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七生态与保护跟踪强化训练16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试题(老高考新教材)专题7生物与环境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试题(老高考新教材)专题7生物与环境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1种群和群落1.(2023·山东济宁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DNA粪便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2.(202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在秋冬时节则相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循环因果关系D.北方原野上群落的垂直结构在秋冬时节全部丧失3.(2023·山西适应性调研)白鹤是一种迁徙性鸟类,雌鹤每年产卵1~2枚,通常一对亲鸟只能养大一只幼鹤。

利用GPS对鄱阳湖白鹤的迁徙路线进行研究,可实现对其更好的保护。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鄱阳湖白鹤的种群密度会随着白鹤的迁徙发生变化B.白鹤种群增长慢与其繁殖能力弱、出生率较低有关C.鄱阳湖的植物资源为白鹤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对白鹤进行生态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4.(2023·山西运城二模)外因性演替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群落变化,包括由气候变动、地貌变化及土壤演变引发的演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火灾、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所导致的群落演替均属于初生演替B.人类既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也可以控制所有外因性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外因性演替与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无关,地貌变化使演替向前发展D.理论上当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5.(2023·四川成都三模)下图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演替成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群落(③)的过程。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7 2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7 2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部分
微专题强化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 考向分析
3 强化训练
2 考题引路
4 易错防范
考向分析
本专题的主要命题集中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 性,生物多样性等内容。试题常以选择题或新材料、图表信息 为背景的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 解应用能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立意与点拨] 知识: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 知识。能力:通过分析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考查考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情况下,生产者固定的CO2大于Y1、Y2、Y3…和Z过程释放的 CO2总量,因为还有一部分有机物未被利用,B错;能量在食 物链中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经计算可得出X3过程的 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对;信息传递一般 是双向的,而该图中的箭头都是单向的,D错。
[误区警示] 对碳循环示意图辨析不清 据图判断A、B、C、D分别代表的成分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库,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 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则剩下的D为分解者
[答案] B
易错防范
易错点:对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理解不到位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 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 的CO2总量相等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7 生物与环境 专题提升练7(老高考旧教材)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7 生物与环境 专题提升练7(老高考旧教材)

专题提升练7一、选择题1.(2022山东枣庄模拟)植绥螨能捕食蚜虫、烟粉虱等的卵,也有不少取食花粉。

烟粉虱成虫不善飞行,活动能力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随着新叶长出,成虫不断向上部新叶转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绥螨和烟粉虱、烟粉虱和植株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烟粉虱种群的分布呈现出由下向上的垂直结构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烟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D.可利用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对其进行生物防治2.(2022山东卷)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3.(2022浙江三模)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

科学家研究并获得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的关系模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m小于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吹绵蚧种群数量大于n小于p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n点C.当吹绵蚧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吹绵蚧数量就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4.(2022广东湛江二模)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如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 t+1=N t。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 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灭绝。

【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项练(5)种群和群落

【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项练(5)种群和群落

(5)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随机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2.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

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

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观鲸旅游的风靡,观鲸船的数量大幅增加,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了鲸鱼休息和育幼。

研究表明与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观鲸船经过的时候,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4/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B.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影响其种群数量D.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由“J”形变为“S”形4.某学习小组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昆虫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虫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杀灭害虫效果更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B.电离辐射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方法称为人工诱变C.若a组第7代起换用其他杀虫剂处理,则7~14代数量变化与曲线b相似D.a组数量逐渐回升,是抗性个体在定向选择中得以存活并继续繁殖的结果5.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B. 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 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 K值处于a和b之间6.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生物(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热点突破练7-生态文明建设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生物(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热点突破练7-生态文明建设

7.生态文明建设微网构建考向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环境的理念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与生物学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内容高度契合,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为背景和切入点的试题已悄然出现,试题可结合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生态恢复等方面进行考查。

针对练习1.(2022山东模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C.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中华秋沙鸭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2.(2022江西上饶二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出来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2022黑龙江四模)“绿色”是北京冬奥会的鲜亮底色。

在北京冬奥会上使用了生物可降解餐具,这种餐具的材料是聚乳酸,而聚乳酸是以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发酵得到乳酸,再聚合而成的生物降解材料。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能力呈现【考情分析】【备考策略】本节内容常考点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的理解等。

复习时应注意:1. 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2. 加强图形题的训练。

如种间关系变化曲线、种群的增长曲线等,培养识图、析图等能力。

3. 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如种群增长曲线的K/2值在有害生物防治和捕鱼中的运用。

1. (2013·南京、盐城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 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2. (2013·扬泰南二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 捕食关系B. 竞争关系C. 种内斗争D. 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3. (2013·泰州一模)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 02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4. (2013·无锡一模)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5. (2013·南京二模)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强化训练(十六)一、选择题1.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B.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解析)分析图形,上半年即春季和夏季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逐渐减小,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因此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分析图形,夏季到秋季社鼠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冬季至夏季,种群密度基本呈增长趋势,而性别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即雌性死亡率高于雄性。

(答案) A2.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在使用样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项合理;由于该植物种群的数量较少,取样时样方的数量应适当增加,样方的面积也应适当扩大,C、D项不合理。

(答案) B3.如图甲表示某一海洋经济鱼类的出生率、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图乙可表示甲图中c点时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D.图甲中d点时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K值(解析)分析图甲可知,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因此,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在d点时捕捞;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 D4.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虽然食物充足,但空间有限,可能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因此,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 A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0~a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在初期,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在后期,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c后期种群才呈“S”型曲线增长;c~d年,λ=2,表示种群呈现“J”型增长,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答案) C6.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种群密度的调查及食物链的分析。

碳循环在生物圈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进行,不只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A项错误。

计算昆虫种群密度时,要统计昆虫中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只统计成虫数量,取样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B项错误。

食物链中,生物个体大小不同,不同生物身体中各类有机物的比例不同,所以各营养级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昆虫的数量先上升,乙昆虫的数量后上升,所以乙昆虫捕食甲昆虫,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

(答案) D7.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培养初期,导致酵母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应新的培养环境,A项错误;在实际培养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C项错误;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的呼吸场所均为胞内,D项错误。

(答案) B8.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解析)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A正确;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初生演替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分析题意及选项,可以得出B和C均正确;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和土壤等条件有关,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但顶极群落不一定是森林群落,如干旱地区就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D错误。

(答案) D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常绿阔叶树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C 正确;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生物种类更丰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答案) C10.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观察图表可知该实验研究的是两个变量(灌溉与否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

大蚂蚁的数量变化是实验处理导致的,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小蚂蚁是否影响大蚂蚁的数量变化,A项错误。

由题干中“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 的观察点”,可得出该实验是用样方法获取数据,B 项正确;从图表中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推知大蚂蚁能够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 项正确;比较定时灌溉和不灌溉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项正确。

(答案) A11.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 =N 0λt ,其中λ为1.015C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 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当天种群数量是前一天种群数量的(1+1.5%)倍,说明种群最初呈“J”型增长;在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和气候适宜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K 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防治的最佳时期在最快速增长期之前,即K 2之前。

(答案) D1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 值B .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C .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D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解析) 种群的K 值受环境影响,改变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影响K 值。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资源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将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的实际条件下,生物种群将呈“S”型增长。

(2)在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会导致山鼠种群的死亡率增加,使其数量下降,另外,山鼠个体的迁出也会使其数量下降;(3)利用生物的种间斗争也能防治鼠害,如苗圃引入山鼠的天敌,天敌与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