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___因__循__保__守___,行政效率低下。 2.庆历新政 (1)时期:__宋__仁__宗___时期。 (2)主持:范仲淹。 (3)目的:以整顿___官__僚__队__伍___为宗旨。 (4)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 于失败。
影响: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擅权,有
③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
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造成 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
了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 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
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
3.影响 (1)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强化了___中__央__集__权___。 (2)消极影响: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 割过细,也影响了___行__政__效__率___,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的关系 (1)战争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 ___燕__云__十__六__州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 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__岁__币__”给辽。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 学习目标
面的新变化。 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崇文抑武”的特点。 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 学科素养 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了解两宋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 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认识两宋的时空定位,通过疆域图认识两宋的地理位置和政权形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两宋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宋朝的士大夫精神,以及两宋文臣武将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等的爱国史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但可惜的是北宋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宋的历史。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宋太祖赵匡胤谋反上位,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止别人复制自己的成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三段,总结北宋在削弱地方、分散相权两方面采取哪些制度上的措施?[讲]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在用人方面特别强调崇文抑武,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这样有效防止了唐朝后期出现的那种武将擅权,拥兵自重的现象。

但是这是不够的,要想削弱地方,必须在财政和军事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在财政方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在军事方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通过以上措施,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削弱了地方,吸取了唐朝后期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得于斯,毁于斯。

宋朝虽然在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方面非常成功,但是这些措施也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➊教学目标一、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二、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三、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北宋兴亡(960—1127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又采用宰相赵普“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灭掉荆南、后蜀、南唐等国。

976年赵匡胤驾崩,其第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宋太宗继续统一中原大业,于979年攻灭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与此同时宋太宗北上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986年宋太宗第二次攻辽,史称“雍熙北伐”,再次失败,从此北宋对辽采取守势。

1004年北宋成功阻止了辽的南侵,宋真宗赵恒与辽国签定“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财物,称“岁币”,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1040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时,爆发了第一次宋夏战争,北宋战败,宋夏议和,史称“庆历议和”:西夏保持帝号,但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一笔钱财,称“岁赐”。

宋仁宗在内政处理上卓有成效,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经济文化上也有较大发展,史称“仁宗盛治”。

宋神宗时期分别进行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

北宋末年官吏腐败,赋税加重,分别引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北宋统治。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难”。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南宋的偏安
北宋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963年,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
同时南平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 965年,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70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 975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 978年,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 979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
根本 ⑥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原因 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无法真正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导致的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南宋的偏安
2、王安石怎样变法? “富国”之法 发挥国家的商业职能,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强兵”之法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隆兴和议 1164 划界: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
嘉定和议 1208 划界:维持原来边界

关系: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纳“岁贡” 关系:叔侄关系;纳贡缩减、割地给金 关系:伯侄之国;岁币增加
前提 (1)960年宋朝的建立 (2)宋太祖与宋太宗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完成局部统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史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一 免役法的推行使封建国家获得最多的利益……扩大了赋敛征
收面……以熙宁九年为例,役钱总收入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 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就剩余了3926865贯硕匹两。
(方田均税法)给……隐田漏税的豪强地主以有力的打击。…… 方田均税法执行的另一结果,使“贫弱地薄而税重”的现象得到 改变……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的等级纳税……在不同程度内刺激了 农民生产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取 官士 队名 伍额 庞增 大多
宋 人 殿 试 图
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4 边防危机——与辽 西夏有战有和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建 立西夏,定都 兴庆。西夏向 宋称臣,北宋 每年给西夏 “岁赐”:绢 15万匹+银7万 两+茶3万斤
10世纪初, 契丹族耶律 阿保机建立 辽,都城上 京。占领燕 云十六州。 辽宋约为兄 弟之国,宋 给辽“岁币” 绢10万匹, 银10万两
A.后周
B.北魏
C.陈
D.金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宋代民族政权的并立,通过观察题图,唯独缺少金政权,
从时间来看,A、B、C排除,故选D。
答案 D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当今的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 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 复杂性与艰巨性。 ③要体现百姓的利益。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要注意用人。
【合作探究】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和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利弊?
利:
(1)结束分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3)边境地区长期和平,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对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主义观点;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时空观念结合历史地图及相关文献,明确两宋民族政权对峙的空间分布及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两宋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等内容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王安石变法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理解时空坐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特点,评价/影响。

背景:外重内轻;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①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防范武将,避免武将专权,黄袍加身,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②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层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化事权,相互制约)(3)崇文抑武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重点难点】1.重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预习阶段】1.时空坐标,穿越时空寻找对应时间的重大事件2.宋初局势是什么?面对这种局势,宋初应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带来什么影响?关键词画出来(1)材料一:一日,(宋太祖)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完成下表。

①藩镇太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君弱臣强—分散各级机构权力③武将专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2)思考探究:唐朝与宋朝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3)影响(积极和消极)关键词画出来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积极影响:材料三: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

是法之密也。

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材料四: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选课件教学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选课件教学

解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解两宋的政
概括北宋中期的政治改
治和军事,认
历史解释、史料
革,分析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原
识这一时期
实证、唯物史观
因、内容及影响
在政治方面
梳理宋代同辽、西夏和金
的新变化
历史解释、史料
的关系,理解认识宋代民族关
实证、家国情怀
系的特点
第二页,共四十七页。
知识点一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结束了___五_代__十__国__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 训。
2.宋夏的和议 (1)背景:北宋与西北__党__项__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 败。 (2)内容 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岁__赐__”。 【特别提醒】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 流,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 的进步。
——《宋史·职官志》
第九页,共四十七页。
[研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史料二反映了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思考] (1)史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 对此有什么看法?
第十页,共四十七页。
提示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 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 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 事实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 点。 提示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 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 赵

(2)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

政权, 改国号为宋, 以开
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 史
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 据政权,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 宋 形 势 图
3.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
强化中央集权
观察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宋太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新课导入:说历史故事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 诸军无主, 愿策太尉为 天子。’未及对, 有以 黄衣加太祖身, 众皆罗 拜呼万岁。”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概况:960年, 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 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 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末, 北方汉人带去了中原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9世纪后期, 契丹已经有了农 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并开 始建筑房屋、城邑
(2)政权建立和统治
①10世纪初, 耶律阿保 机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 政权, 都城在上京临横 府
辽(契丹)
②阿保机建国后, 发展生产, 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 增强
2.内容
辽与宋议和, 辽军撤回, 宋朝给辽岁币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 辽宋保持 着和平局面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 大军南下, 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 宋真宗也想南 逃, 因宰相寇准的力劝, 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 城镇, 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1)根据材料, 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 水平较高 。 (2)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积贫 积弱的朝代, 结合材料, 说 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重文轻武, 导致国 家军队战斗力削弱, 政 府行政效率下降, 人民 负担加重。
宋太宗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兴起 ①隋唐时期, 游牧在北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 他认为:“在 960—1280年间, 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 但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 增加了1/3; 以后一直到 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 人口增加了 70%, 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 只增加了1/4 。”也就是说, 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 不但在纵向上优于 其他时代, 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宰相不止一人,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 若干人, 共同议

设立多重机构, 分割 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1)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3)财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 必 ②在要地支方出设外置, 转其运余使一,切把税地收方由财中赋央收掌归控中央
宋朝名臣 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拯欧阳修3.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 定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 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宋朝科举考试图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 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 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 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2.党项族
材料:党项, 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 , 李元昊建国, 以夏为国号, 称“大夏”。又因其在西 方, 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 塔》
辽(契 丹)
北 宋
(1)兴起:唐朝时, 党项 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 部一带, 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渐多, 社会生产有所发 展
兴庆
重大事件 澶渊之 盟
陈桥兵变重 文轻武
宋夏议和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争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辽 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时 执政晚期,双方友好 ,互通使节
宋太宗时 宋多次进攻失败,转而 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澶渊之盟
宋真宗
1.背景
(1)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 攻宋, 威胁都城开封
(2)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五代十国时期, 政局动荡不止, 政权寿命短暂
(1)军事
解决武 将专权 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 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 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 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 将不
专兵
(2)行政 ①中央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 强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 说说在宋代, 节度使的权 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军权
五代 有大军指 十国 挥调度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拥有辖区的 拥有辖区的民政 可以自主任命
财政权力
处理权力 下面官员
有握兵之
北宋 重, 无 发兵之权
取消节度 使收税的 权力, 设 置转运使
(2)政权建立和统治
11世纪前期, 称大夏皇帝, 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
元昊
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 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 发展农牧经 济
创制西夏文字
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政权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下派文官做知州 和通判,掌管民
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 归属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如何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 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 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 加 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