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预报思路.ppt
强对流天气分析

强对流天气分析
预报:朱文剑2011年08月01日11时
高纬地区上冷下暖内蒙东部和东北西部局地有强对流天气中纬度短波槽配合低层切变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有短时强降水
图1. 2011年8月1日08时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综合分析图
图2. 2011年8月1日20时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综合分析图
2011年8月1日08时实况(图1)和8月1日20时预报(图2)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综合分析表明:
蒙古气旋位于内蒙北部,冷槽南端存在一个分裂的低涡中心,中层大气降温较明显,低层为偏南气流,大气呈现明显的条件性不稳定结构,目前内蒙北部到吉林西部一带已经出现了雷暴,随着冷空气东移,另有低层较好的暖湿气流输送,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内蒙中东部、华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将有雷暴天气,局部地区有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中高纬度脊的发展将冷空气切为两段,北段主要影响东北地区,南段以中层短波槽,低层为低涡切变的形式影响四川、重庆、湖北、贵州、湖南等地。
同时江南东部和华南地区的高压环流将偏南暖湿气流向西南东部、江南西部和北部等地输送,造成上述地区的大气呈现较强的不稳定,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西南东部、江淮南部、江汉、江南北部等地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华南西南部热力条件较好,且中层有弱冷平流,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广西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广东中西部
和海南等地将有局地热对流造成的短时强降水。
强对流天气预报思路-PPT文档资料

第二种: 500hpa有槽+锋面
主要特点:
1)地面有冷锋南移,边界层和中低层相应锋 区明显; 2)500hpa有槽对应; 各层特点基本与第一种类似;
在冷锋系统的启动下,不稳定能强烈爆发,
在边界层中尺度系统附近产生强对流天气
6、单站探空和单站要素
6.1、单站要素
气压:持续降压
气温:持续升温 湿度:持续增湿 温压湿的连续变化呈喇叭口型
5、前汛期强对流的有利配置
第一种:500hpa有槽+地面低槽
主要特点:
1 )在中低纬, 500hPa 或 700hpa 有高度或温度槽
发展东移;
2 )地面明显无冷空气活动,但有热低槽或闭合 低压等; 3)850hpa有切变线东移或南压;
雷达\2019年4月17日强对流天气分析(广东1).ppt
25°N以南有明显的热带气旋、赤道辐合带或 其它低值系统,广东上空以东风为主 ,包括:
东风波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
其它低压类:
如中层气旋、南海低压等
4.1.3 副高边缘
副高脊线在20°N以南,西脊点位于115°E以
西,广东、广西地区为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或
西南西气流所控制
4.1.4 高压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南岭 (25°N)附近,广东处于弱高压区内,风 场零乱且风速较小 4.1.5 西风型:西风槽位于统计区之外,华 南上空全为平直西风,常出现风速>20m/ s的西风急流。
CAPE与最大垂直速度 的关系
气块在特定环境中绝热上升的最大垂直速度 Wmax理论上取决于CAPE向动能的转换程度。 CAPE和Wmax的关系表达式如下:
(完整)李德帅强对流天气冰雹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四. 冰雹的预警预报 4.2 基于物理量诊断的预报
1)可找出具体预报指标 2)目前常用的有: K指数、理查孙(Ri)数、 沙氏指数、0度层高度、大气低云含水量、 对流有效位能、垂直螺旋度、 1000hPa+925hPa+850 hPa假相当位温
四. 冰雹的预警预报 4.3 中尺度预报方法
冰雹云观测、试验研究的困难性
参考文献:许焕斌,段英.冰雹形成机制的研究并论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 利益 竞争” 防雹假说[J]大气科学,2001,25(2):277-287
三. 冰雹的成因
过冷雨滴在- 40℃以下 会发生自动核化
冰雹形成示意图
滚元宵理论
三. 冰雹的成因
为什么同一层冰雹,有 的地方透明有的不透明?
冰雹往往与雷雨、大风相伴而行。
4 根据卫星、雷达进行预报 人工抑制冰雹的基本物理设想有:
湿增长——过冷却水滴和云中的雹胚相碰时, 立即冻结,释放潜热。 雹日主要集中在5- 9月, 这5个月的总雹日占全年雹日的84% , 其中又以6月为冰雹盛行月。 (3)减少冰雹生长区水源供应 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 密度大的透明层是在湿增长过程中形成的。
午后12—18时!
二. 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小结:中国年降雹日的分布特点 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多
于低纬度地区。降雹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 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午后12—18时。
三. 冰雹的成因
3.1 冰雹的形成和降落 受不同尺度的天气影响,涉及了云中
微物理过程,还有地形、地貌、植被差 异等因素。
(2)早期降水假说:改变冰雹的的生长环境,促进雹胚区早期降水。 参考文献:王文宇,王静爱. 小结:中国年降雹日的分布特点
南平强对流暴雨当地预报方法

◆ 3-4月闽北冰雹客观预报模式 ◆ 5-6月暴雨客观预报模式 ◆ 数值预-4月强对流天气客观预报
2
南平气象台3-4月强对流天气客观预报
3
南平气象台3-4月强对流天气客观预报
4
南平气象台5-6月暴雨预报模式
5
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南平气象台5-6月暴雨预报模式
8
南平气象台5-6月暴雨预报模式
9
欧洲中心测站分析系统
10
欧洲中心测站分析系统
11
欧洲中心测站分析系统
12
13
请 多 多
指 教!
谢 谢 !
14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强对流天气预报思路.ppt

强对流天气的月分布
强对流天气日变化
2、强对流(风暴)形成的要素
层结不稳定(或热力不稳定) 水汽条件 抬升机制 垂直风切变
2.1 层结不稳定
常用的表征层结不稳定的物理量
K指数及其变量 Si指数 对流有效位能(MCAPE和CAPE850) Θse或Δ Θse
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CIN
4.3.2 地面图上,广东或是处于锋面附近,或 是处于弱高压脊的后部,其中,前者约占总数 的64%,后者约占36%。
5、前汛期强对流的有利配置
第一种:500hpa有槽+地面低槽 主要特点: 1)在中低纬,500hPa或700hpa有高度或温度槽
发展东移; 2)地面明显无冷空气活动,但有热低槽或闭合
东风波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 其它低压类:
如中层气旋、南海低压等
4.1.3 副高边缘
副高脊线在20°N以南,西脊点位于115°E以 西,广东、广西地区为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或 西南西气流所控制
4.1.4 高压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南岭 (25°N)附近,广东处于弱高压区内,风 场零乱且风速较小
雷雨大风: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回 波顶高(ET),风暴追踪信息(STI), 风暴结构产品(SS),垂直积分液态含 水量(VIL),中气旋产品(M),龙卷 特征涡旋(TVS),垂直剖面产品 (RCS、VCS)
8、典型个例
雷雨大风----飑线过程 冰雹 短时暴雨
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
风 矢 端 图 分 析
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三种不同类型风暴的典型速度切变矢图(引自Chisolm 和 Renick, 1972〕 (a)普通单体风暴 (b)多单体风暴 (c) 超级单体风暴
东北低涡与强对流天气预报精品PPT课件

东北冷涡与副高相互作用产生暴雨的系统配置
东北冷涡与南支槽(涡)相互作用产生暴雨的系统配置
(3) 东北冷涡与强对流天气
(4)长江中下游地区冷涡槽后类天气尺度强对流概 念模型 (引自郑媛媛等)
东北冷涡与强对流天气预报
• 为什么东北冷涡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 • 东北冷涡 ----与北方强对流(华北/东北) ----与华南强对流
冷涡造成华北连续降雹的天气概念模型
• 深厚冷涡型 • 浅薄冷涡型 • 阶梯槽与冷涡型 • 横槽与冷涡型
1 深厚冷涡
• 动力条件起主导作用:从500到850都有涡,700以 上有冷中心,地面有低压配合,略前倾---抬升机 制。
• 500冷涡南部,40N以北有急流---垂直切变条件。 • 500冷槽叠加在850暖脊上---热力不稳定强烈。 • 降雹落区:低涡东南部。 • 云型---强对流发生在螺旋云带中
是否发生暴雨与对流高度无关,相反,对流 质心越低,降水效率越高
---冰雹需要足够大的垂直运动(可达101m/s)
(3) 冰雹发生的环境一般比短时暴雨更不稳定, 但是对水汽条件比短时暴雨要求较低
东北冷涡与北方强对流
1 冷涡造成华北连续降雹分布特征 2 冷涡造成华北连续降雹的天气概念模型 3 冷涡造成华北连续降雹成因分析 • 冷涡连续降雹的云图特征 • 冷涡连续降雹雷达回波主要特征 • 结论
• 700hPa以上冷涡明显,850hPa 往往为暖性低涡或暖 性低槽,地面无低压配合。
---东北低涡,按照热力性质可以分为东北浅层暖涡和东北冷涡, 前者往往与低空暖平流强烈发展有关,容易出现在春季或初 夏;后者往往与高空冷平流强烈发展有关,东北冷涡是一个 深厚的系统,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直接影响区域包含我国整 个中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
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思路

回波形状、走向与降水量的关系
垂直风切变的作用
• 上升与下沉气流分开; • 出流边界不远离雷暴主体; • 增加低层相对风暴入流; • 产生水平涡度,扭曲成为垂直涡度; • 垂直涡度与风切变相互作用产生向上垂直
气压梯度力,增加上升气流强度和导致雷 暴右移。
© 1973 C. Doswell
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
0 - 6km风矢量差
2007年8月3日上海脉冲风暴个例
• 下击暴流,最强顺时风速40.3m/s; • 短时强降水 (40mm/h);
07/08/03 08时 上海探空 CAPE=2500J/kg 0-6km shear=6m/s
辐合抬升条件
07/08/03 10:30 上海自动站
07/08/03 15:06 上海自动站
• 显著中层径向辐合MARC; • 弓形回波; • 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 • 前沿反射率因子梯度大的飑线; • 在有利环境条件下, 最大回波强度超过50
dBz的雷暴,尤其是移动速度较快的雷暴系 统(大于12m/s);
雷达回波
200707 0708 – 0808 rainfall
2016年6月23日盐城超级单体
多单体线状风暴
多单体线状对流风暴
飑线
飑线
2005年5月1日13:10福建飑线 MODIS云图 (500m分辨率)
飑线
10:39
10:39
11:09
利用0-6km风切变和CAPE确定风暴 类型的局限性
• 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 有时在CAPE较大,0-6km垂直风切变属于弱的
• 小于12m/s • 位于12-20m/s • 大于20m/s
较弱 中等 较强
• 以上判据只适合于暖季(4-9月)中髙纬 度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米的地区;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对流性天气:由大气中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造成的,并伴有阵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天气现象。
对流性天气的特征:㈠对流性天气都是对流旺盛的积雨云(cb)的产物㈡对流性天气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
㈢对流性天气发展剧烈,易形成灾害。
大尺度天气系统:组织的作用,低值系统。
中小尺度系统:要素场梯度大,天气现象更为激烈。
不满足地转风平衡和静力平衡产生对流系统的动力条件1.热对流: 在大气潮湿的情况下局地下垫面热力不均匀,特别是在午后可以形成热对流。
孤立热对流的水平尺度可以达到几公里。
2.山脉迎风面对流:气流跨越小的山脉时,潮湿气流在迎风面上升可以形成对流云。
3.锋面系统的动力抬升对流:暖锋抬升、冷锋强迫的动力抬升造成对流发展。
4.低压系统中的对流一般雷暴天气的成因1雷电:积雨云中冰晶“温差起电”以及其它起电作用所造成的云与地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云顶发展到-20℃等温线高度以上出现2阵雨: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视雷暴云的强弱及含水量多少而定。
3阵风:成熟阶段,云中产生的下沉气流冲到地表面向四周散开造成阵风。
阵风发生前风力较弱,多偏南风。
阵风发生时,风向常呈气旋式旋转,然后又呈反气旋式旋转。
4压、温、湿的变化:由于下沉气流中水滴蒸发,使下沉气流几乎保持饱和状态,因此在雷暴云下形成一个近乎饱和的冷空气堆,因其密度较大所以气压较高,这个高压叫“雷暴高压”。
雷暴过境特点: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雷暴: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同时指产生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
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变化,如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风速大增,气温突降,随后倾盆大雨。
1.生命史的三个阶段:①积云阶段(发展阶段)②成熟阶段③消散阶段2.生命史:每个阶段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3.水平尺度:约十几公里至中γ尺度(2-20km)。
4.垂直运动:(垂直速ωmax﹤15m/s)5.垂直运动在对流层中层最强(300hPa-500hPa)6.降水分布:云中物态特征0℃等温线至-20℃等温线之间的区域主要由过冷水滴、雪花、及冰晶组成,而冰晶是从-10℃附近开始出现,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志方 广州市气象台2010-03- Nhomakorabea2于增城
1、强对流天气分类及气候特征(珠三角) 2、强对流(风暴)形成的要素 3、强对流预报总体思路 4、强对流天气环流类型 5、前汛期强对流的有利配置 6、单站探空和单站要素 7、多普勒雷达分析 8、典型个例
1.1、强对流天气分类
雷雨大风(阵风大于17.2m/s) 冰雹 龙卷 强雷电(雷电) 短时强降水(1小时降水量超过20mm)
流或切变。 当700hPa和850hPa的形势呈前倾配置时,更
易出现灾害性强对流天气。
广东强对流天气与低空急流的相关性远不及暴 雨过程那样清晰。多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空 强偏南风区内(包括急流轴上)或大风区内的 右方一侧(占60%以上),约25%的强对流天 气与低空强偏南风无关(无强南风区)。
或暴洪
1.2 珠三角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日频数
珠三角的强对流天气日频数,平均每年34日, 极端最多年份51日,最少22日。
强对流天气日最早出现在2月,最迟11月,其 中4月和8月的日数最多,月平均值分别为5.5 和6.2日。
在强对流天气日频数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雷雨 大风,占总数的57%。
垂直风廓线及其对对流风暴的作用
风 矢 端 图 分 析
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三种不同类型风暴的典型速度切变矢图(引自Chisolm 和 Renick, 1972〕 (a)普通单体风暴 (b)多单体风暴 (c) 超级单体风暴
20 06 年 广 佛 强 对 流
3 、 强 对 流 预 报 总 体 思 路
(T400 hpa - T150 hpa ) / (H150 hpa - H400 hpa) ≧ 7-8℃/km
锋面未过雷达站
干线(露点锋)
水平方向上的湿度不连续线。其一侧是暖而干 的空气,另一侧是冷而湿的空气。穿过干线, 水平露点温度变化剧烈。干线两侧的露点温度 可相差10℃ ,垂直伸展高度达地面1-3 km。 干线可导致强烈的对流风暴,是对流的触发机 制之一。
地面图、925-850-700hpa图分析露点温度Td; 雷达反射率(弱细线)
低压等; 3)850hpa有切变线东移或南压;
雷达\2007年4月17日强对流天气分析(广东1).ppt
第二种: 500hpa有槽+锋面 主要特点: 1)地面有冷锋南移,边界层和中低层相应锋
区明显; 2)500hpa有槽对应; 各层特点基本与第一种类似; 在冷锋系统的启动下,不稳定能强烈爆发,
CAPE与最大垂直速度 的关系
气块在特定环境中绝热上升的最大垂直速度 Wmax理论上取决于CAPE向动能的转换程度。 CAPE和Wmax的关系表达式如下:
Wmax=(2CAPE)1/2
2.2 水汽条件
雷暴的发展要求低层有足够的水汽供 应。雷暴常形成于低层有湿舌或强水汽 辐合的地区。
常用的表征水汽的要素或物理量
4.1.5 西风型:西风槽位于统计区之外,华 南上空全为平直西风,常出现风速>20m/ s的西风急流。
4.2 强对流天气与500hpa环流型的关系
前汛期以低槽为主,其次是副高边缘
4.3 低层环流与天气系统
4.3.1 850hpa或700hpa的环流特征 强对流天气时,700hPa和850hPa多有辐合气
4.3.2 地面图上,广东或是处于锋面附近,或 是处于弱高压脊的后部,其中,前者约占总数 的64%,后者约占36%。
5、前汛期强对流的有利配置
第一种:500hpa有槽+地面低槽 主要特点: 1)在中低纬,500hPa或700hpa有高度或温度槽
发展东移; 2)地面明显无冷空气活动,但有热低槽或闭合
东风波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 其它低压类:
如中层气旋、南海低压等
4.1.3 副高边缘
副高脊线在20°N以南,西脊点位于115°E以 西,广东、广西地区为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或 西南西气流所控制
4.1.4 高压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南岭 (25°N)附近,广东处于弱高压区内,风 场零乱且风速较小
T-Td <5℃,湿区 <2℃,水汽饱和区
相对湿度(RH)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2.3 抬升机制
雷暴多数由中尺度系统的上升运动触发: 边界层辐合线(锋面、干线、阵风锋等) 中尺度地形环流 重力波
锋面----主要根据850hpa锋区位置和地面 要素的分布及变化,在地面图上标出; 还可参考雷达反射率图
在边界层中尺度系统附近产生强对流天气
6、单站探空和单站要素
6.1、单站要素 气压:持续降压 气温:持续升温 湿度:持续增湿
温压湿的连续变化呈喇叭口型
6.2、单站探空 ----关注要点
(1)层结不稳定结构
上干冷下暖湿-对流 不稳定指数(K、Si、CAPE等) 中高层不稳定(彭博士)
强对流天气的月分布
强对流天气日变化
2、强对流(风暴)形成的要素
层结不稳定(或热力不稳定) 水汽条件 抬升机制 垂直风切变
2.1 层结不稳定
常用的表征层结不稳定的物理量
K指数及其变量 Si指数 对流有效位能(MCAPE和CAPE850) Θse或Δ Θse
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CIN
边界层辐合线 在雷达回波图上的表现
阵风锋
2.4 垂直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是指水平风速(包括大小和 方向)随高度的变化 , 环境水平风向风速的 垂直切变的大小往往和形成风暴的强弱密切 相关。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下, 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将导致风暴进一步加强和 发展。
主要作用:上升与下沉气流分开,形成 垂直环流,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流不稳定。
4、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
4.1 500hPa的环流特征 低槽型 东风型 副高边缘 高压型 西风型
4.1.1 低槽型
中低纬地区出现低压槽系统 南北向槽 横槽
在其南面常有 一些快速东移小槽
南 北 向 槽
横槽
4.1.2 东风型
副高脊线位于28°N以北,华南上空受脊 南的东风控制;或副高东退到太平洋上,在 25°N以南有明显的热带气旋、赤道辐合带或 其它低值系统,广东上空以东风为主 ,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