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近现代外国建筑史资料

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表现主义建筑:(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
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
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工艺美术运动: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
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代表作品是伯设计的“红屋”。
折中主义:折衷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以法国最为典型。
代表作巴黎歌剧院。
顶峰巴黎的圣心教堂。
装饰就是罪恶:1908年阿道夫·路斯出版了一篇文章《装饰与罪恶》,明确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畴,主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对于路斯来说,建筑去除掉装饰,是其精神力量的象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文档

外国近代建筑史一、近代建筑现象1.复古主义古典复兴希腊复兴: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罗马复兴: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国家浪漫主义)曼切斯特市政厅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哥伦比亚博览会——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使新建筑思潮受到打击。
贡献:说明现代建筑使十分必要的,要发展现代建筑必须树立一个靶子,先推翻复古主义。
2.初期功能主义背景: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出现。
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能够比较自由,因而影响到形式上的变化。
能从功能出发,但是对功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代表作:帕克斯顿水晶宫新材料:铁,玻璃,木的运用新方式建造:模数制(以玻璃的尺寸)缺点: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意义: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拉布鲁斯特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地面与隔墙全是铁架与玻璃制成,这样既可以解决采光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
埃菲尔铁塔(328m):高架铁结构,突破古代建筑高度。
机械馆:四壁为大片玻璃,结构上首次使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贡献:主张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让建筑师看到铁,玻璃在建筑中的作用示范,提倡了建筑要走工业化道路展示了建筑的出发点是功能这一基本原则。
二.前现代建筑活动1.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莫里斯红屋: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
2.新艺术运动比利时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新艺术运动的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近现代外国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基本知识】1.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c60年代到19c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英国国会大厦)和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
2.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分希腊复兴和罗马复兴;希腊复兴:(英、德为主)(英)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德)柏林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柏林老博物馆罗马复兴:(法、美为主)(法)巴黎万神庙、“帝国式”风格(拿破仑帝国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国家级的纪念性建筑,如: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马徳莱娜教堂等)(美)美国国会大厦、宾夕法尼亚银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由先浪漫主义时期(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式,追求非凡的区位和异国情调。
Eg.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发展到哥特式(英国国会大厦)。
折中主义(Eclecticism)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亦称“集仿主义”。
Eg.巴黎歌剧院(巴洛克+洛可可)、巴黎圣心教堂(拜占庭+罗马风)3.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像部雷和勒杜那样企图革新的一代,追求理性主义表现,虽然也采用古典柱式构图手法,但趋向简单几何形体,或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或力求打破传统的轮廓线。
部雷作品: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方案;勒杜作品:巴黎维莱特关卡、农村公安队宿舍4.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概况:①初期生铁结构—→②铁和玻璃的结合—→③向框架结构过渡—→④升降机与电梯—→⑤图书馆、市场、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19与20世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运用第一座生铁桥是英国赛文河桥(1775~1779)为了采光铁和玻璃最先用于透光顶棚,巴黎老王宫的奥尔良廊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是1833年出现的巴黎植物园的温室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保险公司大楼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载客升降机是美国纽约由奥蒂斯发明的蒸汽动力升降机法国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是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建造的圣吉纳维夫图书馆,在这里铁结构、石结构、玻璃材料得到有机配合。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2、市场 、
3、百货商店 、
巴黎廉价商场----第一座由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全部自然 巴黎廉价商场 第一座由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全部自然 采光的百货商店
4、博览会与展览馆 、 19世纪后半叶,工业博览会给建筑的创造提供了最 世纪后半叶, 世纪后半叶 好的条件与机会。 好的条件与机会。 博览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博览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在巴黎开始和终结,1798—1894 )在巴黎开始和终结, 范围是国家性的 世纪后半叶, (2)占了整个 世纪后半叶,具有国际性 )占了整个19世纪后半叶 质,博 览会的展览馆成为新建筑方式的试验田, 览会的展览馆成为新建筑方式的试验田,博览会的 历史不仅表现了铁结构在建筑中的发展, 历史不仅表现了铁结构在建筑中的发展,而且在审 美观上也有了重大的变化。 美观上也有了重大的变化。 在国际博览会时代中, 在国际博览会时代中,有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
一、古典复兴
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 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 世纪60年代到 在建筑史上是指 世纪 年代到 世纪末在欧美 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西方近代建筑

伦敦水晶宫
“水晶宫”共用去铁柱3300根,铁梁2300 根,玻璃9.3万平方米,从1850年8月到1851年5 月,总共施工不到九个月时间。1852-1854年, 水晶宫被移至肯特郡的塞登哈姆,重新组装时, 将中央通廊部分原来的阶梯形改为筒性拱顶, 与原来纵向拱顶一起组成了交叉拱顶的外形。 1936年,整个建筑毁于火灾。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
现代工业设计的先导。说它是一次运动,是因其影 响波及面大,具有国际意义。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 革命,使机械产品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去 手工制造的产品相比,呈现明显机械化特性:有些产品的 造型和装饰设计,仍照搬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样式,使难于 应付复杂形式的机器产品比过去用长时间精雕细琢的 手工业产品显得粗糙低劣;有些产品因按照机械生产的 特点重新设计,其单纯简洁的样式,却使许多认为只有花 样繁琐的传统样式才代表精致完美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因此,非常不成熟的工艺美术设计,面临着新旧过渡时期 的困难。
维也纳学派会馆
维也纳学派
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一中产生的著名的艺 术家组织。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 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 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 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 的自由”。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 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 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 征而又独具特色。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 并在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 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 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 人。
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 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 伦敦老火车站 耶鲁大学法尔南厅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概述西方近现代建筑转折——从古代到现代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生背景:1、许多传统建筑类型如教堂、宫殿、城堡、府邸等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代建筑正处于建造盛期,工期紧迫,讲求效率和经济性;2、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方法应运而生,必然导致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
现代建筑的萌芽1、世界博览会建筑1851年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1889年由法国铁路桥梁工程师埃菲尔为巴黎博览会设计的埃菲尔铁塔(博览会的机械馆就布置在铁塔后面,是一座空前的大跨度建筑,长420米,跨度达115米,四壁全为大玻璃)标志着20世纪建筑历史的到来,即现代建筑的诞生。
2、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为莫里斯和拉斯金1859~1860年间由魏布设计的莫里斯自宅“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作。
红屋平面布置按功能要求呈“L”型,不加粉刷,大胆摒弃了传统贴面的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3、新艺术运动及其影响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是欧洲真正改变建筑形式的信号。
其目的是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
其主要成就是室内装饰,建筑外形较简洁,常有花饰。
典型的例子是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
装饰的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繁荣生长的草木的形状曲线,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莫不如此。
人物: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作品具有强烈的怪诞性,带着神秘的朦胧感代表作: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玩偶)、圣家族教堂(“玉米棒”,建造了110多年至今仍未完工)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
1895年瓦格纳出版了《现代建筑》一书,指出新材料、新结构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路斯认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是依靠本身的形体之美而不是依靠装饰”,代表作为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建筑完全没有装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资料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现代开端:1917年,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1. 18世纪下半叶一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2. 19世纪下半叶一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3. 20世纪初一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
阿尔托)4. 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一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5、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从1640 —1660年 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 英国工业革,到1789 —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 1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尺氏、 、、>:弟八早18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 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一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 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 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一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达到了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19世纪下半叶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1920年,勒柯布西耶创办杂志《新精神》。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依据,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城市集中主义者,拟建巴黎市中心区。
第一个几乎全部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是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
其尺寸系统是根据“模数理论制定的。
2、法古斯工厂是格罗皮乌斯早期重要成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成为第一做真正的“现代建筑”。
3、格罗皮乌斯从美国的建造方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改进住宅建设的建议。
远在1910年,就设想用预制构件解决经济住宅问题,这是对建筑工业化最早的探索。
4、包豪斯前身魏玛公立建筑学院。
5、1926年,密斯设计了德国共产党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采用立体主义的构图手法。
1926年,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27年在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规划主持。
30年后,巴特宁设计主持了国际住宅展览会。
6、阿尔托无疑是现在建筑最杰出与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派的理性和美国有机建筑的诗意,更有他独有的抒情,即对使用者在人情上的诚挚考虑。
普兰顿曾把他的作品称为是异质共存的建筑。
也有人把他称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的联系人。
7、巴西利亚的规划方案——科斯塔;城市中心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为尼迈耶。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勒柯布西耶、尼迈耶。
8、前川国男的10层晴海公寓为日本住宅公团主板的东京港湾工业区住宅建设的著名实例。
丹下建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与纪念券门。
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纪念会馆。
林昌二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认为是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建筑”。
9、战后城市重建,华沙模式——恢复以前的原样进行重建;鹿特丹模式,另起炉灶进行重建。
保护历史性城镇——威尼斯宪章。
10、最早的幕墙的实例是联合国大厦的秘书处大楼,被认为是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代表作的是利华大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现)
意大利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特拉尼,代表作科莫警察局)等
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
1)德制联盟(贝伦斯,格罗皮乌斯等,第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建筑,德国通用透平机厂房)
2)芝加哥学派(詹尼,沙利文等)
3)法国佩雷等前辈的探索
(各自的代表人物,作品,基本主张,影响等还需总结)
显然从技术角度出发的探索者大都成为现代派建筑的大师与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主张最终概括成为现代建筑的基本内含。
现代派的兴盛
真正意义现代建筑的诞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几个重要机构的成立,CIAM,UIA,Bauhaus等
现代建筑五大师!五大师几乎是历年必考,代表了现代派建筑的中心思想,答题以主要思想主张作品为重点,简要答出生平,个人评价似乎价值不大,因为智者见智。
历年似乎从未针对格罗皮乌斯出题,大概因为他的观点多而杂乱,不易总结,若将笔记上的描述简要概括,只有两点,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
柯布
正统现代建筑的观点两点
功能主义,主要体现在“新建筑五点”(内容要掌握)
机器美学,几何化,抽象化,雕塑感,机器一样的外观
多元论战时期的补充
粗野主义与塑性主义,主要是对现代建筑纪念性表现的探索
浪漫和隐喻,郎香教堂!个人才华的展现
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主义,“光明城市”,工业化城市,雅典宪章中的阐述对城市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在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对城市环境特别是文脉等的保留没有得到重视
(根据近建史教材扩展补充,貌似也可见建工出版的城市规划教材)
密斯
密斯风格:
less is more,
皮包骨建筑,
钢与玻璃的建筑,
精致节点,
方盒子国际式,
后期典雅主义倾向
密斯的空间理论:
“Flowing space”,
“Total space”
规划思想:
几何秩序,网格控制线
赖特
浪漫主义贯穿始终
早期风格以“草原住宅”最具代表性
一字或十字平面,以大壁炉为构图中心
重视空间组合与体量穿插变化
建筑空间较开敞,注重与环境交流
出檐深远,层高较矮,常用层层的出檐,花台,窗台,扶栏等强调水平线条,整体风格潇洒飘逸
一生最具影响力的建筑理论,有机建筑理论
建筑要具有整体性,设计应是在功能,空间的基础上取得的由内而外的统一
建筑应当与环境充分融合以取得与自然的和谐
重视建筑材料的本色,突出不同材料不同质感
后期倾向于手法主义,追求独特的母题,新颖的空间,古根海姆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阿尔托
建筑观点
人本的设计观念,人是设计考虑的中心,为人创造舒适的环境,和自然主义的表现是阿尔托建筑设计的主题
用人情化地方化的手法,温和的修正补充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建筑发展到新阶段需要解决人的心里领域的需求
他的地方化思想是新地方主义的先驱
人情化的六点表现手法:柔化环境,对光的精心安排,波形面的运用,连续空间(与flowing
space关联),片段整合(片段,拼贴等手法的先驱尝试),对比与协调
设计风格三个明显的阶段划分:
第一白色时期,立面简洁,功能合理,白色基调为主,偶有大胆用色,是探索现代建筑新的表现方法的开始,代表帕米欧疗养院,维堡图书馆,玛利亚别墅可作为转型作品
红色时期(塞尚时期),空间复杂,自由变化,大胆探索地方化特色,不排斥装饰,善用红砖,人工材料与自然材料大胆对比,代表作,山纳特塞罗镇中心
第二白色时期,空间更复杂,变化非常多,用波形面制造动态效果,代表作卡雷住宅,沃克塞涅斯卡教堂。
现代派的流变
现代派成熟与流变中的主要分支,流派,大事记:
如前所述,正统现代建筑成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50年代后,正统现代建筑的缺点开始显露,其中以CIAM第九次会议中的讨论最为激烈,之后多元论战的建筑思潮普遍展开,之后建筑思潮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多元论时期在多元论战早期,首先是五大师的建筑设计主张都做出了不同的调整,成为了多元论战早期几大分支的源头
·格罗皮乌斯对理性主义的充实提高,追随者TAC协和事务所等
·柯布,对混凝土塑性和纪念性形象的探索应用成为后来的粗野主义和隐喻主义,追随者日本的丹下,前川等,美国鲁道夫,英国斯特林等(史密斯夫妇也属该流派但出发点不同)
·密斯的精致节点设计和几何比例推敲构成典雅主义的基本精神,追随者,斯东,雅马萨奇,约翰逊等
·赖特晚年钟情于追求独特的建筑母题和奇异空间,成为追求个性与隐喻倾向模仿的对象,追随者,贝聿铭(美术馆东馆很典型)等
·阿尔托对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关注,成为乡土与地方倾向的开端,波塔与提奇诺学派,安藤等。
(以上追随者代表人物还需自己总结)
·除此,在六十年代出现一支新的建筑思潮,以科学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强调从技术层面补充扩展现代建筑,称为高技倾向,又由各自的技术切入点不同,分为强调幕墙技术效果的光亮式,光技派,强调技术设备的建筑电讯派(阿基格拉姆),强调大型预制构件装配的新陈代谢派等等。
·后现代70年代后出现和主要盛于美国,是多元论流派中比较激进的一支。
·新理性主义,新地方主义与后现代约略同时,只是兴起的地区不同,新理性主义主要在欧洲,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A·罗西。
新地方似没有明确定义,泛指各地在不放弃现代建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对地方建筑传统有相当关注的建筑师。
·80年代后,后现代之风渐衰,建筑界重新审视正统现代建筑的价值,并有了新的改良,称为新现代建筑,在美国主要是以理查迈耶为首的白色派大行其道,而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有建筑师甚至格外标榜要捍卫柯布的基本主张成为所谓的新柯布派,代表人物希亚尼,这一时期坚持现代建筑基本观点的还有很多熟悉的欧洲建筑师,包赞巴克,佩劳,安德鲁等。
·解构主义诞生于80年代初,开始是以哲学家法国人德里达的哲学理论为思想指导,后来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不同的解构大师各以不同的主张加入其中,他们的共同点主要在于打破了原有的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生成模式,而追求全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式。
晚期现代建筑概念是相对特殊的,时间跨度也很大。
从定义上说是指以广泛的科学进步为背景,以科学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性思路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是相对于主张设计中保留和大量考虑地域和历史主义情节的后现代新理性新地方等流派而言,那么这种思潮早甚至可以追溯到60年代,包括炫耀高科技形象的阿基格拉姆和新陈代谢派等,也包括坚持以抽象思路设计建筑强调功能流线合理解决的新现代,并且直至今天仍然存在,只是炫耀的技术手段与个性化的现代建筑形象不断变化而已。
(个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定义上与晚期现代关系不大,不应包含在内,仅供参考。
此外流派之间的划分并不都十分明确,不能说非此即彼,某些建筑风格和建筑师可能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被属到不同的流派当中,所以大的发展趋势才是掌握的重点,而关于各种流派的划分,在定义上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各种书笔记之间也多有差异,就不宜过分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