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育考研大纲(最新)

合集下载

考研科目设置一览表

考研科目设置一览表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2012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试题选用一览表
注:
1.学科专业中带*者为代码册中的二级学科;不带*者为代码册中的一级学科,这些一级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学科,都应使用其所在一级学科的统考试题;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3.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均可选用相应单元的统考试题。

4.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的满分值。

5.第三单元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601-609仅供理学数学科目使用,其他门类不得使用。

2012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2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单项选择题:1~45⼩题,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

对于题⽬的答案有疑义的,可以进⼊勤思考研论坛提问或者关注勤思考研的微博。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A. 制度教育学B. 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D 【勤思考研解析】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种教育思潮,主要代表⼈物是鲍尔斯、⾦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基本观点是:第⼀,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量,⽽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的根源;第⼆,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的、课程、师⽣关系、评价⽅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批判教育学的⽬的就是要揭⽰看似⾃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对⾃⼰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从⽽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四,教育现象不是中⽴的和客观的,⽽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法,⽽要采⽤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法。

从题⼲的⾓度出发,选择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 爸爸针对⼩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明如何以⽛还⽛报复欺侮者 B. 妈妈指导⼩明在与他⼈冲突中如何保护⾃⼰ C. ⽼师严格管理以保护⼩明等弱⼩学⽣不再受欺负 D. ⼩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和睦相处 【参考答案】B 【勤思考研解析】教育的定义具有⼴义和狭义的区分,⼴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的的地增进⼈的知识技能,影响⼈的思想品德,增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023年教育学考研大纲

2023年教育学考研大纲

【考查目标】 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 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 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 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形式及题型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 查
谢谢观看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 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 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 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2012年各大高校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试题(经典16套)

2012年各大高校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试题(经典16套)

2012年各大高校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试题目录2012年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2)2012年东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3)2012年福建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4)2012年河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5)2012年华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6)2012年华南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7)2012年华中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8)2012年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9)2012年曲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0)2012年山东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1)2012年山西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2)2012年陕西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3)2012年上海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4)2012年首都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5)2012年浙江大学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6)2012年浙江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17)2012年北京师大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2生活教育3贝尔兰卡特制4知识表征5自我提高内驱力6恩物二、简答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简述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

3简述课程的多样化。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试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试论述韦纳的动机理论。

4材料:教育无目的论。

(1)这个材料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一教育原理1课程标准2义务教育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目标4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的关系二.中外教育史1学而优而仕2苏格拉底法3生活教育4((学制令))5孔子的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6评述终身教育思潮三.教育心理学1流体智力2先行组织者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简述归因理论一、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2角色扮演法3智者派4壬戌学制5性善论6要素教育论二、简答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2012年考研招生学科及专业代码册

2012年考研招生学科及专业代码册

2012年考研招⽣学科及专业代码册2012年(考研)研究⽣招⽣学科、专业代码册说明1.《2012年研究⽣招⽣学科、专业代码册》(以下简称“代码册”)是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学科⽬录(2011年)》(以下简称“新⽬录”)并参照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授予博⼠、硕⼠学位和培养研究⽣的学科、专业⽬录》(以下简称 “旧⽬录”)编制的。

2.“代码册”编制的原则:学科门类、⼀级学科全部使⽤ “新⽬录”中代码和名称;⼆级学科使⽤“旧⽬录”中的代码和名称;“新⽬录”中新增加的⼀级学科全国不统⼀设⼆级学科,招⽣单位可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主设置⼆级学科。

3.本“代码册”对“新⽬录”中可授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级学科,在相应学科门类中分别编制了学科代码(第3位为“7”或“8”)。

4.本“代码册”中学科名称后括号内四位(六位)数字为该学科在“新⽬录”中原⼀级(⼆级)学科代码。

5.各有权⾃主设置⼆级学科的招⽣单位,⾃主设置⼆级学科代码的规则是:⼆级学科代码的前四位与该⼆级学科所在的⼀级学科代码相同,后两位从“20”开始依次排序。

6.附《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

专业学位授予和⼈才培养⽬录0251⾦融0252应⽤统计0253税务0254国际商务0255保险0256资产评估0257审计0351法律035101法律硕⼠(⾮法学)035102法律硕⼠(法学)0352社会⼯作0353警务0451*教育045101教育管理045102学科教学(思政)045103学科教学(语⽂)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45105学科教学(物理)045106学科教学(化学)045107学科教学(⽣物)045108学科教学(英语)045109学科教学(历史)045110学科教学(地理)045111学科教学(⾳乐)045112学科教学(体育)045113学科教学(美术)045114现代教育技术045115⼩学教育045116⼼理健康教育045117科学与技术教育045118学前教育045119特殊教育0452体育045201体育教学045202运动训练045203竞赛组织045204社会体育指导0453汉语国际教育0454应⽤⼼理0551翻译055101英语笔译055102英语⼝译055103俄语笔译055104俄语⼝译055105⽇语笔译055106⽇语⼝译055107法语笔译055108法语⼝译055109德语笔译055110德语⼝译055111朝鲜语笔译055112朝鲜语⼝译0552新闻与传播0553出版0651⽂物与博物馆0851建筑学0852*⼯程085201机械⼯程085202光学⼯程085203仪器仪表⼯程085204材料⼯程085205冶⾦⼯程085206动⼒⼯程085207电⽓⼯程085208电⼦与通信⼯程085209集成电路⼯程085210控制⼯程085211计算机技术085212软件⼯程085213建筑与⼟⽊⼯程085214⽔利⼯程085215测绘⼯程085216化学⼯程085217地质⼯程085218矿业⼯程085219⽯油与天然⽓⼯程085220纺织⼯程085221轻⼯技术与⼯程085222交通运输⼯程085223船舶与海洋⼯程085224安全⼯程085225兵器⼯程085226核能与核技术⼯程085227农业⼯程085228林业⼯程085229环境⼯程085230⽣物医学⼯程085231⾷品⼯程085232航空⼯程085233航天⼯程085234车辆⼯程085235制药⼯程085236⼯业⼯程085237⼯业设计⼯程085238⽣物⼯程085239项⽬管理085240物流⼯程0853城市规划0951农业推⼴095101作物095102园艺095103农业资源利⽤095104植物保护095105养殖095106草业095107林业[设林业硕⼠(0954)的单位不在此领域招⽣]095108渔业095109农业机械化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095111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095112农业信息化095113⾷品加⼯与安全095114设施农业095115种业0952*兽医0953风景园林0954林业1051*临床医学105101内科学105102⼉科学105103⽼年医学105104神经病学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学105106⽪肤病与性病学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5108临床检验诊断学105109外科学105110妇产科学105111眼科学105112⽿⿐咽喉科学105113肿瘤学10511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5115运动医学105116⿇醉学105117急诊医学105118中医内科学105119中医外科学105120中医⾻伤科学105121中医妇科学105122中医⼉科学105123中医五官科学105124针灸推拿学105125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1052*⼝腔医学1053公共卫⽣1054护理1055药学1056中药学a c i n g = 1 c e l l P a d d i n g = 0 w i d t h = 9 0 % a l i g n = c e n t e rb g C o l o r = # 0 0 0 0 0 0 b o r d e r = 0 > T B O D Y > T R > T D b g C o l o r = # f f f f f f > S T R O N G > 1 1 5 1 / S T R O N G > / T D > T D b g C o l o r = # f f f f f f >。

教育333统考大纲

教育333统考大纲

教育333统考大纲
(实用版)
目录
1.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概述
2.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
3.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特点
4.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适用对象
5.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备考建议
正文
教育 333 统考大纲是我国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备考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必须熟悉的内容。

一、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概述
教育 333 统考大纲,全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命题和备考工作。

二、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
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

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心理学部分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教育管理学部分包括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学校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等内容。

三、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特点
教育 333 统考大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科学性体
现在它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系统性体现在它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实用性体现在它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明确方向和目标。

四、教育 333 统考大纲的适用对象
教育 333 统考大纲主要适用于备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3.教育研究的类型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三)课题研究的设计1.教育研究假设假设的含义与作用;假设的主要类型;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选择研究对象(抽样);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选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文献检索(一)教育文献概述1.教育文献的含义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献的等级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考点】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育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制度教育学重视制度的教育价值;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主张以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批判教育学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考点】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

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考点】教育的社会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教育学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Ⅰ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国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吕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国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l。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l.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l.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l.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苟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