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热资源基本特征及安全利用初步探讨
以重庆地区为例谈地热水源地评价与开发利用

以重庆地区为例谈地热水源地评价与开发利用陈长敬【摘要】通过总结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系统分析重庆地热成因机理、认为重庆温泉属于低温地热系统,水岩相互作用也影响着温泉的供热系统,通过研究重庆温泉在盆地隆起型构造条件下、特殊成因机理条件下地热水资源开采激励和多井干扰机制,建立适应重庆地热自身实际的资源评价体系,开展调温与增量关键技术研究,以期对更好地规划、开发利用重庆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8(044)010【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地热;成因机理;多井干扰【作者】陈长敬【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21对于地热资源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意大利拉德瑞罗、美国盖瑟尔斯等热田的冷热水循环系统,1961年,克雷格(Craig)提出不论水在地下径流的时间长短,都与区域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有关。
关于地热成因机制,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White博士给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经典模式:大气降水在盖层、储层和隔水层的地质条件保护下,从地形高点形成降水汇集区,运移过程中吸收围岩热量在储层中加热,通过构造薄弱部位涌出,从而形成温泉;如果通过深层地层循环,则会形成高热温泉。
1976年Muffler进一步对地热系统进行了分类,指出地热从热量来源和疏导条件可以分为传导型和对流型两大类。
1996年汪集暘认为我国广泛分布着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这些地热田为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有用元素富集机理、地热资源形成模式和区域构造特性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1995年,王蔚等基于对湘西温泉化学组分研究后,提出当地温泉可划分为型和型,两者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反映了围岩背景值和热水与围岩之间水—岩反应的差异。
氦主要由大气氦、壳源氦和幔源氦3个端元组分的混合而成,通过分析温泉气体中氦的来源,可确定放射性热源是来自地壳还是地幔。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球内部的热核、地幔和岩石之间的地壳上。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地热地质特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地热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温的分布和地壳中岩石的热导率。
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而地面以下的温度则主要受地球内部的热能的影响。
热导率是岩石导热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岩石的类型、结构以及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地热地质特征主要有热储层、热水透镜、火山活动区和热流异常区等。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浅层地热能利用和深层地热能利用两种形式。
浅层地热能利用主要是指利用地下几百米范围内的地热资源,利用地下水进行热泵供暖、直接利用地热水供暖等。
深层地热能利用是指利用地壳深处几千米到几万米范围内的地热资源,通过钻探开采地热能进行发电、供热等。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地热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热勘探、地热开发与利用技术、地热系统模拟与优化等。
地热勘探是指通过各种勘探方法来判断地下地热资源的分布、储量和成因等信息。
地热开发与利用技术是指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使用的钻探、开采、转化等技术手段。
地热系统模拟与优化主要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地热系统的运行规律,优化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效果。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能源的需求,并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持续发展。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摘要]重庆市温泉开发历史悠久,如今“中国温泉之都”已经授牌,正全力打造“世界温泉之都”,而作为渝东北中心的万州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归纳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万州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对万州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热资源;渝东北;万州区;开发利用布局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位置与交通万州区位于渝东北,是三峡库区经济中心。
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1.2地质构造万州区位于长寿—遵义基地断裂带与七曜山基地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褶皱带,有假角山、铁峰山、方斗山、龙驹坝、七曜山五个背斜(图1)。
1.3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岩溶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红层承压水及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温一般小于20℃,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质类型以HCO3型为主,是生活饮用、农业灌溉之优良水源。
地热水:地热水形成取决于构造条件及碳酸盐岩层出露情况等,埋深一般在1500~2500m左右。
区内地热水成因主要以大气降水溶滤成因为主,兼有“古封存”水混合,经深部循环加热而成。
(1)天然温泉。
位于长滩镇龙洞沟,水化学类型Cl?SO4-Na?Ca型,水温27℃,水量609m3/d,矿化度6.065g/L,pH值7.19,未利用,为区内唯一天然温泉。
(2)钻井温泉。
区内钻井温泉有长滩镇龙门峡温泉和长滩地热井。
龙门峡温泉:1973年江汉石油管理局施工天然气井后而成。
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调查时水温31℃,自流水量755m3/d,矿化度5.011g/L,pH 值7.62,由于水温较低,现暂停开发利用。
长滩地热井:为万州区第一口地热水钻井温泉,2010年7月勘探出水,井口压力1.40Mpa,其水温51.5℃,水量2400m3/d。
水化学类型Cl-Na型,可溶性总固体大105.67~122.71g/L,属含偏硅酸的硫化氢、氟、锶、硼医疗低温热矿水,水质优良。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意见-渝府发[2007]99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意见-渝府发[2007]99号](https://img.taocdn.com/s3/m/15435c6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c.png)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意见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意见(渝府发〔2007〕9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地热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管理,促进地热资源的科学勘查、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温泉旅游、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等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我市地热资源管理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一)地热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地热是惟一可再生的能源矿产。
我市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类型多样、点多面广,优势明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迅速升温,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规划滞后、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有偿使用价格偏低、环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二)高度重视地热资源管理。
加强地热资源管理,不仅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我市温泉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地热资源管住管好。
要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努力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房地产业、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实现打造“温泉之都”的发展目标。
二、地热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三)我市地热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严格管理、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加大资源监督管理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政府对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资源现状相适应的、能促进我市温泉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地热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矿业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矿业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8.31•【字号】•【施行日期】2010.08.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矿业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各分局,各有关单位: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热资源管理的意见》(渝府发[2007]99号)和建设“温泉之都”的部署,为切实推进全市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现就加强地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认真清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各有关区县局要认真清理本行政区内所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详细情况,填写全市地热资源(温泉)企业开发利用情况表(见附件),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上报市局。
各有关企业单位要认真配合当地国土部门工作,如实提供地热勘查开发、探矿权采矿权证办理等相关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二、及时依法办理采矿许可登记手续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渝办发[2006]221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一圈百泉”打造“温泉之都”的通知》(渝办发[2008]184号)以及《专题研究“五方十泉”地热、用地管理等问题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2006-284)等文件精神,我局积极支持纳入“五方十泉”“一圈百泉”、“温泉之都”的地热开发企业依法办理采矿许可登记手续。
我局将落实市政府优惠政策,制定具体措施,简化办事程序。
(一)申请国家出资形成的地热矿产地采矿权的,采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采矿权,采矿权价款不评估,用类比方法选取优惠价款标准收取采矿权出让价款。
(二)凡已取得探矿权且探矿权在有效期内的探矿权人申请办理采矿权,我局直接受理采矿登记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不评估、不招拍挂、不收取采矿权出让价款。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摘要】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本文通过分析地热的地质特征,揭示了其在地球内部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文章还介绍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技术,并探讨了影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展望,并强调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化地热资源勘探技术、提高地热发电效率等。
通过对地热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利用,可以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热地质特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布、利用现状、开发技术、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策略、前景展望、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热资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重要课题。
地热资源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由于地热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地热地质特征以及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现状。
通过对地热资源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潜力。
研究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围绕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研究,探讨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环境友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地热资源在地球内部广泛分布,具有稳定的资源量和持续的热能输出特点,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热能供应。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1. 引言1.1 地热能介绍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在地壳表面释放出来的一种能量形式。
地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这些热量会通过地热系统的循环作用传导到地表,形成地热资源。
地热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利用地热能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同时也能避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热能具有稳定、持续、零排放等优势,不受地埋深度、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地热能可以产生电力、供暖、供热、供冷等多种形式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民用建筑、农业生产等领域。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升,地热资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为地热能的更好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2 地热能的优势1. 环保性: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极小,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环境。
2. 可再生性: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稳定性:地热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受外界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供应热能和电能,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4. 经济性: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地热能具有较低的运营成本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为人们节约能源开支,降低能源消费成本。
地热能具有环保、可再生、稳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能源形式。
在未来的能源转型过程中,地热能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 地热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地热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安全利用研究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安全利用研究作者:徐太国来源:《科技与创新》2016年第05期摘要:重庆市继2011-04成为“中国温泉之都”后,2012-10,又被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世界温泉之都”的荣誉称号。
目前,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安全利用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热资源;温泉;岩浆活动;浅钻井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5.0391 地热地质环境1.1 地形地貌重庆的地貌主要分为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陵区和渝东南、渝东北山地。
受到构造剥蚀作用的影响,在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陵区形成了低缓的丘陵、低山,海拔一般在200~700 m,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
边缘山地大部分由古生代碳酸岩盐组成,岩溶发育,多为构造侵蚀溶蚀地形,多以江河深切峡谷为特征。
1.2 气象和水文重庆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具有平均气温高、降雨充沛、空气湿度大、少霜雪等特点。
市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1 200 mm,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
1.3 地质构造轮廓重庆地处以北东、北北东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体的构造区域,分为渝东、西部褶皱带,渝西边缘褶皱带,渝东南褶皱带,渝东北褶皱带。
1.4 热储构造1.4.1 热源由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增高,这是由地球的凝结演变、岩浆活动以及地壳地层中放射性同位素铀和钍等物质的蜕变、断裂运动、转动摩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1.4.2 热传递通道由于断裂的存在,使地下深处的热源增温层与浅部地层中的岩溶管道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沟通,形成了热传递通道,从而使深部的热能以传导、对流等方式沿断裂上升,形成高出周围地区的地温异常带。
1.5 地热水补、迳、排的特征区域地下水接收自身背斜岩溶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并通过热储层出露区的大气降水顺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天窗、洼地、溶沟、溶隙等岩溶管道渗入地下,向深部迳流,补给储水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利用 养殖热带 鱼 未利用 已封堵 农灌 养殖 已封堵 农灌 种养殖 农灌 农灌
13 14 15 16
区 沙坪 坝 江北 区 万州 区
大垭口 中梁山铁 路隧硐 铁山坪铁 路隧硐 万州铁峰 山隧硐 表3
山 观音 峡 铜锣 峡 铁峰 山
3000 500 800 500
23 28 25 28
SO4--Ca HCO3--Na SO4--Ca Cl--Na
明月 峡 铜锣 峡 铜锣 峡 明月 峡 桃子 荡 桃子 荡 丰盛 场 龙骨 溪 梓里 场 忠县 羊角 天星 天星
86
35
SO4--Ca SO4--Ca·Mg SO4--Ca·Mg SO4--Ca SO4--Ca SO4--Ca SO4--Ca SO4—Na SO4—Ca·Mg Cl--Na Cl--Na Cl--Na Cl--Na
休闲 断流 未利用 未利用 休闲 休闲 未利用 未利用 休闲 未利用 休闲
33 开 县 34 35 巫溪 县 巫溪 县
表2 序 地理 号 位置 温泉名称
重庆市硐中温泉分布一览表 背斜 水量 水温 名称 (m3/d) (℃) 水质类型 备 注
1
永川 区 北碚 区 铜梁 县 永川 区 璧山 县 璧山 县 江津 区 北碚 区 北碚 区 沙坪 坝 九龙 坡 开 县 万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庆市天然温泉分布一览表 水量 (m3/d) 2000 1431 147 2040 921 2180 212 420 >800 2500 383 水温 (℃) 35 25-28 27 30-37 25-29 28 35 42 27-34 27-45 28 水质类型 SO4—Ca·Mg SO4--Ca SO4--Ca SO4--Ca SO4·HCO3-Ca·Mg HCO3·SO4-Ca·Mg SO4--Ca SO4--Ca SO4--Ca·Mg SO4--Ca SO4--Ca·Mg 备 注 断流 断流 断流 休闲 断流 长江水淹 没 休闲 断流 多数断流 多数断流 长江水淹 没
背斜 名称 沥鼻 峡 沥鼻 峡 沥鼻 峡 温塘 峡 温塘 峡 观音 峡 南温 泉 南温 泉 南温 泉 桃子 荡 铜锣 峡
12
江北 区 渝北 区 渝北 区 南岸 区 巴南 区 万盛 区 万盛 区 万盛 区 涪陵 区
御临 河 感应 洞 统景 悬泉 明月 峡 热洞 樱花 温塘 三泉 乌江 望水 羊角 芙蓉 江 盐三 堆
六井煤硐
新店 子 沥鼻 峡 沥鼻 峡 花果 山 温塘 峡 温塘 峡 温塘 峡 温塘 峡 观音 峡 观音 峡 观音 峡 假角 山 铁峰
7000
23.5
SO4·HCO3-Na·Ca SO4--Ca SO4--Ca SO4--Ca SO4--Ca SO4-Na·Ca SO4-Ca·Mg SO4--Ca SO4·HCO3-Na SO4--Ca SO4--Ca Cl--Na
>170 415 470 490 2000 860 290 600 3000 1965 1600
54 25 55 54 45 37-39 48 27 37-38 28 34
Cl--Na Cl--Na SO4--Ca HCO3--Ca HCO3--Ca HCO3·SO4-Na SO4--Ca Cl·SO4— Na·Ca Cl--Na Cl--Na Cl--Na
①主要热储层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80~250m),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 150~500m),寒武系上统耿家店组(∈3g,300~380m)及中统平井组 (∈2p,330~490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 主。 ②次要热储层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63~170m)、中统栖霞组(P2q),奥陶 系上统五峰组(O3w,10~25m)、中统宝塔组(O2b,22~73m)、南津关 组地层(O1n,12~180m),寒武系上统毛田组(∈3m,120~210m,)、 中统石冷水组(∈2s,188~240m)。岩性主要浅灰至深灰色块状灰岩、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 ③热储盖层 对二叠系热储,其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侏罗系红层均为盖层; 对寒武系及奥陶系热储,盖层主要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以上各层由于地 层厚度较大、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导热率低、不具备越流条件,形成 区域性良好的热储盖层。 ④下部隔水层 位于主要热储层下部,由页岩等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热导率低、 基本不具备越流条件的岩层组成,可有效控制地热水向深部运移。 1.5地热水的补、迳、排特征 研究表明,区域地下水接受自身背斜岩溶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 给。在热储层出露区大气降水顺漏斗、落水洞 、地下河天窗、洼地、 溶沟、溶隙等岩溶管道渗入地下,向深部迳流,补给储水构造。地下水 主要沿背斜热储层中的纵、横裂隙系统及岩溶通道迳流,受地热增温而 加热,然后在地表减压最大地段或者经人工钻井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2重庆市地热资源的分布 据《重庆市地热资源总体规划报告》,全市资源总量为 3.33×1017Kj,可采水量约为4.64亿m3/a(约127万m3/d)。 重庆市地热资源丰富,素有“山山有热水”、“峡峡有温泉”之 说。“山山有热水”指沿长江两岸的二十多条高隆起背斜(山脉)均埋 藏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水化学类型以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为主;“峡 峡有温泉”指江、河横切高隆起背斜(山脉)的河段常有温泉出露。 目前全市现有温泉129处,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其中天然 温泉35处(已断流或被江水淹没的有17处),硐中温泉16处,浅钻井温 泉31处,深钻井温泉47处(见表1、2、3、4)。
生活用水
2 3 4 4 5 6 7 8 9 10 11 12
白洋湾 三谊石 洪水沟 安子山 玉荷 长冲 红旗 磨心坡 杨家湾 马家沟 团坝
3000 8000 3500 129 1500 8000 100 1000 2000 3000 2000
23 28.5 23 29 25 28 25 25 25 25 26
表1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理 位置 铜梁 县 铜梁 县 合川 区 北碚 区 沙坪 坝区 江津 区 巴南 区 巴南 区 巴南 区 巴南 区 江北 区 温泉 名称 西 泉 陈家 湾 沥鼻 峡 北温 泉 青木 关 猫儿 峡 小 泉 南 泉 桥口 坝 东温 泉 铜锣 峡
21 忠 县 22 23 24 武隆 县 武隆 县 武隆 县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彭水 县 彭水 县 酉阳 县 酉阳 县 秀山 县 秀山 县 秀山 县 万州 区
县坝 郁山 大河 口 杨家 坝 热水 坝 石耶 峨溶 长滩 温泉 镇 团源 山 白 鹿
郁山 郁山 天馆 咸丰 秀山 秀山 洪安 方斗 山 正坝 渔沙 团城
东北部受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影响,构造线向北东偏转,甚至呈东西向, 褶皱构造呈线性高隆起背斜明显。 渝西边缘褶皱带分布于华蓥山深大断裂以西的合川、铜梁、大足、 荣昌等地,主要以一些平缓的褶皱为主体,褶皱轴向呈北东东向,背斜 及向斜规模一般不大,是典型的平缓褶皱区。 渝东南褶皱带以奉节、巫山以南的七曜山断裂为界。主要由一系列 坳陷与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纵张断裂组成。背斜相对宽缓、向斜相对狭 窄,构成所谓的“箱状褶皱”。断裂常在背、向斜转折端部发育。 渝东北褶皱带包括城口、巫溪一带,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复式褶皱 及一系列纵向断裂构成,成弓弧状北西——南东向展布,略向南凸出。 1.4热储构造 (1)热源 由地表往地下,随着深度增大,温度增高,深度愈大,温度愈高, 这是由地球的凝结演变、岩浆活动、地壳地层中放射性同位素钾、铀、 钍等物质蜕变、以及断裂运动、地球转动摩擦等多种成因所决定的。 (2)热传递通道 由于有断裂的存在,使地下深处的热源增温层与浅部地层中的岩溶 管道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沟通,形成热传递通道,深部热能即可以传 导、对流等方式沿断裂上升,形成较周围地区高的地温异常带。隐伏纵 向断裂的存在也为地热田的形成创造了热传递主要通道条件,而热储层 中岩溶管道的发育又是地热田热传递通道不可缺少的条件。 (3)渝中、渝东、西部地区热储构造 ①主要热储层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厚300~600m。一、三段为浅灰色薄、 中厚层状石灰岩,局部夹页岩,顶部为白云岩。二、四段为灰色白云 岩、灰岩、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 ②次要热储层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厚5~20m。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白 云质灰岩、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底为黄绿色水云母粘土岩 (俗称“绿豆岩”)。 ③热储盖层 为侏罗系的泥岩夹砂岩地层(总厚达3000m以上)以及上三叠统上 统须家河组(T3xj)碎屑岩地层(厚250~600m)。 ④热储下部隔水层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大冶组(T1d),厚450~750m,为 灰、肉红色薄层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与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 (4)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热储构造
重庆市地热资源基本特征及安全利用初步探讨
重庆市地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徐太国 刘玉洪 周虹 摘要:重庆市“中国温泉之都”的授牌后,又开始创建“世界温泉 之都”,带动了重庆市新一轮地热资源的开发热潮,地热资源的安全利 用已成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利 用现状及安全利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对重庆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 温泉之都 地热资源 安全利用
重庆市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温泉文化底蕴深厚。 2011年4月22日,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重庆 金源大饭店向重庆市政府授予了“中国温泉之都”牌匾。2012年1月31 日,谭栖伟副市长在重庆召开了创建“世界温泉之都”的动员大会,提 出了重庆创建“世界温泉之都”的具体方案,带动了重庆市新一轮的地 热资源开发热潮。 1地热地质环境 1.1地形地貌 重庆市地貌主要分为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 陵区以及渝东南、渝东北山地。 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陵区以构造剥蚀作用 形成的低缓丘陵、低山为主,海拔一般200~700m,总趋势是北高、南 低、西高、东低。低山部分主要由须家河组以老地层组成,山脉走向受 高隆起背斜构造控制,呈北北东或北东向多条山脉平行排列,以平行岭 谷为主要特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江河横切山脉呈峡谷,山中 有“槽”,谷中有“台”。 渝东南、渝东北山地呈北东、东南方向展布,海拔一般 1000~2000m。边缘山地大部由古生代碳酸岩盐组成,岩溶发育,多为 构造侵蚀溶蚀地形,多以江河深切为峡谷为特征。 1.2气象水文 重庆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具有平均气温高、降雨充沛、空气 湿度大、少霜雪严寒等特点。区域地形复杂,气象要素随时空有明显变 化。除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的特点外,还具有立体气候特征, 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长江等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多在18℃以上, 两侧山地则为15~17℃,甚至10℃以下。 重庆市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1000~1200mm之间,雨季主要集中 在5~9月,且常有暴雨发生,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程的增大而增加 的趋势明显。 区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支流有嘉陵江、乌江。长江自西南向东 北流贯全市,水面标高160~80m,为本区最低排泄基准面。主要河流在 横切背斜构造时,常成峡谷。 1.3地质构造轮廓 重庆市地处北东、北北东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体的构造区域。分为渝 东、西部褶皱带,渝西边缘褶皱带,渝东南褶皱带,渝东北褶皱带。 渝东、西部褶皱带由一系列平行至雁行排列的隔挡式梳状褶皱高隆 起背斜构造和走向压性断裂组成,多属北北东向的新华夏系,西南部属 重庆帚状构造带,向北东收敛与华蓥山大背斜南端相接,向东南撒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