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一、项目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文科发展路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

三、项目内容1.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现代文学、文化产业、跨文化交际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践教学加强: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 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流能力。

四、项目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取得以下成果:1. 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 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项目实施计划本项目计划在[时间范围]内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项目启动:成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

2.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3. 教学方法创新:组织教师培训,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

4. 实践教学加强: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5.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

6. 国际化发展: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7. 项目评估与总结: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提供参考。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项目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以文学类和语言类专业理论课程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革。

随着近几年我院开展的“3+1”教学改革,课时量非常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量当然也就非常有限。

根据我院的具体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存在的问题1.1 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

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

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 课程设置单一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

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2.1 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说明1、开设情况:“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即“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课内学时72,共4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面授辅导三分之一为24学时,其他教学手段为48学时。

中央电大统一考试,卷面分数是100分。

2、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3、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包括八个单元,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近代”。

4、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基本范畴、基本脉络;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五是并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一)文字主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少康主编 2003版)。

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辅导教材、IP课件、直播课堂、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

(二)、网上资源本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包括重点、难点辅导;讨论提纲;习题练习;在线测试;电子教案;IP课件等及作业评点。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由沈阳电大文法系孙建章副教授主讲,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而需要补充的内容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更加系统而紧凑的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方案和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求。

本文将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方案和计划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中,首先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研究能力,而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因此,应该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更加多样化和实用性强的课程。

除了传统的文学课程外,可以增设口语表达、写作技巧、文化传媒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等学科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文学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五、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评价体系方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避免过度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

同时,还可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些改革和计划,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汉语言文学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革新探究

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革新探究

12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 技 教 育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9.123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革新探究①李心畅(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汉语言文学作为幼师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起到培养学生文学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与文化素养的作用。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但幼师学校所开展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陈旧与单一的问题。

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以及应用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关键词:幼师学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模式 革新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23-02幼师学校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往往以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向学生传达课本中的汉语言专业知识。

这种过于注重汉语言文学理论,忽视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课程传达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素养。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1 目前幼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作为幼师学校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含语言表达、阅读、书写等组成部分,存在专业理论知识、语言表达等教学目标。

而当下幼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通常过于重视教材理论内容的讲授,忽视对学生语言感受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的教学,这使得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汉语言课程学习的效果较差。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国幼儿师范院校所开展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以汉语言文学的“讲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只是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组织与教学,缺乏明确的汉语言教学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8
主体的能力, 写 作主 体的能 力主要 包括 观察能 力、 阅读 能力、 感受能力、 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 围绕写作客 体设置 内容, 主要包括写作客体的属性、 写 作客体的构 成; 第三 部分围绕 写作 载体 设 置内 容, 主要 包 括 写作 材 料的 摄 取、 写作主 旨 的生 成、 写作 结 构的 构 建、 写作 语 言的 驾 驭; 第四部分围 绕写 作受体 设置内 容, 主 要包括 写作 受 体解读的特征, 受体 对写作 活动的 影响; 第五部 分围 绕 写作行为过程设置内容, 主要包括 写作感知、 写 作运思、 写作行文; 第六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写 作的表达方 式与技 巧,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写作 技 巧分为传统 常用写 作技 巧和现 代常用 写作 技巧。基 础 写作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课堂讲 授来完成, 同 时融入 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个人写作训练, 并 将学生相关 的写作 成果收入写作档案。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 一) 巧妙引用生动实例, 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基础写作课理论教 学是写 作教 学中非 常重 要的 一 部分, 由于基础理论比较抽象、 枯燥, 教师讲授如 果不生 动的话,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厌 学情绪, 甚至 对写作 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 生, 就要善于 发掘蕴 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 有了情感, 知 识就有了生 命, 学生 就会感受到 其中的 魅力 和价值。赋 予写 作理论 以情 感 的关键做法就是巧妙引用生动实例, 只有将写作 理论与 实例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讲授的生 动性, 提高学 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讲 想象能够再现心灵世 界中的各种 复杂的 情绪 这一问题时, 引入不同的诗句 作为例子, 例 如写爱 情, 爱情很抽象, 想象 却能使 它形 象化。在 郭沫 若笔 下 爱情是炉中煤, 它可 以为心 爱的女 郎烧 成这般 模样, 这 是一种热烈的爱情。在舒婷笔下, 爱 情是两颗并 肩挺立 的树, 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 触在云里 [ 1] , 仿佛永 远分 离却又终生相 依, 这 是维护 自尊、 平等 的爱 情。在台 湾 诗人夏宇笔下, 爱情又成了甜蜜的复 仇, 把你的 影子加 点盐, 腌起来, 风 干, 老的 时候, 下酒 , 这是 没能 实现 的 凄美、 悲凉的爱。文学是人学, 更是 心学, 它充满 着灵性 之美, 能够深深地打动人, 因此在教 学中, 笔者在 对写作 理论进行讲解时都穿插足以说明问 题的例证, 赋 予理论 以情感, 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其中, 调 动其学习积 极性, 将 理论充分内化。 ( 二) 采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讲授的生动性 基础写作 可以 说是对 多媒体 手段 适用性 较强 的 一门学科, 本课 程使 用多媒 体教学, 能打 破传统 教学 单 一讲授基础写作知识的模式, 把电 影改编、 图片 文字、 音 频视听、 例文赏析等知识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融入 基础写 作, 这不但 更新 了 传统 的以 听 觉为 主 的 接收 信 息的 模 式, 也极大地增 强了 课堂教 学的表 现力 和感染 力, 激 发 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基础写作理论知识通常被认为 是枯燥乏味 的, 如果 能将视频、 音频、 图像、 文字直 观地 呈现 给学生, 则能 令 学生耳目一 新, 取 得 事 半 功倍 的 教 学效 果。 如在 讲 到 感知与感受 的问题时, 笔者先将感 知与感受的 区别用 文字在 PPT 中呈现出来, 然后用李白的 望庐山瀑 布 作 为例子, 引入这 首诗, 同时配 以音频 和意 境相同 的风 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改革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更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具体而言,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包括课外实习、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地方文化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地方文化相关课程,加强对于地方文化的教育。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3. 强化实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还应该加强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如写作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编辑出版实务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或者创业过程中更具备竞争力。

4. 强化跨学科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如与新闻传播、外语、编辑出版等专业进行跨学科合作,开设相关课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以素质与能力为本,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以素质与能力为本,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 职业 教 育 是 一 种 以职 业 能力 为 基础 的 教育 。 以 教 师素 质 为 导 向 、 教 育 教 学 能 力 为 本 位 的应 用 型人 才 以 培 养 模 式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师 教 育 专 业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是
主 要 任 务 之 一 。 针 对 教 师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们 从 课 我 程 目标 的 设 置 和 职 业 素 质 培 养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高 职 教 师

明 确 教 师 培 养 目标 和 目 的
性 向综合 性 发 展 , 而使 此 专 业课 程 的地 位 明显 下 降 。 从 二 是 作 为 一 门 传 统 课 程 , 它 的 开 设 和 教 学 的 价 值 一 度 受 到
教 学 界 、 术界 部 分 人 的怀 疑 。 人 认 为 接受 过 良好母 语 学 有
尝试 。

教 育 现代 汉 语 课 程 教 学 在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方 面 的 探 索
与 实践 。
现代 汉语 课 程 是 高职 高 专教 师 教 育 专业 的一 门基 础 课 程 是 汉 语 言 文 学 的 基 础 课 程 。本 课 程 的 设 置 旨在 使 也
学 生 在 语 言 习得 的基 础 上 。 认 识 理 性 化 、 统 化 , 高 将 系 提
养 目标 , 方 面 切 实 展 开 课 程 改 革 , 行 了 高 职 教 师 教 多 进
育 现 代 汉 语 课 程 教 学 在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方 面 的 探 索 和
实践 。
程 处 于 难 教 、 学 , 难 听 ( 燥 乏 味 ) 尴 尬 局 面 , 受 难 又 枯 的 不 学 生 欢 迎 。 此 该 课 程 在 目前 各 科 教 学 中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 因 我作 为 本 课程 的专 业 教师 , 楚 地 知道 该 课 程 的 重要 性 . 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于 2 0 0 1 年 由专科升为本科 ,现有汉语言 文学 、 秘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具体来 说 , 通过基础课程的教
学, 着重培养学生 的文学审美能力 、 语 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
力。文学课程 中合并 相关 课程 ,改线条式讲解为块状式讲
解, 开设作家作 品专题研究选修课 , 着重通过对作品 的深入
类 高校 , 立足于为地方 , 为发 展地方经济培养应 用型人才 。
应用性 、 操作性课程较少 。文学课程过分重视文学史知识 。
强调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 的掌握 , 忽视对文学作 品的解读 , 使得“ 作品选” 成为附属品或点缀 。这样一来 , 学生虽然掌握

定的理论知识 , 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 理解、 感悟 、 阐释
大同小异 , 借鉴得都是传统研究型高校的课程体系 , 除了课
时不一样 , 其他方 面与研究型高校基本一样。
在课程结 构上 , 突出表现在理论性 、 概论 性课程 较多 ,
重 于理论 的性质。 根据能力型教学 目标的要求 , 调 整课 程内容 。首先 , 删 减教学 内容 。不管是基于课时的考系徐 州工 程 学 院 高等 教 育 科 学 研 究课 题 “ 以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为 目标 的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改 革 ”
( YG J 1 4 7 2 )  ̄

. . -
书学 、 广告学 3 个 专业 , 主要培养公务行政 、 基础教育 、 文化 产业 、 出版编辑 、 文秘策划 、 中文信 息处理等 面向基层工作 的应用性 中文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分为 “ 通识教育平 台” 、
“ 专业教育平 台” 、 “ 集 中实践平 台” , 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 属
阅读分析 , 培养学生 的文学审美能力 ; 在语言课的教学 中不
要求学生 懂多少语音 、 词 汇、 语法 的知识点 , 着重 培养学生
书面语言和 口头语言交际能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定制写 作课程 , 外聘各 色人才开设专题讲座 , 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
导, 全面提升学生 的写作能力, 从本质上 改变原有写作课 侧
于专业教育平台。调查发现 , 新建地方性本科 院校课程体系
往需要具备较强的交 际能力 、 操作能力和 自主学 习能力。这 就要求地方本科 院校更新教育理念 ,使传统 的汉语 言文学 专业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 的需要。而实际上 , 地方本科院 校汉语 言文学 专业对 这类应用 型人 才 的培养并 非尽 如人 意。从 反馈 回来 的信息看 , 一些毕业后走 上工 作岗位 , 往往 眼高手低 , 缺乏必 需的读 、 说、 写、 评 等综合动手能力 , 难 以 胜任专 业岗位 的要求 。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察我们 的教学 ,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滕华英
( 徐 州工程 学院 ,江 苏 徐 州 2 2 1 0 0 8 )
摘 要 : 地 方 本 科 院校 汉语 言 文 学 专业 基 础 课 程 的 设 置 模 式 比 较 单 一 , 教 学 内容 重 理 论 轻 应 用 , 教 学 方 法 以传 统 的 课 堂 教 学为主, 在 为地 方 经 济 服务 的 办 学 目标略 显不 足 。 针 对教 学现 状 , 首 先 应该 调 整课 程体 系 , 调 整 教 学 内容 , 改进 教 学 方 法 , 加 强实践环节。 建 立 以能 力 培 养 为 目标 的 基 础课 程 教 学模 式 。
型 大学是行得通 的 , 对 培养 “ 应用 型” 人才为特色 地方性高
校来说 , 未免本末倒置。
目前 , 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教学 , 仍然 以大学教室为 阵地 , 仍然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 。 这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不 能充分锻 炼学 生的读 、 说、 写、 评 等综合 能
第3 6卷 第 1 0期
2 0 1 5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d o f C h f e n g U n i v e r 8 i t y( S o e . S e i )
V0 1 . 3 6No . 1 0 Oe t .2 0 1 5
目前 ,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 主要为地方各行
等方面却不 如以前 。 语言类课程把大量的课 时用于语音 、 词 汇、 语法 的理论知识 的传授 , 对学生书面语言和 口头语言交
际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这种偏重理论 的课程结构 , 放在研究
各 业培养公关 、 秘书 、 宣传 、 企划 、 广告等人才 。 这类人才 , 往
力。 二、 以 能 力培 养 为 目标 的 基础 课程 改革
结合我们的培养 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汉语 言 文 学 基础 课 程 教 学 现 状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 真正服务 地方经济 , 首先应 该调 整课程 体系 ,把培养研究 型人 才为 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 以
与研究型大学相 比, 地方性本科院校起步相对 比较 晚 , 缺乏办学经验 , 处 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 因此在课程设置 上 ,大多是在传统研究型高校的基本课 程体系中加上一些 相应 的专业 方向课程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 徐州工程学 院
关键 词 : 地 方本 科 院校 ; 汉语言文学; 基 础课 程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1 0 — 0 2 6 4 — 0 2

目前 ,学界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大 类 。研究 型大学 以老牌高校为主 , 以培养学术 型、 理论 型人 才 为 目标 。 应用型大学 的主体是新建 的地方性本科 院校 。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