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石雕丢失

合集下载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介绍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介绍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介绍
颐和园是我国着名的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市中心有五十多公里。

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到公元1902年,又陆续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

它是一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整个园林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

颐和园中最著名的景点有佛香阁、苏州街、长廊、石舫等。

佛香阁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它建在高达20米的台基上,下面有八根巨大的方形石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两条龙。

八根石柱上还站着八只龙首尾相接、栩栩如生。

佛香阁一共有三层楼高,里面供奉着玉佛。

每到岁末年初时,人们就会来到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颐和园中还有一座古老的桥——德辉桥。

这座桥长120米,宽6米,有十七个桥洞。

它是在乾隆年间修建完成的。

桥上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和木雕。

—— 1 —1 —。

颐和园18孔桥的介绍

颐和园18孔桥的介绍

颐和园18孔桥的介绍
颐和园的十八孔桥,位于昆明湖南岸,西临湖岸,北接排云殿。

是一座单孔拱桥,又叫十七孔桥。

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长50米,宽8米。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梁、石栏,柱头
上雕刻着狮子,个个威风凛凛,生动活泼。

桥身中间是一条长廊,廊上有许多彩画:上面画着人物、花卉、走兽、山水、花鸟等。

长廊两旁有许多柱子上都雕刻着许多
狮子。

每头狮子形态不一,大小不同。

最大的一头约有5米高;
小的也有1米左右;大狮子全身都是红色的,小狮子全身都是黄
色的。

廊上的彩画色彩鲜明,图案丰富,人物栩栩如生,看起来
就像真的一样。

这座桥名叫十七孔桥,取“十七孔桥”和“十三座桥”之意。

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也有十三个桥洞,叫十三座桥。

它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石拱桥。

十七孔桥是单孔石拱桥,桥石是长方形的石雕。

桥栏上刻着
许多姿态不一、栩栩如生的狮子。

—— 1 —1 —。

颐和园内建筑结构特点

颐和园内建筑结构特点

颐和园内建筑结构特点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它以其丰富的建筑结构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宏伟的园林中,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布局特点和建筑材料等方面来详细解释颐和园内建筑结构的特点。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物的形状、屋顶的设计、装饰的细节等方面。

例如,园内最著名的建筑——万寿山石舫,它采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外观和内部装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和建筑布局。

这种融合的建筑风格使得颐和园的建筑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颐和园的建筑布局特点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并融入了人工建筑物。

整个园林分为前、后、左、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景观和建筑。

例如,在园林的中轴线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长廊——长廊延及亭,长达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长廊两侧是一片人工湖泊,湖泊中有多座小岛,每座小岛都有独特的建筑,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布局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使颐和园成为了一座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于一体的绝佳园林。

颐和园的建筑材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材结构和砖石结构,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抗震性能。

其中,万寿山石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料,石舫的外墙和屋顶都是由精细的石雕构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另外,园内的建筑还使用了大量的彩绘、琉璃瓦和彩色琉璃等装饰材料,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具有多样的风格、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材料。

这些特点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从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颐和园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群。

颐和园的介绍和历史背景

颐和园的介绍和历史背景

颐和园的介绍和历史背景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与它的建设目的密不可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著名景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在北京西郊修建一座皇家花园。

颐和园的建设工程从1750年开始,历经多个皇帝的努力和延续,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完成。

整个修建过程历时数十年,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也吸收了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为290公顷,其中湖泊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

园内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长廊、宝塔山、佛香阁等。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峰,山上建有寿皇殿,供奉着乾隆皇帝的神像。

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全长728米,上面绘有精美的彩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宝塔山上建有宝塔,佛香阁内供奉着佛祖的宝像,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参拜。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以水景为主,湖泊、河流、小桥、流水等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水墨画般的景色。

园内的山水景观借鉴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构图和色彩,给人一种宁静、优美的感觉。

尤其是在夏季,颐和园的蓝天、绿树和湖水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成为人们避暑的理想之地。

除了园林景观,颐和园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建筑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的大型石雕,这些石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闻名于世。

此外,颐和园还有许多古建筑,如乾清宫、佛香阁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颐和园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清朝皇帝对自然景观和文化艺术的热爱。

它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

如今,颐和园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福慈牌楼介绍

颐和园福慈牌楼介绍

颐和园福慈牌楼介绍
福慈牌楼是颐和园内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二
年(1747年),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时,在原牌楼位
置上重建。

整个牌楼为四柱三门式,黄琉璃瓦绿剪边,门楼高15.7米,宽10.6米,门上的匾额“福慈牌楼”四个大字为书法
家何绍基所题。

牌坊整体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

上层正中门
洞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的匾,上面刻着“福慈牌楼”四个大字,因
字较大且清晰可辨,故有此称。

牌坊上层正中门洞上方也刻有“福慈牌楼”四个大字,字体为隶书。

这四个大字是何绍基所题。

这块匾额是由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

这座牌楼上有两层檐下都是
重檐歇山顶的建筑。

整座牌坊的结构严谨、工艺精湛、色彩富丽、气势恢宏。

在整个颐和园内仅次于万寿山石朝门而设的两座石牌坊,是我国现存的第二大石雕建筑物。

这座牌楼座北面南、三间四柱七楼式,黄琉璃瓦绿剪边,牌
楼正面上方悬有一块长方形匾,匾上“福慈牌楼”四个大字是由
何绍基所题。

—— 1 —1 —。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颐和园扫地僧介绍

颐和园扫地僧介绍

颐和园是中国北京市西郊的一座宫廷式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扫地僧是颐和园中一个著名的景点,也是颐和园的象征之一。

扫地僧是颐和园中的一座石雕,位于昆明湖东岸的一座小岛上。

这个石雕造型寓意着一位和尚正在扫地的场景,表达了清洁、宁静和虔诚的意境。

扫地僧是颐和园中景观中的一部分,所以游览颐和园时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景。

据说,19世纪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时,他们在颐和园中闹得一团糟。

随后,清朝皇帝慈禧太后下令修复颐和园,并在岛上设立了这座寓意清洁和修复的石雕。

因此,扫地僧成为颐和园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和象征。

游客可以在参观颐和园时欣赏它的独特设计和意义,体验其中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颐和园美丽的湖景和宫廷建筑。

圆明园已归还的文物的故事

圆明园已归还的文物的故事

圆明园已归还的文物的故事圆明园被誉为“东方罗浮宫”,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极其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

然而,在1850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的侵略和掠夺使圆明园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大量文物被洗劫一空。

然而,通常人们只了解到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的故事,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后来,中国政府如何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合作,在世界各地追回了一些重要的圆明园文物。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一些已经归还的文物的故事。

归还的第一个文物是“雪莲花文藏经阁”。

这座藏经阁高约3米,由上下两层构成,共有8个角楼。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园林时,藏经阁被夷为平地。

然而,2003年,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一幅明代风景画中出现了雪莲花文藏经阁的独特图案,该画被悬挂在荷兰伦勃朗美术馆。

随后,中荷两国政府展开了多轮会谈,最终在2015年,荷兰政府将这幅画赠予中国,标志着“雪莲花文藏经阁”重要文物的回归。

归还的第二件文物是“知音号船首”。

知音号是圆明园的一艘豪华座舰,船首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动物和神话人物,是圆明园内最具雕刻艺术精细的文物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造船厂时,知音号也被烧毁。

然而,在1984年,一尊雕有“知音号船首”造型的石雕被发现出售于纽约一家古董商店。

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得知此事后,积极展开行动,最终在1996年成功将这尊船首追回国内。

归还的第三个文物是“七拱桥石狮”。

七拱桥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巨大古桥,桥头石狮是桥梁的象征。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七拱桥及其桥头石狮被摧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英国伦敦开办的“邦德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对相似的石狮子。

这对石狮子在圆明园原址的遗址上被发现,并被辨认为圆明园中丢失的桥头石狮。

经过多年争夺和外交交涉,最终在2013年,英国政府同意将这对石狮子归还给中国。

这只是归还的一部分文物,还有许多文物仍然散落在世界各地,并且很难一一追回。

然而,通过这些重要文物的归还,中国政府和人民重新获得了一些被掠夺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历史文化,努力保护我们的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石雕“望柱头”神秘失踪
颐和园称已报案,丢失望柱头目前判断不属于文物,已着手制作新望柱头
新京报讯(记者饶沛萧辉)日前,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栏杆的云龙纹石雕望柱头失踪。

颐和园方面称,失踪的望柱头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涵虚堂修复时制作的,目前判断不属于文物。

目前失踪的望柱头尚未查找到下落,正在赶制新望柱头,准备黏合上。

现场
云龙纹望柱头疑似被盗
近日,市民吴先生爆料称,颐和园内一处雕刻有云龙图案的望柱头失踪。

昨日,记者在颐和园看到,南湖岛涵虚堂前有三层石质汉白玉砌成的围栏,围栏上有雕刻精细的云龙望柱头,每个柱头高约60厘米,直径约20厘米。

记者发现,第2层西侧北数第3个望柱头不见了,现场有明显被撬掉的痕迹。

文物爱好者吴先生称,涵虚堂月台栏杆望柱头的雕刻是典型的深浮雕,雕工精细,60个望柱头组成一个整体,气势恢弘,丢失一个望柱头,破坏了栏杆的整体美感。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一月中旬在巡检时就已发现望柱头不见了。

失踪的望柱头确定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涵虚堂修复时制作的,目前判断不属于文物。

进展
不确定是否被运出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报案,但仍未找到失踪望柱头的下落。

对于望柱头如何被取下来,网友猜测是砸断或者套上绳子用机动车拽断的。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何手段,但对残留的根基检查发现,望柱头存在一定的风化现象,“以前下雪后,就发生过石柱被冻裂掉下来的情况。


有网友表示,望柱头重达数十公斤且个头不小,如何运出颐和园是个难题。

颐和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园方现在并不确定望柱头是不是已经被运出颐和园,“说不定把柱头埋了或者扔湖里等风平浪静了再去捡。


针对有网友提出用监控摄像头找到偷柱头的人,该工作人员以涉及安防措施为由拒绝回答。

补救
加强巡查保文物安全
针对发生的这一案件,颐和园管理处表示已经加强了巡查,对存在风化现象、可能有断裂隐患的石材进行排查,并预先进行修复。

此外加强巡视,确保文物安全。

对于损坏的柱头,已经找到雕工好的石材厂,按照原样进行复制,再进行做旧处理,与周围风貌保持一致。

随后与柱基黏合。

“采取的肯定是可逆的修复方式,一旦找回原物,可以把新柱头取下换回旧的。


小资料
“望柱石雕”
涵虚堂原名望蟾阁,始建于乾隆年间,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

嘉庆年间望蟾阁被拆除,改建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

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北面接抱厦3间,周围有廊。

涵虚堂南面阶下有一月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栏。

那些支撑在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

望柱头部的雕刻统称为“望柱石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