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精选13篇)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精选13篇)我的叔叔于勒作文1我和父母、两个姐姐一起住在哈佛尔,家里经济十分拮据。
那个时候,每到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散步,期待能与于勒相遇。
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于勒,是父亲的弟弟。
他年轻时行为不正,将钱财挥霍一空。
后来,人们打发他到美洲去。
不久后,于勒就來信说赚了钱。
他一下子成了父母口中正直、有良心的人。
十年之久,再也没有于勒的消息。
那个时候,有个公务员在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之后,终于决定和二姐结婚。
他们举行婚礼后,我们全家乘船去哲尔赛岛游玩。
在船上,父亲从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处买牡蛎,发现他特别像我的叔叔于勒。
经过打听,父母确认那个又老又穷的人就是于勒,他沮丧狼狈地告诉母亲这个消息,母亲暴怒,在我们面前咒骂于勒是“贼”“流氓”。
为了躲避于勒,我们回程时,改乘圣玛洛船。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2自上次遇见于勒叔叔之后,父亲再也不去栈桥上了,母亲有时还会自言自语的嘟哝着什么。
我们全家就这样平静的过了三年。
然而,在一个星期天,我父亲意外的收到于勒叔叔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就要回哈佛尔……“不要相信这家伙的谎言!一个穷光蛋!”母亲咬牙切齿。
父亲有些犹豫,对于勒弟弟亲情的渴望和对于勒一事无成的落魄的失望交织在一起。
但父亲还是默默的、决然的把信烧了。
随后的一天,爸爸正在屋里忙活。
一位穿着很体面的绅士模样的男子走进来,还提着两只大大的旅行包。
一放下行李,就急切的想去拥抱父亲,父亲本能的往后退了一步,他正在奇怪这个哪里来的陌生人?“哥哥,我是于勒呀!”他又对着父亲伸出双手。
“于勒?”父亲迟疑的望着弟弟。
这还是原来的于勒吗?他还在卖牡蛎?他发财了?变得阔绰了?终于,父亲还是认出了他的弟弟,他俩紧紧拥抱在一起。
母亲在一旁惊呆了!我的叔叔于勒作文3夕阳西下,他转过身来。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人就是他们心心念念,日日盼望的于勒叔叔——镇上唯一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一家霎时成了夕阳下的庄稼人,一个个流淌着滚热的鲜血,跳动着炽热的心脏的庄稼人。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原文《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实用版)
目录
1.叔叔于勒的背景介绍
2.叔叔于勒与家人的关系变化
3.叔叔于勒的衰落与家人的反应
4.叔叔于勒的反转及家人的心理变化
5.文章主题及对叔叔于勒的评价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描绘了家庭亲情与人性弱点的故事。
全文通过讲述叔叔于勒的一生,展现了家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
文章开始,作者介绍了叔叔于勒的背景。
他是一个有才华、有魅力的人,但因为一些原因,他失去了一切,变得穷困潦倒。
在这个过程中,叔叔于勒与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曾经是家人的骄傲,但随着他的衰落,家人开始疏远他,甚至瞧不起他。
然而,当叔叔于勒突然有了一笔财富,家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他们开始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弯,纷纷巴结他,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好处。
这种虚伪的行为让叔叔于勒感到寒心,他决定将财富分给家人,以此来揭示他们的真实面目。
叔叔于勒的反转让家人感到震惊,他们开始感到愧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但叔叔于勒并没有因此而对他们进行报复,反而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和友情。
整篇文章主题鲜明,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对叔叔于勒的评价也非常中肯。
他虽然有过失败,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却让人感动。
第1页共1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 8 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 8 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本文为九 (上)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感悟· 品味· 赏析” 。
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
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本单元上承七年级的小说单元,下启九(下) 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
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
由点及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摘要:
1.文章背景及家庭情况
2.于勒叔叔的过去与现在
3.船上相遇于勒叔叔
4.家庭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
5.文章启示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故事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通过描述家庭成员对于勒叔叔的不同态度,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冷漠与势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员,他的叔叔于勒曾经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使得整个家庭为之蒙羞。
然而,当于勒突然出现在船上,与主人公一家相遇时,他的形象和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于勒在美洲发了财,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富翁。
在船上相遇于勒叔叔的过程中,主人公一家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开始,他们担心于勒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然而,当发现于勒已经成为一个富有且地位显赫的人时,他们立刻换上了一副热情的面孔,争相讨好于勒。
而于勒也似乎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大方地给予家庭成员们礼物,并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莫泊桑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冷漠与势利。
在金钱和地位
面前,人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原则和道义,对于曾经品行不端的人也会趋之若鹜。
文章启示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因金钱和地位而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冷漠与势利。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实用版)
目录
1.叔叔于勒的背景介绍
2.叔叔于勒的品性和性格特点
3.作者对于叔叔于勒的感情变化
4.叔叔于勒对作者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课文。
文章通过讲述叔叔于勒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叔叔于勒,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是作者的叔叔,也是作者的启蒙老师。
于勒叔叔的品性和性格特点是他的善良、正直和坚韧。
他身陷困境,却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作者。
作者对于叔叔于勒的感情变化,从最初的敬仰和喜爱,到后来的理解和认同,再到最后的感慨和思考,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深思。
叔叔于勒对作者的影响和启示是深远的。
他让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个人的品性和态度。
他教会作者,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乐观和坚韧,都要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总的来说,叔叔于勒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的品性和性格,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第1页共1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最新6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最新6篇)课时篇一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生:《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标题?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于勒是谁的叔叔?(学生回答可能:莫泊桑、若瑟夫)这两个人物是同一个人吗?小说中的我若瑟夫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
二、感悟标题,初涉小说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和标题相照应的一句话,体会若瑟夫对叔叔的感情。
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句式上的反复强调叔叔是我们家的亲人,更流露出我对叔叔的同情,更显示了我内心无比心酸的感受。
我的叔叔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他和我们一家将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板书课题)三、走进课文,熟悉小说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说,思考两个问题1、介绍于勒的命运2、介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2、小说中的于勒有着怎样的命运?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的情节来说明一下。
早期放荡(第6段)中期阔绰(8-10)有一封被家人视为福音书的信我们请卢俊同学念一念。
老年落魄(29段后)3、菲利普一家是怎样对待不同命运的于勒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①赶(第7段)送、打发表面上用词很客气,实际上暗示菲利普夫妇的狠心,惯例一词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冷漠关系。
②发了财的于勒让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第8段末,12段母亲的话(赞)第3、4段,13、14、15段,语意反复,同样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无数次,足已写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企盼之情。
③朝思暮想的于勒有一天真的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然而变化的外衣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变的内心:那就是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
4、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佳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中叔叔于勒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
这篇小说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值得深入赏析。
一、叙事角度《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角度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同时,“我”的视角也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使小说更具有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叔叔于勒抱有深深的同情。
于勒是一个贫穷的小人物,辛勤努力但命运不济,他对侄子“我”抱有愧疚之情。
而菲利普夫妇则是典型的市侩形象,为了金钱和地位可以抛弃亲情,他们的自私和冷酷与于勒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更具有层次感和深度。
三、情节安排《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安排紧凑合理,通过“我”的家庭背景、叔叔于勒的遭遇、菲利普夫妇的反应等情节的展开,使故事逐渐走向高潮。
小说中情节转折自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四、语言运用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运用了生动、质朴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莫泊桑为读者营造出真实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使得语言表达更具表现力。
五、主题探讨《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讨了贫困、亲情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于勒和他的家人的描绘,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以及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6-09-17
教学目的: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简介作者,掌握字词,了解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利用名言导课: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生齐读: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
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和作者莫泊桑。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
“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
“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
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
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勒行为不当
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
的弟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
弟那时候能够赔偿……损失希望盼他回国
(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3)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三、作业:完成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分析第三部分:
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欢乐的心情。
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2、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
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
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3、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
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4、教师讲析并板书:
(1)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2)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3)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和菲利普一样,美梦刚破灭时,她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
当她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着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
对于远游归来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正是她昨天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由此看来,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析其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4)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5)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5、小结:这是故事的高潮,写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
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讲练:完成练习三。
第四课时
课时目的:总结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小说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写作特色:回顾结构,归纳概括。
板书:
开端——盼于勒?(悬念)1情节曲折
二姐婚事
发展——赞富翁实现?(悬念)2构思巧妙
上千种计划
高潮——见穷水手破灭3主题深刻
结局——躲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惟利是图、势利
三、难点突破
难点疑点: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
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讲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