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菲利普夫妇与于勒叔叔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
本文主要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展开,从而让读者思考亲情、人性的真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文章主题,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寓意。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文中一些社会背景、习俗的了解,以及对于勒叔叔这个角色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理解人性的复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2.难点: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分析文章主题,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亲情的真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4.深入剖析: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分析文章主题。
5.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于亲情的认识,体会亲情的伟大。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3. 采用讨论、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
5.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类似亲情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家人。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3. 安排一次作文练习,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叔叔于勒”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人性的深刻剖析,培养珍惜亲情的意识。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亲情、人性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亲情关系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2)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交流分享等。
4.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知识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 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 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 的叔叔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正直的人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 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知识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谈出自己的新见解来。
教育目标: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体味人性的重要。
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 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 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 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 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答案一.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叔叔于勒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叔叔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的美好,增强对家人的关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对于本文中所表达的深厚亲情,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难以深入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美好,学会关爱家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叔叔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突破策略:通过情感带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五. 教学方法1.情感带入法:教师通过讲述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亲情。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亲情关系,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准备案例:教师搜集生活中的亲情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分析。
3.准备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亲情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亲情关系,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公开课)

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技巧。
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在大街上碰到过乞丐吗?你们会给他钱吗?生:〔略〕师:如果这个乞丐是你的亲人你会上前去跟他相认吗?生:〔略〕师: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亲情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课件出示: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
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
二、速读,理情节学生活动:快速浏览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43“字词清单〞〕,标注关键字词,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1.抓住小说特点,理顺情节这是一篇小说,根据小说“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的特点,可以怎样划分?课件出示:第一局部〔第1—4段〕:故事的开端,盼于勒。
第二局部〔第5—19段〕:故事的开展,赞于勒。
第三局部〔第20—48段〕: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第四局部〔第49段〕: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2.抓住逻辑关系,理顺情节小说的构思既要精巧独特,又要合情合理。
如何从因果关系和逻辑角度来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呢?课件出示:原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结果: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2020-9-28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 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 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 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厌……盼……躲)
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具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集体备课教案纸
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2020-9-28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教后感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单元:四
集体备课教案纸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具
ppt
第二课时
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源自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二·重点研讨
《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三·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