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百年十日谈
香港电影十日谈 —— 新百年何去何从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十日:新百年何去何从背景:泛亚电影的崛起新世纪,东亚的电影工业崛起或者复兴,无论是华语片还是日韩电影,一再的获得影展与市场的青睐,并让世界其他地区的导演刮目相看,如好莱坞,就陆续购买了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白色情人节》等作品的版权,改编成好莱坞版;翻拍版的《无间行者》(翻拍于刘伟强的《无间道》)也赢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等大奖;日本电影《入殓师》赢回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咒怨》等作品也一再的被购买版权翻拍;泰国电影在这几年也有崛起的迹象;台湾电影更是掀起了一股“海角”风……相比之下,香港电影尽管也有参展柏林、戛纳及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作品,也有俄罗斯翻拍版的《大事件》即将上映,甚至也有《墨攻》、《见龙卸甲》等作品的泛亚合作的喧哗,但喧哗过后,终究回归了平静。
以最近热映的《新宿事件》而言,据尔冬升导演所言,影片在拍摄期间就已经想到不能通过内地审查而上映,所以没有考虑内地市场(也没有送审),希望可以通过亚洲市场及海外版权收回成本。
但就目前已经上映的港台地区票房状况来看,情况似乎没有尔冬升想象的那么乐观——在香港上映12天,累积票房1182万港元,其中六天还是节假日,且单日票房排名已经从上一周的冠军下跌到了第三名,再加上影片在香港的口碑并不理想,恐怕最终只能在1800万港元左右;而台湾地区是与相关地区同步上映,首映周末票房仅是排名第三,仅是相当于同日上映的票房冠军《预言》的1/5,到了第二个周末,《新宿事件》的票房排名已经下滑到第六位,累积453万新台币,恐怕最终有800万新台币就已经不错了。
近日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又出现了另外一件事。
3月底《东邪西毒·终极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礼,通告上注明是下午五点半开始嘉宾进场、六点半举行首映礼,七点十五分上映正片。
但实际上,嘉宾直到七点钟才开始姗姗迟来,电影也延至八点才正式上映,引起观众的嘘声与不满。
十日谈电影

十日谈电影1. 简介《十日谈电影》是一部由导演李华执导,于2022年上映的中国电影。
该片以十个不同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2. 故事梗概《十日谈电影》由十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主题为背景,讲述了不同人物在十天内经历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故事的简要梗概:故事一:好奇心的代价主人公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在课堂上犯了一点小错误,但却因为好奇心的驱使,陷入了一连串的麻烦之中。
这个故事探讨了好奇心带来的后果和人性中的弱点。
故事二:爱情的错位该故事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后迅速陷入了热恋,但由于彼此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最终走向了分手。
这个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代爱情的思考。
故事三:友谊与背叛该故事以三个朋友为中心,展现了友谊的脆弱和背叛的痛苦。
三个朋友原本一直相互支持和信任,但某一天,一个意外事件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个故事挑战了观众对友谊的定义和底线的思考。
3. 影片风格《十日谈电影》在题材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
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有些故事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而其他故事则更加奇幻和惊悚。
导演李华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画面语言,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张力和吸引力。
4. 创作背景《十日谈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李华的个人经历和观察。
他对人性和情感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这部电影。
通过不同故事的串联,他希望能够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5. 评价和反响《十日谈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观众们称赞影片的剧情紧凑和故事的情感深度。
导演李华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颗新星。
6. 结语《十日谈电影》以其多样性的故事和精彩的叙事手法,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让观众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启发。
六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标准丈夫

六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标准丈夫富家子赵中尧终日游手好闲, 父亲公盾催促他早日成家立业, 一改陋习. 尧表叔阮敬人畏妻如虎, 是有名的「标准丈夫」, 盾遂请人妻伍三四管教尧. 尧到澳门表叔家接受「标准丈夫」训练, 邂逅少女雷秋芹. 芹原来是当地臭名远播的恶女, 屡遭男友抛弃. 芹恐被嫌弃, 化名吕秋娥与尧交往, 二人感情日增. 四与雷家相熟, 设法撮合芹与尧, 人仗义揭穿娥即芹, 尧慌忙逃到好友秦明家暂避. 人被妻子大兴问罪, 愤而出走. 四知错,偕盾到明家找尧, 并向人请罪, 喜获原谅. 尧发觉自己真心爱芹, 得明夫妇点醒, 不再计较前事, 与芹做一对「标准夫妻」.。
三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摩登女招夫

三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摩登女招夫
抗战时期, 政府遍请殷商建设工厂, 以安置难民. 然而,富商韩到极刻俭成家, 视财如命, 不愿出钱救济灾民. 到极的儿子达材不值父亲的所为, 与女友尚奇英合谋, 利用父亲好色的弱点, 设下美人计, 企图骗取父亲的金钱. 奇英于报上刊登招夫广告, 果然到极前往应招, 更顺利地被奇英选中.结婚当日, 奇英借故离去, 然后设计诬告到极企图行劫珠宝商, 结果成功骗得到极五十万元. 接着, 奇英又安排到极巧遇美女艳芳, 艳芳把到极带返家中, 再骗去到极大笔金钱.奇英将骗得的巨款交给达材, 用来建设工艺厂. 不足一年, 工艺厂已获利多万, 并获政府赞赏. 最后, 达材将真相告知父亲, 到极方才如梦初醒.。
粤语长片——精选推荐

粤语长⽚蒂粤语长⽚蚂粤语长⽚(⼜有⼈称作“粤语残⽚”)不同于现今港产⽚及港剧。
粤语长⽚是指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制作的粤语长篇电影,多以⿊⽩画质制作,情节以民间传说和市井⽣活为主,节奏缓慢,盛⾏于上世纪五六⼗年代,现在只有⾹港TVB翡翠台在深夜时分重播。
对于上了年纪的、说粤语的⼈⽽⾔,粤语长⽚的重要性和影响⼒,如同⼀⽇三餐,不可或缺。
⽽部分港产⽚(如《新难兄难弟》)和港剧(如《难兄难弟》《神探李奇》)亦常借鉴于粤语长剧经典元素。
莈七擒七纵七⾊狼(1970)剧照蒇粤语长⽚乃起源于粤地有有声电影之时,⾃上世纪⼆三⼗年代已有所出,四⼗年代为发展时期,五六⼗年代为之⿍盛之时,七⼗年代急剧转下,最终不敌国语⽚与欧美⽚,退出历史舞台。
节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粤语长⽚只盛⾏于港澳,粤语长⽚⼜成为当时的港产⽚。
葿限于当时的技术、成本,粤语长⽚多以⿊⽩画质,部分以彩⾊画质的,都冠以“七彩”⼆字于⽚名前,如《七彩胡不归》、《七彩满天神佛》等蒇粤语长⽚多以⼈⽣百态、市井⽣活等为题材,能反映当时低下层⼈民⽣活的境况,因⽽备受百姓欢迎;因这些⽚⼦能勾起⽼⼀辈⼈美好的回忆,所以⾄今仍有⼈对粤语长⽚念念不忘。
羆因为粤语长⽚,就造了⼀批⼜⼀批的⾹港影坛巨星,⾄今仍有部分活跃在银幕上,如雪妮、曾江、周骢,李⾹琴等羂分类蒁粤剧衿粤剧粤语长⽚是颇受普罗⼤众喜爱的粤语长⽚的⼀种,⼤多粤剧艺⼈在当时都离开了戏台,到⽚场去拍电影。
其中有以下著名伶⼈:莆1.任剑辉及⽩雪仙(简称“任⽩”):是当时顶级红星。
任剑辉擅长反串⽣⾓配合⽩雪仙的旦⾓,她们合作拍了超过50出电影,包括《紫钗记》(1959)成为恒久不衰的经典。
螃2.梁醒波:以⾝型肥胖,造型逗趣,扮演⾓⾊幽默⽽出名,⾏内⼈尊称为“波叔”。
所演的粤剧电影多与“任⽩”合作,故他们的组合称为“任⽩波”。
波叔扮演的⾓⾊多为忠直之⼈,也有时演奸⾓、丑⾓(因⾝形肥薂新马师曾(邓永祥)羇⼤)螅3.麦炳荣:天⽣⼀副“沙喉”和⽜精过⼈,故⼈称“⾖沙荣”和“⽜荣”,其妻于素秋(于占元之⼥,亦是⼀位粤语长⽚演员,容后再叙)。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洛神

五十年代香港粤语老电影简介:洛神曹操垂涎绝色美人甄宓的美色,他的长子曹丕及三子曹植亦不例外。
本来甄宓对曹丕及曹植均有好感,因为丕刚毅勇武而植才华洋溢,细心温柔,可惜后来她发觉丕为人器量狭窄,因此非常失望。
然而,在曹操的旨意下,她被配婚予丕,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宓忍痛下嫁丕,植万分痛苦,变得文思不再。
操死,丕登上帝位后仍一直想加害植,后来更误信谣言,以为儿子是植的骨肉,因此以毒酒赐死宓,并将植贬斥远地,拆散一对璧人。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九日: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中国第一间具规模而现代化的电影机构,是中国大陆电影工作者罗明佑(广东人)等人,与香港人黎民伟等于1930年在香港集资而建立的‘联华影业公司’。
其属下的第三制片厂‘联华港厂’,便是香港第一间较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厂。
在香港默片时代,‘联华港厂’在港出产的影片,占数最多。
可以这样说,香港电影的发展,通过了两地电影工作者和资本家的合作,踏进了重要的一步。
”——余慕云南下香港与北上神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电影资源的比较大规模的转移,前者,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与复兴,而后者,则主要是在2003年以后,是香港电影工业与内地电影工业的逐渐汇流。
南下香港:上海电影人的三次南下二战之前电影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形成了香港、上海一南一北的两大基地,其中五十年代之前,又以上海为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中心,包括黎民伟、吴楚帆等香港电影人,都先后在上海学习电影工作;而上海电影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与影响力,也曾南下香港创业,后来二战爆发后到1950年5月1日不再允许大陆人自由出入香港时,又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南下,这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何况,四五十年代大批内地人的涌入香港,也为香港工业(包括电影业)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第一次的上海电影人大规模南下,是在三十年代初,这时期电影人主要是抱有创业的态度南下。
在1931年时,“华北影院王”罗明佑与黎民伟以“华北”和“民新”为基础,创办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与上海两地注册成立。
联华影业包括了联华第一厂(原民新影片公司)、第二厂(原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第三厂(原香港影片公司)、第四厂(原上海影戏公司)及北京联华第五厂,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作,拍摄题材也各有不同。
其中,联华三厂的厂长是黎北海,基本编导有关文清、梁少坡及黎北海,基本演员则有吴楚帆与黄曼莉等,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推出《铁骨兰心》、《古寺鹊声》、《夜半枪声》、《暗室明珠》等四部默片及少量的新闻记录短片,而更重要的是联华三厂还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包括李铁、石友于、唐醒图等都是毕业于此。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 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杨璐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上海的徐鸢等7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于1996年创立了电影101工作室。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间影迷组织。
所有活动不收任何费用,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
用与媒体合作所得的稿费支撑所有活动开支。
曾先后和20余家媒体开展合作。
主办“《小城之春》50年映”、“新浪潮40年影展”“等待电影的日子”等一系
列经典影片推广放映活动,成为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最自觉的电影文化推广组织。
《中国电影十日谈》是电影101办公室目前为止最有争议性的一个专题。
它分十
天谈论了编剧、演员、影评人、宣传与发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电影的衍生产品、独立制片、导演、电影院与电影票价、中国电影的中国特色等十个问题。
这样庞大、复杂的课题引起争论也是正常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场讨论行列中来。
本文是《中国电影十日谈》系列的一个延续。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杨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2
【相关文献】
1.《电影世界》、豆瓣网、时光网中国电影观众观影大调查 200万中国电影青年的趣味 [J], 娄军;徐元;任国源;
2.异质空间与个体意识:走向录像厅的中国电影观众 [J], 韩敏;赵海明
3.中国电影观众学研究主题及趋势 [J], 高凯;郑婧艺
4.走向现代化: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秩序与文明的养成 [J], 汪浩;周勇
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J], 黄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片百年十日谈之第6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榴莲飘飘》等电影中,从内地去香港的人,身份都很暧昧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讲述的是香港人在异乡的故事《老港正传》刻画了“返乡”的香港人,香港人的身份特色也渐渐削弱《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
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
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
其实,当香港影评人批评西方电影里对香港的形象常常是以妓女形象来暗喻时,他是否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里对于内地人的形象刻画,往往是流于面谱化的阿灿或者大圈仔呢?而即使是今年年初在香港上映的《大搜查》里,麦兆辉、庄文强对于内地人物尤其是公安人员的刻画,也依然是流于表面化、夸张化,延续着八十年代来的处理手法。
这个时期,正是香港经历了经济起飞后的自信心的高涨期,且对未知的回归后状况会如何抱有犹疑与恐惧,从而将这种心态投射在电影作品里。
到了九十年代,尽管还有周星驰的《赌圣》、《国产凌凌漆》,张坚庭的《表姐,你好嘢!》等作品中的漫画化处理内地人物,但整体上不再像八十年代中期般视为罪恶的代名词,甚至在《中南海保镖》中,李连杰所扮演的内地公安的重要性与形象,已经远远的胜过了香港警察。
不过,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里也暗涌起一类角色——北姑。
她们往往是拿着单程签证,南来香港这个花花世界淘金,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赚取更多的钱,陈果导演的《榴莲飘飘》中对此就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而后来赵良骏的《金鸡》、邱礼涛的《性工作者十日谈》、郭子健的《青苔》中都涉及到了这类角色,尽管影片没有支持如此的南来“卖肉”,但对于她们的精神,还是给予了赞赏,如《性工作者十日谈》中,Happy鸡的一段话,让人动容,“我一出道就想做一个健康快乐的HAPPY鸡,7年来,我从来不赌,不养小白脸,我不做不戴套的生意,我他妈的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我他妈的也从来不闹心情沮丧,谁做鸡做得有我这么意志坚强?他妈的你们知道我这几年吞了多少苦?我是靠这专业精神来稳住自己,我他妈的才没有发疯”。
(《性工作者十日谈》中还有一段是家家批评手下的性工作者的,“学学那些北姑拉,人家真的打扮得漂漂亮亮才来上班的,看看你这副死德性,化妆又不行……做鸡做得这么懒,你不如别做人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里,对于南下香港淘金的人们的描写,虽然还有不少是带有某种职业上的歧视,但起码不再是一味的丑化,甚至有些人物在香港电影里已经成为了成功者,如《保持通话》中徐熙媛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位来自于上海的成功女白领。
漂泊与移民:香港人在海外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其实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表现香港岛之外的华人生活的作品,如《断鸿孤雁记》、《蝴蝶夫人》、《华侨之光》、《过埠新娘》等,但要说那些表现香港人移民海外或者在海外漂泊的作品,则比较集中于八十年代后出现。
1982年到1984年是香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经过了七十年代来的经济腾飞、金融发展,香港人已经满怀信心的将这个“浮城”变成了“我城”,但随着1997年新界的99年租期即将到期,香港的前途问题凸显出来。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标志着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拉开了帷幕,只是在1983年年中时已经进展不大,但下半年谈判得以重新开始,1984年1月22日《星期日泰晤士报》首先披露英国将于1997年把香港主权和治权完全移交给中国,而1984年9月26日,中英政府联合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当时的香港与内地,隔着一条狭长的深圳河,但河岸两边的生活,却有着明显的对比。
香港人对于回归后的何去何从,抱有怀疑的态度(当时出现了《等待黎明》、《投奔怒海》、《省港旗兵》等这类或明或暗的涉及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影片,则是电影人对现实的一种反应),于是,不少人,想方设法的移民,甚至有的人不惜以偷渡的方式非法移民——张婉婷导演的《非法移民》便是以此为题材,影片一开始就是美国移民局到工厂调查非法移民者,而主人公被抓到后被要求自动离开,或者将会被移民局遣返,于是,他想要以假结婚的名义留在美国,经介绍找到了一位当地华侨的女儿,两人也在演戏的过程中对彼此有了真感情,却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黑帮争夺地盘的仇杀里……还有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张坚庭的《过埠新娘》、方育平的《美国心》、关锦鹏的《人在纽约》等,都是涉及到这类移民生活的。
(至于夫妻双方里有一位先移民而留下另一位独守香港的故事,在香港电影里也有反映,如罗卓瑶的《我爱太空人》。
)相对于移民者,以游学、探亲等名义逗留海外的漂泊者,在香港电影里出现的更多。
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是讲述海外华工的辛酸,黄枫的《中泰拳坛生死战》,描写中国拳师在泰国的光荣与屈辱,张彻的《唐人街小子》,将他擅长的功夫武打搬到了美国唐人街并以黑帮争斗为题材,陈可辛的《双城故事》与《甜蜜蜜》,都是讲述好友或者恋人在香港、三藩市等异地的友情或爱情,罗卓瑶的《爱在别乡的季节》与许鞍华的《极道追踪》,都是讲述海外华人的悲惨遭遇,直至这部最新的《新宿事件》,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电影里所描写的华人生活,依然凄凄楚楚切切。
看来,无论是内地人前往香港寻梦,还是香港人他乡淘金,一路上还是充满着荆棘,也难怪,不少的香港电影,则以回乡为主题——无论是回到内地,还是回到香港。
归去来兮:归来的香港人“在物质文明的现代战场,我得到了一切却失去自己,再多的梦也填不满空虚,真情像煤渣化成了灰烬。
家乡的人被矿坑淹没,失去了生命,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没,却失去了灵魂……成长的老幺,现在我终于知道:逃离的家乡,最后归去的方向……”二十年前,郑智化以自己的真诚,几乎是吼出了这首歌,《老幺的故事》,昨日的离开,近日的归来,即使不知明天将路在何方。
香港电影里,也会谈归来,既有从海外归来香港,也有从香港或者外地回到内地。
七十年代的经典电视剧集形象“林亚珍”,就是当时一个很典型的海外留学归来的女“海龟”形象。
当时的电视台,已经聚集了一群生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海龟”,如徐克,可以说在主创者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群体,而林亚珍的形象,最早是出现在萧芳芳主持及演出的电视特约节目《点知咁简单》(主要由王晶与吴雨编剧)中,该节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先是由萧芳芳介绍这个节目的制作和录影过程,前半部分是“林亚珍”的单元系列,然后是萧芳芳专访演艺界人物,到了下半部则是萧芳芳与嘉宾、工作人员合演情景喜剧。
这个节目虽然只是播出了13期,但“林亚珍”的形象深入人心,得益于其形象的独特性、喜剧感及现实性;而主创萧芳芳谈到林亚珍的背景时说到,林亚珍代表着留学归来的一代年轻人,以不男不女的中性打扮出现,为人真诚、坦率,但面对现实问题时,还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香港社会,闹出不少的笑话。
1978年后电影里多次的出现了林亚珍这个角色,依然是以其不合时宜来制造笑料——去年徐克导演的《女人不坏》里周迅的扮相就是当代版的林亚珍。
七八十年代时也有一类是描写香港人或者海外华人回到内地故土的香港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张婉婷的《八两金》、许鞍华的《上海假期》等。
其中,《似水流年》讲述一名香港的中年单身女子回到大陆的故乡,并在儿时的一对好友(现在已经结为夫妇)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勾起了她对一些童年往事的淡淡回忆,并穿插了她在香港时的困境(单身,没有家庭,经济面临破产,与唯一的亲人——妹妹的关系又因为金钱问题关系恶劣。
而影片中对她妹妹的家居环境的简要交代,可以看到光源不足、摆设凌乱、环境嘈杂),于是,对往事对乡下生活的留恋,缓缓的流淌在影像之中。
更何况,影片的结尾,导演严浩还留下了一行字,“献给先父,以寄哀思。
他的猝然逝世,孕育了《似水流年》的诞生”。
2008年,谭国明导演的《七月好风》,也以相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思乡的故事,只是影片中返乡的路,由女儿代替母亲完成。
其实,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本身就是一种“返乡”,而精明的香港人,不断的北上寻梦了,如《老港正传》中,郑中基与莫文蔚都要深入内地摆设地摊,而连凯扮演的角色,能够走出困境也是因为在中资公司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呢?更何况,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里,削弱了主人公的香港身份的特色。