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合集下载

中医治感冒(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

中医治感冒(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

中医治感冒(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正正统中医学在治疗感冒时,最常使用的处方我帮大家归纳一下,让大家都好记,也都会使用。

中医治疗感冒是依据不同的感冒症状来开立处方,不是依据西医区分为那类病毒来开方子的。

1.桂枝汤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红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这个处方使用的最多,民众如果在服用第一碗汤药后,感冒症状就好了,就不需要去服用第二碗,服用此汤药后需要喝一点粥,来帮助药力达到四肢末梢,如此就可以将感冒病毒清除于体外,病人会迅速恢复过来,使用此方时要注意病人的感冒症状,当你发现感冒病人有出汗同时全身肌肉痛,不喜欢被风吹到身体,加上一点发烧又没有胃口时,你就可以按照我说的比例来抓药服用,在服用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如果病人的胃口恢复,就代表病已经完全好了。

2.麻黄汤 :处方:麻黄5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炙甘草10克每付药加入三碗水然后用大火煮成一碗,空腹时服用,这个处方是专门治疗一种特殊的感冒,主要症状是非常怕冷,身体关节疼痛,发烧,没有汗,这个感冒症状多发生于冬天寒冷时,但是也有时会发生在夏天,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只要出现这个症状就可以使用它,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心脏病的记录,就不可以服用它,其它的都可以服用。

3.葛根汤:处方:葛根15克麻黄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二片炙甘草10克大枣十枚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到微汗出来,此方多用于小孩感冒发烧喉咙痛时,这是因为病人是在发汗时得到的感冒,主要症状是后项强痛,头痛又怕风吹,身体肌肉疼痛,喉咙痛,口渴等等,同时这个处方我们也可以给正在发水痘而发烧的小孩吃,在退烧的同时可以将水痘逼出体外,小孩服用后的第二天会全身起水痘,看似很吓人,其实病已经好转,病人烧退,体力也同时会好转,当病人烧退同时胃口恢复时就可以停药了。

〖佳方荟萃〗治流行感冒奇效13方

〖佳方荟萃〗治流行感冒奇效13方

【佳方荟萃】治流行感冒奇效13方流行性感冒相当于中医的“时行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邪气袭于肌表,侵犯肺卫,致肺气不利,宣发不行,发为感冒。

【民间秘方】1将蒜汁与蜂蜜按一比一的比例调制,一天服用数次,每次一汤匙(睡前服用必须用开水送服)。

此方法对防治流感有非常好的效果。

【民间秘方】2将大蒜和洋葱切碎后放在盘子里,并搁进病人的被窝。

病人要用被子蒙住头,呼吸大蒜和洋葱味。

每天这样做3~4次,每次10~15分钟,患者在被窝里需用口和鼻子交替呼吸。

该方法对流感、呼吸道和咽喉炎、咽炎、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肺炎和百日咳均有非常好的疗效。

【民间秘方】3鲜葱白30g,生姜15g,桑叶10g,绿豆衣15g(无绿豆衣以芦根代之),先以清水浸20分钟,文火轻煎15分钟,分2~3次温服,服后微微出汗,不宜大汗,儿童按年龄减轻用量。

【民间秘方】4患者为流感所袭,高烧不退,吃药无效,采用本法果有奇效。

其方是:白酒30g倒入碗中,用1小碟蘸酒刮前后胸、曲池及下肢的胆窝部位,直到皮肤发红发热为止,然后再喝1碗红糖姜水,盖好被子,倾刻间便大汗淋漓。

该患者仅治1次便告痊愈。

【民间秘方】5配方:乌梅3个,榕树气根31g,老姜3片,陈皮15g,半夏6g,红枣3个,紫苏6g,香6g,香附6g,甘草6g。

用法:将上述药加5碗水成3碗,倒出药汁后药渣再加3碗水煎成1碗,将前后药汁混合后,每4小时服1碗。

疗效:轻者两天(两服)见效,重者3~4天可痊愈。

【民间秘方】6配方:桂圆肉63g,黄耆31g,红枣10个,老姜5~10片。

用法:将这些药以10碗水熬成8碗,即可趁热饮用。

如果怕辣,老姜可少放一点儿,也可加点儿冰糖或砂糖。

加减:如果家人中已有感冒的,则可在本方中加入紫苏及半夏,如咳嗽则再加百合,如有痰可加陈皮。

【民间秘方】7配方:陈皮16g,榕树气根31g,茅根16g,咸丰草16g,倒地蜈蚣16g,红骨蛇31g,老姜3片。

中医感冒医案精选

中医感冒医案精选

中医感冒医案精选
1. 麻黄汤治感冒:将麻黄15克、炙甘草10克、桂枝5克、杏
仁10克、生姜5片,加水煎煮20分钟,分成3次服用。

能够
解表散寒、解毒止咳。

2. 葱姜汤治感冒:将葱白3根、生姜3片,加水煮沸后,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饮用时保持热温。

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3. 羚羊角退热饮治感冒:将羚羊角2克、钩藤20克、生地20克,先用水煎煮,再用鲜羊肉煮沸20分钟。

连续服用3天,
能够退热、清热解毒。

4. 金银花饮治感冒:将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
用水煎煮后饮用。

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退热的功效。

5. 防风通圣散治感冒:将羌活6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白芍8克、黄芩8克、白茅根10克、牛蒡子10克、川芎15克,用水煎煮后分3次服用。

对于感冒引起的身体不适和发热具有缓解作用。

请注意: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如果您感觉生病不适,还是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董幼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的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其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本期举验案介绍董老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以飨读者。

1.湿温(湿热并重):王某某,女,15 岁。

发热2天。

前天起发热,体温39~(2 以上,伴咽痛,轻咳,流涕,恶心纳呆,稍有恶寒。

昨天在外院就诊,予阿洛西林、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及退热剂等,发热不退。

今晨起呕吐3次,无明显腹泻,同上输液1次,发热反剧,呕恶不食,体温 39.8~C,服退热剂汗出而热不退,求助中医。

诊见:但热不寒,腹满呕恶,倦怠懒言,咳嗽痰黄,咽痛涕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为湿温(湿热并重)。

治拟泄热透邪,化湿和胃。

处方:藿香、佩兰、清水豆卷各12克,滑石、厚朴各6克,茯苓、连翘各15克,炒竹茹、银花、黄芩各10克,芦根、薏苡仁、生石膏 (先煎)各30各,甘草3克。

2剂。

每剂煎1次,取汁300毫升,1日2剂,分4 次温服,每3~4小时服1次。

翌日复诊:昨中午第1次服药,服后20分钟呕吐1 次,第2次即能受药,至睡前服完4次,未再服用西药退热剂,体温渐降,晨起热退思食,体温36.8t,咽清涕止,形神亦振,腹满尚有,咳嗽痰黄,舌质红,苔黄腻。

此湿热透泄而未清,痰热蕴肺,再拟清肺化湿。

处方:桑叶、藿香各12克,杏仁8克,生石膏、冬瓜子各20克,生甘草3克,厚朴6克,茯苓15克,芦根、薏苡仁各3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5克。

3剂。

1日1 剂,常规服用,阿洛西林继用1次。

药后下午便泄4次,患者家属来电咨询是否停药,诉曰:泻后脘腹渐舒,无明显口渴乏力液脱之兆。

此湿有出路,湿尽而泄自止,无须停药。

嘱其服用淡盐水以防津伤。

药后患儿便泄已止,热无反复,咳嗽亦轻,痰色转白。

点评:患儿初起稍有恶寒,后但热不寒,虽有咳嗽流涕等肺卫之症,而腹满呕恶,倦怠懒言等脾胃症状特出,暑热之症又不明显,故诊断为湿温。

民间治疗感冒中药配方

民间治疗感冒中药配方

民间治疗感冒中药配方
引言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表现为鼻塞、咳嗽、喉咙痛和发烧等症状。

在民间,人们积累了许多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其中一些被广泛使用且具有一定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民间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

配方一:葱姜汤
配方
- 鲜葱白段:30克
- 生姜片:10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鲜葱白段切碎
2. 将生姜片切碎
3. 在锅中加入适量开水,将鲜葱和生姜放入锅中煮沸
4. 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
5. 过滤药汁,饮用即可
配方二:板蓝根冲剂
配方
- 板蓝根粉:5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板蓝根粉放入杯中
2. 加入适量开水
3. 搅拌均匀,待药物溶解
4. 饮用
配方三:金银花薄荷茶
配方
- 金银花:10克
- 薄荷叶:5克
- 开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金银花和薄荷叶放入杯中
2. 加入适量开水
3. 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4. 过滤药汁,饮用即可
结论
以上介绍了几个常见的民间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包括葱姜汤、板蓝根冲剂和金银花薄荷茶。

这些中药配方在民间被广泛使用,并
取得一定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配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对
于特定人群可能存在风险或不适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感冒时,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夏季感冒中医验方

夏季感冒中医验方

夏季感冒中医验方
夏季感冒是由于热湿气候、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的一种常见病。

中医认为夏季感冒属于“暑湿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疼痛、流鼻涕、头痛等。

以下是一些中医的常用验方:
1. 冬瓜鲜百合汤
配方:冬瓜500克、鲜百合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冬瓜去皮、切块,与鲜百合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煮至冬瓜和百合熟烂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润肺化痰,适用于热湿性感冒。

2. 菊花薄荷饮
配方:菊花10克,薄荷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菊花和薄荷放入热水中浸泡,加入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待其凉后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适用于咽喉痛、咳嗽等症状。

3. 紫苏草汤
配方:紫苏草30克,葱白1根,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将紫苏草、葱白、生姜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煮约10
分钟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解表散寒,祛暑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

4. 桑叶石膏饮
配方:桑叶10克,石膏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桑叶和石膏放入热水中浸泡,加入适量冰糖搅拌均匀,待其凉后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适用于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请注意,以上中医验方仅供参考,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治感冒的中药药方

治感冒的中药药方

治感冒的中药药方治感冒一般会有中西两种方法,而中药见笑虽慢,但有副作用小的特点。

下面小编准备了治感冒的中药药方,希望对您有帮助!治感冒的中药药方: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

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归经】太阳经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搞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二分二克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治感冒的中药药方:杏苏散【出典】温病条辨【组成】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功能】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临床应用】1.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着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剂,治疗风寒咳嗽、恶寒微热或无热者。

能袪痰镇咳,兼有平喘的功能。

临证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嗌塞、无汗恶寒为依据银翘散【组成】连翘(9克) 银花(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生甘草(5克) 荆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芦根(9克) 【方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用最多。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感冒的中药药方: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

倪海厦治疗感冒咳嗽的经方医案倪海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治疗感冒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他的经方医案中,有一些非常有效的方剂可以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例子。

1. 方剂一:川贝雪梨糖水【方剂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

【配伍原理】川贝母有清热化痰的功效,雪梨能润肺止咳,冰糖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川贝母研成细末,雪梨削皮去核,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放入川贝末和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此方剂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润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2. 方剂二:柴胡桂枝汤【方剂组成】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配伍原理】柴胡具有解表解表的作用,桂枝能温里解寒,甘草能调和药性,生姜和大枣有助于药物的煎煮和增加口感。

【服用方法】将柴胡、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此方剂能够解表散寒,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3. 方剂三:苏子附子丸【方剂组成】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配伍原理】苏子能温肺止咳,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有助于调和药性和增加药效。

【服用方法】将苏子、附子、桂枝、干姜、甘草、人参、白术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丸剂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止咳,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寒咳症状。

4. 方剂四:三拗汤【方剂组成】苏子、半夏、生姜。

【配伍原理】苏子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半夏能化痰止咳,生姜有辛散寒的作用。

【服用方法】将苏子、半夏、生姜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制成药丸备用。

【功效】此方剂能温肺化痰,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

通过倪海厦的经方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感冒咳嗽的治疗非常有心得。

这些方剂在临床中经过验证,对于缓解感冒咳嗽的症状非常有效。

然而,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这些方剂时,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内科中医临床秘方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1.1特效感冒宁【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

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

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

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温服。

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

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

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

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

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

”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

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

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2辛温解表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温解表。

【方解】风寒外束,治从外解,故方中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解表;以清半夏、广皮化痰止嗽。

风寒外袭,热必内郁,故加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故奏辛温解表之功。

服药后多饮热水,或吃热面汤一碗,趁热服之,促其发汗,可一汗而解,故奏效颇捷。

【主治】风寒感冒。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体会,若病初起,宜重用荆芥、防风、苏叶,一般各9克;忍冬藤、连翘少用或去之。

或再加葱白、淡豆豉适量促其汗解。

本方去忍冬藤、连翘加葱白、淡豆豉,用治伤风感冒。

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1.3羌蒡蒲薄汤【来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组成】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3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风热挟疠疫之邪外袭肌表,为病最烈。

治宜辛凉解毒。

故方中以羌活祛风解毒,除湿止痛;牛蒡子疏风透邪,利咽消肿;蒲公英清热消炎,解毒散结;薄荷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药仅四味,其效不凡,用治外感发热,最为合拍。

【主治】外感发热。

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减】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蓝根30克,玄参9克,马勃6克;胸闷、纳呆、舌苔腻加厚朴、半夏、枳壳各9克。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

凡上感热毒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证,用之皆验。

1.4清解表热方【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桑白皮、桑叶、菊花各9克,黄芩12克,山豆根、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解表热。

【方解】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银翘散的合方。

温热之邪在表,亦须从皮毛开散。

方中桑叶、菊花既有开散皮毛、及微发汗的作用,且性属凉润,力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金银花,连翘为优;生石膏本为解肌清热之药,但表热较甚时使用之,亦奏良效,因石膏能清肺热,而肺与皮毛相合;芦根,枇杷叶宣肺润肺,以兼顾肺与皮毛之间的关系。

诸药配伍,恰中病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主治】风热感冒。

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加减】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9克,薄荷3克(后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各9克。

【疗效】屡用屡验,收效甚捷。

【附记】印氏云:此方经多年使用,已列为“抓主症”之常用方剂。

凡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明显者,即可用之。

一般收效甚捷。

笔者临床亦多使用,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1.5三阳清解汤【来源】夏睿明,《医方新解》【组成】葛根、金银花、连翘各24克,石膏30克、柴胡24克,黄芩12克,大青叶、蒲公英各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凉透表,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方解】邪入三阳,其证必重,治从三阳分头并击。

故方中以葛根、金银花、连翘凉散太阳表热;石青清解阳明湿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邪热;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甘草调和养胃,诸药配伍为方,其功甚著。

【主治】三阳热盛。

或温病热入气分,大头瘟毒等证。

证见高热持续不退,头昏胀痛,口渴心烦,咽喉疼痛,或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项背强痛,或两颊肿痛,舌质红,苔浅黄而燥,脉浮洪数而有力等。

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猩红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证属“三阳”热盛者。

【加减】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薄荷各9克,若见便秘、谵语,舌苔黄厚而燥者,可加生大黄6克,玄明粉12克(冲服);若见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24克。

【疗效】临床用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附记】凡证属三阳热盛、表里俱热之证,用之奏效颇捷。

1.6退热汤【来源】许寿仁,《江西中医药》(5)1984年【组成】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薏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治疗外感风热的桑菊饮化裁而成。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热解暑,散风除湿;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痰开郁;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薏苡仁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上述之功。

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

【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伤寒)等证。

【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大黄;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已故南昌著名老中医许寿仁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方。

运用于上述诸证,再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又许秀平运用本方10余年,用治上述诸证,疗效显著。

笔者验证信然。

1.7石知柴葛汤【来源】初航,《辽宁中医杂志》(3)1984年【组成】石膏100克,知母2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

【用法】每日2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取100毫升,共混合400毫升,每6小时服80~100毫升,儿童约减。

【功用】表里两解,解表退热。

【方解】凡表邪未尽,邪气入里,郁阻遏于气分,卫气俱热,故方用石膏,其性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里热,为方中之主药;以知母清热滋阴,与石膏伍用,有协同之效;葛根和柴胡能解表退热,而石膏虽有强而快的解热作用,但不持久;知母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且有明显而持久的解热作用,二者伍用,其退热效果强而持久,善清气分之热。

药虽四味,但退热之功效显著。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发热。

【疗效】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6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腮腺炎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经用药1~2天,结果治愈52例,显效8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7%,痊愈率为75.4%。

1.8三花清解汤【来源】张梦农,《临症会要》【组成】忍冬藤、忍冬花、连翘各15克,杏仁、淡豆豉、栀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鲜桑枝30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重病可于一昼夜服2剂,亦可连续服至病退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宣湿,辛凉解表,扶正祛邪。

【方解】流感偏热者,以手足太阳、阳明、太阴诸经为多见,故用忍冬花、藤、连翘以清热、通络、败毒;玉竹、鲜桑枝、杏仁以治腰椎、骶骨,前额头痛;栀子、淡豆豉以解烦躁而泻三焦伏火,并散胸中郁热;桔梗、前胡以利肺气而平咳嗽;菊花、薄荷以清热熄风而散火邪;更佐六一散甘淡清热兼有利湿之功,综合为剂,以治温热型之流感最宜。

【主治】流行性感冒(温热型),证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

【加减】本病一般以湿热型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其他变证,故临证用药宜随证加减:(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带铁锈色痰,是病毒侵犯肺部,络脉受伤。

宜本方加紫菀15克,润肺下气,鲜苇根120克甘寒滋阴。

(2)呕吐腹痛,肠鸣泄泻,是病毒侵犯胃肠,运化失常。

宜本方加黄芩10克,炒黄连5克,苦寒泻火坚阴厚肠止泻;大豆卷15克,陈皮10克,清胃散结理气。

去栀子,杏仁以防泻降太过。

(3)神昏谵语,角弓反张,是邪毒侵犯心包,肝风内动,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气分之药,加莲子心15克,白芍15克,钩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风;另加牛黄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3次,或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3次,芳香通络,清神醒脑。

可续服数日,以神清病退为止。

(4)肢体关节肿胀作痛,是病毒侵犯肢体,阻滞经络。

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3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风、利湿、逐瘀、止痛。

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气分之药。

(5)常有一过性之麻疹状或如猩红热状之皮疹,虽非真正斑疹,也有烦躁不安,是病毒侵犯营分。

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营分之热。

去玉竹、薄荷、前胡气分之药。

【疗效】使用多年,治验甚多,并随证加减用药,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本证型脉反迟缓而浮数,是因病毒初犯人体,若延之数日,其脉必转数实,凡疫病初期多见此脉,不可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