新矿务局、枣庄矿务局、四川天池煤矿等局矿都发生了冲击地压。

截至2000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冲击地压问题的煤矿达50个左右,已发生的破坏性冲击地压达近3000多次,震级从里氏震级0.58级至3.8级,造成严重的危害,伤亡数百人。

冲击地压几乎遍布世界各采矿国家,即几乎所有采矿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冲击地压的危害。

世界有记载的第一次冲击地压发生在1738年英国的南史塔福煤田。

之后前苏联、南非、德国、美国、加拿大、波兰、法国、日本、印度、捷克、匃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新西兰和安哥拉等都记录到冲击地压。

目前煤矿冲击地压最严重的国家是前苏联、波兰、德国,而防治冲击地压发生最有成效的也是这三个国家。

许多国家对冲击地压防治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加强了重点研究和防治。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相同开采深度和煤岩层条件下,分层开采发生冲击 危险性更大,冲击地压灾害的破坏性更加严重。
PPT文档演模板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n 4.3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
华亭煤矿开采10号煤层,煤层倾角45º,平均 厚度51.51m,走向长度1200m,属急倾斜特厚 易燃煤层。
10号煤层伪顶岩性为碳质泥岩及砂岩,赋存不 稳定;直接顶为砂岩或粉砂岩,厚度 1.26~19.5m,易垮落,块度大;老顶为粉砂岩 及细砂岩;煤层底板为泥质胶结的中-细砂岩。
• 炮孔布置示意图
PPT文档演模板
•(a)垂直工作面推进方向 •(b冲)击沿地压工理论作与面技术推653进培训方向
•爆破前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示意图
PPT文档演模板
•爆破后工作冲面击地前压方理论应与技力术集653中培训示意图
PPT文档演模板
•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对比曲线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由于开采深度较大,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发生冲击 地压的应力条件较浅部开采时容易满足;
即使顶板为非坚硬顶板,但由于煤层所具有的冲击 倾向性等,本身就具备了发生冲击地压的潜在危险;
不同开采方法使煤岩体的采动条件不同,但综放开 采和大采高开采由于煤岩体中的应力集中程度相对 有所降低,且应力峰值位置更靠近煤体深部,更有 利于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和降低冲击所造成的破坏;
PPT文档演模板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孙家湾”2.14” 事故
PPT文档演模板
•背向斜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653培训
•3
•作工 6
面 超前
•3 3
支承压 力 /M
•3 0 •2
Pa 7
•综 放 开 采、 坚 硬 顶

第一集冲击地压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一集冲击地压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五、矿山压力的显现特征是什么?
• 分为动压和静压两种。静压的显现特征 是:物体受力长期而缓慢,对物体的破坏 是逐步进行。如支柱、煤壁承受的静压, 并不明显、急剧。动压的显现特征是:来 的迅猛,宏观显现明显、剧烈。如冒顶、 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
六、什么叫稳定性? 物体在受力后,没有明显的位置、体积 变化,称之为稳定。这种受力不破坏变形 的性质称之为稳定性。煤层、岩层所受压 力越大,越接近煤、岩体破坏的极限强度, 煤、岩体越容易被破坏,也就是稳定性越 低。
三、什么叫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 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 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 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 大的破坏性。
• 四、什么是矿山压力? • 井工开采的矿井掘进尤其是采煤以后,煤层上方的岩层失去煤层的支 撑就要向下运动。这个岩层向下运动的压力就称之为“矿山压力”。 • 还有一种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水平方向的压力,在地质构造复杂 的地带这个水平方向的压力是很大的,在采矿过程中会使岩层或煤层 沿力的方向发生一定的位移。 • 由于煤层和岩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形成一定稳定性,在所受 的压力不大于本身的强度时还不破坏。在采空区周围的煤、岩体中各 处所受压力不均衡,就在局部地方形成有承受压力很大的地方,称之 为“应力集中区”。 • 煤层、岩层所受压力越大,越接近煤、岩体破坏的极限强度,煤、 岩体越容易被破坏,也就是稳定性越低。
第一集完
• 八、什么是破坏性冲击地压?
• 按原煤炭部规定,造成停产八小时以上或 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冲击地压称为破坏性 冲击地压。
• 九、冲击地压和冒顶有啥关系?
• 冲击地压和冒顶有一种互为逆向的现象, 易于冒顶的地方很少发生冲击地压,易于 发生冲击地压的地方很少有冒顶现象。因 为煤层顶板极破碎时易于冒落,不易于对 煤体加载,不能形成高度应力集中,破碎 顶板本身也不能积聚能量,所以,Ⅰ类破 碎顶板易于冒落而极少发生冲击地压。Ⅲ 类坚硬顶板不易冒落但能积聚能量,还对 煤体加载,就易的名称吗?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
地质动力区划法
❖ 地质动力区划是地质动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基于 板块构造学说,根据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 征决定于地质构造形式的原理,通过对地形地貌的 分析,查明区域断裂的形成与发展,综合应用地应 力测量、数值分析和模糊推理等技术手段,查明影 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各种因素。
❖ 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把矿区活动构造体系、采矿工艺 过程和冲击地压的发生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建立 地质动力区划决策支持系统。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
1、我国冲击地压现状
世界范围有记载的第一次冲击 地压于1733年英国南斯塔煤田 发生,我国最早冲击地压发生 在1933年的抚顺胜利矿。
1、我国冲击地压现状
我国冲击地压发生范围
北京、枣庄、抚顺、阜新、辽源、大同、天池、 开滦、新汶、徐州、义马、鹤壁、双鸭山、 鸡西、七台河、淮南、大屯、韩城、兖州、 华亭、古城、贵州等近100个矿区(井)
X16煤柱影响
C16.1 影响较大 C16.2 无或影响较小
X17开采布置、推采方向、 C17.1 应力集中程度较高
开采程序等造成的应力 C17.2 应力集中程度中等
集中
C17.3 应力集中程度较低
X18 发生位置
C18.1 工作面 C18.2 巷道 C18.3 工作面和巷道
X19 打眼、放炮、割煤、 C19.1 受诱发作用影响程度较高
2.3 冲击地压预测研究的进展
Wr=max{Wr1 ,Wr2}
Wr 为某采掘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 级评定综合指数。这样就可以圈定评价区域 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及危险等级。
缺点:量化标准人为制定,量化易受打分者 感情的控制,量化常凭经验进行。因此,量 化的结果很难做到客观、精确、可靠。
2.3 冲击地压预测研究的进展

冲击地压概述

冲击地压概述
压的组织管理系统,并制定丁有蔓技术规程,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 的防治措施和预报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冲击次数大为减少。1955~1977年冲 击危险矿井数由8个增至36个,而冲击次数由83次降至7次,l980年以后又降至 5~6次。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4、非煤开采中的冲击地压 在世界的采矿实践中,冲击地压现象不仅发生在煤矿,也 发生在其他矿物的开采过程中。除前述苏联的实例外,开采 金属矿发生冲击地压的还有;捷克的普希勃拉姆多种金属共 生矿床、奥地利的铅锌矿、美国的铜矿、加拿大的铜镍矿和 金矿、印度科拉尔矿区的金矿和采深超过3000 m的南非的维 持瓦切尔斯兰德金矿。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强烈的冲 击地压发生在盐矿中,破坏面积达1~3 km2,震动传播距离 达几百千米。例如,1958年民主德国维尔钾盐公司台尔曼矿 所发生的冲击地压,曾被莫斯科、土耳其和两班牙的地震站 记录到。此外,冲击地压还发生在露天矿中。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最严重而且防治工作最有成效的国家是 苏联、波兰和德国。
孙茂来
§1—2冲击地压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冲击地压历史与现状
1、苏联 苏联的冲击地压最早于1 947年发生在吉谢罗夫矿区,此后共有9个矿 区出现了冲击地压问题。 发生冲击地压的一般条件是:初始深度为400~1860 m,煤厚为0.5~ 20 m,在各种倾角、各种煤种(包括褐煤)中都记录到冲击地压现象。多 数情况下顶板为坚硬砂岩,也有一些煤田是破碎顶板。开采技术条件涉 及到刀柱式或长壁式等开采方法,充填或垮落等顶板管理方法.整层或 分层开采情况。 自1 951年起,全苏地质力学及矿山测量研究院、其他研究单位和高等 院校等几十个单位,配合国家技术监察部门与生产单位,一起着手解决 煤矿的冲击地压问题。经过25年的努力,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防治冲击地

冲击地压防治培训课件

冲击地压防治培训课件

四 陕西地区冲击地压防治对策
2、冲击地压矿井监测对策
集中动载荷监测方法
地音监测法
地音监测:对即将发生的煤岩断裂事件(微震或冲击地压)进 行监测和预报,预测间隔时间一般以班和小时(也可以以分钟)为 单位,地音预测属于前兆信息预测,因此可实现对冲击地压的短期、 临震预警。
ARES地音监测系统: 震声风险评估系统
四 陕西地区冲击地压防治对策
3、冲击地压矿井治理对策
区段煤柱与底煤留设
✓划分盘区时,应保证合理的开采顺序,最大限度地避免形成煤柱等应力集 中区 。 ✓对于原有的或者布置在弱冲击或无冲击危险的煤层大巷,要留有足够的大 巷保护煤柱。 ✓采煤工作面间的区段煤柱尽量采用小煤柱工艺或者无煤柱工艺。 ✓在厚或者特厚煤层中布置巷道时,尽量沿底煤掘进,做到不留底煤,如遇 特殊形况要留底煤时,要尽量少留底煤,最好不要超过2m。
3、冲击地压矿井治理对策
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 ✓ 在地质构造等特殊部位,应采取能避免或减缓应力集中和叠加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采
程序.在向斜和背斜构造区,应从轴部开始回采,在构造盆地应从盆 底开始回采;在有断层和采空区的条件下应从采用断层或采空区开始 回采的开采程序 。 ✓ 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工作面支架采用具有整体性和防护能力的 可缩性支架 。
缪协兴从非时间和时间相关滑移理论分析,在冲击地压判断依据中 引入了时间参量,通过对裂纹贯穿前,膨胀导致自由面位置分析进行预 测预报。
······ 尽管冲击地压理论和技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由于科技水平和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其理论研究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陕西地区冲击地压现状及特点
1、陕西地区冲击地压现状
四 陕西地区冲击地压防治对策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兴隆庄煤矿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本培训共分为六讲第一讲冲击地压概述第二讲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第三讲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第四讲冲击地压预测方法第五讲冲击地压防治措施1 冲击地压概述1.2 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1)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

(2)多样性: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和深部冲击。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岩爆。

(3)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有时底板突然鼓起甚至接顶;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从后果来看冲击地压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各种地质条件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在生产技术条件上,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了冲击类型:第一类:底板冲击(鼓起)型:东滩矿42轨3#提(两次修复)、43上07轨顺、143上06(西)工作面;第二类:顶板冲击(下沉)型:东滩矿43上04(北)工作面运顺、济三矿6300工作面辅助顺槽,东滩矿4305工作面切眼导硐;该类冲击具有顶板活动诱发冲击的特点。

第三类:巷帮冲击型:济三矿6303工作面辅助顺槽;北京:门头沟煤矿是我国冲击地压最严重的矿井之一,现在是木城涧、大安山矿和房山矿具有冲击危险。

黑龙江:鸡西、鹤岗。

辽宁:抚顺矿务局,胜利矿为最早,而龙凤矿最为严重,现在是老虎台矿较严重。

阜新(五龙、孙家湾)、北票(台吉、冠山)。

开滦:唐山矿,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冲击地压大多发生在两面或三面临空的半岛形或孤岛形煤柱中。

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矿为“三硬”矿区,冲击地压危害较严重。

旗山矿与权台矿同属“三软”矿井,事实上这两个矿都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

四川:砚台、天池。

山西:大同。

山东省从1960年到2004年共在13个矿井发生231次冲击地压、死亡25人,重伤46人。

冲击地压理论及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理论及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理论及技术培训一、冲击地压理论1.冲击地压的产生机制在地下工程中,施加在岩石或土层上的冲击荷载会引起应力波的传播。

这些高强度的应力波可以通过地下介质迅速传播并引起地下岩体的应力和变形。

当冲击波遇到介质边界或不均匀性时,会造成反射和折射,并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冲击地压的产生。

2.冲击地压的特点- 高频率:冲击地压产生的应力波具有高频率的特点,对地下岩体的影响效应集中在短时间内。

- 高强度:冲击地压引起的应力波具有较大的幅度和能量,可能导致地下岩体的瞬时破裂和位移。

- 局部性:冲击地压对地下岩体的影响集中在局部范围内,对工程的破坏作用强烈,会影响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冲击地压的技术控制与预防1.地质勘探与预测在地下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和预测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了解地下岩体的力学性质、裂隙结构和应力分布情况,为冲击地压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依据。

2.冲击地压的监测与预警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冲击地压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下岩体的应力、位移和应力波传播情况。

当发现冲击地压的迹象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预警和应急处理。

3.冲击地压的控制技术- 减震消能:采用减震消能技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减少冲击地压引起的应力波传播和能量释放,降低地下岩体的损伤和位移。

- 地压支护:采用地压支护技术,通过设置加固构造、支撑体系和锚杆预应力等措施,增强地下岩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降低冲击地压对工程的影响。

- 地压分散:采用地压分散技术,通过合理的爆破参数、排空施工和合理进尺等方式,减少冲击地压的产生和传播,降低地下岩体的变形和破坏。

4.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在冲击地压发生紧急情况时,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封闭危险区域和进行灾害防治等工作,保障人员和工程的安全。

三、冲击地压的技术培训针对冲击地压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需要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各类煤岩组合模型的组合方式
组合形式 煤:直接顶 煤:底板 煤:基本顶 底板:煤:基本顶 底板: 高度比例 1: 1 1: 1 1: 2 1 : 1 :1 组合形式 煤:直接顶 煤:基本顶 煤:基本顶 高度比例 1: 2 1: 1 1: 3 煤:直接顶:基本顶 1:1:1 底板:煤:基本顶 1:1:1 底板: 直接顶:
把突变理论、分叉理论、混沌学动力学、及分形理 把突变理论、分叉理论、混沌学动力学、 论引入 还针对不同的地质开采条件,对冲击地压进行了理 还针对不同的地质开采条件, 论研究
稳定 非稳定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σ σ
0
加载过程 煤样动态破坏时间
煤样动态破坏时间测定示意图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
齐庆新
博士后/研究员/首席专家/ 博士后/研究员/首席专家/所长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分院采矿研究所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所事业部Leabharlann 2008年 2008年7月
提 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基本概念 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研究进展 冲击地压技术规范 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
第一讲 基本概念
6.2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 三因素
“三因素”机理从煤岩体结构特性出发研究 三因素”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时提出的。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时提出的。 从发生冲击地压煤岩体结构的特征和冲击地 压显现特点看, 压显现特点看,冲击地压过程实质就是煤岩 体受力过程的瞬间滑动失稳过程, 体受力过程的瞬间滑动失稳过程,即为粘滑 过程。 过程。 特别是相对于发生在断层、 特别是相对于发生在断层、煤层变薄带附近 的冲击地压,更表现为粘滑过程。 的冲击地压,更表现为粘滑过程。 通过煤岩摩擦滑动试验可以验证冲击地压的 粘滑失稳理论---- 三因素” 粘滑失稳理论---- “三因素”机理
6、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
基于煤岩体破坏是强度问题,形成了强度理论。 基于煤岩体破坏是强度问题,形成了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
K>K I <I<I I<I I<I R>R E>E I R>R E>E I∈ 国内学者又先后提出了“三准则”理论、失稳理论、 国内学者又先后提出了“三准则! 理论、失稳理论、 ∏为最大 ” 为最大! 冲击倾向性理论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顶板冲击倾向性分类
1类 分类指标 无冲击倾向 弯曲能量指数 UWQ UWQ≤10 弱冲击倾向 10<UWQ≤100 10< 强冲击倾向 UWQ≥100 2类 3类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组合煤岩的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仅与煤、 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仅与煤、岩层的冲 击倾向性有关 ,而且与煤岩层的结构特 点和煤岩层的组合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点和煤岩层的组合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为使煤岩冲击倾向性测定更能充分反映 煤岩层实际特点 ,开展了煤岩组合模型 的冲击倾向性实验测定研究. 的冲击倾向性实验测定研究.
根据显现强度
等级 里氏地震级 1 0.5~1.0 2 1.1~1.5 3 1.6~2.0 4 2.1~2.5 5 2.6~3.0 6 ≥3.0
3、冲击地压的分类
存在困难
指标的单调性 资料的局限性
确定原则
尊重《规定》 尊重《规定》 适度增加指标
3、冲击地压的分类
1 项目 冲击地压 性质 煤体重力型 煤体重力型 煤体重力型 顶板弹性型 煤体构造型 顶板断裂型 顶板断裂型 断层位错型 2 破坏半径 /m 0~6 0~20 10~40 30~60 50~80 80或以上 80或以上 3 震级/ML 震级/ML <1.6 1.7~2.0 2.0~2.4 2.4~2.8 2.6~3.2 3.0以上 3.0以上 4 震动持续时间 /s ≤2.5 2.0~4.0 4.0~6.0 5.0~10.0 10.0~30.0 ≥30
管理因素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否,或是否构成灾害,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否,或是否构成灾害,与 管理直接相关。 管理直接相关。
5、冲击倾向性 、
反映煤岩材料产生冲击破坏能力的固有属 性称之为冲击倾向性。 性称之为冲击倾向性。 煤层
动态破坏时间D 动态破坏时间DT 弹性能量指数W 弹性能量指数WET 冲击能量指数K 冲击能量指数KE
发展趋势渐趋严重
数量不断增加:32到100!范围不断扩大:19个省区 数量不断增加:32到100!范围不断扩大:19个省区
3、冲击地压的分类
1983年 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 1983年《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中规定了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分类方法 : 根据破坏后果
一般冲击地压 破坏性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事故
0 1 .5 2 .0 ?L m (m )
某矿煤的动态破坏时间曲线
某矿煤的冲击能量曲线
某矿煤的弹性能量曲线对比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组合模型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
组合模型的冲击倾向性强于单一煤试件 组合模型的抗压强度高于单一煤试件,变形量大于单 一煤试件 组合模型的冲击倾向性与所用煤、岩石自身的性质具 有密切关系 :煤、岩石的抗压强度高的煤岩组合模 型,其冲击倾向性强,组合后冲击倾向性更加剧烈; 而煤与岩石的抗压强度相差无几时,组合模型的冲击 倾向性变化不大;岩石比煤的抗压强度越高,组合模 型的冲击倾向性比单一煤试件的越强烈。
冲击发生前巷道位置 顶板岩层 煤 层
底板岩层
冲击地压现象描述
巷道冲击地压描述

发生在老虎台煤矿的冲击地压
2、冲击地压的特点 、
突发性 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发生, 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发生,
过程短暂(持续几秒到十几秒),难以事先准 过程短暂(持续几秒到十几秒),难以事先准 ), 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 5
2 0
4 0
4 0 3 0 2 0 1 0 3 7 0 -1 0 4 7
3 0 2 0
1 5
1 0
1 0 0 -1 0
0 100 50 300 00 400 50 600 00
86 .0
1 .5
5
62 .5
t ms ( )
0 0 1 1 2 2 3 3 4 4 ?L m .0 .5 .0 .5 .0 .5 .0 .5 .0 .5 (m )
6.2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 三因素
三种试样 砂岩-砂岩 砂岩-煤 煤-煤试样
三种试样示意图
分析结果: 砂岩—煤试样: 粘滑失稳过程 砂岩—砂岩 煤—煤试样: 稳定滑动过程
6.2 “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 三因素
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多发生在断层、煤层变化等构造 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多发生在断层、 区域,冲击地压与煤岩体结构密切相关, 区域,冲击地压与煤岩体结构密切相关,冲击地压的发 生除与内在因素 冲击倾向性) 力源因素( 内在因素( 生除与内在因素(冲击倾向性)、力源因素(高度应力 集中或较高的能量贮存与动态扰动)有关外, 集中或较高的能量贮存与动态扰动)有关外,煤岩体结 构因素(具有弱面和容易引起突变滑动的层状介面) 构因素(具有弱面和容易引起突变滑动的层状介面)也 是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内在因素、 是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内在因素、力源因素 和结构因素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和结构因素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 结构因素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 结构因素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事 实上,煤岩体不具有冲击倾向性不会发生冲击地压; 实上,煤岩体不具有冲击倾向性不会发生冲击地压;煤 岩体不具有高度的应力集中或足够的弹性能不会发生冲 击地压;煤岩体不存在弱面或软层等结构, 击地压;煤岩体不存在弱面或软层等结构,则不会引起 局部的破裂、损伤、失稳与滑动,也不会发生冲击地压。 局部的破裂、损伤、失稳与滑动,也不会发生冲击地压。
0 0 0 2 1, 2 1, 寻找煤岩突然破坏的原因和规律时提出了能量理论、 寻找煤岩突然破坏的原因和规律时提出了能量理论、 能量理论 0, 0 刚度理论 冲击倾向性理论 刚度理论和冲击倾向性理论 0, “三准则” “三准则”理论 三准则 失稳理论 “三因素”理论 、强度弱化减冲机理等。 三因素” 三因素 “三因素”机理、强度弱化减冲机理等。 三因素”机理 强度弱化减冲机理
在 冲 击 地 压 发 生 机 理 中 进 一 步 讲 述
顶板
弯曲能量指数U 弯曲能量指数UWQ
5、冲击倾向性 、
冲击倾向性测定行业标准的制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主持)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主持)
《煤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MT/T174煤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 MT/T1742000) 2000) 《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MT/T866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 MT/T8662000) 2000)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a)组合模型;(b)、(c)组合模型承压破坏的状况 组合模型;( )、(c ;(b 组合模型破坏前后的状况
6.1 冲击倾向性理论
P(kN) 8 0 7 0 6 0 5 0
5 0 P(kN) 8 0 7 0 6 0
组合 纯 煤
组合 纯 煤
P(kN)
3 0
组合 纯 煤
1 .7 23
新 方 法
1 微弱 2 弱 3 中等 4 较强 5 强烈 6 极强烈
4、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
矿山地质因素
开采深度、煤岩层性质、地质构造等。 开采深度、煤岩层性质、地质构造等。
开采技术因素
采煤方法、顶板管理、巷道布置、开采顺序、 采煤方法、顶板管理、巷道布置、开采顺序、 煤柱、爆破干扰等。 煤柱、爆破干扰等。
σ
卸载曲线 加载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