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1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我的叔叔于勒》,它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2单元感悟品味欣赏中的第2篇课文。

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是小说。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尖锐地指出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

作者用平常的人物、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通过这样能表达深刻,能给读者启发,耐人寻味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

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及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据此,我让学生用的学法是1、撰写人物小传。

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

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1、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深的成语,比如:情同手足、手足之情、难兄难弟、八拜之交、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同盘而食、刎颈之交、连枝带叶、风雨同舟、让枣推梨、伯歌季舞、亲密无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阔绰(chuò)拟定(nǐ)栈桥(zhàn)拮据(jiéjù)牡蛎(mǔlì)别墅(shù)撬开(qiào)煞白(shà)诧异(chà)褴褛(lánlǚ)变更(gēng)吞吞吐吐(tǔ)更加(gèng)呕吐(tù)(2)词语释义褴褛:(衣服)破烂。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篇一【学生情况】赣北农村中学9年级上学期学生。

【课文所在】人教版9上第3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摘要】少年生活题材的小说的阅读──小说三要素──关注小说的文本──感悟人生、社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把握作品1、诵读准备。

2、诵读。

3、组织同学──找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落,谈谈感兴趣的原因,交流。

(运用教学技术和艺术,导引学生注意到语言的幽默性、主题的深刻性方面)4、布置练习:(参考20xx中考复习资料──课文回扫开列)⑴关于语言方面的。

⑵关于言语技巧方面的。

二、体验、感悟与积累1、法国文化背景及作家简介。

2、讨论:“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描绘的生活图景是真实的么”。

运用技术和艺术导引到──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技术操作方向,认清于勒、菲利普兄弟的人性一面与非人性一面的面目,理解相互之间行为的必然性,同时完成“认识当时西方社会的非人性”目标。

3、谈感悟:假如我是哲尔赛游船上的菲利普,假如今天我们生活在于勒的少年时期,假如我是发迹时期的于勒,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处理自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4、生根:⑴当今中国社会、未来中国社会、跟于勒所生活的社会,优劣对比如何?我们该如何对待个人、学校、乡镇、县市、国家、民族和世界?⑵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在文学艺术方面我的收获有……?三、启发性的问题准备1、小说里的于勒先后被称作过哪些称谓?2、菲利普将于勒送上外国轮船的行为,该不该?好不好?为什么?3、有个法国文学评论家指责莫泊桑写《我的叔叔于勒》丑化了法国,你同意么?篇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教学难点篇一结合自己体验,理解感悟小说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2、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

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这首《七步诗》出来。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小说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初读感知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难字词的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栈桥zhàn 牡蛎lì 撬开qiào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五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五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方案。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指导同学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奇妙的构思。

2.引导同学通过揣摩小说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赏析力量。

3.指导同学了解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4.引导同学能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动身,理解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评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同学思索、争论,培育同学的想象力。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口头表达力量与激发制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正确对待金钱,熟悉到亲情和爱心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胜于金钱。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的。

2.从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领悟是怎样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情节和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小说的主题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同学的爱好,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1.同学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同学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通过同学自己对语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3.在课文品读过程中,老师用奇妙的问题来引导同学品尝、分析,引导鼓舞同学大胆想象,激发同学制造性的思维,培育口头表达力量。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说贫困时,即使居住在喧闹的都市也没有人来过问;富贵时,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房亲戚找上门来。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最新6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最新6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最新6篇)课时篇一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生:《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标题?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于勒是谁的叔叔?(学生回答可能:莫泊桑、若瑟夫)这两个人物是同一个人吗?小说中的我若瑟夫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

二、感悟标题,初涉小说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和标题相照应的一句话,体会若瑟夫对叔叔的感情。

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句式上的反复强调叔叔是我们家的亲人,更流露出我对叔叔的同情,更显示了我内心无比心酸的感受。

我的叔叔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他和我们一家将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板书课题)三、走进课文,熟悉小说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说,思考两个问题1、介绍于勒的命运2、介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2、小说中的于勒有着怎样的命运?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的情节来说明一下。

早期放荡(第6段)中期阔绰(8-10)有一封被家人视为福音书的信我们请卢俊同学念一念。

老年落魄(29段后)3、菲利普一家是怎样对待不同命运的于勒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①赶(第7段)送、打发表面上用词很客气,实际上暗示菲利普夫妇的狠心,惯例一词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冷漠关系。

②发了财的于勒让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第8段末,12段母亲的话(赞)第3、4段,13、14、15段,语意反复,同样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无数次,足已写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企盼之情。

③朝思暮想的于勒有一天真的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然而变化的外衣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变的内心:那就是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

4、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一、导入激导入,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亲情是人事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的材料。

师用多媒体明确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1、了解课文内容: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讲清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讲故事。

师评价所讲故事,是否讲清了小说三要素,按照怎样的顺序讲述的。

2、提炼课文内容: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变”字,也有一部分认为用“钱”字,找出重点情节共同梳理故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富穷穷四、各抒己见评人物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并且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形象的方法。

1、问题: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这种性格在哪一情节表现最为突出?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钱的原因;其他原因。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9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9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9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和学生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

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

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

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

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

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

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

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

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播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1.读准生字音。

(幻灯片出示生字)2.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

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三、研读细节——“称呼”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学生找,教师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2、学生讨论: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占钱——赶赔钱——盼有钱——赞没钱——躲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

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

请同学们来拟。

(出示对联)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
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母亲回来了。

我看出她在哆嗦。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

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五、拓展延伸——金钱观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

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

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

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