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6届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模)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左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 物理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 物理试卷

试卷类型:A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物理本试卷共6页,15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质点做简谐振动,其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则该质点A .振动频率为4HzB .在A 点时速度最大C .在B 点时加速度最大D .在0~3s 内通过路程为12.0cm2.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反应堆技术利用铀235发生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发电,典型的核反应方程为n 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k ++→+,光速取3.0×108m/s ,若核反应的质量亏损为1g ,释放的核能为∆E ,则k 和∆E 的值分别为A .2,9.0×1016J B .3,9.0×1013J C .2,4.5×1016JD .3,4.5×1013J3.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用活塞封闭在开口向上的导热气缸内.若环境温度不变,活塞与气缸壁间无摩擦,现对活塞施加向下压力使其缓慢下降,此过程中A .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增加B .气体压强增大,吸收热量C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D .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吸收热量4.科学家研究发现,蜘蛛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也能向上“起飞”.如图,当地球表面带有负电荷,空气中有正电荷时,蜘蛛在其尾部吐出带电的蛛丝,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实现向上“起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蜘蛛往电势高处运动B.电场力对蛛丝做负功C.蛛丝的电势能增大D.蛛丝带的是正电荷5.无线充电技术己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应用.如图甲,与蓄电池相连的受电线圈置于地面供电线圈正上方,供电线圈输入如图乙的正弦式交变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某校天文小组通过望远镜观察木星周围的两颗卫星a、b,记录了不同时刻t两卫星的位置变化如图甲.现以木星中心为原点,测量图甲中两卫星到木星中心的距离x,以木星的左侧为正方向,绘出x-t图像如图乙.已知两卫星绕木星近似做圆周运动,忽略在观测时间内观察者和木星的相对位置变化,由此可知A.a公转周期为t0B.b公转周期为2t0C.a公转的角速度比b的小D.a公转的线速度比b的大7.如图,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时,起重机用8根对称分布且长度均为22米的钢索将直径为22米、质量为5.0×105kg的钢筒匀速吊起,重力加速度取10m/s2,则此过程每根钢索所受到的拉力大小为A.6.0×105NB.7.2×105NC.8.8×105ND.1.2×106N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广州一模)(word)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广州一模)(word)

广东省广州市2016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必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单元测试卷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A卷(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重难知识软着陆]本单元学习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主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再别康桥》记叙了诗人重游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写的是对“母亲”大堰河的赞美、感激、悲悯等复杂的情感。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寥.廓(liáo)纸屑.(xuè)遒劲.(jìn)重创.(chuàng) 瞋.视(chēn)B.巷.道(hàng) 长篙.(hāo) 漫溯.(sù)青荇.(xìng) 濡.染(rú)C.罗绮.(qǐ) 碾.米(niǎn) 谒.见(yè)跫.音(qióng) 似.乎(shì)D.颓圮.(pǐ) 悄.声(qiāo) 发酵.(jiào)忤.逆(wǔ) 自怨自艾.(y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沉珂蒿草侯车室山岛悚峙B.荆棘瓦菲挖墙脚易如反掌C.忸怩箫瑟计时器绿草如荫D.百舸精彩名信片轻歌慢舞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场合..,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B.生活实践既是大学生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最终归宿。

C.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D.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1.【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5. 【2019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6.【2020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测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提升训练:文言断句新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提升训练:文言断句新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提升训练:文言断句新题专练(附答案解析)1.【广东省深圳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原文节选:晏②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

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

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

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注]晏:刘晏,唐朝明相。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不在A赐与B当使之C耕耘D织纴E常岁F平敛之G荒则蠲H救之2.【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原文节选:杨诚斋夫人罗氏,年七十有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

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

清晨寒冷,须使其腹中略有火气,乃堪服役耳。

”东山曰:“夫人老,且贱事,何可倒行逆施乎?”夫人怒曰:“我自乐此,不知寒也。

汝为此言,必不能如吾矣。

”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苎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有余矣。

东山月俸,分以奉母。

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

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诚斋夫人》)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山守吴兴A夫人B尝于郡圃C种苎D躬纺缉E以为衣F时G年H盖八十有余矣。

3.【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原文节选: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

白马陈毓阅读及答案

白马陈毓阅读及答案

白马陈毓阅读及答案【篇一:新课标i2016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1)语文word版含答案】/p>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

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

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

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

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

广东省各地2023高三一模语言运用题汇编

广东省各地2023高三一模语言运用题汇编

广东省各地2023高三一模语言运用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广东省汕头市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的新兴菜品。

预制菜产业前景广阔,但广阔的蓝海下,也有挑战的暗流。

生活中,对预制菜的顾虑也①,例如:“小作坊、添加剂”,是对安全的怀疑。

食以安为先,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是关系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

然而长期以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导致一些产品质量②。

“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

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起码的行业操守,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一些线下商家③,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顾客。

这些是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的侵害。

毕竟,预制菜到底“香”不“香”,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18. ①比比皆是(比比皆然)②参差不齐(参差不一)③浑水摸鱼(混水摸鱼)/缺斤短两19. 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原材料经过洗、切、搭配、加工,然后以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就可食用。

20. ①连用五个“需要……”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

②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评分参考:①点答出“节奏感强,形式整齐,韵律感强,增强语势/气势/语气。

”给2分,答出②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江门市 2023 年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2016.3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18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君子”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臵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

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

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

三迁谏议大夫。

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

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

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

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

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

”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

”帝重咎谢,咸赐锦、币。

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

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

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

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

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

民悦,忘输之劳。

改鄂、岳等州观察使。

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

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

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

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

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

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

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

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

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 政所以贵知变者也/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

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

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

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

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

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苏轼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从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

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

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分)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诗经·氓》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2)李煜《虞美人》中,“,”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鱼的故事张炜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