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

合集下载

静夜思的读后感

静夜思的读后感

静夜思的读后感《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

读完《静夜思》,我不禁被其中的意境所打动。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给人以视觉冲击,墨色的夜晚下,明月如水,洒在床前,给人一种清新的视觉感受。

与此同时,床前的明月光疑似落在了地上的霜,给人以寒凉的感受。

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了静夜的美妙和冷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借着这一幕景象,李白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令人陶醉其中。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使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尽管李白作为一位放浪形骸的诗人,旅居于异乡数十年,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依然深沉。

这种思乡之情通过诗中的“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乡愁和对家的眷恋。

无论诗人身在何处,无论他经历了多少繁华和忧愁,他对家的思念都是永恒不变的。

这首诗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在阅读完成后,不由得沉思。

在这喧嚣嘈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忙碌的生活,很少有机会享受夜晚的宁静。

而《静夜思》则带给我们一种停下来、思考和享受宁静的感受。

人类的心灵需要时刻获得放松、沉淀和恢复的机会,而夜晚正是最合适的时间。

夜晚的宁静可以让我们远离尘嚣,静下心来,思考内心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完《静夜思》,我不禁也想去找一片宁静的夜晚,让自己在清静中平复心灵,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我价值。

此外,《静夜思》也启发了我对乡愁的思考。

乡愁是一种情感,它是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无论一个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逐明亮的人生,乡愁依然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某个角落。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对家的眷恋之情,无论是小时候的那个地方,还是在异乡生活的故乡。

《静夜思》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也令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无论身处何方,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都像一杯美酒,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并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千家诗《李 白·静夜思》题解与鉴赏

千家诗《李 白·静夜思》题解与鉴赏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千家诗《李 白·静夜思》题解与鉴赏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表现了反抗权贵、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诗歌气象宏伟,想象奇特,语言自然而又巧妙。
[题解]
李白喜欢皎洁的月亮,诗里不止一次写到故乡的月亮。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望见明月,又思念起故乡来了。[注释][1]疑:好像。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8.静夜思(相关资料)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8.静夜思(相关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资料 1 静夜思
静夜思 - 李白五言绝句
所属类别 : 其他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古诗揭秘

《静夜思》古诗揭秘

《静夜思》古诗揭秘李白是唐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而广为人知。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就是《静夜思》。

这首诗简短却意境深远,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寂静清幽的夜晚。

本文将为您揭秘《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李白的仕途失意和流放之时。

唐玄宗时,李白因谪守荆州而困于异乡。

他身处陌生的环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创作了这首深沉的诗作。

李白以短小精悍的四行诗,勾勒出夜晚的安静与寂寞。

诗中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静鼓舞的夜晚。

诗人面对窗外的皎洁明月,满怀思乡之情,情感深邃而真挚。

读者们常常可以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短暂的思考。

诗作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模糊的景象,将环境的安静和诗人的思念相结合。

这里,地上的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与诗人内心的凄凉情怀相呼应。

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方式,通过行动的变化表达自己离乡的心情。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两个意象,在古人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明月一般被赋予着光明、高洁和清高的意义,它不受时空限制,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而故乡一词,则是诗人思念家乡的集中表达。

对李白而言,故乡是他深藏内心的情感寄托,是他在流浪中最珍贵的心灵归宿。

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外,《静夜思》还给人深思。

这首诗并非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人的经历和心境,传达出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李白郁郁不得志、流亡异乡,是一个常人容易产生的情绪。

然而,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这种形式的艺术表达也成为了后来诗歌创作的典范。

《静夜思》这首古诗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其简洁而富有内涵的词句,使得它经久不衰。

通过揭秘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我们更加能够欣赏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必读的经典,不仅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的N个理由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网络热贴——《破解李白〈静夜思〉千谜》,提出了诗中的“床”字,并非是指传统的“睡床”抑或某些专家提出的所谓“井栏”,应该是指“胡床”即椅子的前身,这一崭新观点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同时还被不少中小学网站列为参考教材而收藏。

其实,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这首唐诗在明清之前,一直还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泛人问津。

之所以近代以来被家喻户晓——应源于它是一首典型的“反清复明”诗!将《静夜思》定义为一首“反清复明”诗,理由主要有以下N点:(一)现在的《静夜思》和唐宋原版的《静夜思》不同在中华书局的《全唐诗》里,这首诗是这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宋代距唐朝年代相近,对于唐诗的收录与编辑甚为严谨,出现以讹传讹可能性相对较小,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信的。

(二)清《全唐诗》中的《静夜思》与同时期刊本的微妙变化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句被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世贞《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有了变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首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地放在一起,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然而,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却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介绍静夜思古诗

介绍静夜思古诗

介绍静夜思古诗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

它以简洁清冷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李白运用了典型意象、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等表现手法,使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意蕴更为丰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中的典型意象。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典型的意象。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和“地上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亮的月光与微寒的霜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人身临其境。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诗中的对比手法。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对比手法的典型例子。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突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失落以及思乡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来看一下诗中的夸张手法。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就是夸张手法的典型例子。

诗人借助这种夸张手法,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渴望的无法实现。

这种夸张手法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与情感的真挚。

总之,《静夜思》这首古诗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典型意象、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等表现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故乡、思考人生的艺术典范。

《静夜思》古诗赏析

《静夜思》古诗赏析

《静夜思》古诗赏析《静夜思》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李白所创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被广泛传诵,其深远的意境和流传至今的韵味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感悟以及诗歌的构思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静夜思》的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朝时期创作的,那个时候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国家安定,文化繁盛。

然而,李白在盛世之下,却感到了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静夜思》,将他内心的感悟和情感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来探寻一下诗人的感悟。

《静夜思》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床前明月的描绘,诗人用了一个夜晚的景象来映衬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诗人身处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映照着自己的思绪。

但是,月光之下的诗人感觉到了一种冰冷的感觉,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

这种描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冷落和孤独。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诗歌的构思。

整首诗分为四个句子,每句十四个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形式十分规整。

这种规整的格式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并且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凝练,更容易于被人们记忆和传唱。

此外,诗句中还运用了一些意象与修辞手法,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这些形象化的描写更加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情,进一步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

总结起来,《静夜思》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内心孤独和无助之情的诗作。

通过对床前明月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诗歌的构思方面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并且通过适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和流传至今的韵味,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个远离家乡,抬头望月的游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给人一种冷清而又神秘的感觉。

而诗人疑惑那是否是地上的霜,更是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让人感受到了他深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接下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他抬头仰望那明亮的月亮,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深感同情。

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文字之美,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之真。

它让我想起了那些远离家乡,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日子。

那时的我,也常常会抬头望月,思念远方的家人和故乡。

而这首诗,就像是我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此外,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了思乡之情的普遍性。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每个人都会有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这种情感,是人性中最基本、最真实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静夜思》是一首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诗。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传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个远离家乡,抬头望月的游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的N个理由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网络热贴——《破解李白〈静夜思〉千谜》,提出了诗中的“床”字,并非是指传统的“睡床”抑或某些专家提出的所谓“井栏”,应该是指“胡床”即椅子的前身,这一崭新观点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同时还被不少中小学网站列为参考教材而收藏。

其实,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这首唐诗在明清之前,一直还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泛人问津。

之所以近代以来被家喻户晓——应源于它是一首典型的“反清复明”诗!将《静夜思》定义为一首“反清复明”诗,理由主要有以下N点:(一)现在的《静夜思》和唐宋原版的《静夜思》不同在中华书局的《全唐诗》里,这首诗是这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宋代距唐朝年代相近,对于唐诗的收录与编辑甚为严谨,出现以讹传讹可能性相对较小,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信的。

(二)清《全唐诗》中的《静夜思》与同时期刊本的微妙变化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句被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世贞《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有了变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首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地放在一起,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然而,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却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唐宋版《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但明、清两代文人为何还要纷纷加以修改呢?而且“愈演愈烈”呢?(三)清朝统治者忌讳“明”字——令人发指的文字狱文字狱是扼杀人民思想的专制制度,尤以清朝的文字狱最为惨烈,其打击重点就是针对当时汉人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的思潮!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因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而灭门戮尸;雍正六年(1728年),炮制了吕留良诗文案,牵连数百人,手段残忍,震骇天下。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

乾隆非常赏识的内阁大学士沈德潜,恰好诗集中有《黑牡丹》一首,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在真真假假、罄竹难书的“反清复明”文字狱中,最典型、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就要算同“明”字有关案例了:清初诗人吕留良曾写过“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类用“清风”来影射清廷,用“明月”来象征明朝的诗句,致使以后凡无意提及“清风”、“明月”的人都遭大祸。

雍正时庶吉土(翰林院学士)徐骏无意在一首诗中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被同僚告发,说成用“明月”怀恋明朝,用“清风”影射大清,“蓄意诽谤朝廷”。

据《东华录》所载,在给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时还引用了他另外两句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上谕认为,这明显是借“朝夕”的“朝”(zhao)来暗指“明朝”的“朝”(chao),而且不说“到清都”,偏说“去(除掉的意思,笔者注)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复明之意还是什么?!雍正随即下口谕将徐骏满门抄斩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河南登封人乔廷诗稿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起来就是“明”子,你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凌迟处死!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凌迟处死!张缙严在给刘正宗诗稿作序中有一句“将明之才”等,皆被定为逆案。

满门抄斩!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

乾隆帝对卓氏一家深恶痛绝,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

凌迟处死!………(四)为什么“反清复明”诗歌屡禁不止?明朝是一个民族关系相对比较平等的王朝,清朝则是一个实行“大满族主义”、“满族至上”政策的王朝,全体满族八旗子弟,“不农不商不工,坐食汉人膏血”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完全依靠剥削为生。

清朝统治者还实行大满族主义同化政策,粗暴干涉其汉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例如以死刑为威胁,强迫汉族人民放弃自己的传统服饰与发型,改用满族的风俗习惯,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由于清王朝对汉族人民实行的各种民族不平等和民族歧视政策,加上清军入关时对汉族人民进行的血腥大屠杀留下的痛苦历史记忆,引起绝大部分汉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追忆历史上明王朝统治时期本民族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于是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来表达他们推翻清王朝民族歧视的统治!《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不难理解,当时穷途末路又受尽欺辱的汉人志士也只能通过“诗歌”——这种文学载体来宣泄自己的反抗精神思想和复兴愿望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反清复明”诗歌的大量涌现也是这个时代环境的必然产物!(五)瞒天过海——借助李白《静夜思》客观地说,李白的原版《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算不上乘之作,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等等诗句在意境上较之更胜一筹,即便在李白自己灿如星河的“明月”诗中,他的这首诗从来就是黯然无泽,至少在明清之前罕被人赏识!但是,经过清朝汉人志士的一番“妙手回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便开创了惊天动地的新篇章!!!“床前明月光”委婉表示了这月光普照的大地仍然是“明朝”的;“举头望明月”是在说明这月亮也是属于“明朝”的——瞧!在诗中,这“天和地”竟都变成“大明朝”的了;“低头思故乡”这句更厉害,这不是明摆着还在怀念明朝,去号召人民起来造反……正基于此!惟独在那部皇帝老爷亲自钦定的《全唐诗》中,《静夜思》才保持了原貌一字未改。

显然,编撰者是怕受到“文字狱”牵累——那可是绝对要满门抄宰的啊!“瞒天过海”这个成语一般这样来解释:当敌人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反清志士正是在清朝统治者大肆血腥镇压“反清复明”的恐怖氛围下,在自己言论自由权被完全剥夺的情形下,反其道而反行之,瞒天过海,机智地“偷梁换柱”了李白的《静夜思》,从而来鼓舞和弘扬勃勃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不不啻个伟大的创举!可以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同时还有几下三点:(1)极易传播,李白毕竟是当时妇孺皆知的大诗人,凭借他的知名度就能将诗中“反清复明”的思想迅速扩散到千家万户;(2)不易察觉,将原版的《静夜思》和修改后的《静夜思》对比,相差也就两个字(关键也就是这两个“明”字)。

受古代印刷条件限制,加上不断得到翻刻、印行,唐诗中出现漏字、错字等勘误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3)容易推卸,与之前动辄就被砍头的“反清复明”诗不同的是,这首诗的原作者是唐朝的李白。

你乾隆再牛逼,也不至于把李白扣上个“反清复明”的罪名,再将他从坟墓中拖出来杀头吧?!由此看来,李白的《静夜思》能成功演变为一首鼓舞人心的“反清复明”诗,与其说是偶然,倒还不如说是一种必然!“举头望明月”——不仅成为当时所有汉人自强不息精神枢纽,更是顽强支撑着几乎摧残殆尽的民族自尊!(六)《唐诗三百首》——作者也是个反清义士?近代版《静夜思》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我在“惊爆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文中,将之归功于《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孙洙(1711—1778)。

因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静夜思》就出自那儿,并给出了以下三点理由:(1)《唐诗三百首》很可能就是当时贤达志士“反清要从娃娃自己抓起”的用苦良心之作!《唐诗三百首》和宋代的《千家诗》一样,完全是一本儿童启蒙读本,按理说,应多挑选一些花鸟虫草、忠孝礼仪之类易学好懂的诗才对,可《唐诗三百首》近半内容却是反映有关唐军和胡军作战题材的?作者在书中的序言似乎“话中有话”:他称宋朝《千家诗》编排不够规范,说其是“随手掇拾,工拙莫辩”,事实上,《千家诗》历经数百年风雨考验,它挑选的大多是各个时期的精品,而且严格按“春夏秋冬”的次序编排,而《唐诗三百首》却连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也达不到,只不过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增仓了许多唐代乐府中的“出塞曲”——这样的战争诗而已;(2)作者对宋诗十分忌讳,说把它和唐诗放在一起是“殊乖体制”。

故他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宋朝诗人的诗一律排斥。

难道宋朝真的就没有一首适宜的诗歌可供他选择?!说到底呢,是宋人的“战争诗”实在不争气啊!就拿陆游的《示儿》诗说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结果大家知道,他的子孙清明时节也只能哭吟着“路上行人欲断魂”给他老人家烧冥纸了!因此,这“失败”的宋诗是万万不能选入让孩子们多看的,否则这些孩子就会变得颓废而没有进取心;而唐诗则完全不同,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当时“胡兵”一般连玉门关都不敢闯进,总之,“唐诗”最终的结果就是彻底打败了“胡兵”(暗指清军)——而这也才是该书作者所最需要和乞盼的!(3)作者“蘅塘退士”这名字十分奇怪的,古人有做“居士”的、“道士”的、“隐士”的,惟独还没有听说叫做“退士”的;经我查实,他居然还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晚年则断然选择做了“退士”!看来,他是要和朝廷彻底一刀两断了——八成也是个反清义士!此外,他在序言中自己声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后一句似乎有些“语病”,因为真的不会吟诗的人,即便熟读唐诗一万首也不管用,以至后人将此句改成了“不会作诗也会吟”。

依我看呢,“退士”先生并不糊涂,他的真实想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赢”世也会“赢”!也就是说,目前暂时反不了清朝就先忍着,将来一定会赢来胜利。

因为,他已把“反清复明”的重任寄托给了下一代,为此,他在序言中还特别叮嘱小朋友“白首也莫能废”——其反清之心切,可见一斑!(七)不能说出的秘密应该指出,到了乾隆末期,文字狱稍为放宽。

主要是清廷统治日益腐败,人民纷纷起义,清廷连镇压起义也来不及,就顾不上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无中生有。

“蘅塘退士”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宝贵时机,果断辞职作了“退士”,进而编撰《唐诗三百首》,他就是想通过唐诗将自己的“反清复明”思想灌输给孩子们!据统计,唐诗的总集、选集不少于120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