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29018

合集下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9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投影出示生字词)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

(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㈠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教师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插图边想。

2、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㈡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①指名读,围绕这句话、讨论,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②练读这句话。

2、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吴王明白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出示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3、对比以上两句话,体会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㈢、理解方法体会特点1、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㈣、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总结全文①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②学习了本课,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说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2、续写课文,第二天吴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书设计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蝉螳螂黄雀少年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螳螂捕蝉》教案篇二作者:姚建芳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0《螳螂捕蝉》教学案例分析姚建芳看了《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篇【word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篇【word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角色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

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

【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教师范读】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

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

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

【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起读。

【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意义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

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

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

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学程单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可以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

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听到过蝉叫吗?一起来学着叫一叫吧。

《螳螂捕蝉》教案15篇

《螳螂捕蝉》教案15篇

《螳螂捕蝉》教案15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__的重点,也是__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

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5【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一、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螳螂捕蝉》教案(示范文本)

《螳螂捕蝉》教案(示范文本)

《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谜语,让学生猜。

肚子大尾巴翘,眼睛明脑袋小,双手举着大砍刀,捕捉害虫本领高。

(螳螂)饮露身何洁,饮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蝉)2、板书课题并介绍寓言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生词螳螂诸侯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毫不介意恍然大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交流:你通过读,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2、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故事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1、少年所讲的故事中各角色之间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2、课文中还有哪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五、默读课文,理解词句。

1、蝉、螳螂、黄雀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

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4、想想吴王攻打楚国,和蝉、螳螂、黄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共同之处。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6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6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6篇)《螳螂捕蝉》教学案篇一【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毫不介意禀报自由自在螳螂恍然大悟诸侯 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位少年以的故事,告诫吴王并使吴王打消了的念头。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由自在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

【导学案】(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板书设计:少年智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明理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

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螳螂捕蝉》ppt课件《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这一课时,我参照薛特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本着简单、务实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拟二课时)1、由课题引出学生字“螳螂”“侯”“堪”“奖”,通过范写提醒、描红、临写把字写正确、美观;通过同学友情提醒,区分形近字,知生字“侯”“堪”的字义,准确运用。

2、读课题,知课题是一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板书后半部分(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计算机。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汤占勇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不少生动形象、蕴涵深刻道理的成语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说学了哪些?
师表扬后指出: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再来品读一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成语。

二、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出示课文1节)
(1)指名同学来有感情朗读第一节。

思考:
本节的三句话写了什么?从每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畅饮美酒;重奖群臣)(同座讨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理解:固执不堪设想)(理解:可是谁敢处死)(同座讨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出示课文12节)指名同学读本节
这一段话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恍然大悟;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然后提出自己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大臣没有奏效,孩子的话有效。

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他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妙招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播放课文录音3—11节)
1、请同学们仔细地听课文录音课文,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课文挂图,指导学生观察。

板书:螳螂捕蝉
出示:9、11节--------“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指名同学来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③现在,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生读}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④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
⑤现在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⑥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节:《出示课文12节》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说说你的收获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

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⑦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

)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大王是领导者他肯定会教训人如果以后开会他还会提起此事,作为反省他会说什么啊?(一个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做任何事情也要考虑身后的隐患)(大王我还要送一句名言给你们------人在幸福之中,不可忘记跟在后面的灾害或痛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师: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

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评价少年
1、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

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师:谁先来读一读?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小结: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小结拓展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个成语就拯救了一个国家,一个寓言故事就然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这里老师也推荐一组成语【出示】
才高八斗博古通今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老马识途料事如神妙笔生花
2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